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搭配黑金風暴 Inside Job一起服用

 http://lifethedog.pixnet.net/blog/post/32956630

--

〈分析〉金融海嘯該恨誰? 衛報Larry Elliott:歷史共業

鉅亨網吳修廉 綜合報導  2012-02-06  21:51   


蘇格蘭皇家銀行 (RBS) 總裁 Fred Goodwin 在金融海嘯期間收購了荷蘭銀行,害的RBS差點破產就算了,還拿了 1690 萬英鎊的退休金拒絕繳回。

這樣的行徑讓英國大眾震怒,於是Goodwin 將被剝奪爵士頭銜,變回平民。

於是《衛報》編輯 Larry Elliott撰寫了一篇文章細數金融海嘯始作俑者的罪狀,告訴讀者全球金融危機並不全是 Goodwin 一個人的錯,共犯名單長的很。

還記得下面兩件事有什麼歷史意義?

2000 年的時候,美國最大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美國線上 (America Online-AOL) 出資1640億美元併購時代華納,以及 2007 年Fred Goodwin 以490 億英鎊高價收購荷蘭銀行 (ABN Amro)。

答案是-高點到了,泡沫即將崩潰。

其實每一場金融危機都有這樣的象徵性特色,當時看來合邏輯的決定,事後反思都是愚蠢至極的舉動,而且只有一個人犯錯還不夠,無論他多麼位高權重。如果回顧2008-09的金融海嘯,同樣會發現罪人不止 Fred Goodwin 一人。

第一個浮上台面的是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 (Alan Greenspan) ,他在2002年曾因「致力於穩定全球經濟」獲頒爵位。他深信金融市場的自律機制,導致房地產泡沫。不斷降息並維持低利長達 2 年之久,讓沒有存款、收入工作的美國人都可以舉債買房,最後釀成次級房貸重創全球經濟。

反觀英國方面,Mervyn King在2003年就任英國央行長,促進銀行改革與健全的作為讓他成為最前瞻的央行長之一,但他在經濟上行其間仍維持低利率,金融海嘯其間又太晚降息。

也別忘了,英國前首相Gordon Brown的當選之前,擔任英國財政大臣長達10年,其間不斷強調他終止了保守黨所造成的繁榮後蕭條,但事後證明他並沒有。

在他2007年6月就任首相前的最後一番演說中,他大力讚美銀行家們的功勳,預言倫敦金融城將進入新一番黃金紀元,結果這番話也沒有應驗。

他唯一說對的一句話是,「財政大臣只有兩種,一種是失敗的,另一種則是及時脫身的。」

只能說他真是說對了!

如果華爾街是頭猛獸,克林頓 (Bill Clinton) 就是給了牠鑰匙讓牠跑出籠子的美國總統。

小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任內通過的《1933年銀行法》(Glass-Steagall Act),將投資銀行業務和商業銀行業務嚴格地劃分開,保證商業銀行避免證券業的風險,但這項法案在克林頓任內被廢止了。

更糟糕的是他還強化《社區再投資法》(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讓放貸機構採取更寬鬆的放款條件,結果就是自由放任的銀行加上數以百萬計的次級借貸者,最後製造了大麻煩。

政治人物談了很多,也不能忘記經濟學家 Eugene Fama,他提出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所有已知的影響一種股票價格的因素都已經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中,因此分析是無效的,這種思維對於鼓吹泡沫很有幫助,因為在這個假說之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在股價上漲時買進。

只怪罪一位經濟學家可能太不公平,其實很多經濟學家沒有發現金融機構背負大量有毒的次級債券,還有許多學者認為這場危機根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對當代流行樂追本溯源,就會找到批頭四,涓滴經濟學則是美國總統雷根 (Ronald Reagan) 還有英國首相柴契爾 (Margaret Thatcher) 的作品。涓滴理論的理念可以這樣理解,救濟不是救助窮人最好的方法,而應該通過經濟增長使總財富增加,最終使窮人受益。

於是從 80 年代開始英美政府開始減少對銀行限制,將財政支出重點置於製造業上,連帶削弱工會勢力。最後的結果就是企業獲利上升,獎賞前1%的高階主管,普羅大眾薪資僵化,負債傾向加劇。

再來瞧瞧美國前任財政部長 Hank Paulson,布希提名他的時候認為他具有所有財政部長所需要的條件,因為他曾是高盛的高階主管,有哈佛的企管碩士,還有誰比他更適任呢?但面對金融海嘯他還是搞砸了。

其說說是他扣下了扳機,引發金融海嘯也不為過。他在次貸危機持續,房貸市場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以高達 2000 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地美 (Freddie Mac) 與房利美 (Fannie Mae)。

接管計畫將風險移往原先該承受風險的投資人。除了「二房」執行長被撤換,股息也被取消。股東不但對「二房」資產的擁有權次於政府,股份也被嚴重稀釋。

雷曼兄弟受到波及,在財務方面受到重大打擊而虧損,致使股價下跌低於 1 美元,陸續裁員 6000 人以上,並尋求國際間的金主進駐。

2008年9月15日,在美國財政部、美國銀行及英國巴克萊銀行相繼放棄收購談判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負債達 6130 億美元,全球金融危機正式展開。

如果沒有這個人的協助,可能就不會有金融海嘯。

標普前主席 Kathleen Corbet 在2007 年 8 月因「追求長遠規劃」而辭職,但真正原因應該沒有這麼表面,標普將連動債這種極端複雜的金融工具,貼上AAA的最高信用評等,殊不知它是和有毒資產同捆的高風險商品,直到價格大幅下跌後,各機構才後知後覺。

後知後覺的人也不只她一個,美國參議員 Phil Gramm 曾在2001年於國會山莊的一場辯論會中說過:「次級貸款對一些人來說是妖魔鬼怪,但對我來說次級貸款是美國夢的展現。」

Gramm 視華爾街為聖地,一向在國會中鼓吹鬆綁金融制度,雖然柯林頓政府也不太需要他說服就是了。

另外有一件事絕對是巧合,從1989 到2002 年間華爾街的前五大金援對象,以及商業銀行政治獻金的最大收領者都是 Gramm。

更罄竹難書的項目叫銀行家,包括北岩銀行 (Northern Rock) 的執行長 Adam Applegarth 讓該行成為
英國金融界中第一個次貸危機的受害者;讓雷曼兄弟倒閉的執行長 Dick Fuld:投資銀行 Bear Stearns 的執行長 Jimmy Cayne 在危機爆發的第一個月不只沒有治理公司,還在打橋牌;美林前執行長 Stan O'Neal引入了大量次級貸款業務,替美林徒增 80 億美元的呆帳;萊斯銀行收購 HBOS 時未披露後者的財政問題,以致後者在後來被英國政府接管,導致股東損失100億英鎊,因此兩家公司的執行長 Victor Blank 跟 Andy Hornby 也有份。

長長的名單中,每一個都是可以批判的對象,讀者就挑一個喜歡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