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40%民眾為月光族 20%沒有儲蓄習慣

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  2014-11-17  21:10 

根據最新研究調查顯示,美國平均40%的民眾經濟狀況完全只能仰賴每月薪資入帳來過活,處於財務拮据的情形。


Springleaf 的市場行銷部副經理 Dave Hogan 表示,隨著物價上漲,或遭遇意料外的開銷時,美國民眾將會面對入不敷出的窘境。《The Fiscal Times》引述美國借貸公司 Springleaf Financial 的研究調查指出,美國 24% 的民眾銀行帳戶存款未達 250 美元,完全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支出,而此情形發生於各種薪資階級的民眾,即便是年薪逾 20 萬美元的民眾,也有 20% 表示自己沒有儲蓄的習慣。

Springleaf 研究報告指出,美國民眾缺乏儲蓄的習慣,部分是因為沒有具備理財的能力。約 20% 的受訪者表示,寧可去看令人討厭的牙醫,也不要花 1.5 個小時學習理財管理。

此外,美國較年輕的世代也沒有儲蓄的習慣,千禧世代出生的青年,儲蓄率為 –2%,代表開銷大於支出的情況。龐大的學生貸款也是青年族群無法儲蓄的原因之一,薪資增長幅度小,工作前景渺茫。

--

〈分析〉美國人該學的理財課:一群人儲蓄比一個人存錢容易

鉅亨網劉祥航 綜合外電  2011-11-23  21:20

儲蓄,總是說的比做的容易,更難的是養成習慣。對於鮮少儲蓄的美國人,以及薪水永遠不夠用的「月光族」來說,吸取全球這方面的經驗,就特別重要。

「標會」這種流傳已久的民間傳統,雖然有一定的風險在,但在相互信任的社群間,卻也成為一種幫助建立儲蓄習慣的良好方式。這種儲蓄方式的重點在於,一個人存錢很困難,但是一群人存錢,就比較容易完成。《SmartMoney》報導,在越南,互助會依然是普遍存在民間的習慣,從偏僻的小村莊到首善之都胡志明市,都可以見到類似的場景。一群人圍坐一起,像在玩一場撲克,人們等著「主持人」公布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比價,主持的會首公布得標者,得標的贏家臉上通常會露出笑容,或許還會請在場的人士一輪咖啡。

「標會」的儀式在一些門外漢眼中,可能和賭博沒什麼兩樣,但卻是幫助這群人應急以及儲蓄的方式。規則雖然各有不同,但基本的精神是一樣的,一群人定期繳納會費及聚會,像是 1 個月 1 次,需要用錢的人可以經由公開投標方式,用較高的利率獲得資金。跟會的會員得標後就「死會」,直到下次重新起會才能再借錢來用。

對缺少這類傳統的西方人來說,這種形式看來有些詭異,但卻是東方民間社會長久的借貸及儲蓄的方法。雖然它非正式、低技術並欠缺管制,不過據估計, 10 個越南家庭,大約有 6 家會參與某種形式的互助會,專家評估,這大約讓越南人每天至少存款 6 美元。

住在峴港,53 歲已經退休的 Tieu Thi Thanh Hoa,最近就標下一個會,買了新的電冰箱。她說,她買摩托車、買小孩的結婚禮品,靠的都是標會得到的錢。她說:「會對我來說,就是儲蓄。」

■非正式團體有助一般人儲蓄

眾所周知,美國人的儲蓄率少得可憐,據美國經濟分析局資料,美國一個雙薪家庭 1 年平均約賺 7.5 萬美元,而他們只會存 3750 元,僅僅約 5% 的儲蓄率。它的結果-嬰兒潮出生的世代,現在擔心退休後難以維生,現在的大學生為讀書,背負 6 位數字的貸款,而過度槓桿化的結果,還幫助房市泡沫的形成。

芝加哥大學經濟教授 Erik Hurst 說:「我們借了不少錢,或許已經超過我們該借的。」

即使用銀行儲蓄率占 GDP 百分比來計算,美國儲蓄率依然是偏低的 10%,越南足足是美國的 3 倍之多。印度、中國,也高達 28% 及 51%。

雖然,高儲蓄率有可能是文化傳統的影響,但經濟學家也發現,在高儲蓄國家中,往往伴有一些社會的儀式,可能是一種遊戲的形式、一種儲蓄團體,甚至是緊密的宗教團體結構。

專營窮國財經服務的顧問公司 Bankable Frontier Associates 主席 Daryl Collins 說:「這些非正式團體,在吸收額外存款的能力上格外強大。」

當然,這類儲蓄文化恐怕很難從越南轉移到美國,但經濟學家也注意到,某種社會支持的儲蓄方式,仍可能幫助西方人。

在千禧年時,一群專家想要了解,為何全球有 5 分之 2 的人口每天收入不到 2 美元,而深入孟加拉、南非及印度,研究他們實質的財務移轉,卻發現一個驚人的結論-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些精打細算的策略。一些非常窮的人,靠著經常性地借貸,或借錢給友人、家人、雇主等等,過著還算富裕的生活方式,儲蓄團體會提供相對穩定的方法來做到。研究了這 3 個國家,也參與這項計畫的 Collins 認為,參與團體力量的窮人,比沒有團體力量的人更能存錢。

儲蓄不僅能提供緊急或退休時的保障,一些研究人員更發現,它也能增加生產力。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 的調查發現,在馬拉威提供農夫定存帳戶,要求他們在一定時間前,不能動用某些資金,他們反而能投入更多,並提高銷售 22%。

■錢放家裡 很容易就花掉

即使現在,多數這些國家都已經有西方的銀行體系,他們還是忠於過去的儲蓄模式。甚至,一些亞洲、非洲移民,反而在美國開始推展這種互助會形式,他們有自己的銀行戶頭,但偏好靠互助會運用資金。

Nguyen Xuyen 在胡志明市的公寓任清潔工作,每個月僅賺 125 美元,不過透過跟會,她每個月能存下 50 美元。她靠著這些儲蓄,繳交 4 年級女兒的學費。比起將現金留在家裡,她說:「如果錢在家裡,你大概就會把它花掉。」

Collins 表示,這種儲蓄團體,比起個人意志或是正式的預算,更能機械性地幫助人們存款。

不過這種自動存款方式依然有不少缺陷。首先,為了能夠得標,你可能必須支付高利息,特別是早期,因為能標會的會員仍多,競爭者眾,就必須衝高利息。很多時候,會首還會抽頭,甚至高到 10%,這是個讓共同基金經理人都會眼紅的比率。更不要說會首倒會的情況屢見不鮮,成為這類儲蓄方式的最大風險。

不過,經濟學家認為,透過加入互助會這類儲蓄團體,就像是個相互的承諾,是一種社會支持,促使人們去做他們認為「該做的事」,而不是「想做的事」,會有存錢的壓力。在美國,就像是 Weight Watchers 對於減重,或是 Alcoholics Anonymous 用來戒酒時,都有種團體的壓力在。

但是儲蓄比較隱私,因此也容易被忽略。還有一點,我們花錢的成果,像是豪宅跑車,眾人都會看到,但我們未儲蓄的後果,像是債台高築,退休的困局,就不易為外人得知。這種情況,讓人們願意談他們在財務上的想法及責任,不提自己沒有做到的部分。就像哈佛商學院資深講師 Bob Pozen 說的:「人們總說他們想儲蓄,卻沒有去做。」

■承諾有助達成理財目標

為了讓個人能設法完成自己的承諾,也有  StickK 這類網站,來幫助個人完成各類計畫,像是理財。網站希望你先明述你的目標及達成的時間,並選擇一個人或慈善團體,是在你無法達成目標時,支付罰款的對象。同時,你也能選擇線上的支持者,幫忙做見證,鼓勵你達成目標。

這個網站由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Dean Karlan 所想出。他在菲律賓研究儲蓄及戒煙的承諾合約,他認為,這個網站是一種更加形式化、透過網站來完成的儲蓄團體。

但是,透過朋友來共同儲蓄,依然可能是個雙面刃。像是互助會,只要其中一、兩名會員陷入現金麻煩,整個會的運作就可能出問題。畢竟,互助會必須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下,當 45 歲的 Tran Thi Yen 被問到,要是有會員無法按月繳納會員,該怎麼辦?她像是從來沒想過這種事,說:「欺騙?你不能這麼做。什麼事都有因果報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