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定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Moore's Law
圖中電腦處理器電晶體數目的增長曲線符合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來的。其內容為:積體電路(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24個月(1975年摩爾將24個月更改為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效能也將提升一倍,當價格不變時;或者說,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效能,將每隔18個月翻兩倍以上。[1]這一定律揭示了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

1965年4月19日,《電子學》雜誌(Electronics Magazine)第114頁發表了摩爾(時任仙童半導體公司工程師)撰寫的文章〈讓積體電路填滿更多的元件〉,文中預言半導體晶片上整合的電晶體和電阻數量將每年增加一倍。

1975年,摩爾在IEEE的一次學術年會上送出了一篇論文,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對摩爾定律進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為「每兩年增加一倍」,而現在普遍流行的說法是「每18個月增加一倍」。但1997年9月,摩爾在接受一次採訪時宣告,他從來沒有說過「每18個月增加一倍」,而且SEMATECH路線圖跟隨24個月的週期。

大抵而言,若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下生產同樣規格的IC,隨著製程技術的進步,每隔一年半,IC產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換算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就摩爾定律延伸,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

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長期而言,IC製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效能,增加功能。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表示,摩爾定律在過去30年相當有效,未來10~15年應依然適用。

但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摩爾定律"的時代將會結束,因為研究和實驗室的成本需求十分高昂,而有財力投資在建立和維護晶片工廠的企業很少。[1]

[编辑]另一種說法

摩爾定律雖然以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的名字命名,但最早提出摩爾定律相關內容的並非摩爾,而是加州理工學院的卡沃·米德(Carver Mead)教授。米德是最早關注到摩爾定律所提出的電晶體之類的產量增加,就會引起其價格下降現象的。米德指出,如果給定價格的電腦處理能力每兩年提高一倍,那麼這一價位的電腦處理裝置同期就會降價一半。[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