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央行對32元體質也有提出說明,今週刊連續這麼多篇,真的盯得很緊…

---

央行:「新台幣32元體質」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

回應(0) 人氣(93) 收藏(0) 2010/08/20 08:17

 

中央銀行8月19日公布,近日某週刊刊載新台幣「32元體質」乙文,內容與事實不符,特澄清如下:

一、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惟若有不規則因素(如短期資金大量進出)及季節因素,導致匯率過度波動與失序變化,不利經濟與金融穩定時,本行將維持外匯市場秩序。

二、反映外匯供需,新台幣對美元匯率(NT$/US$),2008/3/26為NT$30.010,2009/3/2貶至NT$35.174,2010/8/18再升至NT$31.966。

 

上述數據證明,所謂新台幣匯率「32元體質」與事實不符。

該刊物另一篇文章,卻批評「新台幣直直升」,前後兩文對新台幣匯率的看法迥異。

三、新台幣匯率升值幅度

2010/8/18與2009/3/2比較,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0.04﹪;2010/8/18與2009/8/18比較,升值3.12﹪。

2010年初至8/18日平均匯率(31.966)與上年同期日平均匯率(33.424)比較,新台幣對美元升值4.56﹪。

四、新台幣匯率與韓元、歐元匯率比較

2010/8/18與2009年底比較:新台幣對美元升值0.20﹪

韓元對美元貶值0.83﹪

歐元對美元貶值10.85﹪

2010/8/18與2007年底比較:新台幣對美元升值1.49﹪

韓元對美元貶值20.28﹪

歐元對美元貶值12.81﹪

根據交叉匯率計算

2010/8/18與2009年底比較:新台幣對韓元升值1.03﹪

新台幣對歐元升值12.39﹪

2010/8/18與2007年底比較:新台幣對韓元升值27.31﹪

新台幣對歐元升值16.40﹪

從上述數據可知,近年來新台幣對韓元及歐元均大幅升值,而台灣與南韓之出口產品及市場重疊程度甚高,台灣對歐洲直接及間接出口亦達總出口之20﹪。因此,新台幣對此二貨幣匯率之變動對我國經濟之意義甚大。

五、長期以來,新台幣實質有效匯率指數絕大多數時期維持在36個月移動平均數上下5%的區間內,目前接近中線值,表示新台幣匯率維持動態穩定。動態穩定可反映基本經濟情勢,並降低匯率過度波動的風險。

六、學者常以匯率反應函數,檢視匯率變化是否有助於經濟穩定。根據1991年第一季至2010年第一季資料,所估計的新台幣匯率反應函數顯示:

當通貨膨脹率高於其目標值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上升(即新台幣升值)有助物價穩定。

當實際產出低於潛在產出時,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指數下降(即新台幣貶值),有助於實際產出之增加。

台灣匯率反應函數的實證結果與同屬小型開放經濟體的新加坡實證結果相近。

七、該文計算新台幣、韓元及泰銖對美元之匯率變動幅度,認為1998年以來新台幣匯率變動幅度較小。事實上,韓元及泰銖變動幅度較大,係受金融危機衝擊所致。

2009/10/3 G7公報即指出:

“匯率過度波動與失序變化,會對經濟及金融穩定造成負面的影響。’

“Excess volatility and disorderly movements in exchange rates have adverse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八、本行一向密切注意國內外各界對本行貨幣、信用及外匯政策之各種不同意見,並作分析研判,供制訂政策之參考。

---

無感復甦 別讓7.7%經濟高成長騙了
今周刊 2010/08/18
根據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將達7.7%。然而,你有感覺嗎?薪資仍然不漲、就業困難,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未來的勇氣買不起房子、不敢結婚、不敢生子,人口負成長的惡夢提早到來經濟復甦、人民無感,這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台灣,該怎麼辦?
 
【文/楊紹華 】

今年剛滿三十歲的黃佑敏(化名)記得很清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沒事就會念上這麼一句:「用功念書,將來就會有出息啊!」這句話他聽進去了,也信了十幾年。

第一名的孩子卻不敢夢想未來

國中到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一九九八年大學聯考,數學考了一百分、英文八十六分,「總分四七九分,這個分數,在全國可以排到前五十名。」黃佑敏如願進入台大財金系;四年後,考進台大財金所,二○○四年順利取得碩士學位。

「用功念書,將來就會有出息啊!」現在,他對這句話卻有些懷疑了。

清晨六點半,位在台北市吳興街的五坪小套房傳來急促的鬧鐘鈴聲,或許因為空間擁擠,鈴聲聽來格外刺耳嚇人。被「嚇醒」的黃佑敏匆忙梳洗,換上千篇一律的白襯衫,準時在七點騎上機車,在亂七八糟的台北街頭高速穿梭二十分鐘後,打卡上班。

他在某券商自營部工作,月薪四萬元出頭,「四年多了,薪水數字沒有太大的變化。」黃佑敏說,○六年初入職場時,頂著學歷光環,工作不算難找,「丟了八份履歷表,錄取了三個,起薪都在四萬元上下。」其實並不算差,但他沒想到,工作四年之後,收入仍只維持在「起薪」的水準。

五坪大的小套房,每月租金七千元,因為收入幾乎零成長,黃佑敏也就在這小套房裡住了四年。本來,每月可以存個一萬元,去年,已退休的父母希望黃佑敏負擔更多老家開銷,「本來就買不起台北市的房子了,現在,能存下來的錢變少,更看不到擺脫『蝸居』的希望。」

談到大學同學,他說,只要待在本土公司的,薪資水準大概都和他差不多。他打開電腦,連上台大財金系的網頁,本想看看系友名單,卻不小心點擊了「學系介紹」,上面是這樣寫的:

台大財金系在十年來的大學聯考中,不僅高居商管學院的第一志願科系,且近三年來更超越台大法律系而成為全國文法商領域的第一志願。

「哈,第一志願啊!」黃佑敏尷尬的笑了一下,然後喃喃地說:「其實,在踏出台大校門以前,我真的以為自己會像畢業紀念冊裡寫的一樣──前程似錦。」他急著關掉網頁,似乎想要化解尷尬,但忍不住又嘀咕了起來:「今年三十歲了,連基本的『三十而立』都沒有,還談什麼似錦?」

對於未來,黃佑敏不敢多想,「IMF(國際貨幣基金)預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會有七.七%,你覺得我的薪水會增加嗎?」停頓了二十秒,他說:「希望會,但不敢想,起碼,現在的我對於經濟成長是沒有什麼感覺的。」

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會讓台灣最優秀的孩子磨掉信心、失去希望,對經濟成長的數字無感,甚至不敢想像未來!第一名的黃佑敏不敢想,其他正在台灣各個角落打拚的年輕一代,對於未來,又剩多少的想像空間呢?

不是年輕人懶是環境讓人無力

「很多人說,台灣年輕一代特別懶惰,沒有動力與熱情,但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當一個族群出現普遍問題,往往,結構因素大幅凌駕於個人因素。」長期研究青少年問題的中研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伊慶春說:「不是孩子懶,是大環境讓他們失去動力!」

黃佑敏的告白反映了當代台灣年輕族群的困境,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資料,「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與「經常性薪資」兩條線,過去都是亦步亦趨糾結向上,到了一九九五年,兩者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死亡交叉」;從此之後,GDP繼續高傲地向上走揚,而人民感受最直接的經常性薪資,卻幾乎只能水平延伸。

進一步看,二十五到二十九歲的年輕族群,九八到○八年間的平均薪資甚至出現負成長。

另一個令人無奈的數字是失業率。

二○○○年,台灣二十五到二十九歲年輕族群的失業率,從前一年的三.七%「跳空大漲」至五.四%,之後再也沒有「回補跳空缺口」,反而一路向上快速惡化,到○九年,已來到了八.三%。

就業環境惡化、薪資停滯,伊慶春認為,這就是當下年輕人普遍無力的「結構因素」。她進一步解讀,當今年輕人的無力、失去信心,是台灣結婚率、生育率在全球墊底的主要原因。

前途光明又燦爛台灣人曾對未來充滿信心

社會學者看到當下的社會問題,財經學者進一步憂心更長遠的經濟影響:「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子、不敢消費,想想,台灣還會剩下什麼?」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語重心長地點出問題,在他看來,年輕一代的無力,正在謀殺台灣的未來,「那麼,又是誰?謀殺了年輕人的希望!」

曾經,台灣的年輕人是對未來充滿信心的。

一九六八年,黃佑敏的父親十八歲,考上師範大學,他記得父親曾頗有得色地提過,當時大學生不多,街坊鄰居見著總會豎起大拇指:「了不起啊!大學生,將來有前途啊!」七四年,黃爸爸二十四歲,進入高雄壽山國中任教,直到○四年退休。

據黃佑敏的說法,他父親剛教書時,月薪不到一千元。「本來以為老爸很勇敢,薪水那麼少也敢結婚、買房,幾年內就生了哥哥和我兩個小孩。不過,聽哥哥說,其實爸媽那幾年的薪水加得很快,從沒擔心過未來。」

六○年代,台灣經濟開始主打「出口擴張」。曾任經建會主委的中研院院士胡勝正表示,出口擴張的初期,由於台灣屬於勞力密集階段,經濟成長的果實能普遍反映在薪資水準上,那是一個經濟高度成長,同時伴隨就業、薪資等量提升的美好年代。

七○年代中期,黃佑敏的媽媽應徵到了華泰電子的行政文書工作,公司直接受惠於出口擴張政策,母親收入快速增加;父親雖是教師,但全民所得提升也讓教師的薪資有了大幅調高空間。八一年,黃家添購了彩色電視機,「哥哥說,等老爸終於在屋頂調整好天線角度時,『小甜甜』剛好播完,他只聽到了片尾曲的最後幾句──自立自強有信心,前途光明又燦爛。」

相較於當年的「自立自強就有光明前途」,如今,比父親更會念書的黃佑敏,卻對未來不抱希望,「問題出在台灣已從勞力密集轉為資本、技術密集,但經濟政策的思惟始終還停留在出口擴張階段,缺乏拚內需的想法。」胡勝正說,自八○年代開始,參加過許許多多經濟會議,「每次討論到最後,目標都一樣:如何提升出口競爭力。」

然而,拚出口,就等於把資源集中在台灣經濟最小的一塊餅,只有少數人得以分享。拆解台灣GDP的「成分」,如果簡單區分為「廣義內需」、「淨出口」兩部分,長期以來,淨出口只占七到一○%,而廣義內需則占台灣經濟的九成以上。

忽略內需薪水跟不上經濟成長

政策只拚出口的結果,是台灣經濟成長率仰賴出口維持漂亮數字,但真正攸關多數民眾的內需大餅,卻始終長不大。

「現在,出口已經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唯一貢獻者,這是最大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肯定地說。

忽略內需,是薪水與經濟成長脫鉤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一代對未來感到無力的根源。糟糕的是,忘記內需的台灣經濟,在進入九○年代後期之後,卻又出現了讓經濟面貌加速畸形的惡性基因。

約莫是從彭淮南擔任中央銀行總裁的一九九八年開始,台幣兌美元匯率開始走入了穩定偏低的區間。若以一九八八年為基期,比較鄰近國家二十年來的貨幣匯率漲跌變動,可以清楚發現台幣匯率自九八年起在三十二元「僵化」的現象。

低匯率有利出口,長期穩定偏低的匯率,則會慢慢扼殺內需思惟。

三十二元體質台灣經濟的惡性基因

觀察二十年來內需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對比於同時期的台幣匯率變動,會看見這樣一個恐怖的巧合:就在台幣匯率走入穩定偏低區間之際,內需,這個攸關多數民眾的經濟大餅,也開始加速沉淪,在經濟成長率的角色分量愈形卑微,甚至幾度成為拖累整體成長率數字的扣分項目。

「發展內需,匯率雖然只是其中一環,但卻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說,匯率沒有所謂的最適水準,但他主張「應該要有適度的調整來支撐內需。」

相較於梁國源的說法,一位大學財金系教授說得更加直接:「內需不振,是台灣匯率長期僵固在三十二元的結果,可以說,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就是台灣『三十二元體質』所衍生的一堆併發症。」在他眼中,謀殺年輕人希望的凶手,正是台灣自一九九八年以來逐漸養成的「三十二元體質」。

他分析,除了內需不振引發的低薪資、低就業等問題,「三十二元體質」謀殺年輕人希望的利刃,還包括了「高房價」、「高進口物價」。

「央行要阻升台幣,要讓匯率『長期異常』地僵在三十二元,勢必就得放出異常數量的新台幣。」他解釋,為了阻升台幣,央行必須用新台幣在市場買進外匯,這造成兩個結果,第一是台灣的外匯存底愈來愈大,第二就是游資太多,資金浮濫。

而資金浮濫,正是都會區房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儲蓄太多,投資管道又不夠,形成台灣超額儲蓄率創新高的現象,這個現象不能扭轉,『炒房』不會停止,房價泡沫也就無從化解。」胡勝正說...

---

6A總裁彭淮南的困局

台幣走向是影響未來股市、房市的關鍵變數 撰文/劉俞青

 

■前言
千呼萬喚,中國QDII基金終於登台,但就在叩關前夕,央行總裁彭淮南緊急煞車,攔腰折半,可以投入台股的金額,只有5億美元,讓期待多時的股民希望破滅!馬政府一波波開放政策的目標,就是要「吸引資金來台」,活絡台灣經濟,但蜂擁回台的資金卻潮,卻硬生生卡在彭總裁這一關,形成了彭總裁與馬總統之間的尖銳矛盾。彭總裁為何不讓錢進台灣?背後有何不為人知的因素?新台幣長期趨貶,對你我財富產生什麼影響?6A總裁應該向全民說清楚。


「什麼,只有五億美元?」一月十八日禮拜一一早,台北市南京東路上的號子裡,投資人看著當天早報上斗大的標題,難掩失望神色。

這是中國的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正式進軍台北股市的第一天,但原本滿心期待的投資人,希望終究還是落空。

投資人失望的關鍵原因是,由於擔心資金潮造成台幣匯率波動,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在最後關卡出手,緊急找上金管會協商,將原本規畫至少引進十億美元的額度,硬生生攔腰砍掉一半,只有五億美元的額度過關。

■防堵熱錢/彭總裁與馬總統政策背道而馳

但這卻是馬英九執政一年七個月以來,最讓股民引頸期待的一項重大開放政策,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引進陸資投資台股。這個政策除了引進活水,促進股市動能之外,其實還隱含重要的戰略考量,也就是透過兩岸資產互持,加深彼此經濟上的依存度,以捍衛台灣資產的安全。

為此,馬政府費盡千辛萬苦打開兩岸的僵局,從江陳會協商、到好不容易兩岸簽署MOU(金融監理備忘錄)、最後終於敲定大陸QDII基金可來台投資,布局整整一年半之久;但所有的企盼、考量,全都在彭總裁以「匯率穩定」為由下,急踩煞車。

號子裡投資人議論紛紛,「看攏嘸(看不懂),政府到底是要、還是不要資金來台?」

投資人不經意的問題,其實正反映了彭總裁與馬英九總統之間的尖銳矛盾!

簡單而言,馬英九所有的開放政策,就是希望招商引資,吸引大陸資金來台投資,希望錢進台灣。但是錢進台灣,勢必會造成台幣升值的壓力,這與彭總裁的希望,完全背道而馳!

■資金熱潮/馬政府視為執政以來的漂亮成績單

攤開馬英九執政一年七個月以來,幾項重大的財經政策,方向一致,幾乎都鎖定「吸引資金回台」為目標。首先是遺贈稅調降至一○%,當時財政部長李述德在立院備詢時信誓旦旦地指出,「調降遺贈稅估計在三年內可以吸引三兆元資金回台」;而去年金融風暴時,行政院提出銀行存款全額擔保,也讓許多原本停泊在歐美重災區的資金,快速回流;此外,MOU的簽署、到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緊鑼密鼓的協商,在在都顯示馬政府把「資金回台」當作施政上的一項重要成績。

 

去年年中行政院的內部會議上,還鄭重其事地提出「亞太資產管理中心」的協調會,台灣要如何成為資產管理中心?資金的匯聚當然是第一步。

兩岸關係持續改善,股市名嘴喊出的「和平紅利」確實喊出了效果。根據能夠代表一個國家對外收入支出情況的國際收支帳,台灣二○○九年前三季收支帳順差達三六四.七億美元,市場預估全年可能超過五百億美元,也就是說,去年全年從海外匯入台灣的資金,可能達到新台幣一.六兆元之多,足夠蓋二十六棟的一○一大樓。

其中,最能代表股市投資資金熱絡程度的第三季金融帳(直接外人投資與金融性資金移動)淨流入六十五.一億美元,更創下四年半來的新高點。

還沒完,這波資金狂潮顯然才正要開始。金管會網站上已經公布第四季的資料,最新外資投入股市的數據,去年只增不減並一路攀升,到去年底一共匯入資金一五○九億元,完全回到金融風暴前的水準。在執政成績低迷不振的氛圍中,這波資金潮也被馬英九政府視為執政以來最漂亮的成績單。

按理說,一個經濟體能夠匯聚資金,代表市場看好這個經濟體的未來發展,所以才把錢往這裡移動,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這波資金潮就是瞄準兩岸關係改善後,台灣經濟將被帶動成長而來。

如果平心去看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啟動的這波資金狂潮,堪稱天時地利。除了馬政府拚命改善兩岸關係,許多台商過去十幾年來,以個人名義、各種地下管道「出去的錢」,都想盡辦法要回來之外,馬英九的重要財經幕僚、前政務委員朱雲鵬說,去年金融風暴後從亞洲離開的資金,很多都從歐美又返回亞洲。各種原因匯聚之下,才引爆這波資金潮。

但資金一湧入,自然就會推升匯率,新台幣蠢蠢欲升的動力,卻成了彭總裁今年開春以來最頭痛的事。這也是他與馬英九總統兩人之間矛盾的根源。

■繼續阻升?/新台幣難擋蠢蠢欲升的動力

到今年二月止,彭淮南任央行總裁就要滿十二年,十二個年頭裡,台灣發生太多變化,包括二○○○年的政黨輪替,彭總裁任內經歷三位總統、十一位行政院長,台灣經濟環境歷經產業出走中國、○八年的金融風暴等,驚濤駭浪一路走來,台灣經濟情勢不見明顯起色,但彭總裁的個人聲望卻越來越高,他不僅六度被《全球金融(Global Finance)》雜誌評為A級央行總裁(六A總裁稱號由此而來),更是內閣中唯一不變的財經首長。

但外界再多的掌聲都難抵今年經濟情勢的急遽變化...(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83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

6A級央行總裁守住匯率 推不動產業升級/獨斷彭淮南該換新腦袋?

今周刊 │ 2009-11-11 /撰文/楊紹華、劉俞青

 

 

前言

 

10月間,彭淮南先打熱錢、再壓房市,連番出手皆獲掌聲;不過在此同時,「彭總裁說了就算」的獨斷形象也逐漸加深。而在學者眼中,彭淮南的獨斷或許為台灣換來了10年金融穩定,卻也間接牽制了台灣產業升級的契機。

 

十月上旬,彭淮南眼見國際熱錢炒高台幣匯率,祭出所謂「彭三條」,一個月來成效可觀,熱錢退場、台幣匯率應聲走跌,「央行總裁彭淮南再度成功出擊!」報紙斗大的標題似為彭淮南慶賀戰功。

 

十月底,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邀集台銀、土銀、合庫主管,提醒業者必須注意房貸授信風險,消息一出,立即引發房市殺聲。在新任閣揆吳敦義高喊「庶民經濟」的此刻,彭淮南之舉招來業者反彈,卻也立即贏得廣大「庶民」掌聲。

 

一個月內兩度出手,彭淮南為自己的聲望再下兩城。對於六度獲評為A級央行總裁的彭淮南來說,從來不缺掌聲,只是在這兩場勝利之後,卻也有愈來愈多的聲音開始質疑,「利率、匯率、銀行業務,這些重要的國之大計,怎麼好像彭總裁一人說了就算?」

 

六A總裁的崇隆聲望之外,彭淮南的身段,如今似乎愈來愈讓人和「獨斷」、「不容挑戰」等等字眼有所連結。而這獨斷,在不少學者的眼中,卻也是牽制台灣十年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關於彭淮南在匯率上的「不容挑戰」,經典案例發生在二○○一年的聖誕節,當天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貶破三十五元大關,傍晚,當時的財政部長顏慶章與媒體記者閒聊,談及匯率時脫口表示:「對於台幣急貶,央行怎麼那麼沉默?」而彭淮南聞訊後隨即反擊:「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對市場不了解的人不要隨便放話。」

 

 

經濟轉型?捍衛匯率穩定讓產業升級不順暢

 

每每談及匯率,彭淮南多以「市場供需決定」來回應,但實際操作上,央行能控制利率水準,而台灣長期低利環境造成台幣匯率「穩定偏低」,是各界普遍存在的觀感;此外,每逢國際熱錢炒高台幣,也多能見到彭總裁犀利出手趕走熱錢。長期下來,彭淮南對於匯率的獨斷態度,漸與「阻升」畫上等號。

 

阻升台幣,就像為台灣代工出口產業張開一把保護傘,但也讓國內產業失去「自體抵抗力」,「這一點,從台灣過去十年『貿易條件指數』不進反退,就能清楚看見。」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說。

 

所謂貿易條件指數,是指「出口單價」與「進口單價」之間的比較,指數愈高,代表出口品的單價愈高,產品價值愈是跳脫代工宿命。「產品價值拉高的關鍵是創新、技術、服務,這是需要靠匯率引導的。」郭迺鋒強調,低匯率的保護傘一日不除,台灣產業升級就始終缺乏引導動力。「台灣一直高喊要產業升級,但可惜匯率問題沒人敢碰,永遠配合不上。」

 

言下之意,台灣或許有位六度獲選A級央行總裁的彭淮南,但這六A級的身手,卻沒辦法反映在台灣經濟升級的議題上。

 

某位學者直指,「總裁態度很『硬』,就像籃球場上那種很『獨』的球員,或許身手了得,但自己大秀球技的同時,卻也犧牲了其他隊友的發揮空間,整體而言,球隊表現平平。」

 

 

貢獻國庫!阻升台幣創造高額外匯存底?

 

另方面,彭淮南「匯率主導地位」所衍生的另一問題,則是關於央行的法定盈餘預算。依據預算,央行明年盈餘繳庫將逾二一○○億元,創歷史新高水準,「央行的盈餘多半來自於外匯存底外幣部位所產生的匯差,若以外匯存底多數為美元來看,台幣兌美元匯率的波動,就是能否創造盈餘的關鍵。」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說。

 

日前,彭淮南赴立法院接受質詢,立委質疑彭淮南是否將會因為預算壓力,而刻意壓低台幣匯率?面對質詢,彭淮南雖強調不致如此,但外界難免認為,彭總裁畢竟「身負盈餘重任、手握雙率大權」,再加上不容旁人置喙雙率問題的剛硬身段,不能說立委的憂心只是單純找碴。

 

事實上,關於彭淮南的剛硬身段與獨斷性格,不僅反映在貨幣政策或是台北羅斯福路上的白色中央銀行大樓,對央行主管的外匯銀行,彭淮南也有「一通電話」就能讓既定的人事案翻盤的案例。

 

據傳,有一次,當時尚未與交通銀行合併的中國商銀,本來下午兩點的董事會就要通過一項副總經理的人事案,所有議程都已經印好了。

 

但到了中午,無巧不巧,彭淮南得知了這項人事案,彭淮南自己當過中國商銀董事長,對行內每個人的專長瞭若指掌,以彭淮南嚴謹的行事標準,他覺得這項人事案似乎不妥;於是,一通關鍵電話在中午時分打進中國商銀的董事長辦公室,兩個小時後,這個原本已經排入議程的升遷案突然緊急喊卡;結果,意外改由另一位女性經理人升上副總經理的大位。

 

彭淮南的判斷也許沒有錯,但是最後一刻硬是讓人事案緊急逆轉的本事,讓人不敢輕忽這位央行總裁的權力...(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73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