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銷公司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錢》2009年11月號 ● 撰文:李偉麟

 

沒有一個建案是完美的,人性中「隱惡揚善」的特點,在預售屋的銷售行為中也屢見不鮮。因此,與代銷公司或者建商自己的銷售部門打交道,罩子可得放亮點, 很多時候業者並不是「故意騙你」,只是「沒告訴你」!

 

代銷業者只負責協助建商賣房子,與建商所簽的委託銷售契約結束就撤場,交屋時可能已找不到當初賣房子給你的業務代表,為了保障權益,寧可不厭其煩多想幾遍,也不要草率簽約。

 

買預售屋一定要把房子由看屋、付訂金、簽約、工程期、交屋、貸款、驗收,一直到順利搬進去住的這個過程,從頭到尾在腦海中實際演練一遍,把所有想到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寫下來,向業務代表詢問清楚,千萬不要不好意思,而且切記,一定要將其口頭承諾白紙黑字載明,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1 低價廣告戶 看得到吃不到

 

廣告戶通常座落在視野較差的低樓層,甚至看出去還有嫌惡設施,例如高壓電塔,或是採光較差、有暗房的戶別。在報紙廣告上打出看起來很便宜的「× 萬元起」,其實指的是廣告戶的價位,到現場時也會經常被告知已經售出了。

 

其實廣告戶的標價手法,是代銷業者的攬客招數,也是在你心目中建立價格底線的一種心理戰術。等你到了現場,業務代表會宣稱廣告戶已賣出,並接著介紹價位高一點的產品給你,以利展開銷售攻勢。

 

2 接待中心 不一定就是基地位置

 

最近台北縣南區有某大型個案剛蓋好交屋,卻有許多自住客將房子委託給房仲人員銷售,原因竟是這些客戶當初購買時,以為接待中心座落的大片空地就是將來房子座落的基地!

 

基地位置若位於深山、巷內,出入動線不理想,或周遭環境並不是太漂亮的時候,代銷公司會另尋他處興建接待中心,例如比較靠近主幹道、大馬路邊,有多餘的空地讓客戶停車之處。因此,進接待中心坐下來喝咖啡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問清楚「基地在哪裡!」

 

3 鋼骨建材很誘人 但不一定整幢都用鋼骨

 

921 大地震之後,許多個案紛紛訴求鋼骨建材,在代銷業者製作的廣告物上,經常可見「SRC結構」的字眼。但是有些個案只有在3樓以下使用SRC(鋼骨鋼筋混凝土),3 樓以上的房子都還只是RC(鋼筋混凝土),付訂金之前最好先問清楚。

 

建物外觀也常出現類似的情況, 業者訴求「花崗岩精雕細琢」,但是只有在3 樓以下的基座外飾才貼掛花崗岩、大理石等高級石材,至於你家那一層的外牆,可能就只是山形磚、二丁掛等較為平價的壁材。

 

4 浪漫中庭花園 必須開放讓外界使用

 

中庭花園人人愛,可以散步、遛狗,供小朋友玩耍,但是有不少所謂的「中庭花園」其實是「開放空間」,是根據內政部「未實施容積管制地區綜合設計鼓勵辦法」、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中之「綜合設計放寬規則」而設置,簡要地說就是不能設置欄杆圍起來私有專用,必須開放給社區鄰里及社會大眾使用,否則就是違建。

 

想知道中庭花園是不是開放空間,可以找找看代銷公司提供的廣告DM、銷售說明書上有沒有註明「本建築物採開放空間設計建築」的字眼。

 

5 雨遮面積過大 可能是灌虛坪的警訊

 

建物的權狀登記,可分為主建物、附屬建物、公共設施等三大類。用來擋雨、下方可加裝花台的雨遮,可登記為附屬建物,或者不列入附屬建物的登記,視建商如何規畫而定。

 

由於登記在權狀的每1 坪都是用錢換來的,如果登記為附屬建物,面積愈大,等於在雨遮上要花愈多錢,因此,應向代銷業者問清楚雨遮是否列入附屬建物的登記。可向代銷業者索取欲購買戶別的藍曬圖,查看雨遮的位置以及大小。

 

6 認識熟人或參加團購 可拗些優惠

 

代銷公司與建商合作的模式有「包銷」和「純企畫」兩種,主要差別在於後者並不負責銷售率,價格的主導權在建商。

 

至於包銷個案, 在業務代表之上還有專案副理、專案經理、副主委、主委,以及代銷公司的總經理、老闆等,如果你認識的「層級」愈高,愈有機會爭取價格優惠。要不就是網路上有一些「招團購」的訊息,可以探詢你有興趣的個案是否也有人想買,加入團購行列。簽約前可再厚臉皮地向專案經理爭取一些價格或贈品上的優惠。

 

7 別被現場 熱絡成交氣氛迷惑

 

當銷控檯的麥克風陸續傳出「恭喜內湖的錢小姐訂購A棟9樓」、「恭喜汐止的陳先生訂購B棟3樓」,現場總是不斷響起一片熱烈掌聲與超high的樂曲,其他看屋客戶肯定心中七上八下,擔心再猶豫就會搶不到了。

 

代銷業者通常會在假日舉辦特別活動,利用來客量大增,進行限量搶購。要想讓看屋客趕著下訂,就要用激將法,此起彼落的成交聲、掌聲、音樂聲,目的都在刺激看屋客戶的腎上腺素,碰到這種強銷手法時,建議可以跟著鼓掌、但是不用急著簽字,以免做出錯誤決定。

 

8 合約有5天審閱期 仔細研讀再下訂

 

公平會有一則案例,判決業者不應向消費者表示不給訂金就不能看買賣契約書。內政部規定契約審閱期至少5 日,應主動向代銷業者要求。

 

一旦簽約, 就須擔負履約義務,反悔通常會被沒收訂金。確認棟別、樓層是否有誤,最重要的是建物權狀坪數、實際使用坪數及總價是否與認知有出入,並將銷售人員口頭承諾的事項載入合約,更不要隨意簽訂「自行雇工施工」的切結書,以免建商逃避責任。還有開工期限及取得使用執照期限,都要記載清楚。

 

9 保留文宣品 樣品屋拍照存證

 

竹北曾有某預售案的樣品屋內四處標明各種尺寸,包括樓層淨高、隔間牆的厚度,以及交屋時附贈的設備有哪些等等。原因是曾發生竹科的客戶以「與樣品屋不符」的理由集體拒絕交屋,造成建商極大的困擾。

 

法律站在保護消費權益的立場,將建商銷售的廣告物視同契約的一部分,因此,建商印製的廣告文宣品、樣品屋的格局,所提供的平面圖、透視圖、配置圖等等,都可視為合約的一部分,除了詢問清楚,更應保留起來,完工交屋後如果有問題,可作為佐證。

 

10 信託不代表拿得回自備款 一定要專款專戶

 

代銷業者經常宣稱,個案已交由銀行或建築經理公司「信託管理」或「產權管理」,不必擔心建商蓋到一半倒了、跑了,但這並不保證萬一建商中途倒閉,會有銀行或建經公司找人接手完工。

 

信託的對象可包括土地、建物、起造人及購屋人繳交的自備款、完工履約信託等,如「預售屋價金信託」的範圍只有購屋人繳納的自備款。一定要確認信託是專款專戶,而且要載明是否有續建機制,或者價金返還保證,才能確保所謂的「信託」究竟保證到什麼程度。

 

【更多內容請見《Money錢》2009年11月號】

 ---

2009-04-15 第19期

網路看屋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劉育菁

 

標榜24小時可看屋、買方可先線上瀏覽等特性,使得網路看屋成為25~45歲購屋人挑屋的必備方法之一。根據房仲內部調查,有近7成民眾,在接觸經紀人前會先從網路搜尋適合的物件、了解附近環境,甚至加入房地產社群等。

 

國內目前提供網路看屋服務的網站,包括入口網站如Yahoo! 奇摩、Yam天空、各大房仲公司、房地產社群以及房地產專業平台如樂屋網、吉家網等,為了避免網路看屋與實際看屋出現太大的落差,《Money錢》將告訴你,網路看屋存在哪些盲點?哪些網路訊息只要參考就好。重要的是,網路只是輔助購屋的工具,想買一間好宅,到現場看屋是必要的過程。

 

1.為吸引買方 刻意壓低單價來「釣魚」

 

網路看屋的優點之一,就是買方可主動過濾物件,避免被業務員牽著鼻子走,到處亂看而浪費時間,因此,愈來愈多民眾願意使用「預約看屋」服務,而這些潛在買方就成為部分不肖仲介「釣魚」的對象。

 

為了吸引更多買方,部分業者會在未取得屋主同意前,就刻意將網站上的總價下修,或是將車位面積併入權狀,使得每坪單價「看起來」相對便宜。一旦買方主動來電後,通常業者會找出許多無法帶看該間標的的理由,並鼓勵你看另外幾間自己開發的案源。

 

2.公開刊登精華物件 沒說尚未取得屋主委託

 

景氣冷颼颼,部分仲介為了度小月、搶業績,會私下在網路刊登並未取得屋主或投資客委託的物件。

 

倘若買方找上門,業者就挾著已有準買主的籌碼,去說服屋主簽下售屋委託;如果屋主仍然不同意委售,再建議買方可以先看同區域的個案。這類情形最容易發生在買氣佳的精華路段。

 

3.物件相同 但各網售價卻不同

 

擁有買賣雙方資源的房仲和網站業者經常會進行跨界合作。像是永慶房仲網同時提供中信、住商等加盟店的物件資訊;而國內主要入口網站如Yahoo!奇摩、Yam等也有房地產頻道,樂屋網、吉家網等房地產專業平台則與各大仲介合作,建立房地產交易平台。

 

由於房地產物件資訊均掌握在房仲公司手上,入口及平台網站多少會有資訊落差,而屋主偏好簽下「一般委託合約」,交由不同仲介銷售,因此也會發生相同物件,在不同通路、卻有不同售價的混亂情況。

 

4.照片含糊帶過 多半是避免同業來搶案

 

不用出門就能看到房屋,是上網看屋的優點之一,由於網路上的實景照片有些是經紀人提供拍攝角度建議,讓專業攝影師現場操刀,或部分由經紀人自己拍攝。如果碰到獨賣(也就是專任委託)案件,為了避免同業干擾或搶案源,有些經紀人會刻意不呈現該棟大樓的外觀,或只拍屋內角落,甚至只有附近學校、捷運等大環境,就想矇混過關,讓你無法清楚了解該物件的座落地點,這樣一來,對上網看屋的消費者來說自然也造成困擾。

 

5.網路照片很漂亮 實際看屋卻有落差

 

為了讓買方留下好印象,網站上的照片、影片多半經過軟體修飾,經紀人也會擷取最有利銷售的4~6張精美照片放上網,這樣美化、篩選的過程,難免使買方有錯誤期待,等到現場看屋後發現有落差因而產生失望感,也時有所聞。

 

若與其他電子商務網站相較,網路看屋並不涉及交易與金流,隱惡揚善的照片只能算銷售手法,也無可厚非,只能奉勸買方網路看屋後,還是務必親自到現場一探究竟。

 

6.搶手的「紅蘋果」物件 未必會在網路公開

 

通常經紀人簽下委託約後,仲介公司會經過三道主要的內部流程,包括製作說明書、產權調查、最後會進行照片或DV的拍攝,大約需要1周工作天,這段資訊空窗期就是經紀人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若是超級搶手的「紅蘋果」物件,經紀人有把握在短時間內當「大炮」,亦即買賣雙方透過同一經紀人成交,就能領到最多的獎金,因此會說服屋主不要將售屋訊息公開在網路,就有不少經紀人私下承認「真正的好蘋果不會出現在網路」的說法。

 

7.公開成交價格 但計算方式可能不同

 

美國、中國、香港等地的每筆成交價格,在官方網站都能一覽無遺;反觀國內,近1年仲介公司才在官網上公開成交行情資訊,而且只能提供透過自家公司成交的價格。

 

由於沒有官方、公權力的介入,仲介公司公開的成交行情資訊也並未統一,像是要公布多久前的成交資訊?用總價或單價呈現?車位是否另計?樓高是否標明等等,這些公開的資訊是否事先經過篩選無從得知,也難保正確無誤,以及沒有任何商業利益的色彩。

 

8.只誇自家件數多 不說把已售物件來墊檔

 

「擁有最多物件」是許多網站行銷手法之一,當然也有不珍惜信譽的業者會將已經過了委託期限或已售出的物件,留在網站做為墊檔資訊,讓買方誤以為「哇!可以挑的物件這麼多。」其實消費者要建立的觀念是,「物件多」並非瀏覽網站的重點,反而是網站能否提供正確、即時的資訊才最重要。

 

9.提供格局圖或座向 但可能與現場有出入

 

多數網站會提供格局圖或平面圖,但礙於目前格局圖多半是經紀人手繪,再由美工人員繪製,執行的過程難免有丈量或座向標示不清等錯誤。因此網路看屋最好只著重在隔間適不適合為主,別計較比例與座向方位是否正確等細節。不過,由於格局圖屬廣告的一部分,若仲介公司「刻意」美化或修改格局,已屬違法行為,民眾可自行列印格局圖做為自保。

 

10.連鎖房仲連鎖call 原來是客戶資料共用

 

許多買方都有類似經驗:只要曾經在房仲網站留下聯絡電話,或是經過一次現場看屋、跟特定仲介人員留下資料後,沒多久就會接到不同仲介人員打來的推銷電話或簡訊,煩不勝煩。

 

這是因為部分房仲業為了提高物件配對成功的機率,希望同仁可以將客戶資料分享給內部同仁,所以就算你只留給特定人員,還是會接到其他不同分店、不同仲介人員的電話。若不想下次碰到這樣情形,請勇敢的拒絕!

--

房屋仲介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money 10月號

 

只催買家趕緊簽約,不說有3天合約審閱期


「這個合約內容各家都一樣,標準版啦!您只要在這邊字簽字就行了。」小心,不要被仲介的催促語氣給迷惑了,只要遇到要簽字、蓋章的文件,一定都要特別留意。 

依照「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業者有持契約向消費者(不論買方或賣方)解說的義務,消責者也有3天以上的「契約攜回審閱權」,因此在簽約前,一定要把合約條款逐條看仔細,遇到非勾選的空白,更要謹慎閱讀後再填寫。 

只以折傭吸引買家簽約,不提醒可能的


「只要您現在簽字,我們就免收您2%的服務費,不過只限今天!」為了讓買責雙方在最後議價過程中順利達成協議,或是雙方出價差距不大、仲介想拉高買方出價時,業務員會在可允許的範圉內,把服務費直接折讓給買方,只賺賣方的佣金,以刺激成交。 

不過,如果因此就匆促簽約購屋,事後很容易後悔。因此在簽約前,一定還要再次確認購屋標的是否真為自己需要及喜愛的物件,不要因為貪圖折傭而因小失大。 

只談斡旋金,不告知買家持要約書也能出價


當消賣者看中某間標的,但出價離屋主底價還有一段差距時,仲介通常會要求買方支付委託費1%左右的一筆費用,作為出價購屋的「誠意」,並言明屋主若同意買方出價,則該筆價金會轉入訂金;若屋主不同意則退還買方,這筆價金就叫做「斡旋金」。 

其實想購屋的民眾也能憑內政部訂定的要約書,向屋主表達買屋的誠意,而不須多付一筆斡旋金,只是業務員不會主告知你還有這個選項。 

只談交屋價格,不提醒買方還有其他費用


許多業務員會信口開河、過度承諾,或是為了消除買方的種種疑慮,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不提購屋時需要「額外」準備的種種款項,例如買方需支付契稅、管理費、分攤水電費等,通常等到簽約時才「提醒」客戶。 

因此,購屋人除了不要超出已設定的購屋頂算,最好也多準備些款項,以便支應「意外支出」。此外,當業務員什麼都說「沒問題」時,最好請他寫下所有「承諾」,成為契約的一部分,才不會口說無憑。 

只談使用面積,不向買方明示實際坪數


有些房屋仲介會把沒有經過合法登記的頂樓加蓋、增建、違建、地下室等,計入銷售面積中,並在廣告宣傳品上寫著使用「○○坪」意圖混淆消費者。事實上合法的產權面積都載於建物所有權狀,交易也應以權狀登載的坪數為主。 

因此,當購屋人看到文宣品、或在業務員帶看時,有被「暗示」使用面積比「權狀坪數」大的情況時,請要求詳細查閱相關產權登記資料,以免買到違建或因非法使用而惹麻煩。 

只帶買方看最優環境,不提周邊嫌惡措施


房子外圍有許多視線所及讓人「看起來」、「感覺上」不舒服,甚至可能會影響健康的設施,稱之為「嫌惡設施」,例如墳墓、垃圾場、高壓電塔、手機基地台等。如果仲介在帶房子時,故意帶你繞大街、鑽小巷,請記得找個時間多看幾次,並從不同路徑進來,才能徹底瞭解週遭環境。 

只跟買家談房屋優點,避談是「損鄰屋」


目前海砂屋、輻射屋幾乎都有案可查,但如果碰到施工損鄰的房舍,也就是附近有大樓興建時,因為地基深挖,周邊的老舊公寓很容易出現牆板、樓板裂痕,甚至傾斜的損害,房屋仲介即使知情,也會儘量避談,以免節外生枝。準買家如果沒有跟附近鄰居打聽,很容易就買到這種瑕疵屋。 

只當聯絡窗口,不讓雙方直接見面


如果物件是屋主已經搬遷的空屋,還沒到「簽約」緊要關頭時,業務員通常會儘量避免買賣雙方接觸。因為業者怕雙方太早見面、私下講好等委託期結束後再簽約,因而影響到服務費的收取;另外,若屋主是職業投資客,為避免太過拋頭露面,多半也會藏頭縮尾。 

其實,屋主資料在業者的產權說明書上會記載,地籍資料所記載的也是合法所有人資料,如果不放心,除調閱相關產權資料,也可向左鄰右舍打聽屋主背景,確保購屋安全。 

只塑造競價氣氛,不說實際出價狀況


業務員經常會製造出「子虛烏有的買家」以拉高價格,因此決定提高買價前,最好先看看業務員手上的「出價紀錄」,以免陷入仲介假造的競爭中。 

如果是委託仲介賣房子,業務員應該要在最短時閻內,幫你把物件基本資料建立起來,拍照上網公告,並回報你網友點閱次數與出價狀況,作為議價依據。不過,若回報的點閱很大、但實際出價狀況很少,那還是要請業務員「適當」地調整一下促銷策略。 

只要求屋主降價,不從就不告知最新動態


房屋仲介有時會利用「冷凍」伎倆,回殺屋主的價格。但一個合格的業務員,其職貢應該提供屋主公開合理的成交行情資訊,並接受屋主的委託價,經過一定時間的宣傳曝光後,才決定是否要求屋主同意降價。 

所以,當你的房子委託給仲介公司時,請緊盯業務員的回報動作,確實掌握出價狀況,可以自行留意媒體對該區域的房市行情訊息,適時配合議價讓價,不要讓業務員把你的案子「打入冷宮」。

--

投顧老師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2008年4月號 ● 撰文:許國泰

跟對老師讓你上天堂,跟錯老師讓你住套房!」「老師有沒有跟你講,不要買!不要買!不要買!老師在講你有沒有在聽?」這是藝人郭子乾在電視模仿秀中模仿投顧老師的順口溜,不但引起轟動,更讓大家注意到電視上投顧老師的真實度。

 

 現實上,能帶你上天堂的只有信仰宗教裡的神祇,不過許多投資人卻把股市老師奉為神明,希望他指點迷津,深信老師所報的明牌一定賺,可讓自己財富暴增。這樣的想法似乎太過天真,因為投顧老師不管股市漲跌,只要你加入會員,都能為他自己的荷包賺上一筆。因此,透過各種包裝吸引投資人上門,才是投顧老師主要的賺錢之道。

 

 如果能分辨投顧老師在媒體上所說的話,是真心話,還是表演,才算真正搭上明牌列車。以下列出投顧老師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讓投資人更了解投顧老師,為自己的投資趨吉避凶。

 

1 只說推薦股票一直漲 沒說許多飆股買不到

 

 靜宜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曾經有一份研究報告,針對投顧分析師每星期推薦的股票建立投資組合,結果發現,資訊不對稱(投資人知道少、投顧分析師知道多)愈大、前波段報酬率愈高、周轉率愈低以及規模較小的公司,分析師的推薦績效愈好。許多投顧老師喜歡鎖定一些特殊的股票,因為股本小,成交量又不大,只要投顧老師號召會員鎖定籌碼,股價幾乎天天漲停,這樣的股票投資人買不到,只是投顧老師在電視上表演的工具而已。

 

2 只說花10萬就能賺百萬 沒說高價與平價會員沒差

 

 投顧老師在電視上常說,以10萬元加入榮譽會員,1個月幫你賺100萬元,一天沒幫會員賺錢,賠你100萬元,如果沒這麼多錢,2萬元也能加入特別會員,一樣幫你賺錢。許多聽到這樣廣告詞加入會員的人,都認為會費愈貴愈好。其實投顧老師手中有什麼好的投資標的,第一時間當然會傳給高會費的榮譽會員,但可能不到半小時,一般會員也會收到同樣的訊息,因此投資人若想參考投顧老師的意見,不需要花冤枉錢參加高會費的會員。

 

3 只說獲得第一手消息 沒說只是包裝產業基本面

 

 投顧老師常會在電視上說:「掌握很特殊的第一手消息,發現這家公司的業績下個月會大爆發,股價就會因此而大漲,投資人跟著我,好好賺一波!」其實這樣的手法,大都是投顧老師根據產業基本面的發展,運用神祕的手法包裝,好像是自己獨家的消息,變化成招募會員的技巧。試想,如果老師真有這樣的內幕消息,自己投資就能賺大錢,何必在電視上拋頭露面、口沫橫飛?

 

4 只說背後有堅強研究團隊 沒說只有分析師與助理

 

 許多投顧老師都會宣稱自己公司有很多的研究人員,擁有堅強的研究團隊,當作招攬會員的條件。其實大部分的投顧老師都是個體戶,只有分析師與助理2、3人而已,而且研究團隊人員常常短缺,為了補數量,有時還會把電服人員當研究團隊充場面。投資人最好不要用研究員多寡來評斷投顧公司的好壞,如能實際參觀投顧公司,知道規模比較實在。

 

5 只說推薦的都是飆股 其實介紹的檔數有夠多

 

 投顧老師說:「漲的都是我推薦的飆股!」其實這是投顧老師常在電視上秀的花招之一。大部分投顧老師在招募會員時,都會說用3至5檔飆股,讓會員賺翻天。其實這3、5檔是有玄機的,很多老師會推薦一籃子股票,以10~20檔的當期主流股為推薦名單,其中有3、5檔股票飆漲,就可拿到電視上吹噓是強力推薦的飆股,展現選股的神奇能力。

 

6 只說美國財經碩博士出身 沒說只有野雞大學學歷

 

 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只要經證管會核准設立,即為合法投顧,投顧老師在學歷上並沒有特殊限制,也無須擁有證券分析師證照。不過若要藉由媒體公開分析談話,則必須擁有分析師執照,若再取得期貨顧問執照,即可從事期貨投資顧問業務。排除證照規定,有些老師喜歡用美國財經碩博士的學歷來招攬會員,用外國名校突顯自己的專業度,其實只有美國野雞大學學歷,名校學歷只當作招募會員的花招。

 

7 只會強力推銷飆股 沒說可能是讓會員出貨

 

 投顧老師常常會拿一檔個股,連3~5天漲停板線型的字卡,告訴電視機前的投資人說:「跟著我,就可以天天享受到漲停板的快樂,錢財源源不絕。」其實有些股票,投顧老師的會員早就買進,老師上電視大力促銷這些公司股票,目的是希望散戶跟進,當成交量變大時,會員就可慢慢出貨減碼,這是讓會員賺錢、散戶賠錢的招式之一。

 

8 只在多頭掌握飆股 沒說空頭時也會失靈

 

 常常有散戶藉著看第四台投顧老師的節目來跟著做股票,一開始也許運氣好,賺了錢,接著覺得要賺更多錢,就得繳費入會優先獲得明牌資訊。大盤多頭時期,投顧老師確實有助漲力道,推薦的股票股價易漲難跌;但是如果景氣反轉,市場轉入空頭,飆股也會失靈。許多投顧老師為了面子,大都不會叫會員停損出場,讓會員套牢不知所措,因此當市場由多頭轉空頭時,投顧老師會員慘賠的狀況屢見不鮮。

 

9 只會說股市期貨兩頭賺 其實追高殺低的老師大有人在

 

 有些投顧老師以操作股市、期貨雙賺為號召,其實操作股票與期貨的邏輯與技術,雖以「低買高賣」為原則,表面上似乎相同,但內涵及蘊藏的技巧並不雷同,因此能成為戰勝股市與期貨的雙贏家,少之又少。那些宣稱股市期貨雙賺的投顧老師,投資人得更加小心,因為期貨的變化甚大,轉折時機如果拿捏不好,叫會員追高殺低導致斷頭的例子時有所聞。

 

10 另類優良投顧分辨法 管理員彪形大漢多是怪投顧

 

 證券投顧業以吸引會員、賺取顧問費為主,也有投顧以代客操作為主要收入。其實,投資人入會時最好先打聽清楚:萬一代操績效不好時,是否能退費?一般來說,正常、有信用的投顧公司都有退費制度。若想進一步分辨投顧公司好壞,可以直接到辦公室,看看接待櫃台或大廈的管理員。如果是彪形大漢,最好提高警覺,因為這些接待、管理員可能也順帶扮演保鏢角色,當投顧公司遭遇紛爭時,這些彪形大漢就會出面威嚇、排除紛爭。

 

【更多內容請見《Money+》2008年4月號】

 --

009-05-06 第20期

主力大戶不會告訴你的10 件事

劉志明

 

無論景氣好壞,大盤走多走空,台灣股市每年總會出現幾檔飆股,漲幅高達5 ∼ 10倍,如果低檔買到,投資人當然賺得笑呵呵,但多數飆股暴起也暴落,高檔買到的投資人,往往是套牢而損失慘重。

 

暴起暴落的明星飆股,股價波動超大,當然與市場主力大戶脫不了關係。過去主力在股市呼風喚雨,炒股手法更是千奇百怪,本文將揭開主力大戶的神秘面紗,讓散戶投資人知己知彼,避開主力炒股陷阱,以免成為受害的冤大頭!

1事先寫好劇本 演出期長達4 ∼ 6個月

 

過去股市4大天王雷伯龍、沈慶京、榮安邱、阿不拉(游淮銀)時代,擅長「養、套、殺」,大玩籌碼戰。

 

主力炒作一檔股票的時間差不多4 ∼ 6個月不等,事先擬訂作戰計畫,彷彿照著劇本演出。第1個月先偷偷買股吃貨,第2 個月則無量飆出2 ∼3根漲停板,之後再爆大量,以引起市場注意,然後2周之內開始上沖下洗,一下拉漲停,一下放空到跌停,重複幾次,當主力掌握市面流通籌碼達5 ∼ 6成時,才開始真正的無量飆漲,至於要漲多少,大概只有主力才知道。

2找投顧老師幫忙 向會員倒貨

 

主力炒股,光憑自己的資金實力,還是有風險,因此會找外圍金主與投顧老師聯手炒股,共同造夢。投顧老師對這種天天漲停的股票,更是求之不得,有助於在電視上招募會員賺大錢。

 

一旦炒股失利,主力也會商請投顧老師協助出貨,雙方談妥出貨的暗盤利益後,由投顧老師開始對會員喊買,而主力順勢賣出,將手中股票倒給投顧會員,讓不知情的會員高檔套牢,成為替主力解套的最終受害者。

3假造完美技術線型 騙看線型的投資人

 

許多投資人並不看公司基本面,而以技術線型為買賣依據,主力也會製造「人工」的完美線型,來騙看線型的投資人踏入炒股陷阱。

 

譬如,5 日、10 日與20 日這3條移動平均線出現「黃金交叉」時(短天期均線由下向上穿越長天期均線),是多頭訊號,代表未來可能有一段漲勢,在市場正常運作,尚未出現黃金交叉前,主力會利用大量資金逐步買進,以人工方式讓短天期各項指標呈現趨勢向上,以引誘買盤。反之,當死亡交叉的賣出訊號未出現前,主力也會加以破壞,等出貨完成才反向做空,坑殺散戶。

4政客民代共襄盛舉 製造政策利多炒股

 

許多炒股案都與立委、政客脫不了關係,像2000 年的固網股條事件,就是這種集體聯合炒股的代表作。當年固網業務開放,部分立委政策作多,並聯合主力仲介固網股條,以11 ∼ 12元的優惠價格認購(主力的取得成本則約10 ∼ 13元),但大部分散戶買到的價格卻是16 ∼20元,結果隨著網路科技泡沫,固網股價重挫,太電與力霸都倒台了,固網股票更成了壁紙,估計台灣散戶損失數百億元。

5用虛擬公司下單 製造公司業績暴增假象

 

有些主力會利用虛設的公司,直接向公司訂貨,甚至製造假的出貨、業績暴增消息,有了業績加持後,公司公布財報,月營收突然暴增,EPS 由虧轉盈,會誘使許多投資買盤進入。

 

例如博達、訊碟、皇統、雅新等下市公司,都是公司派與主力聯手炒股之後,虛報業績,最後股價泡沫變成地雷股的例子。主力有時候也會抓住大股東想炒股賺錢,填補公司財務黑洞的心理,趁機上下其手,因此轉機股與地雷股其實只有一線之隔。

 

6與不肖基金經理人合作 讓投資人當墊背

 

少數不肖投信基金經理人會公器私用,與主力勾結買小型股,私下收取10%回扣。

 

兩方合作可分為中、長線炒作或者單純出貨,一般雙方會約定鎖單幾個月,經理人收錢後開始買進股票,無論如何都不能賣出,當然股價在基金資金加持之下會持續飆高,基金績效也會受惠,經理人可坐收漁翁之利。不過市場瞬息萬變,如果持股信心鬆動,或是股價出現反轉,基金也可能成為主力出貨的墊背,損失的是不知情的基金投資人。

7籌碼穩定小型股 主力炒股最愛

 

主力要炒股,找股本小、籌碼乾淨的公司,在外流通股數不高,勝算比較大。過去股市4大天王,可動用資金高達百億台幣,在市場上自然可以呼風喚雨。但是近10 年的新興主力,資金實力大概在20 ∼50億元之間,以目前台股每日成交量大概都有千億水準,這樣的資金規模要炒股,只能鎖定「未來有前景、籌碼輕」的小型股。但也不能找股本太小(約5億以下)的個股,免得成交量太低而出貨不成。

8從媒體放利多 讓散戶幫忙抬轎

 

在股友社時代,演講會是釋放利多消息的重要管道,包括譚清連、山水、許弘明等演講會,總吸引萬人擠爆會場。但後來因政府取締而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電視台的投顧節目及一些專業的股市周刊等。

 

當主力準備出貨時,媒體就開始爭相報導該股的利多消息,此時股票會爆大量,散戶看到爆量上漲,加上媒體上的公司利多,通常會前仆後繼買進,等主力出貨告一段落,有些甚至還會回頭放空,讓追進的散戶損失慘重。

9鎖定未來明星產業 跟大股東聯手炒作

 

主力不只有錢,還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知道未來的「新興主流產業」為何,因此會選擇有題材的公司當炒股標的,例如2005 年的太陽能、2006 年的智慧手機、2007年的博奕概念股,以及今年的觸控面板等題材,都是當年度的「未來明星產業」。

 

鎖定公司後,會先試探大股東態度,因為大股東往往掌握5成以上的籌碼,如果倒貨給主力,主力也吃不消。但一般大股東遇到這種情況,通常會睜隻眼閉隻眼,放任主力炒高股價,不但自己財富倍增,也增加公司知名度。而有些不肖的大股東甚至會聯合主力一起炒高股價後,牟取暴利。

10製造假併購消息 趁利多賣股倒貨

 

公司併購是股價飆漲的重要題材之一,主力也很知道箇中訣竅,例如2005 年4 月新光金董事長吳東進以高於市價近1倍的價格買進誠泰銀行,消息一公布,誠泰銀行股價飆翻天。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建漢,2005 年建漢發生財務危機,股價曾跌到11.55 元,但在鴻海入主之後,股價反轉,飆破百元。

 

主力常在市場上放出被某大集團合併的假消息,等股價上揚,再順勢出貨,賣給不仔細查證而搶進的散戶。

--

這是一篇來自於雜誌上的文章~身為設計師實在無法理解這文章到底是誰來執筆的?是學有專精的室內設計師?還是某些家具大賣場做的行銷文章呢?

這篇文章的確是指出了很多自稱設計師的人的問題,但是卻傷害到很多受過正規教育訓練及有專業素養的室內設計師,打擊到很多真正在努力用設計與業主溝通的設計師

這年頭實在有太多自以為自己很懂設計的人,覺得設計師就是設計人的人,設計師只是想賺錢的黑心鬼....

即使是我自己的朋友,也都會覺得他要自己找工班,找師傅,才不會再被人賺一手,通常遇到這樣的人~

我只會說~祝你幸福啦!! ps.出事不要來問我~

接下來,我想對這篇文章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歡迎有不同意見的朋友一起討論~

PS.黑字部分來自原本文章,紅字部分則是我的想法~

【文/Money+理財家雜誌】 
買房子自住的人,幾乎都會為新家裝潢,無論你買的是新成屋或中古屋。買的是新成屋,裝潢的範圍可能小一點,買的如果是中古屋,就免不了要大興土木一番。 

照理說,新成屋應該不用再怎樣裝潢才對,如果還要花大錢動工,那就證明了,原本建商的設計「不適合人住」。(老實說,並不是室內設計師愛打牆,而是就我所看到的建案,多數的建商為了要隔出最多的房間,往往忽略的空間的合理性與動線)  

其實,每個人對住家的需求不同,品味也各異,建商很難設計出符合所有人口味的房子,最後只能強調建材、公共設施和生活機能,而把室內裝潢的細部工作,留給室內設計師去發揮。 

學有專精的室內設計師會根據房子既有的條件與屋主的需求,在工程承包商,如泥水工、水電工和木工的協助下,打造出你期望的夢想家。裝潢的費用會因為工程的大小不同,從幾十萬到數百萬不等,對於剛花大錢買新房子的人而言,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我通常都會建議我朋友再買房子時,就應該把裝修的預算一起考慮進去,當然工程的費用可大可小,這必須自己評估對於家的想法以及需求-個人建議定好預算後,把錢花在刀口上,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一定要用錢堆疊起來的!!)
裝潢工程從設計、估價、施工到交屋,每個環節都有許多細節必須注意,準備裝潢的人,一定要徹底了解以下的10件事。 

1. 只強調設計美學 不考慮是否實用 --這句話大概只有國際級的大師敢講,付的起大師的設計費的人,通常是家裡有一堆傭人在做事的吧...
室內設計是一門學問,必須花許多年研讀建築結構、設計原理、空間規畫和繪圖等,並且在工地磨練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出師」,因此每個室內設計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也對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但有時候就是太強調自我風格了,反倒犧牲了居家裝潢的實用面,也可能會忽略了屋主真正的需求。進行室內設計時,一般而言,想像會比實際漂亮許多,在設計圖上看,會覺得很完美,等到實際動工後,可能就不是那回事。 
就一般的設計事務所來說,大師(老闆)頂多管平面圖的大方向跟整體設計的風格,剩下的實用及機能的問題多半由底下的設計師繼續執行,就我自己而言,一個成功的住宅案,應該是要讓日後生活再這個空間的人滿意,覺得幸福,這才是設計師的驕傲..能做出好設計的人很多,但是能找到相同溝通頻率的設計師/業主,才是最難的事啊~~

2. 只說這樣做比較好 不說那樣也可以 

要裝飾一面牆,可以粉刷、貼壁紙、繃布、釘三合板、貼磁磚……不同的工法,就會有不同的效果,但室內設計師往往有其堅持,通常不會告訴你所有的可能性,也不一定能給你最佳的建議。你必須自己先做足功課,才能在不同的裝潢情況下提出問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裝潢前必須知道的是,你自己才是房子的主人,室內設計師是讓房子更完美的推手,(這句話我認同,設計師也很怕遇到不做功課的業主,什麼都沒有意見,如果真的這麼放心的交由設計師處理也就罷了,最怕的事等到完工後才說這不是他要的...糾紛就開始沒完沒了)該有堅持的是你,對設計師言聽計從的人,到最後可能就會後悔。
一個案子從開始討論到完工,平均大概都要3個月到半年甚至更久,這個當中溝通是最重要的,設計師當然不見的什麼都會,什麼都懂,業主也會教育我們很多事情,不過有時候業主也是需要被教育的,因此~沒有誰被誰牽著鼻子走,雙方必須在互相信任及溝通無礙的條件下,才能創造出最適合業主的家!!

3. 只說有設計才美 不說包工來做也不錯 

廚師煮的菜不一定比自己煮的好吃,室內設計師的規畫有時候也不一定比你設想的高明,尤其是沒動到拆除的小工程,找裝潢工程的承包商來做,不僅省錢,也可能更有效率。其實,泥水、水電、木工、油漆等工程承包商本來就是室內設計師的配合廠商,對於自己專長的工程都有一定的底子,只要說清楚你的需求,或者找出可供參考的案例,沒有設計師的協助,他們也能做出符合你期望的傑作,而且可讓你省下不少錢。 

的確,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室內設計師的,但前提是業主必須夠清楚他要的是什麼,對自己的美感也很有信心,有時間來聯絡所有的工班,更有耐心來處理不同廠商的介面問題,只是這段話的邏輯有點問題,既然會找設計師的人,大概多半沒時間/沒辦法完整的敘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設計師當然不會叫業主自己去找承包商來做阿!對吧?!

4. 只給保守的估價 承做之後再來加碼 

室內設計師的裝潢估價如果太高,你可能會無法接受,估價如果低一點,你大概就會點頭讓他動工。但估價低,不見得就划算,設計師有可能是把設計簡單化,也可能會採用較差的材料。等到實際動工後,你才發現那不是你想要的效果,你還是不得不追加預算,以便讓整體裝潢符合你的要求。簽約或動工前,你必須花時間搞懂設計師的規畫和估價,可能的話,諮詢一下剛裝潢過的親朋好友,才能了解估價是被高估或低估了。 

其實在這個網路發達的年代,什麼東西都可以在網路上詢問的到,包含價格也都越來越透明化...尤其這陣子經濟不景氣,很多人都不願意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自然而然的開始流行殺價了!!光是砍價的這個議題,就是門很大的學問,不少業主熱愛議價',這裡省一點,那裡便宜一點,有沒有人想過..一分錢一分貨,如果一個一直配合業主降價的施工單位,背地裡會有多驚人的內幕呢?有以下的可能:

a.原本就亂報價,把價錢報的很高,再讓業主來砍

b.要求設計師簡化設計,如果這是再設計師/業主/承包商三方溝通協調下的結論,我想業主就要了解並接受這樣的結果,簡化設計不見的就是讓設計變差,這是彼此認知上的問 題,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總比廠商用黑心材料或偷工減料的好,是吧?

c.承包商偷工減料或私下改設計師的設計及材料--這是最最最要不得廠商!!通常我會建議業主,要變更請變更看的到的地方,也許可以少做一點櫃子,改用國產的材料,但是看不到的基礎工程千萬不能省,尤其是機電的費用,我不知道承包商會不會怕啦~但是我自己超擔心,萬一偷工減料哪天電線走火之類的,我可賠不起啊....
.

5. 只說收監工費 不說廠商也會給折扣 

室內設計費和監工費到底要怎麼收,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通常設計費是以坪數計算,每坪數千元,監工費則以裝潢總價的百分比計算,通常是10%。品質好,價格高一點,當然很合理。有的設計師會強調不收設計費,但你無法得知,設計費是否被灌水到監工費中,事先跟設計師問清楚,省得完工後還要來討價還價。一般而言,建材廠商都會給配合的室內設計師特別折扣,這也是設計師的收入來源,屋主裝潢前應先有認知。 

這點只能看各位室內設計師有多黑心了~~~哈!應該說設計費是沒有標準的,完全看業主買不買單,至於工程費用的話,每組工班的報價也不同,當然施工的品質也有差異(試想..同樣舖拋光石英磚,舖大賣場的師父會跟舖住家的師父收一樣的錢嗎?做出來的品質會依樣嗎?)另外,如果找設計公司承接設計與工程,設計公司一定有其固定的開銷費用,當然他收取的利潤要能維持他公司的運作,至於現在也有很多的soho族,少了公司的管銷,自然比較有議價的空間,只是找soho設計師之前,更要多方的比較,找出彼此最契合的設計師

6. 只說某家店的建材很優 不說也很貴 

一分錢一分貨,好東西當然不便宜,但便宜的也有好東西。為了展現格調和品味,室內設計師往往會建議你選擇進口名牌的建材、配件和家具,看起來當然很漂亮,但也很貴。其實,預算拮据的人,也能從國產貨當中找到許多高格調的玩意兒,如果你的設計師對平價建材不是很熟悉,你就要請他陪你去逛實體店面。網路上也能找到許多低價的建材,但切記眼見為憑,購買前要看一下實品,也要問清楚,施工費是內含還是外加。 

這一點我認同,一分錢一分貨,但是便宜也是有好貨,只要運用得宜,多用點設計巧思,依樣可以讓價錢親民的材料發揮它最大的功效!!

7. 只說木工做很漂亮 不說買現成也很棒 

一般室內裝潢,最貴的就是工錢,尤其是木作,是以每尺好幾千元來計價,多做就要多花錢。其實,很多固定家具買現成的即可,而且造型多變,可迎合每個人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價格比木工來現場做便宜許多。另外,因為你看到了實品的模樣,也不會發生木工做好後,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你要的。 

這一段我持保留的態度,通常我將固定的家具定位在硬體空間的構成,而活動家具屬於軟性裝飾,木作家具與現成家具沒有誰好誰不好,而是要看整體的設計風格與需求!有些時候木工現場做的家具除了美觀及時用,也可當作空間的界定,甚至可以來代替隔間,這是活家家具無法提供的..當然一些好活動的擺設家具/家飾品,也能使空間更有個人的風格!

8. 只給概略的完工期 卻一直無法完工 

一般的室內設計師,手上通常有兩三個工程同時進行,有時候他或你還會在工程進行中更改設計,因而延誤到完工的時程,如果你已經安排好搬進新家的日期,工程延誤將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困擾。在簽約前,你除了要請設計師給個比較確定的完工期之外,也要事先預留適當的緩衝期,例如一個月,以免遇到無法抗拒的情況,如天候不良或建材缺貨,而延誤了既定的完工期。通常裝潢工程都會發生延誤,屋主一定要有心理準備。 

9. 只說這是特殊設計 不說是設計錯誤 

人非聖賢,室內設計師也不是完人,總會有「禿槌」的時候,當設計或施工發生錯誤時,設計師如果馬上承認錯誤,就要拆掉重做,不僅耗工費時,他也要承擔再來一次的金錢損失,因此,能拗就拗,或許你到最後會接受這種「特殊設計」。其實,設計或施工上的瑕疵,設計師一定要設法彌補,外型上的不完美你或許還能接受,結構上的缺失,如漏水、龜裂,你就絕對不能放過,必須在付清尾款前,請室內設計師找工人來補救。 

一個好的設計師,不用業主說,她自己看不過去的東西就會請廠商負責修改好,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有資格稱為設計師

10. 完工交屋後 卻一直無法收尾 

新家的裝潢工程好不容易順利完工了,但難免會出現一些細部的小瑕疵,這時候室內設計師就要請人來收尾,對屋主而言,補漆、改插座、換燈具這種收尾小工程,應該很簡單才是,但別忘了,跟設計師配合的工人已經去接手做下一個大工程了,要撥出時間來處理你的小case,可能就會很困難。如果你已經搬進新家,也不希望把大門鑰匙直接交給工人,你或許要請假在家等。因此,除非不得已,最好等裝潢收尾後再搬進新家。 

同樣,一個負責任的設計師,會去協調業主與廠商的時間來收尾,甚至來處理收尾的工程時,也應該盡量陪同在場,讓業主可以安心~ 

--

理財專員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Money+雜誌)

撰文:彭栢
「好理專帶你上天堂,爛理專帶你住套房!」當投資人踏入財富管理銀行,面對笑容可掬、建議買東買西的理專時,有哪些真相是你一定要知道的呢?

投資人可能碰過這樣的情形:在次級房貸衝擊下,亞洲、新興市場顯現一片榮景,想買一檔新興市場基金,卻在理專慫恿下,轉買能源基金。到底是投資能源基金穩賺不賠?還是在理專熱忱服務的背後,另有隱情呢?

隔行如隔山,尤其是在現代分工極細的社會,沒有人可以樣樣精通、一肩扛起所有工作,因此,不論是因為「術有專精」或是時間考量,現代人理財喜歡找銀行理財專員,希望透過這些「專家」可以幫忙做好投資理財大小事。

不過,找理專還真得憑運氣。運氣好碰到優質理專,荷包不斷進帳,連晚上作夢也會笑!但如果運氣不佳,碰到個「學藝不精」的理專,就只能燒香拜佛,祈禱聽從李磚建議買進的投資商品不賠錢。更倒楣的則是碰到「吃人不吐骨頭」的壞理專,一天到晚只想賣產品,從未曾真正替你考量過風險,更別提盡心去了解你的理財需求。以下是10個理專不會「直接」、「事先」告訴你或提醒你的事,在買賣基金及規劃退休理財時,都得特別留意。

一、慫恿買新上架基金,避談要衝專案業績

理專強力推薦新上架的熱門基金,但絕對不會告訴你,這是配合銀行的專案政策,個人或分行的業績一定要衝上來。因為在新基金的募集期間,總行會分配每家分行一定的銷售額度,新基金的銷售數字愈好,理專的考績愈好,分行也能提早達成業績目標,只是理專衝刺的結果,往往會忽略商品屬性是否適合所有客戶。

如果理專沒有詳細聽你的需求,或是簡單問個問句,就直接推薦新基金,就要小心理專重視業績,更甚於你的風險承受度。

二、衝「量」?衝「利」?理專主推商品大不同

領了一筆退休金,分別詢問不同銀行的兩位理專,A理專建議放入債券型基金,B理專卻建議買連動債。需求相同、答案卻不同,關鍵就在兩家銀行衡量理專業績的標準不同。

原來A銀行用「銷售金額」計算業績,債券型基金最能衝「量」,該銀行理專當然偏好推銷此一商品;B銀行用「手續費獲利」計算業績,而手續費最高的連動債,最能衝「利」,所以該銀行理專優先推薦連動債。因此最好先認識往來理專的業績計算標準。

三、慫恿不斷換檔操作,避談手續費會爆增

由於多數理專是按月計算業績,即使預估某一市場長抱可以獲利,卻在投資人嚐了一點甜頭後,就慫恿贖回、獲利了結,轉進下一筆交易,如此理專就能在賺進一筆手續費。

只是,投資人要知道,頻繁的短線交易,長期下來累計的基金手續費相當可觀,在萬物皆漲的時代,小錢更要斤斤計較,才不會被2%、3%的手續費侵蝕掉投資報酬率。

四、慫恿搶買快要下架基金,避談會有資訊揭露風險

近年來,因為投資中國大陸超過法定比重,下架的基金比比皆是,理專往往趁勢大力促銷,只要基金要下架,就要客戶搶買,毫不考慮客戶的風險屬性、投資目的,讓投資人風險太過集中。

另外,國內基金銷售是總代理制,基金在架上銷售時,依規定總代理必須定期提供投資人資訊;但下架後,就有資訊揭露不足風險的疑慮。

五、強銷特定基金,避談有特定高佣金

基金公司每隔一段時間,為了強打某檔基金,會以較高的佣金比例,回饋給第一線的理專,除了佣金收入外,理專只要達到一定的銷售目標,還有機會出國旅遊。

投資人與銀行理專往來,多希望規劃中、長期的子女教育基金或退休生活,理專如果為了衝特定業績,就會忽略投資人長期的資產配置與風險屬性,讓投資人東買一個、西買一塊,如同不完整的拼圖,既消耗有限的資源,更讓投資人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下。

六、力推投資型保單,避談費用與風險

「一次購足」是金控公司的優勢,銀行多配合集團內的保險公司,強力主打投資型保單,理專太過強調投資報酬率,卻可能忽略保險提供保障的真諦,造成投資人的誤解,而導致消費糾紛不斷。根據金管會近年來統計,每年保險申訴案件多達兩千多件,投資型保單的申訴就超過四分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理專不會詳細告知的內容,包括:前幾年需負擔高額的行政費用、3%、4%不等的手續費、匯率兌換風險等。

七、用淨值低當作推銷理由,不考慮該基金未來前景

理專推銷基金,理由是這檔基金淨值低,可以買的單位數較多,這個理由千萬不要採信。因為年報酬率或是未來前景,才是購買該檔基金最重要的因素,淨值高低絕非優先考慮的因素。

這好比雞蛋水餃股不代表便宜,高價股也不代表貴。往往高淨值基金漲得快、也漲得久,低淨值基金乍看便宜,但也可能漲時沒份、跌時有份。

八、只談某類商品優勢,避談為何只推薦某公司商品

創新的金融商品沒有專利權保障,往往一項新金融商品熱賣,就會引來同業紛紛跟進,最後是進入完全競爭局面。臂如投資型保單,至少有數十家壽險公司可以選擇。

當理專大力促銷某家公司的商品,又未能提供同一商品的各家比較結果,往往只是某家公司提供理專更優厚的佣金回饋。因此消費者應主動詢問為何只介紹特定公司的商品,並且可要求提供書面的各家商品比較表,就能知道理專是「盡力」、還是「盡利」。

九、電話行銷低保費保單,避談會排擠其他保障預算

為了業績,金融機構通常要求電話行銷專員在15分鐘內成交保單。電話行銷會讓客戶產生保費便宜的錯覺,其實店銷保單不宜設計複雜或核保過程繁瑣,因此多以意外險為主,保費原就比其他保單便宜。

電話行銷買保單容易造成「重複投保」,並排擠投保完整套餐保單的預算,造成保障缺口。例如電話行銷還本型意外險,乍看每月只要3000元,換算每年保費要3萬6千元,足以讓30歲年輕人買終身壽險、定期壽險、醫療險與意外險等套餐保單,但卻只買意外險,反而暴露在高風險中。

十、努力賣連動債,避談風險及限制條件

理專光賣基金的佣金有限,與基金公司拆帳後,銀行賺取的利潤可能不到1%,相較之下,連動債卻可能有4%的利潤,成了理專喜愛銷售這類商品的主要原因。

連動債結構相當複雜、種類繁多,不一定適合某些族群(如年紀過大、投資知識不足者),但不少理專為了賺取佣金,不斷向投資人強調投資報酬率8%、10%,卻輕輕帶過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風險,或必須持有3、5年後到期才能保本的種種前提。

--

連動債銷售員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2008年9月號 ● 撰文:莊靚

 

連動債商品近年來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痛。雖然糾紛不斷,但因標榜高額配息,仍持續吸引投資人往裡跳。買連動債想確保不破財,你一定要先搞懂銷售人員的話術門道。

 

近2年來,連動債引起的罵聲不斷,先是年期設計太長,年長投資人天年之後,該檔連動債可能還未到期;接著是原本號稱是保本商品,但卻變成不保本商品,投資100 萬元,贖回時只剩10萬元,不少投資人甚至組成受害人自救會,請民代出頭向業者與主管機關抗議。

 

 連動債在歐美原本是屬於「私人銀行」的產品,也就是銷售對象是淨資產至少在億元以上的大戶;但引進亞洲後卻是由「財富管理銀行」販售,只要是淨資產在100 萬元以上的客戶,都會成為業者的促銷對象。

 

雖然近幾年來不時傳出連動債的受害案例,但是曾經在連動債上賺到錢的投資者也不在少數。由於目前主管機關對於連動債並未採取事前審核,而是有民眾申訴時,才會對商品設計難度、與銀行是否區隔銷售對象而事後開罰,因此想買連動債的人,先研究清楚後再進場不遲。

 

1 只談趨勢正確 避談反轉風險也愈高

 

連動債募集時間很短,如果募集不到預定金額,銷售銀行還要花人力將錢退回給投資人,因此商品設計時就要善用大眾心理學。譬如太陽能正熱時,就去連結太陽能股票;糧荒、油荒攪得人心更慌時,設計連結農產品或是能源期貨的連動債就對了,銷售員不用多解釋,投資人就會快速買單,但是也代表這些標的早已漲得又多又久。若發行後連結標的漲不動、甚至還下跌,選擇權獲利就會有限、或甚至是0,到期時就只能拿回本金。

 

2 只說能賺高息 避談連動債並非債券

 

債券的英文是「Bond」,連動債的英文是「Structured Note」,連動債其實是披著「零息債券」外衣,骨子卻是「選擇權」。例如你用100 元買連動債,發行商其實是將80 元拿去買零息債券,另外的20元拿去買選擇權。零息債券的功能只是確保到期時,投資人可以拿回原先100 元本金,但期間投資人若想享受到比定存優渥的配息,就得靠選擇權的獲利,因此連動債不是能保本的零息債券,本質其實是衍生性商品:選擇權。

 

3 只談最佳情境 避談最差情境

 

目前銷售文件上都會印出到期贖回時的最佳與最差狀況,但是銷售人員口頭解釋時,不免先聚焦在最佳情境,簡單帶過最差情境。以某檔2 年期農業連動債為例,最佳狀態報酬為50%,最差就是0,只拿回本金;以某檔12 年期高倍利差,連動債為例,最差情況是只有第1 年拿到10% 配息,往後各年都是0,換算年化報酬率只有千分之8。由於最佳情境的達成機率相當低,聽聽就好;反倒是最差情況一定要豎起耳朵注意聽。

 

4 只有簡單講解 避談產品設計複雜度

 

連動債產品說明書可以看到一行小字:「建議再向財務、稅務、法務專業人士諮詢產品性質與風險」,也就是說,不是一般人運用常識或是普通專業就能獨立判斷。譬如某檔連動債連結標的為「EUR CMS10y 與EUR CMS 30y」, 保證一般人這一生都不曾聽過CMS是什麼東東,即使翻譯出中文名稱:「固定期限交換利率」,也還是霧煞煞。因此對連動債有興趣的投資人,至少在選擇連結標的時,還是以「聽得懂」的連動債為宜。

 

5 只講到期保本 避談是條件式保本

 

連動債只有2 種:保本與不保本,業者為了降低不保本的抗性,創出「條件式保本」的名詞。產品說明書上會有類似「下限價格為60%× 期初價格」字樣,就是當連結標的市價跌幅超過4 成時,該檔連動債就不保本了。投資人不是認賠贖回,就是到期被迫抱回一堆連結的外國股票。由於引起太多民怨,主管機關已明白規定這種連動債不能再用「條件式保本」魚目混珠,但是投資人還是要白紙黑字看到「100%保本」字樣才能安心。

 

6 只談發行機構很知名 避談不負違約風險

 

美國第5 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求售、法興銀行虧空,都曾讓國內連動債投資人嚇出一身冷汗,因為這些原本赫赫有名的投資銀行都是連動債的發行與保證銀行。連動債是信託資金、不是存款,不受存款保險保障;國內的販售銀行只能「盡忠實及善良管理人義務」,亦即只有通知義務,頂多居間協助後續求償事宜;如果不幸要走到訴訟求償階段,適用的「準據法」是英國法等外國法,也就是要有到國外去打官司的心理準備。

 

7 只談報酬很優 避談太優時會被提前買回

 

連結利率型的連動債,會看到「發行機構行使提前買回權利」的字樣,就是當投資人獲利太好時,發行商為了確保自己不會虧太多,就會要求提前買回、結束合約。因為設計利率型產品時,如果是預測利率看漲,發行商會去買一個跟利率趨勢反向的選擇權,因此發行後若利率果真大漲,愈來愈背離選擇權的方向時,發行商可能會愈虧愈多,因此就要執行提前買回,此時投資人頂多賺到第一年、或是頭幾季的高配息。

 

8 先用DM挑起興趣 少談相關投資風險

 

銷售人員會先提供 DM 簡單解說,等到挑起投資人興趣後,才會進一步提供產品說明書,通常產品說明多則十幾頁,投資人如果仔細閱讀,才會發現到連動債相關風險可能多達十幾項。譬如提前贖回風險,亦即提前贖回時若碰到利率上升,零息債券價格就可能下跌;還有流動性風險,當交易量不足時,金額過小的提前贖回單位,無法保證成交;當市場完全喪失流動性時,投資人甚至被迫持有到期,也就是完全無法提前贖回。

 

9 只談計價幣別很強勢 避談長年期匯損風險

 

譬如澳幣計息的7 年期產品,期滿保證配息60 ∼ 66%,平均1 年複利約7%,乍看很誘人,但是能否讓投資人到期淨賺66% 配息,主要是看匯兌成本。假設是以台幣28 元結匯買進澳幣,7 年後換回台幣時也要是28 元價位,預期配息率才能落袋為安;如果澳幣貶回2001 年初的低點16 元,配息率不但全部被匯損吃光,還要倒虧6%。匯市專家普遍表示:「預測匯率趨勢頂多看到未來1 年」,這種長年期的外幣商品,投資人等於是在對賭。

 

10 只談檯面上的成本 避談檯面下的利潤

 

連動債相關從業人員曾私下透露:「我不會去買連動債」,原因是:「會被扒好幾層皮」。第一層是販售銀行,第二層是發行銀行。檯面上投資人只會看到手續費、管理費,這些都是透明的外加成本;檯面下的成本其實更驚人,只有內行專業人士才能從產品設計條件看出,發行銀行與販售銀行「賺太兇」。譬如當販售銀行跟發行銀行要求較多的抽佣回扣時,發行銀行只好去買價格較便宜、但風險更高的選擇權,當然這檔連動債能幫投資人獲利的機率也就大幅降低。

 

【更多內容請見《Money+》2008年9月號】

--

旅行社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2008年12月號 ● 撰文:楊文清

每到年底,旅行社惡性倒閉的新聞就會登上報紙。今年的旅遊旺季才剛要開始,每桶油價已經跌破50 美元,機票燃油附加費陸續調降,卻不幸碰上全球景氣寒冬,使旅遊業者面臨更險惡的經營困境。由於投資人遭逢股災襲擊,還有人擔心飯碗可能不保而節衣縮食,緊縮消費,不景氣對旅遊業的衝擊更甚於高通膨的影響,也難怪有人力銀行將旅遊業列入台灣前三大艱困行業之一。

 

距離年關還有2 個月,但至10 月已傳出幾家旅行社倒閉。春節出國要避免挑到花錢不受氣的行程、或是成為被旅行社「丟包」的旅人,只要能看懂旅行社的包裝話術,就能捍衛自己的權益,以下是旅行業者不會告訴你的10 個祕密。

 

1 只說須繳訂金 不說也有可能出不了國

 

 這樣的情況多半發生在無法湊足人數出團,過去有消費者已決定要去土耳其,並將護照、身分證、相片交給旅行社,也刷卡繳了1 萬元訂金,但旅行社在出團前1 周卻礙於報名人數太少,無法開出團體票,基於成本考量而取消團體行,也不管客戶權益。

 

 由於雙方尚未簽下旅遊契約,旅行社表明不負賠償責任,只願意辦理信用卡退款。雖然民法認定,契約並不限於特定的書面形式,但為了保障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消費者最好在繳付訂金後,盡速簽訂旅遊契約。

 

2 只說團費超低價 不說出國後樣樣都要錢

 

 低價團在台灣一向有賣點,但景氣不佳,超低價團可能變成旅行業的吸金器。去年一家旅行社負責人在倒閉前,以低於市場價格吸客,但最後負責人卻捲款潛逃,雖然民眾可獲品保協會賠償,但遊興盡失。

 

 另一種「名實不符」的低價團,打著3,999 元或4,999 元的低價,但報名繳費時,才發現要多付機場稅、兵險、刷卡手續費等;有些是出國後,每項景點、門票、餐食等都要額外掏腰包,表面上是賺到了,實際上卻未必撿到便宜。

 

3 只說是熱門行程 不說是湊大團能賺的回扣多

 

 很多業者在不同季節會強打「熱門行程」,其實愈是熱門行程、愈要懂門道,因為只要人數愈多,領隊、導遊的收入就愈高,只要想想參加20 人與40 人的團體行,相同的費用,但每個人能享受的服務、貼心安排,勢必被稀釋。

 

 但業者偏愛湊大團,除了可節省成本,更有籌碼與當地業者談到好回扣,領隊及導遊又能收到更多小費,在這種三贏的市場結構下,當你想參加熱門行程時,最好先問問「出團人數到底有多少?」

 

4 訴求慢活、抒壓 不說是住太遠、行程慢慢拉

 

 打著現代人壓力大及慢活的口號,有些標榜景點少,行程可以慢慢走的豪華團, 骨子裡卻將每個景點距離拉得很遠,往往一大清早就得起床,吃完早餐就要拉車,一天只能走2 ∼ 3 個行程。晚上回到可抒壓的「頂級飯店」,剩下時間只夠吃飯與睡覺,不能自在的享受飯店設備與景觀。看似輕鬆、慢板的行程,卻是業者灌水的好藉口。

 

5 推出網路特惠票 看得到卻未必吃得到

 

 上網找便宜機票已是很多「背包客」出國的必修課程,很多業者打著網路最便宜機票的口號,但裡頭卻有很多「眉角」。這類超便宜的機票,很可能是湊團票、出發或到達時間是當地深夜,或是必須在第三地轉機或停留,甚至部分機票效期僅有3 天至1 周,再不然就是特惠票的名額少之又少,讓你看得到卻吃不到。

 

 要提醒的是,網路便宜機票多半不能變更行程,且萬一遲到錯過班機,機票就會作廢,購買前可得注意。

 

6 慫恿參加包機團 不說萬一退費要付手續費

 

 旺季時,旅行社為了節省成本會推出包機團,為了保障權利,通常會加上「如遇颱風、地震、豪雨等大自然不可抗拒之因素,本公司保有延期出發或全額退費之權利」的但書。

 

 觀光局表示,若遇到不可抗力因素取消行程時,業者扣除必要費用,如簽證費、行政手續費後,團費須全數退還。但包機是旅行業向航空公司買斷機位,如果航空公司停飛,消費者不用付手續費;但若是旅客放棄出團,究竟需要多少費用,得先向業者詢問清楚。

 

7 只說自由行有附贈行程 不說市區觀光是要你買東西

 

 愈來愈多遊客偏愛自由行,或參加航空公司的「機票+酒店」套餐行程,但親力親為的結果,導致旅行社根本沒啥賺頭,於是老闆的腦筋就動到「附贈行程」。像是有部份業者會提供「免費接送機服務」,到了國外機場時,當地業者除了送你到飯店外,還會「順便」去市區觀光。

 

 換句話說,名義上是接送,實際卻是把人頭賣給當地業者,好帶你去購物,有些素質較差的旅行社,甚至會強迫消費者參加。

 

8 只說住五星級 不說會變「同等級」飯店

 

 業者擅自變更飯店等級,長期名列消基會旅遊糾紛的排行榜,由於旅行社的行程內容,都會加上○○飯店或○○五星級飯店或「同級」五星級飯店,消費者若沒有事先確認,難保出國不會失望。

 

 因為很多「同等級」的飯店,品質落差卻很大;而就算是入住同一家飯店,也有面海、面山與面牆的天差地別。出發前最好先確認,飯店是「同級」?還是「保證入住」?若是同級,也要深入了解同級間的差異、地點、是否二人一室等細節。

 

9 高調談奢華 沒說費用高出一大截

 

 M 型社會來臨,精緻、奢華、慢活的深度行程,在市場確實吸引高所得客戶,但付出高昂的代價,卻未必得到相當的旅遊品質與服務。

 

 像是有些業者以高檔米其林三顆星餐廳,再搭配六星級飯店或私人Villa 的包裝手法,吸引希望擁有隱私、專屬司機與導遊等想享受VIP 式服務的消費者。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委託業者代訂的結果,費用絕對比上網分開訂還高出一大截,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旅遊包裝品質,並不一定與深度劃上等號。

 

10 只說人數不足被併團 不說出了國沒有領隊帶

 

 旅行社生意不好,有些業者也會將兩團併一團,好一點的公司會事先通知;比較不重視服務的公司,旅客多半是到機場才知道被併團,然而多數消費者還是會硬著頭皮出國去。

 

 如果是同家公司併團,出國後遇上問題或許還有同公司人員協助善後,但過去也曾發生過不同家公司被併團後,被併團的旅客得不到併團公司派出的領隊帶路、出國後還得自力救濟,行程結束後卻照收每日小費。由於業者通常無法保證團體行程的人數,最好的自保方式是,在合約上附註什麼情形之下可不參團並退費。

 

【更多內容請見《Money+》2008年12月號】

--

銀樓老闆不會告訴你的10 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2009年2月號 ● 撰文:賴雅淳

 

每個人一生中多少都會跟銀樓打交道,至親好友喜獲麟兒,會去銀樓挑金飾慶賀;自己的人生大事,訂婚、結婚戒指、項鍊也要去銀樓挑選;金價大漲、想變現賺差價,手頭吃緊、想靠珠寶首飾周轉,都要上銀樓。

 

但可不是所有銀樓都童叟無欺,如果不懂得許多交易「眉角」,就會被當成冤大頭,在跟銀樓老闆過招前,務必仔細閱讀以下銀樓老闆可能會使出的10 種招數,見招拆招,幫自己看緊荷包。

 

1 只說是99.99純金 不保證純度可能不夠

 

在選購黃金飾品時,老闆都會掛保證說是99.99 純金(專業術語為「成色」),或是在飾品刻上99.99 印記,但也有可能是鍍金、包金或是銅金,部分彌月金飾為了增加硬度,也會添加其他金屬,造成含金量不足。

 

是否為純金,無法用肉眼辨識,為了避免買到「不純」的黃金飾品,最好選擇店面大、產品多樣的銀樓,代表流通性高,信用較佳,買到「不純」黃金的機率就比較低。所以在購買前可以先在店門口觀察再進去與老闆過招。

 

2 只說工資最便宜 不說其實還有殺價空間

 

金飾的售價,除了要看黃金重量,還要加上「工資」。前者價格較透明,每天有所謂的牌價,也就是1 錢重量的售價,雖然南部、北部銀樓牌價不同,但差距不會太大,因此業者多半利用比較不透明的「工資」多賺一筆,買金飾時絕對要針對這部分討價還價。

 

但是究竟能砍多少?要看你要買的飾品。例如想買黃金項鍊,可以先去銀樓挑款式,問重量,再請老闆報工資,然後多跑幾家銀樓,詢問同樣重量的黃金項鍊工資多少,就能知道各銀樓工資的價差。

 

3 只談品牌價值 不說工資設計費高得嚇人

 

每條項鍊、耳環、戒子的工資不同,一般飾品與品牌金飾的工資也不一樣。以某日牌價賣出價1 錢3,550 元為例,在品牌店購買1.9 兩的黃金項鍊,價格為14 萬8,880 元,但沒有品牌的可能只要7 萬元(3550 元×19 +數千元工資),這個差距就是品牌業者所謂的設計費用。

 

業者將品牌的廣告宣傳等行銷費用算在售價上,但當你把金飾回賣給業者時,老闆只會計算黃金重量,並不會因為這個金飾有品牌,就用高價回收,也不會把你之前付的工資、設計費給加上去。

 

4 強調限量款賣完就沒了 不說別家也買得到

 

很多準新娘到銀樓購買黃金結婚套組(包括項鍊、耳環、手環、戒指)時,老闆都會強調:「這是限量款,賣完就沒了。」其實黃金因延展性高,可以做成各種造型,自然仿冒的也多,熱賣款式幾乎各家銀樓都有賣,真正限量款並不多,只要多跑幾家就能買得到。另外,南部、北部銀樓的買進、賣出價格會有落差,南部銀樓因店租低,售價較便宜,但回收價北部比南部高,內行人就會「南買北賣」賺價差。

 

 

5 只說金價會漲催促付訂金 沒說走勢誰也看不準

 

當你猶豫不決要不要買時,老闆都會說:「你今天買比較便宜,明天金價上漲會比較貴,喜歡可以先付訂金,我幫你保留,就算明天漲價,我還是用今天的售價賣給你。」其實明天金價是漲是跌老闆根本不知道,因為連黃金分析師也看不準金價走勢,所以千萬不要一時衝動付訂金,以免買貴了。

 

另外,買了金飾就要立刻帶回家,不要讓店家替你保管,因為難保店家不會「掉包」,或是在金飾上動手腳。

 

6 重量標示可能騙人 最好重新秤重再購買

 

在買賣黃金飾品時,如果你只問這條項鍊多少錢?老闆就會拿起計算機隨便按一按報價給你。你應該這樣問:這條項鍊多重?工資多少?然後請老闆按照今天的牌價一筆一筆的計算給你看,才不會吃虧。

 

而且最好把金飾真的放在秤上面重新秤重,看看老闆有沒有謊報重量?如果怕老闆在秤上面動手腳,付錢之後,要請老闆在保證卡上寫上重量,並且蓋上店章,這樣回賣時就有憑有據,不怕老闆不認帳。購買時店家拒絕重新秤重,或是連秤都沒有,就別跟他買了。

 

7 只說珠寶鑽砂很漂亮 沒說回收時要扣掉裝飾重量

 

有些黃金飾品上面會添加人工寶石、水晶,或是噴上鑽砂提高飾品的變化度,增加重量,而老闆通常會強調經過特殊處理,加收較高工資。但是等你把黃金飾品拿回銀樓賣時,老闆會先拿掉人工寶石、水晶,再去秤重,這樣一來買進的重量和賣出的重量就有差距,賣出價會比買進價低很多。因此,購買黃金飾品時,不要挑選有裝飾或太多花樣的金飾,最好能一體成型,這樣比較能買到「貨真價實」的黃金飾品。

 

8 保證高價回收不扣重量 卻藉故亂扣重量

 

買黃金飾品的好處就是能保值,還能趁著金價走揚賣掉賺一筆。但是銀樓收購有個不成文規定,就是回收時要先扣3∼ 5% 的耗損重量,因為黃金飾品配戴過後,或多或少會比剛買時還要輕一點,且舊金回收後,工廠要熔掉打造全新飾品時也會損失一些重量。

 

不過,有些銀樓老闆卻喊出「不扣重量還加價收購」,把消費者先哄上門,然後再以純度不足等各種理由,扣掉超過5% 的重量,讓消費者賣便宜了。所以賣金飾時,也要多跑幾家銀樓比賣價。

 

9 只說舊金可以換新金 沒說舊換新不見得划算

 

除了加價回收之外,有的銀樓還會號稱可以用舊金換新金,但別高興太早,因為銀樓老闆可能是低價回收舊金,然後用高價賣新金給你,也就是消費者要再貼錢才能拿到新黃金飾品。

 

舉例來說,某銀樓1 月12日的牌價賣出價1 錢為3,540元,回收價3,190 元,假設你的舊金是1 兩(即10 錢)重,回賣價為30,305 元(扣掉耗損重量5%,等於3,190×10 錢×95%),但是同樣重量的新黃金飾品不含工資的售價就要35,400 元(3,540 元×10 錢),等於至少要多付5,095元,才能以舊金換新金。

 

10 只說租比買還要划算 沒說退租時會找藉口刁難

 

經濟不景氣,很多銀樓老闆看準新人能省則省的心理,推出「出租」黃金套組的業務,強調租比買還要划算,有的甚至號稱每組租金只要500 元,就能讓你帶走黃金項鍊、耳環、手鍊、戒子。但其實租金500元,你付的押金卻是整套套組的售價。

 

例如一組黃金套組售價5 萬元,你要先付5 萬元及500 元押金,有的黑心老闆會在磅秤上動手腳,租的時候套組比較重,退租秤重時卻以重量減少為理由,要你補貼減少重量的金額。

 

【更多內容請見《Money+》2009年2月號】

--

外資法人不會告訴你的10件事

本文摘錄自《Money+》2009年1月號 ● 撰文:龔招健

 

成也外資,敗也外資!這是許多台股投資人的感嘆。在3 大法人中,外資進出的資金、持股比重皆最高,其買賣超動向、研究報告、市場看法經常是市場注意的焦點。

 

但不論是從過去台股的歷史經驗,還是從去年的全球金融海嘯來看,外資即使長期掌握資金、研究資源的優勢,還是會有荒腔走板的演出,本文教投資人破除對外資的迷思,洞悉外資操作手法,以及看待外資研究報告的正確態度。

 

1 只會教人投資 不說自己投資也會虧

 

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在2008年進一步惡化為全球金融海嘯,前五大投資銀行不是破產、被併購,就是需要再集資、或是改制為商業銀行。過去這些重量級的投資銀行,負責提供各公司、各產業、各國以及全世界的投資建議,但不僅未能預見大多頭結束與全球金融海嘯的前兆,更未能即時挽救自家城門的失火。

 

這些重量級外資過去幾年在全球股市呼風喚雨,卻不敵金融海嘯,不僅自身難保,更害慘信任他們的諸多客戶。

 

2 喊水會結凍 避談鐵嘴也會摃龜

 

現代金融產品源自英美,重量級外資券商分析師往往被賦予明星光環,在媒體頻頻「造神」之下,有時竟然喊水會結凍,但投資人千萬要記住,這些分析師的明星光環,可不代表喊盤的準確度。

 

重量級外資分析師因長期研究某個產業,並擁有豐富的研究資源與經驗,對市場的看法常被媒體重視,甚至有些被視為「鐵嘴」,但是投資人要謹記︰「再怎麼厲害的專家,準度也只是對一半」,即使是明星級外資,也經常錯判形勢。

 

3 發表報告喊進喊出 避談實際操作常口是心非

 

以往外資券商財力雄厚,願意砸重金打造研究團隊,培養明星級招牌分析師,加上全球布局,往往能領先掌握投資趨勢,因此每當外資券商發表研究報告,都會引起注意。

 

外資研究報告洋洋灑灑,目的是給客戶作為投資決策參考,而他們的客戶通常也不會照單全收,只是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資料「之一」。當外資發表報告「喊進」、「喊買」或「喊多」個股時,投資人要特別留意發表報告券商對個股的買賣超情形,因為過去經常有「口是心非」的狀況。

 

4 提供目標價 不是達不到就是會突破

 

外資券商的個股研究報告都會設定所謂的「目標價」,而這個目標價通常都是由分析師預估的年度EPS(每股獲利),搭配個股的歷史本益比(PE)或股價淨值比(PB)高低區間來設定。不過,外資預估的EPS 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應驗,落差程度大小要看外資分析師的「功力」和「運氣」,因此投資人看到「目標價」,須謹記這是「預測值」,不可能完全準確,不是達不到,就是會被超越突破,畢竟市場變數太多了。

 

5 曝光的研究報告 多是二手落後情報

 

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通常不直接對外發表,僅供客戶參考。一般外資券商的網站都有「研究報告」專區,下單的客戶只要輸入帳號、密碼,即可在線上瀏覽或下載,少數媒體記者跟外資券商的客戶有不錯交情,才有機會在第一時間同步取得最新的研究報告,否則都是輾轉取得的落後訊息。

 

因此,投資人在媒體上看到外資報告,不要盲目相信或跟進買賣股票,以免淪為「轎夫」,成為倒貨對象。投資人如果「有幸」看到外資研究報告的本文,要關注的不是明牌,而是學習其投資分析的邏輯。

 

6 只見現貨期貨都操作 避談採取兩手策略

 

許多外資法人操作相當靈活,尤其是近年興起的對沖基金(hedge fund),經常在股市以現貨搭配期貨來操作。例如,當研判股市即將下跌時,一方面逢高減碼現貨(賣出股票),一方面逢高在期貨市場布空單,等空單布局完畢,他們就會擴大賣超權值股(例如台積電),用力摜壓指數,以擴大期貨空單的利潤。

 

只要操作得當,外資法人賣股票(現貨)的虧損,完全可以從期貨市場的獲利彌補回來,而且還倒賺。

 

7 主動發表市場展望 目的是要散戶抬轎捧場

 

外資法人從事投資,唯一目的是賺錢,因此很希望建立自身對市場的影響力。當外資認為賺錢機會來時,通常會先做好布局,可能作多,也可能作空,等布局完畢,就會發表看法,希望市場能夠往讓他們獲利的方向走,因此投資人千萬別期待外資來指點迷津,反而要提防外資把台股當提款機。

 

歐美成熟市場散戶比重不高,台股散戶比重仍超過5 成,在「資訊落差」的情況下,一般散戶很容易淪為外資殺手的獵物!

 

8 只見鉅額買超或賣超 不說往往隱含反向意義

 

外資進出台股的金額龐大,而且是許多大型龍頭股的大股東,例如持有台積電股權超過7 成,因此其買賣超動作往往決定台股的漲跌。不過,投資人如果緊跟外資買賣超的腳步來操作,很容易吃虧,特別是當外資當日大買或大賣時。

 

歷史經驗顯示,台股指數高點是外資「買上來」的,指數低點也是外資「賣下來」的,在高檔往往出現鉅額買超,在低檔往往出現鉅額賣超,投資人如果跟進操作,就容易陷入追高殺低的窘境。

 

9 只見彼此對作 不知道不是同類外資

 

外資是台股3 大法人之一,但就像國內投信、自營商法人一樣,每個外資法人對市場有各自的看法,同一時間對同一個股或大盤,他們的看法可能南轅北轍,甚至相互對作,你丟我撿。外資法人一般分為歐系、美系、日系,其中有歐資、美資、日資、港資等。在投資屬性方面,退休基金之類會從事比較中長線的操作,對沖基金則「短進短出」以賺價差為主,操作手法不一而足。

 

10 市場訊息混沌時 不一定會比散戶高明

 

人都會犯錯,外資券商及一般外資法人也不例外,甚至會犯下比一般散戶更嚴重離譜的錯誤。例如,2007 年美國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之後,市場訊息混沌,雷曼兄弟去年聲請破產前幾個月,竟然發表研究報告預測美股道瓊指數會上攻挑戰2 萬點,當時道瓊指數還在1 萬點以上震盪。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研究報告的確「不可思議」,即便是一般散戶也不敢如此樂觀,有做功課的散戶看到這樣的報告還會忍不住竊笑。

 

【更多內容請見《Money+》2009年1月號】

--

健檢中心不會告訴你的10事

本文摘錄自《Money錢》2009年8月號 ● 撰文:黃秀美

 

不抽菸、年年健檢的副總統蕭萬長,雖然健檢報告一切正常,但卻因為自費做磁振造影(MRI),意外發現肺部陰影,進而證實罹患肺腺癌,隨即在台北榮總開刀,切除左肺上、下葉的兩處腫瘤,並開始接受後續的口服式標靶藥物治療。

 

為什麼例行的健康檢查顯示健康情況良好,卻不代表一定沒問題?主要的原因是蕭萬長所罹患的肺癌,運用一般健康檢查的X光,原本就很難早期發現;而柴松林所罹患的大腸瘜肉,可利用大腸鏡檢查有效的診斷。

 

健檢人人在做,但結果大不同,到底健檢中心還有哪些事沒有跟消費者說清楚呢?

 

1 報告正常 不見得沒病

健檢只是一種篩檢,常常是檢查項目很多,但是不夠深入,即使沒有紅字,也不代表身體很健康。以台灣每年造成超過1萬2000人死亡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為例,健檢時常會抽血做肝功能指數檢查(GPT 及GOT),但事實上,約有三分之一的肝病患者,肝功能的數值是正常的。

 

2 貴不見得好 選對儀器比較重要

以蕭萬長的情況來說,高貴的磁振造影檢查(MRI)在篩檢肺癌時,敏銳度的確會比便宜的X光檢查好,但不見得每一種疾病都是如此,例如篩檢腸胃道的癌症,像是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用胃鏡就比用磁振造影好。

 

3 穿白袍的 不見得是醫師

坊間健檢中心良莠不齊,做超音波等檢查的人員,不見得是真的醫師。就算同樣在肚皮擠了凝膠、做了掃描,影像判斷也可能因為不夠專業而發生誤判情況。舉例來說,腹部超音波是診斷肝、子宮等臟器異常的重要工具,如果有肝腫瘤,卻沒有看到,或是沒有子宮肌瘤,卻誤判成有肌瘤,都會影響後續的追蹤和檢查。

 

4 選健檢套餐 不如量身訂做

大部分消費者依預算選擇健檢套餐,而不是根據個人疾病史、家族史來選擇健檢項目。健康檢查要有效果,應依個人的身體狀況、既往的病史、家族史做精確規畫,舉例來說,有胃食道逆流病史、大腸癌家族史,或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受檢者,健康檢查的重點項目,就會不太一樣。消費者可以請家庭醫師針對自己做相關檢查項目建議,額外加做必要的健檢。

 

5 X光老舊會傷身 選新款較安全

老舊X光機輻射量很大,雖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還是會增加輻射的暴露量,雖然年年健檢都接觸輻射線,是否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目前仍有爭議,但若受檢者很在意輻射線的暴露量,建議可以選擇擁有較新款X光機的健檢中心,或詢問健檢中心,是否有其他替代選擇。

 

6 內視鏡重複使用 消毒不全難安心

胃鏡、大腸鏡這些要進入身體裡的內視鏡,都會經過消毒,再重複使用。若消毒的時間不夠或消毒不完全,可能有導致感染的疑慮,一定要慎選有良心的健檢中心。如果發現該健檢中心的受檢人數遠高於設備所能負荷的數量,建議最好避免使用。

 

7 很多癌症不易篩 檢光靠健診不足以判斷

大部分的癌症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部分癌症已有檢測效果佳的篩檢工具,像是子宮頸癌,只要在開始有性行為後,例行性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就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但一樣屬於婦科癌症的卵巢癌, 雖可抽血來檢驗癌症指標CA-125,不過,月經來潮、許多良性子宮疾病,像是子宮內膜異位等,也會造成CA-125的異常,常需要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配合陰道超音波等檢查,才能有效篩檢,光靠例行性的健檢,是很難精確診斷出來的。

 

8 克服心情的尷尬 肛診不可少

約有5成以上的大腸直腸癌、男性8成以上的攝護腺癌,還有女性少數的子宮內膜異位,都是發生在肛診——醫師伸指可檢查到的區域內而發現的。

 

當消費者實際接受肛診時,不需清腸,醫師會戴上手套,先用潤滑液潤滑要檢查的部位,再用食指經由肛門往前觸摸,檢查的時間約在30秒左右,相當簡單,消費者只要克服心情上的尷尬,就可以因此提高健檢的效果。

 

9 事前準備充分 才能提高檢查正確度

很少人知道, 男性要篩檢攝護腺的相關疾病,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時,必須先禁慾2天,而且要停吃落髮、治療攝護腺炎的相關藥物;女性要抽血驗癌症指標CA-125,則要避開月經期間,否則都會影響檢測數據的正確性。

 

10 健檢資料是死的 醫師的判讀才是關鍵

醫師的解讀能力,是能否早期發現或是有無誤判病情的重要關鍵,許多影像檢查如超音波、磁振造影、X光片等,醫師本身的經驗值,相當重要。

 

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為例,包括射精、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癌、泌尿道發炎、接受攝護腺治療,都會影響到PSA數值的高低,因此PSA異常很常見,許多健檢中心並不會特別提醒PSA異常的患者,要做後續異常追蹤,如此ㄧ來,就有可能會延誤攝護腺癌的治療時機。

 

【更多內容請見《Money錢》2009年8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