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央行:維持物價穩定不夠 貨幣政策仍須關注金融穩定
鉅亨網記者盧冠誠 台北  2010-03-31 18:41:07 

台灣央行今(31)日表示,鑑於金融不穩定的本質,以及對實質經濟的傷害,金融海嘯對各國中央銀行的啟示是,單是維持物價穩定仍不足夠,貨幣政策仍須關注金融穩定目標,否則金融危機可能一再重演。

央行總裁彭淮南日前指出,此次全球金融海嘯的肆虐,造成危機的本質問題並未改變,金融監管制度未能與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創新同時並進發展,仍然是造成金融危機的重要成因。


央行指出,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明斯基(Hyman P. Minsky)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受到國際間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如IMF)及學界均肯定此一假說的真知灼見,並認為應給予其該有的地位。

台灣貨幣銀行權威學者、央行業務局研究員李榮謙在央行新出版的「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中增列並探討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

金融海嘯爆發前華爾街的主流信仰為「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並主張資產價格永遠能充分反映所有訊息,因此無論進行何種交易策略,投資人皆無法獲取超額報酬,換言之,資產泡沫並不會形成,就算真的出現,也不會持久。

至於「效率市場假說」成立的一個重要前提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基於此,「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市場的波動會自然朝向唯一均衡點,在達到均衡後市場就會一直保持靜止狀態,除非是有新的、不可測的、外部性的事件所帶來衝擊的改變,其特別強調,外部力量的介入係造成金融市場波動的主因。

相反的,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則主張金融市場源自內部的力量,引起信用擴張與資產價格膨脹,接著而來的則是信用緊縮與資產價格萎縮,換言之,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完全是「內生的」。

明斯基的觀點隱含金融市場並不會自己達到最適化,或是穩定狀態,也一定不會達到最佳的資產配置。明斯基的論證抨擊了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基本教義,就如同凱因斯之前對古典經濟學派的抨擊。

央行表示,歷經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證明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無法與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同時並進,以致於金融體系不穩定的本質擴大了順循環(pro-cyclical)的問題,當景氣狀況好時,金融機構具有擴大槓桿、助長債務擴增的傾向,而景氣一旦轉壞,又有過度促使債務緊縮的去槓桿化行為。

央行認為,為防範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促進金融穩定,主管當局除採行「個體審慎政策」(microprudential policies)外,亦應採行「總體審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總體審慎政策」與現行強調個別金融機構穩健性的「個體審慎政策」之最大不同,在於前者是著眼於維持整體金融體系之穩定,以及考量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相互影響關係,運用管制(regulation)與監理(supervision)等工具來紓緩金融體系順循環的特性,並降低系統風險,以促進金融穩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