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家說,「要專注本業經營」,

也常常看到研究報告或新聞說,「因業外拖累,導致虧損,但本業仍賺」,

不禁就在想,

一、要是本業的成長性有限或是下走坡,是不是就應該轉型呢?(而且只要轉型有點眉目,還不用大成功,這種轉機股都漲超兇的)

二、如果有的業外投資,能常態性地提供公司一些收益,這樣不好嗎?

三、如果是一次性地認列(如賠償之類的…),可能影響只有一年,但對公司來說,還是賠了那些錢吧…。(同理,賣地雖是一次性,也是有賣有賺。)(還有公司年年靠賣轉投資股票維持獲利,年年靠賣地維持獲利)

四、最奇怪的是金融評價損失,發債已經讓股東的權益被稀釋了,產生金融評價損失時,又要再次侵蝕股東權益…。而且都說這是「一次性認列」。一次性認列也是認列啊!但誰曉得會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債,一直地「一次性認列」呢?而且股本膨脹,整個營運的成長都反應不到獲利上(都被特定人士拿走了)

 

 

當然最好是本業賺,轉投資也賺,但如果就是會發生業外收益/虧損時,本業和業外的比例之間要如何看待比較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