close

點燃李長榮化工的新動力─李謀偉  

文章來源:今周刊 作者:萬蓓琳 發佈時間:2007/9/6 下午 05:21:38

 

撰文 / 萬蓓琳

 

不斷轉型不斷拚

 

不像許多被訓練出來的傳統產業第二代,刻意顯現謙抑自持的距離,李謀偉第一眼給人務實、明快的鮮活印象。經營上,李謀偉總是隨時在準備,時機一到就出手,絕不遲疑猶豫;就像他鎖定太陽能產業,對於切入時機等待再等待,從未放棄;又像收購福聚股權,在短短三個月中就掏出現金二十五億元,絲毫不見手軟。就是他,讓老牌企業李長榮化工十六年中成長了二十倍。

 

李長榮化工位在台北市八德路的總部,占地不小,渾然散發一股老企業的味道,白亮的日光燈下,低調無色彩。在會客室等著等著,一名瘦削的中年男子突然快步走進,第一時間,還認不出他就是董事長李謀偉。

 

過去,李謀偉很少曝光,近兩年,偶爾見報的照片,都是穿西裝打領帶的正式穿著。這天,他著素色襯衫,一進來直接切入話題就聊起來,過一會兒,他才問道:「需要我打上領帶嗎?很快,就放在抽屜裡。」講完,隨即接著說,「不過我自己做替代能源,還是省點電,就這樣好了。」

 

 

 

準備十六年 才有今日大手筆

 

話剛講完,會客室裡的燈忽然滅了,李謀偉一面請人開燈,同時解釋說,「我們現在都裝省電開關,時間一到自動熄燈。不過,這應該有熱感應裝置,有人在不會這樣啊。」說著,他似乎就想動手修理起來。

 

這半個月來,李長榮化工的新聞不斷。先是兩周前,李長榮宣布合併去年買下生產塑膠原料的福聚公司,今年營業額將突破四百億元大關;八月三十日,又宣布與近年投資太陽能電池有成的LED大廠億光電子,合資百億元進軍太陽能上游原料多晶矽產業。乍看之下,會以為李長榮化工突然大躍進,實際上,李謀偉為了擴大規模與轉型,接班十六年來無時無刻不在準備。

 

「早在三年前,就想投資太陽能光電。」李謀偉說,「李長榮有做電子溶劑,與各大電子公司保持緊密的聯繫;三年前,我們就嗅到了商機,市場上一種叫『矽甲烷』、用在太陽能產業的上游原料,需求一下衝高。」三年前,曾為股王的太陽能產業龍頭茂迪正苦哈哈地撐著,另一支股王益通還在建廠,而李謀偉立刻開始留意整個太陽能上游原料市場,「這市場一起來,原料一定缺。」

 

 

 

緊盯產業 太陽能夢如願以償

 

「幾個月內,我們就跑去俄羅斯、美國、挪威等做多晶矽的公司看過。那時,這些公司都虧了好幾年,很多都想賣,不過一年後,產業暴紅,也就沒人要賣了。」李謀偉還是不放棄機會,繼續緊盯著產業。

 

沒多久,挪威REC公司果真傳出要結束多晶矽部門,李謀偉趕緊搶先,洽談製造技術的專利權。這時,李謀偉跨足太陽能產業的計畫,也只跨出去一半。

 

「技術有了,還要找夥伴。」之前,「投資成本比較低,建廠花個一、兩億美元應該夠了。」可是現在一切都漲價了。直到幾個月前一場第二代企業家的聚會上,李謀偉首次認識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兩人從LED一直談到太陽能,葉寅夫近年也投資了生產太陽能電池的昱晶,深知上游缺料之苦。

 

正巧這兩人,一方有建廠技術、一方有意願與需求,一談起來一拍即合,在短短幾個月內,談定成立福聚太陽能公司,投入一二○億元,「若台灣政府能在電費、賦稅等給予優惠,就選在台灣設廠。」只要建廠選址確定,兩年後,福聚太陽能將是台灣第一家投產的太陽能上游產業。一直到此,李謀偉的太陽能夢,才算築夢踏實。

 

 

 

靜心等待 為了瞬間的出手

 

員工形容,「董事長腦子裡永遠有用不完的新點子,活力十足。」李長榮化工裡都是石化業的專家,「可是出身化工的他,比專家還要專業。」

 

同業也說,曾經工研院有幾項技術專利權要標售,李謀偉得知後,不同其他石化業老闆,「他親自來聽簡報,考慮不到一周就花千萬元買下,這種決策速度,讓大家都嚇壞了。」

 

他出手獵食的速度不僅於此,去年,生產泛用塑膠的福聚,背後最大股東荷蘭商Basell想要出脫手上三成六的持股,李謀偉聞此消息,就開始積極爭取;不到三個月時間,以震驚業界的現金價新台幣二十五億元,火速買下,此舉讓人見識到李長榮化工雄厚的現金實力。同業分析,「福聚生產PP(泛用塑膠)的原料是丙烯,李長榮原本就需要丙烯,如今以丙烯為主的兩大產品都在李長榮手上,未來原料價格談判空間就更有彈性了。」這一步棋不僅下得準,「也展現李謀偉隨時在準備,時機一到就出手,絕不遲疑的決心。」

 

在講究論資排輩的台灣石化業中,李謀偉常被人稱為是「最年輕的董事長」,他聽了,往往哈哈一笑,無奈地手一揮說,「我都五十歲了,還最年輕?」不過,這句話,說的不只是他的年紀,「最主要的是他向海外擴張的眼光。」熟悉石化業的人說,「國內石化業者都放眼中國,可是李謀偉不只看中國,他布局全世界,一心一意要讓李長榮成為世界級的石化業集團。」

 

李謀偉麻省理工的背景,讓他擁有台灣業者少見的國際人脈。十年前,就穿針引線讓中油在卡達設廠,李長榮也得以在當地蓋了甲醛廠;兩年前,義大利一家石化集團要出售旗下工廠,「他們通知了台灣七家公司,卻沒找我們,我一知道,主動去談,買下對方在德州的工廠。」如今,因這次購併,李長榮化工旗下的TPE(熱可塑橡膠)產能已居世界第二大。

 

李謀偉十一歲就被父親、李長榮化工創辦人李昆枝送出國,用四年,把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學士、碩士念完,還去史丹佛拿了MBA碩士,二十五歲就回到公司幫忙。

「一開始就負責建廠,工廠裡哪顆螺絲釘在哪兒我都知道,每間工廠都被我翻了一翻。」他一回來,就要求員工將工廠去瓶頸,提高產量,可是連廠長都說,「不可能」。李謀偉二話不說,捲起袖子動手修將起來,「哪裡有問題,來!一起來解決。」面對問題積極解決的態度,讓李長榮光是聚甲醛廠的產量,就從八噸翻升到三十六噸。

 

 

 

創新改革 先得說服父親

 

李謀偉常說,「念書時,是人生最累的時期。」那時,他每天從早念到晚,寒暑假還去美國的石化公司打工。但,最嚴格的老師,還是父親李昆枝。剛從美國回來的李謀偉,渾身是勁,滿腦子都是點子,「從以前到現在,至少有一三○個投資案,被我父親丟到垃圾桶。」但之後,「我漸漸了解到他要什麼,又在怕什麼,往後的投資案就知道要怎樣說服他。」在父親的支持下,李長榮化工才能順利轉型…

 

總經理上任第一天,李謀偉就用黃色便利貼,寫了一個「一百億」的牌子在桌前,提醒自己。接總經理時,公司營業額約二十二億元,到今年底,將突破四百億元大關,十六年成長了二十倍。可是李謀偉腳步還是停不下來,他說,「等到我退休時,希望公司能做到四千億元。」

 

無時無刻不想著成長的李謀偉,念玆在玆的是,「李長榮是祖父的名字,不能在我手上辱沒了。」不像許多被訓練出來的傳統產業第二代,刻意顯現謙抑自持的距離,李謀偉第一眼給人務實、明快的鮮活印象,由始至終,他滔滔不絕,卻不至於口沫橫飛。那天,聊到一半,窗外開始下起大雨,但老企業裡頭的燈光,隨著李謀偉話語的節奏,益發顯得明亮起來。

 

李謀偉Profile

出生:1956年

現職:李長榮化工董事長

學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 / 碩士、史丹佛大學碩士

經歷:李長榮化工總經理

 

---

李謀偉:高品質中價位打造化學界的TOYOTA

 

工商時報/產業趨勢/14版 / 謝柏宏

 

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今年四十八歲,二十五歲頂著麻省理工學院及史丹佛雙碩士,被父親李昆枝叫回台灣,從企劃專員做到總經理後,矢言要將榮化打造成「化學界的TOYOTA」,以市場中等價位,銷售最高品質產品。

 

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今年四十八歲,二十五歲頂著麻省理工學院及史丹佛雙碩士,被父親李昆枝叫回台灣,從企劃專員做到總經理後,矢言要將榮化打造成「化學界的TOYOTA」,以市場中等價位,銷售最高品質產品。 一九九三年李謀偉接任總經理後,第一件事就是在辦公桌前樹立「一百億」數字牌。他立下宏願,十年內要讓榮化營業額破百億,十年後的今天,榮化營業額已超過一百五十億元,遠超出他當初所規劃。 李謀偉說,為了追求最高品質及中等價位,他向員工提了兩大重點:一是降低成本,去瓶頸,以現有規模讓產量倍數成長;二是生產線零缺點,務必讓品質的精純、工安達到滴水不漏地步。 提出倍數成長構想時,工廠幹部第一句話是「不可能!」有一座三聚甲醛工廠,原本一天僅生產八公噸,他要求員工提出一天生產十七公噸計畫,員工一開始完全無法接受,但後來在李謀偉要求下半信半疑進行去瓶頸工程,現在這家工廠每天能生產三十公噸三聚甲醛。 提升公司競爭力的第二大策略,李謀偉特別要求工廠穩定度必須滴水不漏。李謀偉說,在石化業,各家公司產品價格都差不多,唯一能夠比出高下的,就是生產線的故障率誰低,榮化每月由他親自召開各工廠「整體品質確實(Tatal Quality Assurance)」會議,就是要降低工廠的缺點。追求「TOYOTA」精神,李謀偉更重視客戶反應,自他接掌公司總經理後,特別強調品牌經營,尤其在電子級化學品方面,榮化只要銷售第一項產品給客戶廠商後,就會向客戶保證「任何化學製程問題都可由我們解決」,包括化學品廢料回收也可由榮化負責,李謀偉說,如此才有機會爭取到同一電子廠的其他化學品訂單。

 

---

 

榮化:現在是購併好時機

 

 

刊登日期: 2009/6/22 新聞來源: 壹蘋果網絡 分類主題: 商情訊息

今年登TPE龍頭 EPS估2.67元

靠著購併福聚所發揮綜效,榮化去年獲利打敗金融海嘯,今年第1季每股純益高達0.88元,成塑化類股獲利資優生。董事長李謀偉認為今年獲利應比去年好,並強調:「現在正是購併、擴張事業版圖好時機。」

擴張版圖

李謀偉指出,中國惠州年產10萬公噸的TPE(Thermoplastic Elastomer, 熱可塑性橡膠)廠8月完工投產,榮化全球TPE總產能將達36萬公噸,首度打敗Kraton,成為全球TPE龍頭。

加上投資福聚太陽能公司的多晶矽廠將於明年投產,李謀偉表示,去年下半年眼見國際原物料行情失控飆漲,他下令要求公司嚴格控管庫存水位,「庫存量不得超過2周」,也因為控管得當,當去年9月中旬爆發金融海嘯後,榮化成了國內石化業中少數沒有被庫存跌價損失給淹沒的業者,去年獲利表現還超越前年水準,「也因為沒有庫存,所以我們在丁二烯在低價時進不少貨,今年第1季獲利還不錯,第2季應該會比第1季更好。」

看好太陽能市場

至於今年獲利,李謀偉表示,今年卡達貢獻業外投資應該會少一點,但本業來看,今年還不錯,除聚丙烯獲利空間都能維持外,現在美國TPE工廠也都開始賺錢,「8月惠州年產10公噸的TPE廠就會投產,屆時榮化TPE總產能將達36萬公噸,成為全球龍頭。」

對於台聚集團因國際油價歷經腰斬決定暫緩跨入太陽能投資腳步,李謀偉則不改初衷,仍看好未來太陽能發展潛力。他表示,短期國際油價當然會起起伏伏,但從中、長期來看,國際油價趨勢仍是看漲,替代能源仍極具市場潛力,「我們年產5000公噸多晶矽廠明年應可投產,我將會馬上進行去瓶頸,目標是將產能提高到8000公噸。」法人指出,若以每公斤多晶矽約70美元估算,福聚太陽能公司投產將可創造2億美元的營收。

今年稅後估20億

至於是否會跨入新的領域或投資新工廠,李謀偉表示,產能去瓶頸是他每年一定會做的,只是目前不管什麼產業其實都是產能過剩,「與其自己去設新廠,還不如靠著購併,更符合經濟效益。」他表示,目前已有再看幾個投資標的,等到時機成熟後,會再出手,為榮化注入下一個階段成長力。

2年前李謀偉捧著20多億元現金入主福聚,震驚國內石化業,更在1年內推動福聚與榮化合併,動作之大引起外界高度關注,儘管評價不一,但李謀偉從不停止擴張腳步,而去年榮化的亮眼成績,也驗證李謀偉2年前大膽投資,有其獨到眼光。

去年榮化總營收264.46億元,年增率逾6成,稅後17.66億元,年增率逾5成,每股稅後純益高達2.88元,法人推估,榮化今年稅後純益上看20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arnings Per Share,EPS)有2.67元水準。

 

---

鑫永銓、李長榮化工:中小企業如何打破成長魔咒?

 

作者:廖瑞真  出處:天下雜誌 374期 2007/06

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三年,成立皆超過三十五年的鑫永銓和李長榮化工,如何突破成長瓶頸、還朝世界級邁進?

 

根據美國《BusinessWeek》今年調查發現,近年來成長快速的,不是新興產業,而是百年老店,有些年均成長獲利竟高達九○%,真是「老當益壯」。

 

《二○○六年中小企業白皮書》統計顯示,二○○五年企業總數中只有一八.三四%的企業,經營年數超過二十年,報告中也提到中小企業壽命為十三年。到底台灣的中小企業企業主,如何打破魔咒,並且能持續獲利?

 

以下兩家企業,成立皆超過三十五年,近三年的稅後純益複合成長率都超過九五%,並且是少數以傳統產業型態,進榜《天下雜誌》營運績效一百強的公司。它們如何在數十年經營歲月中,從中小企業出發,發現利基,讓企業成功不墜,成為「世界級公司」?

 

鑫永銓向天奮鬥邁向前四大

 

走進南投南崗工業區,南崗三路上一間新穎的建築,被周圍老舊斑駁的廠房包圍,這家公司不是一間新公司,而是已成立三十八年的橡膠輸送帶大廠——鑫永銓。

 

鑫永銓成立於一九六八年,開始以生產橡膠鞋底為主,不出幾年轉為做橡膠輸送帶。目前鑫永銓成為台灣第一,全球第七大的橡膠輸送帶廠商,二○○六年營業額為十七.八億,EPS為五.二八元,如此耀眼成績,不是憑空掉下,是靠著林季進一點一滴努力而來。

 

留著平頭、操著閩南口音,鑫永銓董事長林季進帶著一股自信語氣說著,「我們廠區不錯吧!員工都來這拍婚紗照。」整個廠區綠意盎然,大樹大石林立,接待大廳挑高,大理石地板光可鑒人,極具時尚感。

 

林季進回想二十五歲那年,父親在送貨回程中腦溢血不幸過世,林季進忘不了父親在病榻上要他好好把公司經營下去的一番話,促使他在那資金不寬裕的年代,連續好幾年每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為了就是將公司撐下去。

 

林季進接手前幾年,面臨強大對手積極搶單,只能採取其他策略,就是不與對手正面對決,而是靠著吃下零星訂單,累積實力。「我只能趁他們休息的時候,像早上八點以前,或是他們下班以後,再去拜訪客戶,」林季進苦笑說到。

 

一九九○年,林季進提出五年投資計劃,將廠房全面汰舊換新,並將盈餘分階段完成投資,決心五年後要鑫永銓改頭換面。同時,他認為鑫永銓如果沒有開拓另一個市場,遲早會倒閉。即使當時林季進一句英文都不會說,仍然說服外國客戶放心下單,靠著就是低廉價格與優良品質。

 

品質是做出來的

 

對於產品品質的維持,林季進採取授權員工,交付自主檢查方式,他常常教育員工,「品質是做出來,不是驗出來的。」

 

經過朋友慫恿,林季進在四十四歲那年,跑到美國多明尼肯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在超過百年歷史校風影響下,回國後他做了許多重大決策,第一個就是改變整個廠房環境 「我想建造一個開放式的工廠,讓員工可以開心上班。」

 

為了保持與其他對手的競爭優勢,林季進特地與機械廠伙伴共同研製全自動加硫機,比起台灣其他輸送帶業者使用的傳統平板式加硫機,不僅產能提升五○%,良率也提高到九五%,更有助於生產其他應用產品,如乳牛睡的水床、物流用輸送帶、航空用輸送帶等。

 

九二一地震對於鑫永銓影響甚深,廠房毀損,不過林季進卻能在短短一星期內,更新設備,恢復運作,「林董事長非常有企圖心,危機處理快速,這是鑫永銓成功的因素之一,」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總經理楊益成說到。

 

林季進並將經營策略做了改變,把產品分門別類,並且觀察市場變化。「我會依照現在市場環境,改變調整我的策略,」在高利潤產品這一塊市場上,如果競 爭者只有美國,那鑫永銓就不會降價。而利潤比較低的產品,則是看生產線上訂單積壓多少,「如果生產線需要訂單來平衡,那就降價,主控權還是在鑫永銓上。」

 

林季進表示,鑫永銓的製程仍是其最具優勢的地方,他認為未來最大競爭對手是以英文為母語的印度 而非中國,「中國只會做,不會賣。」目前鑫永銓所有廠房皆在台灣,並無到中國投資。

 

很多人曾問林季進,如果不到中國投資,鑫永銓怎麼生存下去?「如果只因為勞工低廉,那就不用過去中國了,因為總有一天工資也是會漲,去有什麼用?」

 

林季進針對勞力成本這部份,改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去年,我們工廠員工每一人的產值為一千一百萬,這代表我自動化的程度很高,那為什麼需要去大陸?」

 

鑫永銓所擁有的品牌「HYC」,外銷比重達九五%,其中以美洲市場最大,約佔六五%,最大客戶為Marubeni公司。未來林季進將採取代工與品牌 雙管齊下的策略,「鑫永銓不只要會做,更要會賣,」不僅跟競爭對手合作,利用大廠通路,壯大鑫永銓生產線,更積極拓展在印尼、韓國和東歐的經銷點,增加品 牌名聲。

 

如同掛在林季進辦公室內的墨寶「向天奮鬥」一般,林季進以扎實腳步,朝向成為世界前四大橡膠生產商邁進。

 

李長榮化工用研發力+工安力勝出

 

與其他企業錄用年輕小姐來接待客人不同,李長榮化工的櫃檯小姐是一位工作資歷超過四十年,七十來歲的阿桑。她臉上歲月的痕跡,見證李長榮化工的企業歷史。

 

李長榮化工成立於一九六五年,目前工廠分布在美國、卡達、中國以及台灣高雄。二○○六年,集團總營收已達三百七十九億台幣,為十七年前的十七倍。

 

董事長李謀偉回想李長榮化工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感觸頗深。一九九二年,在他接任總經理一年後,一位工廠年輕員工在一場工業事故中不幸喪生。這件事 情對李謀偉有很大的影響,「我那時不知道怎麼跟他的父母親交代這件事,」他眼眶泛紅地說到。自此之後,李謀偉開始將工安環保列為首要之務。為了能讓每位員 工安全上下班,除了重視工廠工安問題之外,李謀偉更請來交通警察,教導員工如何安全開車。「我還要求員工每年都要提兩個他們認為在工安環保方面需要改善的 地方,」對於工安環保,李謀偉認為不能只是說說而已,要努力去達成。

 

賺大錢的時機

 

重視工安,反而成為企業關鍵競爭力。近年來因為石化產品利益較薄,競爭激烈,「只要別人工廠爆炸,就是我們賺大錢的時候,」李謀偉笑笑說到,「所以 工安環保做好,也是會賺錢的。」自從九二年工業事故後,榮化的保險沒有出險,因工安環保事件的上報率更是低。面臨其他國內外石化企業集團整合上下游產業, 與榮化競爭,李謀偉毫無怯意。他認為公司產品應力求價值提升,並且追求成本合理化,都是跟集團拚鬥的本錢。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李謀偉指出關鍵,就是重 視研發。

 

「研發能力的確是榮化能持續在市場上,與其他企業競爭的重要原因,」群益證券分析師張治家說到。榮化在高雄有一研發中心,成立研發中心的目的是要將 產品升級,「特別是與中國的產品做比較,如果你的產品不升級的話,跟他們的產品就沒有區隔了。」在榮化產品線中,電子級產品可以說是未來明日之星,九○% 的客戶都是國內知名TFT—LCD大廠,如友達、奇美、華映等。電子級產品主要用途在於面板與零件清洗,不僅可以提升產品良率,還可以達到保養機械的效 用。

 

處理化學廢棄物一直令國內廠商頭痛不已,榮化為這些廠商提供一個解決之道,「因為剛開始他們不願意用榮化的產品,所以我就說那我們幫你回收。」回收的廢棄品,經過重新提煉,仍然可以再販售出去,「回收再利用」為榮化帶來不少利基。

 

除了產品升級,追求公司內部成本合理化則是另一優勢。李謀偉過去晚上都會打電話給工廠廠長,跟他們溝通將產能突破瓶頸、增加兩倍的可行性,「我問他們困難在哪裡? 提出來一起討論,」事實證明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榮化這幾年成本花費不高,不過產量大幅上升。

 

去年,李謀偉買下福聚,對於大多數企業在購併後會產生的問題,他卻不怎麼擔心,反而認為購併其他公司對於榮化本身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我很喜歡 Twin Plan,就是把兩家不同工廠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在比較過程中,李謀偉希望能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以求成長。「沒有企業是一百分的,要不斷檢討,企 業才會持續進步。」

 

之後,榮化會把重心放在替代能源產品上,特別是配合政府推動搭乘LPG(液化石油氣燃料)計程車計劃,未來將在台東建造一座LPG工廠。

 

李謀偉同時提到對於榮化面臨全球化衝擊,唯有將企業規模擴大,才能吸引人才,並與其他企業競爭。「榮化每一項產品市佔率,希望都要衝到全世界前三 大,並且公司要能不斷進步,才能在全球化中生存。」成為跨國企業十來年,榮化並不自滿,反而積極以創新、研發實力,期許自己成為一個「世界級企業」。

--

2014年08月04日18:04 
 

在石化業有小鋼砲之稱的榮化董座李謀偉,含著金湯匙出生,11歲時被父親、李長榮化工創辦人李昆枝送出國念書,小留學生李謀偉短短4年便拿到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學碩士、史丹福大學企管碩士等學位。

原打算繼續深造博士,但父親召回在榮化擔任企劃專員。麻省理工的背景,讓李謀偉擁有當時業界少見的國際人脈,2007年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李謀偉曾說,「李長榮是祖父的名字,不能在我手上毀了。」

為達目的,李謀偉不擇手段,據2005年《工商時報》的報導,李謀偉與中油合作投資卡達的甲醇廠,有次打聽到卡達政府還有另一項投資計畫,李謀偉便繞過中油,向卡達爭取由榮化主導,但最終在卡達政府的堅持下,仍有中油一起參與。

李謀偉狠角色的名號,因此在業界傳開,新竹設廠排汙不當,也掀起空前的環保抗爭運動,讓榮化負評不斷。

妻子楊賽芬,是1980年代知名民歌節目《大學城》主持人,演藝圈息影嫁給李謀偉,育有1子2女,楊賽芬現為集團旗下的福聚太陽能董事長。

李謀偉喜歡引用伏爾泰一書《憨第德》的話:We must cultivate our garden.(我們要維護我們的花園)如今榮化肇禍高雄氣爆,聽來格外諷刺。(馬婉珍/綜合報導)


李謀偉小檔案。資料來源:記者整理

--

狠角色李謀偉讓榮化變身小鋼炮

 
*  刊登日期:2005-08-22
 
 
「去年的股東會,有一位股東說李長榮化工目前的成績,應該讓更多人了解,我覺得很有道理」,在啟程前往廣東惠州的前一天,榮化董事長李謀偉特地找來媒體記者,宣布榮化將和中海殼牌公司簽下原料供應綱領協議。「未來榮化的公司進展,將比過去更透明」,李謀偉的態度,充分顯示對自己,及榮化的信心。 去年九月底,李謀偉從父親李芳枝的手裡接下董事長職位,這一年,李謀偉已經四十七歲,但是他卻是石化界第一位二代接班,也是最年輕的董事長。 在石化界的心目中,李謀偉的年輕,處處顯現他旺盛的企圖心,中油主管透露,在中油和榮化合作投資卡達的甲醇廠後,李謀偉有次打聽到卡達政府還有另一項投資計畫,當時在中油不知情的情形下,他決定單刀赴會,前往卡達和對方接洽是否可由縈化主導投資,雖然在卡達政府堅持下,這項投資計劃最後仍有中油的參與,但在中油高層心目中,已認定李謀偉是一位不簡單的狠角色。 其實在接任董事長前,李謀偉加入榮化已二十二年,一九八二年剛完成史丹福企管碩士學位,原打算繼續深造博士,卻在父親徵召下回台灣當企劃專員。在這之前他曾在美商化工大廠擔任研發工程師,更早則是以三年時間完成麻省理工學院化工學士及碩士學位。李謀偉表示一九九三年當他剛升上總輕理時,第一次坐在辦公桌前,他寫下一百,要在十年內讓公司營業額達到一百億以上。當時榮化的營業額僅二十二億元,更糟的是當時台灣大舉調降石化、溶劑類原料的進口關稅,一向仰賴關稅保護的榮化,看著競爭產品關稅從二八%降到二.五%,李謀偉接總經理那年,正是榮化成立二十五年第一次虧損的年代。 接下來的十一年,李謀偉主導的重大決策,包括一九九六年邀約中油共同參與,爭取到卡達政府投資興建的甲醇廠,及二○○四年初買下義大利埃尼化工美國的熱可塑性橡膠(TPE)廠,卡達甲醇廠目前已成為公司的金雞母,美國德州的TPE廠也在今年起打破過去十二 年連續虧損的紀錄,開始轉虧為盈,榮化去年的營業額,已達到一百六十億元,比當初接任總經理時成長了七倍。 全身充滿幹勁的李謀偉強調,自己的個性非常不服輸。和其他石化大廠比較,榮化規模並不算大,然而外界形容,榮化就像是一座小鋼炮,所選擇發展的每項產品,許多大型石化公司不見得重視,但是在李謀偉手中,每項產品一定要達到全世界前三大。 李謀偉說除了選擇利基市場之外,如何讓公司成長,內部控管是另一項重要任務,榮化在台灣之外,廠區分布在中東卡達、大陸鎮江,以及美國德州,但是榮化每周必定召開的視訊會議,針對各生產線設備,由專業工程人員提出製程改善的檢討,到了年終時,如果有那一位生產線主管在產能提升,及節省成本上有突破性發展,公司絕不吝惜撥出高額獎金。 剛接手德州廠時,父親李芳枝很關心李謀偉如何管理一家義大利人成立的工廠,據李謀偉透露,一開始他並沒有直接將台灣人管理模式強加到這座德州廠,而是請德州廠的幹部到台灣,從生產線運作過程中,了解李長榮的文化,同時為了加強掌控德州廠,他還要求所有的採購合約一定要經過台灣總公司審核,外包工程能夠回收的則全面回收,經過一年的整頓,讓這座TPE廠開始展現成果。 (工商時報9408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