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兩岸產業殲滅戰 全面開火

2013/05/22 10:08

【文.財訊雙週刊授權刊載】

 

這是一場「中國製造」與「台灣製造」的殘酷戰爭,對岸科技追兵全面入侵台灣地盤,台廠受到中國廠商步步進逼,又面臨技術、人才流失危機;這場血淋淋的兩岸科技產業戰爭,將會如何發展?台灣又該如何從這樣的困局中奮發自救?

 

 

今年初,日本NHK電視台製作一部60週年紀念劇《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描述一家日本大型電機公司生產的汽車電池因為比中國產品價格高出2至3成,訂單流失,營運大受影響,銀行團在3個月後就要抽銀根,公司瀕臨破產危機。為了自救,公司會長祕密組成了重建戰略室調查原委,希望奪回訂單,於是發現中國之所以能生產出相同產品的原因,竟然是先前被裁員的技術主管帶槍投靠,進而開始了一連串的中、日專利攻防戰。

 

結局很值得玩味。最後因中國生產的電池品質不佳而有起火危險,這讓日本公司回復了名譽、搶回訂單。但在現實考量下,他們仍選擇與中國廠商合作,將日本的技術和中國的製造能力相結合。

 

NHK在宣傳該劇所用的標語是「為生產而生存」,同時也製作了另一紀錄片《中日對決──製造工業人的攻防戰》。

 

製造業過去是日本崛起成功的象徵,曾幾何時,竟已不敵中國與南韓的急起直追,讓日本製造業面臨空前挑戰,包括新力、夏普、Panasonic等電子巨擘,去年全數陷入虧損,而該電視劇就在探討「日本製造」的意義,以及當神話破滅後的反思,播出後,在日本內外都引起熱烈討論。

 

這部日本電視劇的情節,雖然說的是日本產業,但似乎同樣反映台灣電子供應鏈目前面臨的窘境。

 

中國品牌廠扶植自家勢力 結合低價與在地優勢,翻轉商機

 

位在華為的深圳?田總部,出現一位頭頂略禿的外國人,他是華為手機產品全球行銷總監Frederic Fleurance。他本來是宏達電的高階主管,掌管歐非中東地區,但兩年前,他被挖角到華為。

 

「宏達電推新機的速度很快,但華為的學習速度和企圖心,是在其他公司身上所看不到的!」Frederic Fleurance直言他跳槽的理由。

 

為求加速壯大,華為向來不惜重金挖角,據傳過去大幅挖角宏達電資深工程師,一開口就是宏達電年薪的三倍起跳,逼得宏達電不但加薪留才,並公開發表聲明「尊重員工選擇,但也呼籲要重視工作的長久性」。

 

華為在去年2月的全球移動通訊大會(MWC)即發表採用子公司海思的四核心處理器──高階智慧型手機Ascend D1 Quad(簡稱D1)。科技界人士都知道,處理器是手機最重要的心臟,華為不用高通、不用聯發科,大膽採用自家子公司的處理器,無異昭告天下華為要培植自家勢力的決心。然而,這份霸氣,在台灣很多企業身上的確看不到。

 

像這樣培植自己企業的案例,不勝枚舉。去年年中,惠普派出60名研發工程師,抵達中國組裝廠商比亞迪電子的組裝生產線上,為的是幫惠普即將推出的低價平板Slate7提升良率。

 

其實,惠普是迫於無奈才派出這麼大陣仗的工程師。由於惠普在決定採用瑞芯微(Rockchip)的低價平板晶片後,瑞芯微隨即順勢向惠普強烈推薦,由比亞迪擔任組裝廠,即使瑞芯微、比亞迪在平板設備製造組裝的經驗都不足,惠普也只得硬起頭皮,免費幫瑞芯微、比亞迪做教育訓練。

 

中國從追兵變對手 比亞迪硬是搶走可成訂單

 

結果,Slate7今年第一季銷售狀況不佳,但瑞芯微和比亞迪聯手出擊,卻從國際大廠得到寶貴經驗。據說,比亞迪很有可能卡位日系廠商Toshiba新一代平板供應鏈,而瑞芯微的晶片也打動了華碩,目前正在測試中。

 

「比亞迪是惠普低價平板最大的受益者!」一位分析師指出,倘若比亞迪持續結合中國供應鏈的在地化與低成本優勢,將成了台灣ODM廠商,在平板等新產品線最大的競爭對手。

 

中國從追兵變對手的案例,已層出不窮。從去年11月,蘋果在「去三星」化的考量,把電池芯訂單下給大陸的東莞新能源和天津力神,等於順勢將下游電池組裝訂單流往陸廠德賽電池,排擠不少台廠新普、順達科的接單量。到今年4月,引起全球議論的谷歌眼鏡,外傳首波供應鏈名單就有中國廠商身影,這是過去前所未有的景象──在創新科技產品供應鏈中第一次就上榜;與此同時,沉寂已久、毫不起眼的比亞迪電子,竟然能從金屬機殼第一大廠可成手上,搶下宏達電旗艦新機hTC One的外殼訂單,種種跡象都一再顯示:中國廠商的新勢力,正在快速崛起。

 

現在的中國廠商,不但有能力與台廠競奪國際大廠一線供應商的地位,並在中國本土品牌與政府補貼資金的全力支援下,快速壯大自己的規模,甚至有併購台廠的實力。更可怕的是,全球科技典範轉移的今日,中國電子供應鏈將不只是低價、過剩產能的威脅,並已進逼到技術的壓迫!

 

「一家成立超過30年的電腦零組件公司老闆,最近找我訴苦,說他想賣掉公司!」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指出,這位老闆的理由有二,一是小孩不願接班;另外就是陸廠的競爭太激烈,經營辛苦。

 

隨著中國廠商肆無忌憚的「搶單、搶人、搶技術」,這場兩岸的產業拚得你死我活的殲滅戰,的確,已然如火如荼的開打了;而在陸廠步步進逼的壓力下,一些台廠乾脆放棄競爭,提前離場。

 

中國五一黃金週剛結束,海通證券分析師張孝達親自走訪深圳幾家上市電子零組件公司,除了確認下半年本土智慧型手機海外出貨量成長趨勢不變,目前庫存處於安全水平外,他並印證大陸電子廠商取代台灣零組件廠商的趨勢更加明顯。(本文節錄自425期財訊雙週刊)



全文網址:udn研究報告 - 股市 - 傳媒焦點 - <font color=red>財訊雙週刊/</font>兩岸產業殲滅戰 全面開火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MAIN_ID=405&f_SUB_ID=3929&f_ART_ID=290449#ixzz2U0IwHLNL
Power By udn.com

三安3年獲政府30億人民幣補貼 不對等資源優勢威脅競爭對手
2013/04/06 10:29 鉅亨網 記者黃佩珊 台北 

中國LED廠三安光電去年11月宣布將參股台系LED晶粒廠璨圓 (3061) ,沒想到三安最近遭中國媒體爆料,指稱半數利潤來自官方、隱瞞關聯交易、涉嫌虛增投資等,市場譁然。集邦科技旗下深圳分析師在LEDinside撰文指出,三安3年內拿到中國大陸將近30億人民幣的補貼,其中的7億要交給當地政府作為稅收。而這種靠補貼獲取不對等的資源優勢,競爭對手處於完全不利的地位。

LEDinside文中指出,三安光電2012年公司營收33億人民幣,坐穩大陸晶片龍頭老大的位置。然而,三安的爆發式崛起,背後不單純,主要是從2010年起,三安連續獲得大量來自政府的補貼,2010年4月1日收到蕪湖市政府1.25億人民幣補貼資金;4月8日,安徽三安光電又收到10台設備補貼款3000萬人民幣;5月中旬再度收到安徽省蕪湖市人民政府30台MOCVD設備補貼款8952萬人民幣。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三安光電累計收到政府補貼達7億多人民幣;2011年,三安光電拿到的政府補貼較上年翻了一番,達到18.29億人民幣;在2012年,三安光電又拿到了不少於3億人民幣的補貼。LEDinside文中指出,3年內三安獲得了總計接近30億人民幣的巨額補貼,其中至少25%,也就是接近7億人民幣要交給當地政府作為稅收。

大陸原來晶片企業規模相差不大,各有千秋,但在2010年之後迅速被打破,天平失衡,三安依靠補貼獲取不對等的資源優勢,以擴大生產能力和激進的銷售策略成為規模競爭的最大贏家,營收規模和市值都排在第一,成為大陸的LED產業龍頭大企業。

而中國其他企業被迫根據新的競爭環境做出抉擇,也就是迅速的加入到補貼爭奪戰中,但卻難免要面臨產能過剩;不然的話就是不理會補貼狂潮,卻會因為產能小,規模優勢不足而漸漸被邊緣化。

LEDinside指出,像華燦這樣充滿傳奇色彩的高科技創業企業,最終也不能免俗,加入了拿政府補貼的大軍中,在這種非市場化競爭中,勝出的往往不是優秀的企業,相反通常是熟諳政府公關的企業最為得利。從華燦的公告中發現,華燦拿到的補貼也要交出25%給當地政府作為稅收。

分析師指出,在這種拿補貼的遊戲中,自然要接受來自政府的要求,通常是開工率和帶動當地的就業指標等等,企業討價還價的空間並不大,因為達不到要求可能就拿不到補貼。但這種不對等的地位也很容易被腐敗官員利用,而企業很容易淪為腐敗官員撈錢的幌子而不能自拔,優秀的企業也可能因此沉淪。

在中國的LED晶片領域,僅僅三安一家LED晶片產值就佔據40%的比例。在中國《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中,晶片國產化率要達到80%以上,恐怕而這其中大部分要依賴三安光電來完成。這導致中國的晶片國產化率的目標,甚至中國LED上游的產業競爭力都和三安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三安的過度擴張,窒息掉市場空間,同業生存更為艱難。現在三安爆發財務疑雲,也成為中國政府的棘手問題。

 

三安惡性挖角台灣人才 薪水數倍 LED人才戰如火如荼開打
2013/04/05 10:56 鉅亨網 記者黃佩珊 台北 

中國大陸三安光電不僅爆出財務疑雲,過去幾年還大舉向台灣惡性挖角,根據集邦科技旗下深圳分析師在LEDinside中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三安光電開出年薪千萬元台幣的優越條件,向臺灣上游磊晶廠晶電 (2448) 、璨圓 (3061) 、泰谷 (3399) 、廣鎵 (8199) 等廠的員工挖角,三安光電夾帶政府優厚的補貼坐穩中國大陸晶片龍頭地位,不但令大陸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未來還可能影響台系廠商的競爭優勢。

LEDinside指出,臺灣LED晶片產能在2010年居全球第一,培養了全球最大規模的LED晶片技術人才,但坐擁大量補貼和一流設備卻面臨人才缺口的三安光電很自然的將目光投向海峽對岸的臺灣同業。

調查顯示,2010年下半年三安已吸引60多名台灣工程師跳槽,2011農曆新年後更是爆發出一輪新的離職潮。2010年三安為員工支付的現金才6000萬人民幣,但到2011年卻多達1.8億人民幣。2012年,三安在技術研發和銷售收入都取得豐收成果,為員工支付的現金高達2.89億人民幣。

保守估計,三安為臺灣技術人才的支出約為1年1億元人民幣,正是因為這些技術人才的高收入,讓三安員工的平均年薪從2010年的2萬元人民幣,增長了250%,達到了5萬人民幣。

LEDinside指出,三年前中國的LED上游的晶片企業仍在夾縫中生存,首先是光效上不去,而產能規模與技術水準和台灣廠商有一大截差距,因此不僅背光市場無機會切入,就算是照明市場,也只能供應低階市場。而兩年後的今天,三安的業績卻睥睨群雄,2012年營收達到33億人民幣。

公開資料顯示,三安光電2009年技術人員才223個,2010年增加到532人,但是熟練的外延工程師仍然很少,根本不足以應對暴增的設備帶來的人才需求。

三安將閩南人的冒險家氣質發揮到極致,在重金犒賞之下,三安延攬的技術人才,將技術提升到接近台系廠商。而亮度水準上,更是積極採用新的提升亮度的技術路徑,一度超越老東家,在2012年年初光效即突破140lm/W。

至於三安的營業額更是一路攀升,原來與之旗鼓相當的大陸幾家晶片廠在三安掀起的價格戰中都節節敗退。這對台廠來說,無異是芒刺在背。三安的過度擴張,不僅大陸同業生存更為艱難,對台廠的壓力也大為增加。

台灣電子供應鏈 紅色警戒
蘋果股價崩跌 陸廠強勢崛起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

當聯想成了NB新霸主,當華為擠下宏達電,成為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廠……,一群由中國大廠扶植的電子零組件廠,正迅速崛起。他們兵臨城下,瓜分台廠的訂單、挖角台廠的人才。從一樁宸鴻與陸廠的訴訟案,看出台灣供應鏈的焦慮與危機。

二○一三年伊始,一個消息從大陸廈門傳來,主角是台灣觸控面板廠宸鴻,告了一家叫做歐菲光的大陸觸控面板廠。令人不解的是,宸鴻是市場龍頭廠,市場占有率達六○%,卻告了一家市占率不到七%的小廠。

「歐菲光,已經威脅到宸鴻。」WitsView研究協理邱宇彬說,過去去一年來,歐菲光營收飆升二一八%,獲利暴增十五倍,不只手握聯想、華為訂單,就連去年熱銷的Google平板,都下單給它。

很難想像,兩年前,歐菲光不過是一家光學元件廠,每年獲利約人民幣五千萬元,觸控模組貼合良率極低,毛利率只有三%,短短兩年時間,靠著聯想、華為、中興的餵養,今日的歐菲光營收上看兩百億元,成了大陸最大觸控面板廠。

這兩年來,歐菲光大力轉型,沒人才就往宸鴻、勝華找,沒客戶就先從國內品牌下手,硬是將公司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拉回成長大爆發的潛力新秀。歐菲光董事長蔡榮軍曾對內部說過:「失敗都相似,但成功卻不同,因為成功是學不來的,要靠自己去創造。」

歐菲光的坐大,讓宸鴻董事長江朝瑞再也忍受不了,主動控告歐菲光侵犯了宸鴻專利。在大和國泰證券亞洲科技研究部主管陳慧明看來,江朝瑞的焦慮,其實反映了台灣供應鏈的現況,因為危機,已經襲來。

蘋果失勢,台廠還能靠誰?

「台灣手機(指宏達電)沒有做起來,可是大陸做起來了,中興、華為、聯想、小米機,只要一個品牌成功,就能養活大把供應鏈,但台灣呢?還是只能靠蘋果!」陳慧明話說得直接,也點出台灣供應鏈遇到的最大危機,台廠高度依賴蘋果,又打不入大陸供應鏈,如今蘋果失勢、陸廠崛起,台灣供應鏈等於被「雙殺」。

數字會說話,來看看1/24日蘋果法說會公佈的數字,營收年增率從動輒150%掉到只剩118%,毛利率再創新低達38%,iPhone銷量也只有三星的75%。

即使蘋果執行長長庫克(Tim Cook)在法說會上這麼說:明天(指一月二十四日),將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因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在這天,發表了第一台蘋果電腦Mac。」

然而,這個最值得被紀念的日子,很諷刺地,市場投資人卻以蘋果股價崩盤方式來傳達——他們真的想念有賈伯斯的日子。

投資人信心動搖,直接反映在股價上,過去一周來,蘋果股價單周跌幅超過15%,幾乎是近年來絕無僅有,跌勢直逼四年前金融海嘯的慘況,台廠共主蘋果的霸權地位,搖搖欲墜。

相反地,三星擠下蘋果,成為智慧型手機龍頭,前五大智慧型手機排名裡,宏達電、諾基亞的位置,被華為與中興給取代,而聯想更成了後PC時代的新霸主,背後的勢力正蠢蠢欲動。

宸鴻告諾基亞歐菲光侵權 求償4.04億元

  • 2013-01-10 01:27
  •  
  • 中國時報
  •  
  • 【王宗彤/台北報導】

 

     觸控面板大廠宸鴻F-TPK(3673)昨日公告,本周二(8日)在中國大陸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控告「諾基亞」,以及大陸深圳廠商「歐菲光」等兩款手機觸控面板涉及侵犯專利訴訟,主因是諾基亞製造與販賣的Nokia 610智慧型手機,以及歐菲光製造與販賣的華為C8812E智慧型手機的觸控面板,侵犯宸鴻「電容式觸控板的觸控圖形結構」專利權,要求這兩家手機廠商及其組裝、通路商共求償達新台幣4.04億元(人民幣8751萬元);這是宸鴻首次提起的觸控面板專利訴訟。

     這次,宸鴻透過所屬之子公司宸鴻(廈門)針對諾基亞及其組裝廠華寶(8078)(南京)、蘇寧電器,歐菲光及中博貿易等分別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宸鴻法務長鐘基立昨天指出,在對諾基亞訴訟中,宸鴻向諾基亞組裝代工廠華寶通訊(南京)、以及經銷商福廈蘇寧電器共求償新台幣1.24億元(2691萬元人民幣);在對歐菲光訴訟中,對其銷售商「廈門市中博貿易有限公司」同樣名列共同被告,並求償新台幣2.8億元(6060萬元人民幣)。

     鐘基立表示,這兩家手機已在2012年於市場販售,第3季起該產品十分容易於市場取得,在蒐證齊全後對相關廠商提起侵害專利訴訟,同時要求銷售端禁止銷售該手機,但禁止銷售之請求仍需待法院判決,根據中國專利法的訴訟程序,預估最快至少1個月後才有初步結果。

     至於這次遭侵害的「電容式觸控板的觸控圖形結構」專利,宸鴻為何不對諾基亞等下游面板製造廠商提起訴訟,對此,宸鴻財務長劉詩亮指出,這部份的舉證責任在諾基亞,一旦清查出該面板的製造商,不排除針對專利侵權部分再提起相關法律行動。

     鐘基立指出,這一次共提出4.04億元求償金的計算方式,包括該手機於中國大陸銷售量,以及產品佔產業的成本、使用專利應繳納的3-5%授權金,皆是決定求償金額的參考要素。

 --

華星光電重金籌組台韓雜牌軍的野心
挖團隊、拚技術 兩岸面板駁火
  • 撰文 / 
  • 賴筱凡
  • 出處 / 
  • 今周刊826期
  •  
  • 2012/10/17
 
  • 華星光電重金籌組台韓雜牌軍的野心
    華星光電重金籌組台韓雜牌軍的野心
    短短四年裡,華星光電在台砸重金,挖走大批面板人才,從奇美電、華映到友達,幾乎無所不挖。華星光電如何複製三星模式,崛起竄出,成為台、日、韓面板廠的新威脅?
     

    十月台灣面板業再傳震撼彈,友達主管遭挖角,還涉嫌洩露技術給陸廠。丟出這顆深水炸彈的,正是三年前大舉來台挖角的中國面板廠華星光電。

    這次,華星光電更直中友達要害,對準友達最新量產的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二極體)技術而來。究竟短短四年內,華星光電如何靠著一支從友達、奇美電、韓國LGD挖角來的雜牌軍,躥升至大陸第二大面板廠?

    將時間倒回兩個月前,台灣觸控面板展熱烈展開,一名身材高佻的人站上講台,談的還是「當前兩岸顯示產業合作之探索」,他就是中國最大電視品牌TCL集團總裁薄連明。

    濃厚的大陸口音,一開口就先從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策略講起,「兩岸(面板廠)要架構長期而非短期的一致利益,打仗或合作都有理由,(TCL)不會為打仗而打仗,也不會為合作而合作。台灣優勢就是製造設備的供給能力,大陸優勢則是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薄連明說。

    薄連明在講台上大唱兩岸面板廠合作高調,然而,一場?面下的挖角戰,卻已悄然開打。最新的範例,就是坐在台下仔細聽講的前奇美電電視面板事業總處長,也就是現任華星光電副總裁的陳立宜。三年前,他還是奇美面板研發大主管,如今他已被TCL高薪挖角。

    向上布局
    挖出一支台韓雜牌軍
 

 走進位在深圳的華星光電八.五代面板廠,一名曾深入其中的業界人士直言,「第一個印象是偏僻,再來就是台灣人很多。」他的話不偏不倚地說出這家新公司的「競爭優勢」。

確實,TCL為了自擁面板廠,從二○○八年開始規畫,迄今不過三年多時間,就坐穩大陸第二大面板廠,「台灣人幫了很大的忙。」

當時奇美電三合一掀起的人才出走潮,成為了華星光電重要的人才庫基礎,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從奇美電去的團隊,還是以建廠為主,可是一○年到一一年間(友達)去的人,就不一樣了,幾乎都是研發人員跟業務,而且都是一個group(團隊)、一個group在談。」近兩年友達持續精簡人力,讓華星光電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這次捲入洩密案的前友達高階主管連水池、王宜凡,就是一例。

據了解,連水池幾乎是友達顯示技術的最高主管,底下掌管逾兩百名主管,去年九月從友達離開後,友達就全面清查相關資料,「連水池能帶去的資料也有限,重要的是很多know how都在他身上。」友達內部員工透露。

華星光電這樣的作法,迥異於其他面板廠,曾在大陸面板產業工作過的業界人士指出,「像是大陸最大面板廠京東方,裡頭一樣也有台灣人,可是,他們多半是以個人為主,有的被挖角、有的是自己去面試。」在大陸面板廠的強烈本土意識下,並不希望找來的人才是以團隊為單位。

 

 

 其實,華星光電不只在台獵才,三星、樂金也多有人才流往華星光電,他們就像一支多國籍的雜牌軍,更直接一點可形容他們為「傭兵」,而華星光電這支急行軍,已經撐起了TCL要自擁面板廠的夢。

這得從○六年說起,當時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曾向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李鴻忠提出「聚龍計畫」,希望由中國政府出資,吸引台、韓面板廠合作。六年過去,時空環境因素種種,李東生的「聚龍計畫」沒能成形,卻擋不住他自擁面板廠的決心,因而催生華星光電。

「如果你從TCL的電視出貨成長來看,擁有自家面板廠,是很合理的。」一名長期觀察面板產業的分析師說,自一○年起,TCL的電視事業深陷虧損泥淖,李東生就曾公開地說:「全球前五大的電視品牌都完成了產業鏈垂直整合,這給TCL往上游布局提供了借鏡。」

復刻三星
挾國家力量打壓敵人

市調機構Display Bank統計指出,今年第二季TCL市占率達六.五%,加上TCL將今年電視出貨目標訂在一五二○萬台,幾乎奠定TCL坐穩全球第四大電視品牌位置,對照三星、樂金、索尼、東芝等品牌都在面板產業有其布局,李東生要華星光電快速到位,也就不難理解。

為了達到李東生的目標,高階人才的挖角是一個手段,不只華星光電中階主管多是台灣人,就連TCL多媒體的技術長,也由前華映研發副總陳光郎出任。此外,如何學三星結合國家、政策資源助力,也是TCL快速成長的方法,「華星光電大舉挖走台灣面板業人才是事實,但是有了人才只是基本盤,一家面板廠要做得好,價格競爭、策略也都缺一不可。」業內人士說。

一名分析師便指出,華星光電的成功,某種程度也被視為是「三星模式」的復刻版,因為TCL挾著品牌的龐大出海口,將自家面板廠華星光電扶植成功後,便回頭以國家力量來向其他競爭者施壓,其中衝擊層面最大的,就是前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友達董事長李焜耀都曾重炮抨擊過的面板關稅問題。

「雖然華星光電已經是兩岸產能最大的八.五代面板廠,但是TCL出海口太大,還是需要外購面板,所以TCL一直都主張要提高進口面板關稅,致使台韓面板廠成本增加,進而提升華星光電競爭力。」業內人士說。

拷貝三星模式、成串挖角台灣人才,華星光電為了快速長大無所不用其極,這次爆發的友達前主管洩密案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兩岸面板廠競爭將大於合作。儘管華星光電還在虧損階段,卻已成為TCL在電視市場過關斬將的重要武器,與台灣面板雙虎的正面衝突,才正要展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