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鉅亨看世界─原則問題

鉅亨網陳律安  2011-10-12  18:00

戴著黑色粗框眼鏡、一頭蓬鬆黑髮,身為《衛報》總編輯 Alan Rusbridger,猛一看竟然像哈利波特成年版。而且,他與哈利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有他們在的地方,就有麻煩…

《衛報》向來敢於衝撞、勇於找出真相,如此特質也使它成為世界上幾個聲譽卓著的媒體之一。然而,忠於新聞本質的《衛報》,受到網路世代衝擊,也被迫面臨轉型。

Rusbridger 並不是一個老頑固,他也熱愛網路。《衛報》網站在英國的媒體業當中,可以算是翹楚。

衛報網站模樣(圖摘自官網) 
衛報網站(圖自官網)

2011 年 7 月 5 日的《衛報》,值得留作紀念,他揭露了媒體大亨梅鐸請小報旗下記者監聽電話的醜聞,寫下了它在新聞業的精彩勝利。然而內容精彩,並沒有辦法扭轉其悲慘的財務狀況。

不過,當《紐約時報》開始對線上內容收費時,連年虧損的《衛報》卻反其道而行,免費在網路上放送其內容。整個媒體產業,都在嚴密關切《衛報》創舉。

■ 衛報的難題

《明鏡周刊》報導,從 2004 年以來,《衛報》便連年虧損。單去年,《衛報》與姐妹報《觀察家》,加起來虧損逾 4700 萬英鎊。多虧了其前任所有人史考特家族的大方及遠見,《衛報》才沒有破產。

1936 年時,《衛報》由史考特信託創立,宗旨只有一個,就是確保其內容的新聞獨立性。史考特信託擁有許多賺錢事業,包括二手車雜誌云云,這些獲利拿來填《衛報》的損失剛好。

他們相信影響力的重要性,排在獲利之前。

但到後來,《衛報》的損失大得再難吸收,2007 年時史考特信託被迫賣掉一些資產來填洞。《衛報》媒體集團一主管表示,若《衛報》持續鉅額虧損,將很快地在 5 年內燒光手上所有資產。

於是縮衣節食成了必須。從現行計畫來看,單《觀察家報》必須在 2016 年為止刪減預算達 2500 萬英鎊,而總數 1800 名員工中,必須要資遣 300 人。9 月初時,《衛報》為了要穩住財務情勢,還將每份報紙售價調高 20% 至 1.20 英鎊。

Rusbridger 請求讀者原諒價格的上調,表示衛報並不是營利事業,是「獵捕叢林怪獸的媒體公司」,希望獲得讀者的支持。

衛報總編輯 Alan Rusbridger 不放棄在平面實體報紙獲利,也由網路著手 
衛報總編輯 Alan Rusbridger 不放棄在平面實體報紙獲利,也由網路著手

不過《衛報》仍然尚未放棄從傳統報紙獲利的打算。190 歲的《衛報》,在踢爆梅鐸醜事後,銷量每天增加 1.2 萬份,但是整體銷量仍在走下坡。

因此 Rusbridger 打算從網路上尋求財源,但他並不打算針對網路內容收費。雖然網站很受歡迎,但免費這點,與《紐約時報》做法大不相同。

■ 紐時作法大異其趣

《紐約時報》近年來也連年赤字,也被迫尋覓新股東、大舉借貸達數百萬美元。《紐約時報》也相信未來機會在網路上,相信能夠藉此獲利,不過與《衛報》採取的做法截然不同:它打算讓使用者付費。

不過是一天的差距,其訂閱數暴跌。但讓人感到訝異的是,一些讀者有了回應,開始乖乖付費以取得內容。

《衛報》與《紐約時報》,是在同一個戰場上的兩大巨擘。然而,兩造的作戰策略截然不同。美國人有膽針對自己的內容收費,但英國人怕嚇跑讀者,仍只敢靠廣告收益。

這是大原則上的戰役,整個媒體產業都在關注、屏息以待結果,但哪邊會取得上風,成了媒體網路作為的大方向,仍屬未定之天。

而 Rusbridger 則感謝背後有史考特信託的支援,使其比《紐約時報》及其他媒體還要多些耐心。「扼殺數位成長,將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或許他在暗批紐時,或是真的只是單純佩服,不得而知。

Rusbridger 坐在總編的大位已經 16 年之久。他的使命,自始至終與前任總編相同,就是讓報紙營運下去。雖然營運方針仍策重於倫理及道德層面,而不是向經濟壓力低頭,但是持續忽略與日俱增的方法,已不是選項。

英國媒體大概慘狀都差不多,除了專門放狗仔出來的小報受到的影響不是太大。向來堅持品質的《衛報》,竟然顯得有些軟弱。

《衛報》的缺點在於,它以鞭闢入理的評論為主,就新聞報導來說並不是太強。不過最近幾年來,它也有不少驚人的報導,包括讓幾個重要的政治人物入獄等。

然而,這一切還是無法減緩《衛報》的虧損。有鑑於此,Rusbridger 打算大刀闊斧、施行改革、調整大方向。現在《衛報》的每一分錢,都將投在網路事業中,且紙本報紙的張數將減少。

瘦身過後的《衛報》,將有著更多類似深度分析的文章,散落在更少張數中。它們並沒有天真到以為這樣就可以減緩銷量下滑的趨勢,但這樣至少可以刪減成本。

相反的,《衛報》網站蓬勃發展,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據市調機構 Comscore 研究,《衛報》網站是全球第五熱門的新聞網站,每月吸引 3200 萬人。不過網站也沒賺錢,因為《衛報》將內容大放送,認為隨著流量衝高,隨之提振的廣告營收才是獲利法門,也以為這天終將到來。

Rusbridger 賭上原則、下好離手,一切聽天由命。

但《紐約時報》則玩得更大,直接向用戶收費。

對於《紐約時報》的做法,Rusbridger 不以為然,它認為對於線上內容收費,像是將舊時代的習慣移至嶄新的數位時代。它認為,數位時代的新聞,是一個包含閱聽人互動在內的開放世界。

無論是《紐約時報》收費的方式能得利,還是《衛報》的豪賭能殺出重圍,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衛報》踢爆《世界新聞報》的監聽醜聞後,獲得了群眾的敬重。

只是有的時候,單敬重無法存活。(文:陳律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