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輸送?╱中鋼撒十億 買華新賠錢鋼廠

〔記者歐祥義、王珮華/台北報導〕中鋼八月份董事會決議購買華新麗華在中國一座興建中的鋼廠,由於該廠帳面上已虧損七十五萬美元(約台幣二千四百萬元),但中鋼仍以原發行資本額價格買下七十%股權,還有繼受該廠五千多萬美元(台幣十七億餘元)的債務,此案遭外界質疑中鋼有「利益輸送」華新麗華集團的嫌疑。

中鋼八月底董事會通過,以三○五二萬美元(約台幣十億元),購買華新麗華集團位於中國常州的新眾精密合金鋼廠,該鋼廠總資本額四三六○萬美元,目前還在設備裝機中。

首次主持董事會 就買前東家鋼廠

中鋼董事長鄒若齊今年二月才離開華新麗華集團,六月升任中鋼董事長,八月份是他第一次主持董事會,立即決定買下前東家的鋼廠,在業界及中鋼內部造成很多議論。

新眾精密合金是從二○○八年九月開始建廠,預計投資九九八○萬美元,興建年產七千噸的鈦合金及鎳合金電爐廠,至去年底為止,該廠淨值為三二三五萬美元,華新集團在今年三月增資一○六○萬美元,同時以營運週轉金名義,貸給新眾五四五○萬美元,作為建廠資金使用。

根據台灣鋼鐵同業指出,新眾建廠所需近一億美元的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台灣華新集團,並未在中國取得當地銀行融資,未來完工量產後,購料及管銷所需資金會繼續擴大,加上煉鋼技術與人才難尋,這可能是促成中鋼買下新眾股權的主因。

還未量產已虧損 淨值低於資本額

對於外界「利益輸送」的質疑,中鋼發言人鍾樂民六日晚間指出,如果新眾這個鋼廠能賺錢,就不是這個價錢,至於鋼廠還未量產就出現虧損,以致淨值低於資本額,鍾樂民說,「在中國取得執照總要花點錢吧!」

但中鋼之後發出的正式聲明,則指建廠期間所發生的管理費用,均列為營業損失,中鋼並強調,此案有請會計師進行資產查核,買價尚稱合理。

華新麗華表示,常州新眾今年三月曾增資一千萬美元,截至上半年,常州新眾淨值為四三六○萬美元,賣給中鋼部分的金額為三○五二萬美元,折合台幣約十億元,計價基礎是符合淨值的,沒有差異。外界有這樣的說法,很可能是未能取得最新淨值資料所致。

經濟部國營會副主委、同時也是中鋼董事的陳昭義說,當天董事會董事們普遍的質疑,就是如果新眾鋼廠是好案子,華新麗華為何要讓出股份?對新眾的淨值及未營運就出現帳面虧損,陳昭義坦承未注意,因為大家都信任中鋼經理部門,此案未作太多討論就通過。

不過對於此案,陳昭義也意味深長的說,「鄒若齊應是中鋼買股的因素之一吧!」

---

買前東家燙手山芋 鄒若齊不避嫌

記者歐祥義/特稿

鄒若齊人事案剛發布之際,中鋼員工最擔心的就是他回來後,可能會和華新集團間利益扯不清,結果現在最讓人憂心的事果然發生了。

如果華新麗華新眾精密合金鋼廠具有投資價值,為何鄒若齊不在張家祝還在中鋼時提出來,由張家祝決定是否投資,反而是在自己當上董事長、掌握中鋼決策大權後的第一次董事會,就迫不及待地通過此案?更讓人覺得另有蹊蹺。

首先是社會觀感不佳,鄒若齊曾任華新集團特殊材料部總經理,今日再拿中鋼的資金回頭買老東家在中國興建中的鋼廠,外界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新眾這家鋼廠是否出了什麼問題?如果真的那麼好,華新為何要賣給中鋼?

中國目前在緊縮鋼鐵業產能,新眾一億美元的建廠資金,幾乎全由台灣母公司出資,一億美元對華新集團不算什麼,但未來建廠完成後的營運與市場,也是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也許還要再投入好幾個一億美元,這個鋼廠在資金、技術與市場行銷都變成是華新集團的壓力,說白一點就是燙手山芋。

至於新眾這種迷你鋼廠對中鋼有沒有投資價值?這種事不是用華麗的形容詞與美麗的憧憬就可掩蓋過去。

新眾年產能七千噸,年營業額預估只有四十億新台幣(八億人民幣),中鋼現在一天的粗鋼產量有三萬噸,單日營收就有新台幣七億元,技術上中鋼老早就實地冶煉過合金鋼與不鏽鋼,套句中鋼主管的話,「新眾這種小電爐,對中鋼而言像是LP爐啊」,根本就是微不足道,搞不懂為何要花十億元投資這種鋼廠。

中鋼文化向來以精打細算聞名,新眾這種投資案明顯不符中鋼的文化,是否有其他外力施壓,值得再作深入調查。全球一級的高爐廠,經營策略都是朝大量化、商品化的方向發展,沒有人去介入下游這種少量且小眾的合金鋼市場,如果這個市場具有開發價值,難道中鋼過去的經營者,趙耀東、王鍾渝、郭炎土都是笨蛋嗎?難道米塔爾、新日鐵這些國際大廠經營者的視野,會比鄒若齊差?

中鋼若是私營企業,經營者愛買貴買賤,外人無權過問,但中鋼有廿二%的官股,人事權還掌握在政府手中,鄒若齊是代表政府來管理經營中鋼,怎麼才掌權不到兩個月,就以偏高的價格,拿著中鋼的錢去承接老東家在中國的投資案?在公司治理而言,這是犧牲大多數股東的利益,屬於背信的行為;在官股代表而言,已違背政府委付監督管理中鋼的指令,官股代表不能為所欲為,到底鄒若齊是經濟部的代表?還是華新麗華在中鋼的代表?這種角色的錯亂,經濟部還能坐視不管嗎?

---

買新眾╱中鋼稱升級 業界嗤之以鼻

〔記者歐祥義/台北報導〕華新麗華集團的常州新眾精密合金鋼廠規劃生產的鈦合金、鎳合金屬於小眾產品,生產的鋼品經過認證,甚至可用到太空梭或飛機等高品質要求的器具上,或是受客戶委託,作客製化的產品,產量與產值都很小。

新眾這種鋼廠跟國內長榮集團的榮剛比較類似。

中鋼的企業模型和生產產品與新眾完全不同,中鋼現有六支高爐,每年約可生產二千萬噸各式鋼品,作為汽車、家電、機械、營建、造等下游產業材料使用,在公司定位上,中鋼就是扮演產業材料供應者的角色。

在生產技術水平上,中鋼的高爐煉鐵、轉爐煉鋼,所需的技術層次與經驗累積,更在新眾這種迷你電爐之上,國內電爐大廠豐興初建電爐時,也是拜託中鋼派員前來當生產技術顧問。

對於中鋼對外宣稱,購買新眾七成股權是著眼技術升級,鋼鐵業人士嗤之以鼻,譏諷說「難道婦產科轉去整型外科,也能說是技術升級?」

如果仔細分類,新眾這種鋼廠因為有鍛造加壓等製程,應屬金屬加工的下游產業,雖說都是鋼鐵業,但產品與經營型態有天壤之別,中鋼去買新眾,跟升級與否完全無關,就像今天中鋼去買榮剛一樣,只會招來一頓與民爭利、以大欺小的臭罵,不會有人認同是產業升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