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價值投資”失寵

 
 

為何“價值”如此不受重視?從長遠看,“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即買入與其基本面相比價格被低估的股票——總會獲得回報。然而,自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以來,“價值投資”一直表現不佳。

最常見的理由是,金融股業績太差。許多價值投資者押注銀行股能夠收復失地。銀行股雖然看起來價格便宜,但至今未有起色。不過,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今年,歐元區低市淨率股票——經典的價值投資選股對象——表現落後大盤5.3個百分點。倫敦的Style Research指出,即便拋開金融股不算,此類股票表現仍落後大盤2.5個百分點。

美國的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Style Research對不同價值指標的分析表明,市淨率、市盈率和市銷率(均為經典的價值指標)較低的股票今年均表現不佳:低市淨率股票表現跑輸大盤的幅度高達3個百分點。股息率——另一項價值投資看重的指標——較高的股票則跑贏大盤2.8個百分點。先鋒(Vanguard)美國高股息率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指數今年已上漲2.5%,而羅素(Russell)增長指數和價值指數則分別下跌了2.4%和7.9%。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全球高股息指數上漲了2.3%,而股市大盤指數則下跌4.3%。

有一種解釋認為,原因在於投資者對經濟形勢懷有很深的不信任感。他們迴避所有看似有風險的股票,例如失寵的價值型股票,而急切地追求收益,會購買所有發放現金股息的股票。所以,即便同樣是追求收益,價值投資者已經落敗。當這股極端消極的情緒最終煙消雲散後,價值投資者應該能夠大撈一筆。但在那之前,他們應該準備好承受在更長時間內收益不佳的現實。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家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闢分析

譯者/邢嵬


---\

價值投資失寵
2008-12-26 12:33:23
 轉寄給朋友
 列印

 

 

  死也不賣

  2007年,股市最紅火的時候,興奮的網民創造了“死了都不賣”的股市之歌;2008年,經歷了從6124點到1664點的悲喜暴跌,股市之歌變成了“死了都不買”,市場的心態發生了翻轉性的變化,而價值投資這一被專業機構挂在嘴上的金科玉律,在股市震蕩下跌過程中,也遭受到了廣泛的質疑。金融海嘯中的價值投資失靈了?

  死也不賣

  “死了都不賣”最早出現在去年的5月份,歌詞是當時市場的極典型體現,“死了都不賣,不給我翻倍不痛快……就算深套也不賣,不等到暴漲不痛快……到頂部都不賣,做股民就要不搖擺,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終究有未來。”

  在“死了都不賣”中所描述的“不賣”,正是2007年以券商、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向股民灌輸的“價值投資”理念。在市場最火爆的時候,眾多基金常以“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為口號教育投資者,要相信機構,相信長線投資。

  在價值投資的理念下,業績是支撐股價的主要因素,用PE(市盈率)、PB(市淨率)等指標來衡量股價是否高估是通行的做法。但事實上,2008年初,奉行“價值投資”的機構對A股的高估值賦予了“價值重估”等概念,為高EPS和高PE的估值體系找到支撐。

  死也不買

  當價值投資行為不能賺錢了,反思和質疑也隨之洶湧而來。同為網民惡搞的網絡民謠《死了都不買》,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股民對之前機構宣揚的“價值投資”的疑惑:“當股票已成泡沫才決心全賣,一跌一漲都不會擔心沒有低價買回來,不能不理會大盤是看好或看壞,只要泡沫還存在我堅決不買”。

  網民們質疑的,還有部分機構“短線波段”的操作行為。記者根據TOPVIEW數據基金交易席位查看,發現部分基金博短線的做法非常明顯。頻繁的短線操作顯示,在排名和收益壓力下,打著“價值投資”旗號的基金本身要堅持“價值投資”也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宏觀環境的變化也讓“價值投資”備受質疑。危機爆發之後,判斷企業的價值變得非常困難。2008年,多家基金眼中的質優股如中國平安、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海外投資中鎩羽而歸,紛紛錄得巨額虧損。

  專業人士認為,導致目前投資判斷失去方向的主要原因是整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雖然目前市場上不少公司靜態市盈率已經不足5倍,但是考慮到今後的盈利狀況不明,投資者還是不敢買入股票後長期持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