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毀了規模 保管銀行是元凶

2011-07-17 工商時報 【黃惠聆】

 過去幾年來投信管理資產規模不增,新基金募集情況不佳,當時投信們都怪主管機關對國內投信申請新基金募集審核時間太久、審核太嚴,讓投信錯失在對的時間募集新基金;相反地,對境外基金管理又太鬆,因為境外基金一次就可申請3~5檔境外基金。

 

 後來主管機關也從善如流,開始加速投信新基金募集申請速度,境外基金審查則是一檔一檔慢慢核。然而境內基金規模還是直直落,顯然主管機關審查基金速度並不是造成國內投信規模下降的癥結所在。

 

 究竟為什麼國內投信基金留不住錢?根據調查結果,保管銀行兼銷售機構應該是主要原因。

 

 每一檔新基金的保管銀行通常都會承諾負責一定銷售額度,而投信選擇基金保管銀行主要就是看保管銀行募資能力,財管市佔率愈高、愈會募資金的銀行則愈受到投信歡迎。因此,有些保管銀行理專為達成銷售業績,最常用的招數有二:1、情商親朋好友幫忙,並承諾基金閉銷期一到,即可以贖回,有的私底下更保證不會讓客戶虧到錢,為了此一承諾,甚至要求基金經理人在基金閉鎖期不要買股票或者是少量布局。因此,在新基金閉鎖期一過,有的新基金規模立即掉3成。2、利用各種方法讓客戶「舊換新」─即請客戶贖回獲利基金轉進新基金。尤其有獲利的基金被贖回最多。近期因為新基金多,有些保管銀行還接案接到手軟,此情況更加明顯。

 

 至於境外基金的銷售就沒有上述問題,境外基金銷售好不好完全看基金績效、只要基金績效好或者配息率高,常常吸引投資人大筆申購,使得境外基金規模可以穩健成長。

 

 投信界資深人士也表示,除非保管銀行只管保管,不用負責銷售,否則此一結構性問題,目前恐怕無解;而且當銀行財管勢力愈大愈大時,新基金募得愈多,在整體規模維持的前提下,舊基金資金也流失得更快。

--

境內基金規模 慢性失血

  • 2011-07-17
  •  
  • 工商時報
  •  
  • 【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今年上半年有38檔新基金募集,也就是不到5天就有一檔新基金推出,但是國內投信資金不斷地乾坤大挪移,從舊基金轉到新基金、從績效差的基金轉到績效佳的基金,導致基金規模不增反降。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上半年有38檔新基金募集,也就是不到5天就有一檔新基金推出,但是國內投信資金不斷地乾坤大挪移,從舊基金轉到新基金、從績效差的基金轉到績效佳的基金,導致基金規模不增反降。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新一期「亞洲資產管理雜誌」報導指出,台灣投信基金在今年「上半年每5天就募集一檔新基金」,然而,國內投信基金規模不增反降,去年底投信基金的規模是1兆8,957億元,今年6月底的規模卻下降至1兆8,936億元。

     「亞洲資產管理雜誌」撰稿者─碁石智庫總經理陳蘭會指出,今年新基金募集情況比去年每6天就募一檔更密集,今年上半年有38檔新基金募集,也就是不到5天就有一檔新基金募集,但是國內投信基金規模卻不增反降。

     上述情況並非今年才發生,而且已持續一段時間。陳蘭會說,去年也有60檔新基金募集,在IPO期間共募集1,960億台幣,但2010年投信公募基金規模由1兆9,750億減少793億至1兆8,958億,全年基金淨贖回金額為1,754億台幣,顯見並無新錢申購。

     從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國內投信規模就停留在1.8兆至1.9兆元間,國內投信的資金就不斷地乾坤大挪移,從舊基金轉到新基金、從績效差的基金轉到績效佳的基金而已。

     反觀境外基金,基金檔數下降、規模持續成長並且月月創歷史新高。去年底的境外基金檔數是1,022檔,規模2兆4,394億元,至今年5月底,雖有幾檔基金下架,檔數減為1,016檔,然而境外基金規模卻成長至2兆5,334億元,總計5個月間,境外基金規模就增加了940億元。

     一位剛被調到台灣的外籍投信總經理每看到銷售數字就不斷地下降,就問他的行銷主管,為何投入那麼多人力、物力以及行銷費用,新基金為何募集情況那麼不理想?為什麼成立不久的基金留不住投資人的錢?這一家投信今年募集了幾檔基金,上半年新基金規模已掉了3~4成。

     大家都想知道,基金規模每下愈況,國內投信為何留不住錢?金管會同樣看到這個情況,並已經指示投信投顧公會想想辦法、提出因應之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基金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