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併牛步化 國銀陷困獸鬥

  • 2012-05-23 00:46
  •  
  • 工商時報
  •  
  •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國內金融機構整併概況一覽

國內金融機構整併概況一覽

 4年前政黨輪替,金融業界本希望看到更多新氣象,但期待恐落空,特別是金融整併幾乎陷入停滯。根據業界統計,從民國93年9月迄今,國內市場共有45件金融整併案,其中馬政府上台之後與銀行有關的整併案幾乎「掛零」,在僅完成的12件個案,只有一件慶豐銀行出售案與銀行有關,顯見馬政府金融整併政策,幾可說完全陷入停擺。

 相對,光是以民國93年9月至97年5月這4年民進黨執政期間,不僅金融整併案總件數33件,幾乎是馬政府執政時期的3倍,且公、民營機構都有整併成果。例如除台銀併中信局等3件公股整併案外,玉山併高雄企銀;新光併聯信、誠泰銀;永豐金前身建華金合併北商銀;中信銀併花企;花旗併僑銀;匯豐併中華銀;渣打併竹商銀等,這些整併案也一併解決了國內問題金融機構的問題,可說這段時期的金融整併,其實打造了國內金融市場新氣象。

 換黨執政之後,國內金融整併幾乎是完全停擺;業界高層指出,台灣金融業以銀行的overbanking問題最為嚴重,所謂金融整併以銀行最為重要,但馬政府上台之後,這一塊卻完全荒廢掉。

 高層也直言,近來市場利率殺價競爭之風熾盛,上周五金管會、央行、財政部才開過三方聯席會議謀求解決之道,卻不知政府對金控、銀行的整併推動怠惰,才是始作俑者。

 受限規模走不出台灣

 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國內業者因整併停滯無法壯大,未來受限於規模將更走不出台灣;在金融業資歷將近20年的業界高層人士感嘆,當年國泰合併世華銀行、富邦合併北銀並合組金控、中信併萬通,台新併大安,這些合併案奠定這些金控現在的市場優勢地位,而現在就在金融業者積極爭取赴大陸另闢新天地的當下,國內金控不論是資產或淨值規模更有必要擴張,整併是最能一步到位的途徑,但自從馬政府主政以來,金融整併政策就好像斷了線一樣,業者只能困坐愁城,不知何去何從。

 不具名的金控大老指出,「二次金改」因為前總統陳水扁的貪污案而遭污名化,「但整併這條路是對的!」

 這名金控大老指出,民進黨執政時期至少還完成台銀併中信局、合庫併農銀、中國商銀併交銀合組兆豐金控等公股整併案,另外還推動了台新金併彰銀、兆豐金併台企銀,雖然後兩者之後並未成功,但至少可看出有把金融整併政策「當一回事在推動。」

 碰到工會反彈就退縮

 金控大老轉而批評,馬政府太鄉愿,碰到工會反彈就退縮,其實公股金融機構在市場上的佔有率超過半數以上,就算市場上的確有公股銀行來配合政策執行,或是安定市場信心,「但家數太多,的確有整合必要!」

 根據央行統計,從91年底到今年3月,國內銀行母公司家數由52家減少到39家,減少了13家,但全體國銀的分行通路則由3,068家增至3,404家,顯見即使進行整併,但由於分行通路仍有增無減,因此即使推動整併,也並不會因此造成基層員工的失業問題。

 外資看淡金融業前景

 因此連外資均看淡金融業的獲利前景。根據一份法人出具的近4年外資股權變動統計顯示,若從97年5月18日迄至上週五馬總統正式上任前1個交易日的統計來看,4年來15家金控總市值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大幅縮水1兆1899億元,平均1家金控市值縮水近800億元,幾等於吃掉近1家金控資本額。

 另份統計也顯示,15家上市櫃金控,扣除日盛金有建群、新生兩大外資股東持有逾半的股權比重之外,其餘14家金控中,有8家、約等同超過半數金控的外資持股比重正大幅衰退,包括富邦金、國泰金、玉山金、元大金、兆豐金、永豐金、中信金、第一金等知名中大型金控在這4年來的外資持股水位均顯著降低,外資從金融股大舉撤出的態勢,已由此顯見一斑。

 

新聞分析-切勿不作為 斷送國銀競爭力

  • 2012-05-23 00:46
  •  
  • 工商時報
  •  
  • 朱漢崙

 馬總統連任成功,兩岸金融交流也將邁入新里程碑,國內金控業者更希望能藉由雙向參股,一步到位在對岸找到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只民營的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永豐金、台新金,連公股背景的華南金、兆豐金都在物色參股對象。

 然而,即使對岸開了這道門,當前國內金融業者面臨的問題卻是:「我們真的走得出去嗎?」

 對岸銀行的淨值、總資產規模比我們大得多,為取得一定的股權比重及實際的影響力,一旦作了參股決定,投資規模必定很可觀,此時,國內金控若不具備一定的淨值、資產規模,恐怕無力出手,接著只能眼看好銀行的參股商機流失到其他外銀手上,國內金融業者亦更追不上台資企業蜂湧大陸發展的腳步,對於跨國金融機構亦更加望塵莫及。

 這是台灣金融業者長年之痛。原本金融業者普遍期待,換黨執政之後,兩岸政治氣氛好轉之下,應該更有往大陸發展的契機,但問題是這4年下來,馬政府擱置金融整併政策,使得不少銀行業者壯大自身規模無門之外,還飽受市場僧多粥少導致的殺價競爭問題衝擊,另外還附帶主管機關金管會要求「多增加股本」,導致EPS的壓力更大,難怪業者感嘆,「以前要往大陸發展受限於兩岸政治氣氛,現在反而是被自家政府給困住了。」

 為何明明手上有副好牌,到頭來卻是作繭自縛,問題出在馬政府的「不沾鍋」心態,更為嚴重的是在諸多金融政策上,主管機關過於忌憚「社會觀感」的結果,反而政策拿捏失當,金融業者動輒為小事受主管機關的裁罰,但另方面卻看不到主管機關同步拿出為業者興利的魄力。

 包括馬政府看待金融整併案也是如此,即使到4年後的今天,馬政府還是走不出扁家貪污的陰霾,深怕承擔「圖利財團」罵名,另方面也怕得罪工會、流失選票,因此一直不敢推動金融整併,只是徒喊口號但一事無成;如今連任任期已展開,在兩岸金融交流已然將邁入新里程碑的當下,馬政府實在應該知所警惕,大刀闊斧的推動金融整併,讓業者有足夠的實力走出台灣,不要再因為「不作為」而斷送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朱漢崙

《各報要聞》許嘉棟:國銀兩頭空,我很擔心

  • 2012-05-23 07:47
  •  
  • 時報資訊
  •  
  • 【時報-各報要聞】
對於國內金融業整併,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直言,「銀行業很急,主管機關卻擺明了『不主動,不指示,沒有任何理想!』」許嘉棟目前亦掛名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理事長,基於金融業者的殷切期待,召集業者舉行無數次會議,在去年第三季完成3萬字的《金融白皮書》,第一要項點名金融政策模糊,金融機構整併議題明白地放在第二要項,集合業者的名義,建議主管機關及財政部「推動公股銀行優先帶動金融整併」。

 

 

  《金融白皮書》的論述並沒有得到金管會明白支持,今年2月金融業者忍不住,要求金總再提出《金融業發展建言》,「推動金融機構整併,降低公股比重」還是擺在最前面。許嘉棟在接受專訪時強調,「金管會還是不指示,不主動表態」,真正該推動公股行庫整併的財政部,又全被證所稅紛爭綁住了,「這是劉部長最能發揮長才之處」,現在看來,財部政策似乎是搞錯方向了。

  許嘉棟表示,銀行業者應該是金融業當中最期盼整併,民營機構之間雖然較容易推動,但真正需要整併是公股行庫,面對大陸銀行業的茁壯,跑在前面的民營銀行,資金和人力等等的進攻力量是很有限的。

  金融研訓院自政府於2000年以來,每年的金融業營運趨勢展望調查,都主動把金融整併及金控綜效題目放進問卷,調查結果,除二次金改衍生的弊案期間外,業者回覆的意願,年年出現提升的事實,以今年為例,56%金融機構表明希望落實整併計畫。

  許嘉棟表示,經營者對整併的需求有真正的體會,過去是基於金融機構家數過多造成過度競爭,現在面對的則是另一個更大的挑戰:急速成長的大陸金融業已擠身全球百大業者,加上大陸政府一直在策略性開放市場,台灣金融業先被政治因素限制而難以前進大陸市場,又在國內市場整併無方,沒有推動的氛圍或誘因條件,「我很擔心,我真的很擔心。」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各報要聞》毛線雜團中找到了黃金,外商銀如魚得水

  • 2012-05-23 07:37
  •  
  • 時報資訊
  •  
  • 【時報-各報要聞】
外商銀行整併國銀已有5家、7案例,每家外銀總部都將在台整併視為全球佈局策略之一,概括承受中華銀行的匯豐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即說,匯豐(台灣)銀行是匯豐集團大中華策略的三支腳之一,購併華僑銀行的花旗銀行亞太區行政總裁卓曦文公開表示,「台灣花旗是花旗的金雞母!」

 

 

  拿下新竹商銀的渣打銀行,為了台灣3次購併動作匯入20億美元;來自新加坡的星展銀行讓被瀕臨倒閉的寶華銀行起死回生;而母公司3次轉手的澳盛銀行至今不放棄台灣市場,在子行執照申請計畫送出的同時,積極在中小企金業務爭嶸。全力推動花旗在台整併的前花旗台灣董事長利明獻曾經極有信心地表示,台灣團隊的人力及專業高素質,可以讓整併綜效快速的浮現。

  半數外銀起初受限於台灣金融市場的封閉,只能趁機進來台灣購併,幾年下來,驗證他們在毛線雜團中找到了黃金;但如今國銀卻苦於馬政府的金融整併政策停擺,面對外銀來勢洶洶卻再也找不到能一步到位、壯大自身的契機。

  國銀業者指出,不少外銀當初切入台灣市場,是因政府要處理問題金融機構,陸續推出相關整併或出售案,但近2、3年來市場壞帳率創新低,這類案源幾乎沒有,政府由於沒有解決問題金融機構的迫切性,因此完全沒有誘因推動市場整併,反而讓國銀喪失擴張規模機會。

  分析整併國銀的5家外商銀行,淨值則以花旗(台灣)銀行接近960億元最為多,分行家數最多是渣打的88家。5家銀行總計252家,等於是1家中型公股行庫的通路總數,反映出外銀的市占比重有其先天的限制,不過大部分外銀的獲利、壞帳率、員工貢獻度等,明顯優於本國銀行,其中又以花旗最為明顯,約超越98%的國銀同業。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朱漢崙/台北報導)

--

冷眼集/大老的耐心還能Hold多久

電價調漲引發民怨之際,長久的能源及產業發展政策,是政府不得不面對、更必須加快腳步的重要工作。誠如企業大老抱怨,政府高喊要產業升級轉型,但從實務來看,產業升級談何容易?馬政府執政四年以來,居然還沒能提出一個真正貼近產業需求的產業升級政策,從今天工總及企業界與首長的會談,企業早已失去耐心,究竟還要再給馬政府多久時間?馬政府到底能不能提出有高度的產業及能源政策?

全世界沒有一個地區可以長期使用便宜的電,台灣更是沒資格沒條件使用便宜能源的地方,只是台電自己不長進,接連幾個讓外界觀感不佳的經營弊案,施顏祥部長在還沒有提出國營事業改善成績及作法前,就提出漲價,使得這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更加複雜。

台灣經濟出口數據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更健全、務實的產業政策,從根本改善產業體質,而非流於口號式的政策。產業政策不該形同公文,或是流於作文大賽,這是攸關台灣經濟長久發展的重要政策,請執政者拿出應有的高度。

 

 

【2012/05/22 聯合晚報】



林明儒:不懂能源配比 會含恨下台

針對電價及能源政策問題,工商大老忍不住對官員「嗆聲」,工總常務理事、鋼鐵公會理事長林明儒昨(22)日當著台電董事長黃重球的面表示,他會算命,如果黃重球沒有把能源配比搞清楚,將會含恨下台。

工商團體近期一度考慮要率員工上街頭「嗆馬」,但考慮到社會成本太高,決定直接找官員「對話」,林明儒昨日在工總舉行的「與首長對話」系列座談會中,對話口氣讓興會來賓感到「嗆聲」意味濃厚。

林明儒認為,電價高低的關鍵在於能源配比,政府應委託獨立單位估算不同能源配比方案下的電費,有比較基準才可以討論。他說:「先把這個弄清楚,否則,黃董事長我可以給你算命,沒有多久,你還是要含恨下台,因為電價是決定在能源配比,到時候怪台電的煤炭採購不好、管理不好,什麼肥貓,這個是不公平的。」

黃重球說,台電的任務是確保穩定供電及不限電,在這樣的前提下,台電正在研究備用供電容量如果降1%,對產業影響多少,可讓台電減少多少投資等。至於最近因為電價要漲,讓各界質疑台電經營效率,他估算過,把所有可以省下來的經費用來補差損的話,所占的比率還是很小。

商總理事長張平沼則出面緩頰,他說,沒有理家的人,不知道理家的困難,企業界當然希望電價低,但這是不可能的。

台電有該改進的地方,黃重球就是奉命來做這個工作,應該給予鼓勵。國家適當調整電價,企業界能接受,但先決條件是國家能源政策更明確、台電經營績效要檢討。

 

 

【2012/05/23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林明儒:不懂能源配比 會含恨下台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7110495.shtml#ixzz1veZeHCKl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