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剛好接到理專電話,提供外幣操作建議,

同時也有網友詢問外幣換匯時機和成本的問題,

在此建議大家,

若是不想公開的訊息,可私訊無妨,

或是理財相關的詢問,不妨可以在板上公開,(若是私訊,敝人也會盡量回答)

畢竟敝人投資經歷尚淺,造訪的網友有時可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的參考意見。

--

回到外幣身上,

台灣可供外幣投資的商品不算多,

若是單純買賣外幣做價差,以最近相當強勢的紐幣來說好了,若是扣掉買賣匯差約百分之一(甚至更高)(但是大額換匯可以要求匯率折讓…,之前在銀行看過一位先生對澳幣大殺價,但是當時景況很不好,澳幣直直落,他的額度也不小,銀行還是答應了,後來澳幣大反彈,抱到現在應該不計利息也有超過50趴),漲幅也不到台股一根漲停板。由於其間有紐國央行放話干預而回檔一波,就算高低點拿捏得很好,也不過是沿著很少趴數在來回操作(別忘了百分之一的成本),而外幣變動大概都在歐洲盤和美國盤比較大,那時候,台灣的銀行都不能換匯了,只能乾瞪眼…。

若是做外幣定存,定息是高一點,想要換匯時,就要犧牲利息。(銀行常用高利吸引客人去存外幣,存了之後,理專又告訴客人,要賺錢就要做價差,解約損失的利息抵不過錯失的時機…)

若是做槓桿保證金,台灣因為管得很嚴,有核可在做的真的很少,而且操作金額下限不算小…,小資要嘛要就冒大風險做大槓桿,不能也是做不起來。(之前有遇過做保證金是地下的,根本不知道是不是詐騙…),去國外開戶又可能有出入金很麻煩的問題。

至於雙元貨幣,扣的稅要10趴,也要承擔不少風險…。

 

真的不是很好做說…

--

如果是有外幣需求,事情也許就單純得多,反正分批買進需要幣別,覺得價位低了,就買一下,就算買貴了,反正早晚也是要用到。

談到這,就想到一件事,

曾經2012年在網路上看到一位一直看多美元的人(原因不贅述),偏偏台幣一路升,他就說當台幣一路升到29.5,甚至29時,他就會買更多美元。

不知道那些追隨他的人是否也有跟著這樣操作,如果以台幣匯率都在29到30之間振盪,雖然美元的買賣成本是相對低的,但這樣加加減減算下來,有賺到嗎?

但那位看多的人,是否看錯了呢?也不見得。因為他在美國有置產,親人移居美國,孩子在美國念書。他有實質的美元需求,就算買貴了,他也是得買。買到便宜的,可以算是多賺的…。

有時候,投資還真是因人而異呢…

--

再來看看這則新聞,央行博士外匯團隊這麼會賺錢,那四大基金給央行代操,會不會比較有效率呢?比較不會發生經理人坑殺事件呢?科科。

 

2013-4-9

博士級團隊操盤 央行15年賺2.9兆

 

央行總裁彭淮南。(資料照)

可蓋6條台灣高鐵

〔記者盧冠誠/台北報導〕中央銀行自結盈餘出爐,去年盈餘達二二五三億元,連續七年突破兩千億元大關。央行總裁彭淮南(見圖,資料照)上任至今十五年來,央行累計為國庫賺進二.九兆元,可蓋六條台灣高鐵,或五十座台北一○一大樓。

彭淮南自一九九八年二月臨危受命接下央行總裁一職,當年央行盈餘僅八七五億元,但由他領軍的外匯局,全年無休透過國際金融市場操作,央行盈餘已連續七年突破兩千億元。

5.6%報酬率 操作高竿

據了解,央行有一組十餘人,多是博士級的外匯交易團隊,其中一組去年以五億美元操作,獲利達兩千八百萬美元(逾台幣八億元),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匯市,繳出五.六%報酬率,操作能力算相當高竿。

央行並非一直都是國庫金雞母,像一九八七到一九九○年就沒有盈餘繳庫。翻開央行損益表,外幣資產運用收益為營業收入主要來源,營業支出則會受到沖銷政策的利率費用影響。

央行去年大舉沖銷市場游資,發行定存單未到期餘額一度突破七兆元歷史新高,龐大利息費用壓力下,要維持盈餘表現,就必須從收入面著手,這也是彭淮南只要國際金融市場有營業,即使假日都會自動到央行加班原因之一,除了關注全球經濟動態外,他不想放棄任何幫國家賺錢的機會。對於外界常誤解央行為達成盈餘目標,進一步壓低雙率(匯率、利率),實際上卻無必然關係,去年新台幣兌美元升幅近四%,不過央行盈餘仍與前年二二七三億元相當。

靠央行賺錢「不健康」

近年受國際金融情勢變動衝擊,澳洲、瑞士、日本等國央行都曾面臨虧損,我國央行則連續五年編列一八○○億元以上的繳庫目標,占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部分超過十%。

但行庫高層警告,此現象凸顯國家財政並不健康,一旦央行無法達到年度盈餘目標,就會嚴重衝擊財政,因此政府歲入仍應以稅收為主,不能只仰賴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