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太陽能企業 爆出走潮

 

 

大陸太陽能板業者將生產基地移往國外,藉此規避歐洲的懲罰性關稅。
(本報系資料庫)
隨著歐盟將對規模150億美元的大陸太陽能板課重稅,太陽能板業者爭相將生產基地移往國外,藉此規避歐洲的懲罰性關稅。

大陸太陽能業選擇海外設廠的位址包括台灣、土耳其與馬來西亞等地。

彭博資訊報導,面對歐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訴訟案,大陸晶科能源控股等多家太陽能集團已準備就緒,將生產轉移至國外。歐盟本月決定先對大陸太陽能板課以11.8%的稅率,8月時平均稅率將提高5倍。

 


晶科全球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對外表示,公司在南非與歐洲的工廠雖還未竣工,但已做為「備胎解決方案」,屆時將視歐盟如何執行懲罰性關稅而定。

中國電建集團透露,太陽能矽片生產企業卡姆丹克集團已在馬來西亞建廠,相關工程項目建設步入正軌。

除了卡姆丹克,生產太陽能零組件EVA膠膜的大陸海優威集團選擇落戶台灣,第一財經報導引述海優威總經理李民表示,公司在台灣的廠房已準備妥當,「未來還將注入資金到這間新廠」。

中電光伏也在土耳其投產供貨,中電光伏管理層表示,土耳其新廠擁有100兆瓦的電池片和300兆瓦的零組件產能,6月中旬至8月期間供貨給法國一知名企業。

報導稱,大陸太陽能板業前仆後繼出走海外,太陽能下游英利綠色能源控股與其他超過百家的大陸矽晶太陽能板、電池與晶圓製造商成為出走潮下的苦主。英利綠色能源擁有垂直一體化、完整產業鏈,大陸是英利綠色能源主要市場。

歐盟對大陸太陽能產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雙反)調查,大陸與歐盟官員上周在北京進行第二輪價格承諾談判磋商。據悉,已達成初步共識,計畫以價格承諾協議為架構來解決太陽能貿易糾紛。

 

 

【2013/06/25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陸太陽能企業 爆出走潮 | 兩岸經貿 | 兩岸台商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7984961.shtml#ixzz2XCjix9sK 
Power By udn.com

《大陸產業》利潤薄得像張紙,陸精品代工業紛赴海外設廠
2013/05/19 12:08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大陸近年來基本工資不斷上漲,加上人民幣重現升值趨勢,使得外銷代工廠的獲利逐年下滑,將產線遷出大陸、移往東南亞地區已成為大勢所趨。

 

東莞一家專替國際精品代工手提袋的大廠表示,一個零售價格3,000元人民幣(下同)的COACH包包,出廠成本約為1,800元,但代工業者實際賺取的利潤只有20元,如果成本控制出錯,往往一個包包只賺5元,只能換兩瓶礦泉水,利潤薄得像張紙。

 

 

 

根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東莞一家替ARMANI、COACH、PRADA等品牌代工的手提袋廠每年產量高達170萬個精品手提包,但毛利率卻不到10%,而且客戶近來開始減少對大陸工廠的訂單來降低成本,使得代工業者不得不遠赴海外設廠。

 

這家位在東莞的代工業者指出,10年前的平均每月工資約為600~700元,工人還必須排隊來應徵,而現在不但缺工嚴重,而且2,000~3,000元的月薪都未必請得到熟手工,導致成本直線上升。

 

代工業者表示,到海外設廠之後,客戶訂單開始回流,而且獲利率也比在大陸改善。以COACH的手提袋為例,從菲律賓出口就可以比大陸出口減少約6個百分點的關稅,每月關稅可以節省約1,000多萬元,十分可觀,而且菲律賓不缺工、工資還比大陸便宜。

 

COACH執行長Lew Frankfort就曾表示,COACH有85%的產能都大陸,但將逐漸移往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工資較低的地區,並將大陸地區產能比例降至40%~5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林殿唯/綜合報導)

 

Made in China 全球精品業不能說的秘密

編譯羅倩宜/特稿

全球精品業究竟有多少是中國製造?包括Coach、Burberry都坦承前進中國,也因此付出一些代價;其他像Prada、Armani、Ralph Lauren曾被指涉但否認中國製造。名牌精品對於中國的廣大市場難以抗拒,對「中國製造」卻又難以啟齒。

美國品牌Coach是第一個尋求中國代工的品牌,從十多年前就漸漸地將生產移往中國,在美國的工廠則相繼關閉,由於成本大幅降低,Coach的獲利一年比一年好,曾經因此被美國BusinessWeek評為最傑出的美國企業。

不過Coach也因此付出代價,引來同行的嘲笑,萬寶龍(MontBlanc)執行董事Wolff Heinrichsdorff就公開批評︰「Coach和Burberry只能稱為時尚品牌,不能視為奢侈精品。」

成千上萬工廠幫名牌代工

代表悠久傳統的英國Burberry在2007年關閉威爾斯的工廠,移往中國代工,引起英國皇室和演藝名人的一陣撻伐,其中最有名的是奧斯卡得主英國女星艾瑪湯普森(Emma Thompson),她說,「Burberry做了錯誤的決定,我買衣服一定看製造地,代表英國經典的品牌如果在中國製造,我恐怕會放回架上。」

中國經濟觀察報也曾經指出,許多Ralph Lauren的產品均由香港服裝製造商聯泰及溢達集團接單在中國生產,Ralph Lauren下給聯泰的訂單一年可達數億元人民幣,原本聯泰都在自己的東莞、江蘇等地分廠生產,近年來也外包給其他工廠做。

高價精品在中國製造已經不是秘密,東莞、深圳、溫州、杭州等地,都有成千上萬的工廠或家庭工作室在替名牌代工。中國經濟觀察報曾經私下訪查東莞一家鞋廠,發現Prada、ColeHaan、Camper都在該廠製造。只不過這些代工廠往往跟名牌簽有保密協定,不得透露內情。曾有中國媒體比喻,名牌精品就像富商,代工廠就是二奶,一個富商包了好幾個二奶,二奶們知道還有其他二奶,但富商不說,二奶也不問。

許多品牌被外界詢及中國代工的問題,經常嚴正否認,就怕與中國製造沾上邊,對於品牌形象打折扣。曾涉及美國政治獻金醜聞的中國人徐乃星(Norman Hsu)就曾透露,可以幫客戶投資在中國製造的Gucci、Prada等品牌,並承諾回饋利潤40%。事件發生後,Prada一再重申不認識徐乃星,也沒有在中國生產。

不過,這些精品,尤其是標榜歐洲百年工藝的品牌,既要維持形象與品味的光環,也不能忽略利潤與成本的管控,因此移往中國或開發中國家製造是必然。不過它們往往有許多手法來掩蔽非歐美製造的事實。

產地標籤 放在不明顯處

首先就是把產地標籤放在最不明顯的地方,例如皮包口袋的內側,並且在深底色的皮面或布面上印黑色小字,讓人很容易忽略。其次就是大部份的加工在中國完成,只剩最後一道手續不在中國,例如運回英國請工人縫上鈕扣或在義大利裝上皮包的手把,就可以標識為「Made in Italy」或「Made in UK」。

英國金融時報在今年初曾經報導,Prada於兩年前在中國找到技術合格的工廠,為了不願牽扯「中國製造」的低廉形象,Prada執行長提議取消產地標籤,改為「Made by Prada」。

不少工廠 僱用廉價勞工

另一個仰賴中國製造來降低成本的方法,則是大量進口中國的勞工。義大利佛羅倫斯近郊的小鎮Prato自古以來就是精品名牌加工群聚之地,如今該鎮的唐人街已是全歐華人人口第二多,僅次於巴黎的唐人街,主要就是在當地4,000多家工廠中,有半數以上的廠主是中國人,也大多僱用中國勞工。換句話說,這些精品即使在義大利的Prato小鎮,理論上仍然是中國人製造,只是從「Made in China」轉為「Made by China」。

洛杉磯時報也曾經踢爆,Prada在義大利的許多工廠僱用中國廉價勞工,工作環境惡劣,每天工時長達14小時,時薪低到只有2歐元,這些工人的生活作息都是大家一起擠在小房間裡。根據估計,同樣價格的產品,若由中國勞工製造,生產成本可節省高達90%。由於類似的爆料層出不窮,精品只好做出產品區隔,例如Burberry把Polo衫等相對平價的商品交由中國代工,頂級的經典風衣留在英格蘭Castleford工廠生產;義大利百年西裝品牌Ermenegildo Zegnar只在中國生產T恤,西裝仍由原廠製造。

Hermes則為了中國市場,特別成立一個專屬品牌「上下Shang Xia」,標榜在中國製造,並已於今年9月正式在上海開幕。這樣做有許多好處,第一是能享受低廉的製造成本,同時直接面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中國網易新聞分析,中國消費者大多是名牌的「低端信徒」,雖然酷愛奢侈品,卻沒有那麼挑剔,是出於炫耀性的購買,實際的購買力和意願仍然有限,所以他們才是「中國製造」的最佳買家。

收購名牌 中國企業野心大

編譯劉千郁/特稿

新興國家經濟實力壯大,富豪們已經從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變成奢侈品品牌公司的買家,特別是在經過金融危機之後,歐美經濟成長不振,亞洲新興國家購買力更不容小覷。

中國與印度的企業家認為自己在收購歐洲精品品牌時更佔有優勢,因為在把「法國製造」、「義大利製造」改成「中國製造」、「印度製造」的同時,可以把生產轉移到更接近本國、成本更低的工廠,提高利潤,同時又可以利用品牌的現有吸引力與銷售歐美市場的通路增加業績,不過專家認為中國等國家收購精品品牌要如何扭轉產地造成的負面形象才是關鍵因素。

中國企業先前幾次收購歐洲精品品牌都是爭議不斷,溫州企業與上海中服兩邊爭奪法國品牌皮爾卡登(Pierre Cardin)在中國的業務鬧得沸沸揚揚,上海企業有意收購義大利品牌Prada最後以失敗告終。

皮爾卡登收購案顯示中國企業急於在全球市場展現製造能力與影響力,皮爾卡登在1970年代末期進入中國市場,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首先進入中國的西方服飾品牌之一,該品牌在中國也被視為西方精品的代表,根據法新社報導,中國企業成功收購皮爾卡登不但對中國奢侈品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也為中國消費者帶來經濟成長的優越感,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法國的三大印象就是艾菲爾鐵塔、戴高樂將軍與皮爾卡登。

奢侈品牌 變成大眾品牌

去年皮爾卡登出售在中國的商標權一事鬧得不可開交,一度傳出把商標整體轉讓給上海中服公司,卻又把皮製品的部分商標賣給溫州商人,「一女兩嫁」引起買方不滿,最後在今年初終於塵埃落定,幾位溫州商人所組成的誠隆公司以3,700萬歐元的價格買下品牌商標。雖然中國企業終於掌握品牌商標權,可惜的是皮爾卡登已經從「奢侈品牌」的地位走下坡,成為一個「大眾品牌」,被當作品味與身分代表的功能不再。

今年中新聞報導上海商人陸強持有Prada集團13%的股份,計畫繼續收購股份以控制這個百年義大利品牌,不過隨後Prada發表聲明否認這種說法,表示9成以上的股份都掌握在家族手中,少數股份由銀行持有。事實上Prada的確遭遇財務問題,公司上市不成功又遇到金融危機,在欠下巨額負債的情況下不得不抵押部分股份給銀行,最後還傳出收購的消息,不過當Prada發現收購案最後幕後金主是中國人時跟著變臉,擔心中國企業介入影響品牌形象。

Prada與許多歐洲精品集團一樣是家族企業,目前的董事長Miuccia Prada是集團創辦人的孫女,他的丈夫Patrizio Bertelli擔任公司執行長,一般認為他個人極為重視細節、擅長品牌經營造就了集團的成功,集團擁有Prada、MiuMiu、Church’s等品牌。

有意收購Prada的陸強表示,在過去這些品牌很少主動出售股份,金融危機加重歐洲品牌的負債,增加了中國買家收購的機會,加上大批私募基金尋求與中國夥伴合作,現在只要是負債較多的奢侈品牌,背後幾乎都有中國買家試著收購。

中國富豪買奢侈品 毫不手軟

到國外買精品 還是中國製

編譯盧永山/特稿

看準中國市場的潛力和廉價的勞力成本,全球很多精品大廠紛紛將生產工廠遷移至中國,但因擔心品牌形象受到衝擊,大都不願對外聲張。

但有趣的是,有調查發現,中國富豪的奢侈品消費逾半是在中國境外地區發生。換言之,喜歡買精品的中國富豪,在國外買到的精品可能都是中國製造。

由於過去十年,中國每年經濟成長率都超過8%,加上國營企業為主的壟斷行業,造就利益集團的暴富,使得中國富豪人數節節升高。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0年胡潤富豪排行榜,中國個人財產超過人民幣100萬元(15萬美元)的富豪高達97.5萬人,個人財產超過人民幣10億元(1.5億美元)的富豪增至1,363人,個人財產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富豪人數達97人,前1,000大富豪的個人財產較2008年增加64%,較去年增加26%。

中國富豪人數猛增,造就了一批暴發戶,為了標榜身分和地位,大肆搶購各種奢侈品,而且花錢毫不手軟,這種花錢不手軟的暴發戶心態,也感染到富豪的下一代。

瑞士豪華腕表迪蘭陀今年1月推出雙陀飛輪(deLaCour BiTourbillon),全球現貨只有五個,中國富豪以420萬港幣(54萬美元)買下一個。

英國豪華轎車賓利每輛售價介於人民幣350萬至700萬元(52萬至104萬美元),如今全球每銷售十輛,至少有一輛是由中國買家買走。

英國豪華轎車勞斯萊斯每輛要價410萬至660萬人民幣(61萬至99萬美元),今年前10個月在中國(含香港)的銷量已達500輛。

奢侈品消費力 全球第二

根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國奢侈品消費額達94億美元,全球市佔率27.5%,成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預估未來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消費額將會達到146億美元,為全球最大奢侈品消費國。看好中國市場潛力,國際知名奢侈品公司加快在中國開店的步伐。

愛馬仕前全球副總裁,目前擔任法國精品協會主席的布朗卡爾特表示,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奢侈品牌已經制定了在中國的10年計畫,包括在2020年前,在中國市場開設分店總數達到100家。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包括登喜路(Dunhill)、雨果.博斯(HUGO BOSS)、巴寶莉(Burberry)、菲拉格慕(Ferragamo)、古馳(Gucci)、路易威登(LV)等在內的15個品牌,今年在中國新開店總數將達80家。

但有趣的是,根據國際戰略諮詢業者貝恩公司公布的「201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中國富豪的奢侈品消費有56%在中國境外進行,雖然在境內消費比率持續增加,但仍只有44%。換言之,喜歡買精品的中國富豪,在國外買到的精品可能都是中國製造。

中國富豪的奢侈品消費,選擇境內和境外購買的理由各不相同。選擇境外購買的富豪,主要因為價格較低;選擇境內購買的富豪,對價格相對不敏感,關注的反而是時效性,能夠更快地拿到產品,以及有良好的購物體驗,比如售後服務方便、尺寸合適、有望成為VIP客戶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