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翻閱舊期刊時,看到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援引財政部說有人賺10億只繳300萬證交稅,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並推論證所稅定案後,投資人就會回流。

若賺10億只繳300萬證交稅,是財政部發布的訊息。那真的令人傻眼。(官方耶…)
專業人士為何在引用時,沒有思考一下訊息的邏輯是否有問題呢?
媒體主持人直接引用,與會來賓也都是相關人士,沒人異議。

 

孫大千在痛批財政部讓證交稅短收數百億,說要提案修正的竟然是,提高證交稅。至少多收的稅入袋為安。也很令人傻眼。(掛在嘴上的公平正義哪去了?)(很遺憾的,民進黨通過的林全版本(非許添財版本)也是另一種的加證交稅…)

只有台聯許忠信說先廢證交稅,再談證所稅。

而親民黨李桐豪則是降證交稅,同時開徵證所稅。

 

--
證交稅是以交易額來計,不是以賺多少來課,而且是賺賠都課的超級不公不義的稅。

賺10億也可能繳3億的證交稅。賠10億也可能繳3億的證交稅。(還不計手續費喔…)
但賺10億只繳300萬的證交稅,除非成本是零的一次性賣出,絕無可能。

PS. 政府花錢請那斯達克的人來台參與座談,那斯達克的人說「台灣的證交稅真的很高,可考慮降低」。政府花錢不手軟,但耳朵願意聽嗎?

 

--

4/14

有話好說在證所稅財部版本公布之前做了個討論(詳情如影音,不再多述)
主持人問了一個問題,很怪,但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心聲
「一個人在股市賺了一千萬,只要繳證交稅三萬元,這樣公平嗎?」

這真是個很怪的問題,因為,賺了一千萬,絕對不只繳三萬元。因為,證交稅課的是交易總額,而非差額。

以十趴獲利來說吧(以前賣基金/保險的專員在推銷時,都好像設定收益九趴、十趴)

一、成本一億,才能賺一千萬。所以繳的稅是30萬。(三趴)

但是,這是在眼光精準,買了就賺的情況下。如果行情不如預期,而換股操作,就不一樣了。

二、成本一億,看錯行情,在九千萬出場並換股(賠十趴停損),繳的稅是27萬。換股後,漲到一億一千萬,出場(總體而言賺十趴),再繳33萬。共60萬(六趴)

三、依理財節目所言,每次賺五趴(但該節目是說每月賺五趴,一年賺六十趴,哇哈哈…),分別在一億五百萬出場換股,再於一億一千萬換股。也是大概六趴。

不難看出,證交稅不如想像中的低,尤其是如果是藉由頻繁交易,停利停損交叉進行(這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嗎?在長期處於盤整的股市也很常見吧!),最終才達到目標。付出的稅金就更高了。(有些投顧老師的單獲利三趴就出場,那要賺十趴要至少連續做對三次)(多幾次,稅額就翻幾翻,要是四次以上,就追上證所稅了)

就賺千萬的人是如此,那對身邊朋友有的都看內盤外盤走勢,只要賺個便當錢就出場的呢?

以成本一萬來說,獲利一趴出場,證交稅30元,再扣掉兩次手續費,剛好可以買個39元左右的便當。在此例中,證交稅吃掉獲利約四成。

在同樣的獲利基礎下,頻繁進出,要繳的證交稅就會多很多。獲利趴數少,證交稅吃掉獲利的比重就愈高。

課證交稅不課證所稅,對於精於選股,能夠大波段獲利的人(一出手就二、三十趴,甚至五十、一百趴的),是錢滾錢的好途徑。這種人是很多人想成為的,但有很多人成為嗎?頻繁進出只賺小利的,占多少呢?

--
以上的例子至少還有賺錢,但是賠錢的呢?

財政健全小組成員的教授提到,「既然散戶大部分都賠錢(或是賺不到那麼多錢),就繳證交稅就好了,反正證所稅課不到他們。」
劉憶如的兩個堅持中,「提到的如果繳證所稅就扣抵證交稅,也是沒差」

一個說只繳證交稅的沒差,一個說只繳證所稅的沒差。

問題是,陳裕璋及劉憶如本人都提過,現今證交稅的稅率制定,就是隱含了證所稅的性質(千分之一點五趴,翻兩翻變成三趴)。為什麼賠錢的人還要繳「隱含所得」呢?這是他們所標榜的「公平正義」嗎?這種是不是變相的補貼性質呢?

不想說劉憶如昨非今是,也不想附合媒體說的一憶孤行(很多都說後面有一隻手…),但她是不是刻意地忽略了她自己說過的證交稅率的「隱含所得」的本質問題呢?(陳裕璋在會中,一再地提醒她了…)
開徵證所稅,卻無視高額證交稅必須配套,這合理嗎?
有賺繳稅,異議不多。但是不論賺賠,都要繳「隱含所得」的千分之一點五的稅,這不用檢討嗎?

無怪乎,劉憶如當初回應眾質疑證交稅時,回一句「證交稅不在討論範圍內」,各界的反應都是「這是哪門子的公平正義?」

--

雖然說,如果股市欣欣向榮,一路向上,大家都賺錢,可能製造雙贏。但是以台股長期均線(十年線)來看(有向上嗎?),不過就是一場財富重分配,那,高額的證交稅率(對照其他世界各國),對於虧損的人公平嗎?

更不用說,證所稅對外資開小門了…。大戶會想要多花點成本藉由小門來避稅,但是小散戶想付出避稅成本會划算嗎?

--
證所稅對於做差價的人課稅,看似不鼓勵投機,但長期投資領股息的散戶,則要面對同樣是對法人開小門免繳費的二代健保補充費…。長投短投都要一課再課,散戶就該如此嗎?

也許很多人都和有話好說的主持人有著同樣的潛在想法,投入資本市場好賺又繳很少的稅(那是財經周刊那種平民股神等級吧!),但真的是如此嗎?到底是要公平正義還是只想對特定對象加稅剝皮呢?

--

稅不是不能收,但重點是怎麼收?(同理可證,不公不義的二代健保…)

當正反兩方都用片段或遭曲解的資訊來訴諸大眾時,對立是否就會更嚴重了呢?

而打著公平正義的名號,其實想的只是要加稅,誠信是否有問題呢?

而打著公平正義的名號,實際推行不公不義的政策,是不是更叫人不寒而慄呢? 

 

以上僅為敝人以一位資淺股民的個人意見。

--

  • 2012-11-08 
  • 第637期

馬凱:何不用 證交稅救證所稅?

  • 馬凱

 

券商已對客戶全面發出「稅制通知單」,要求十天之後就「設算制」與「核實制」擇其一,再過一個半月,萬方矚目的證所稅終於要重出江湖了。

新制「已在跑道上滑行」,從國民黨中央委員到藍綠兩黨的立委也積極展開反制行動,要在最後一刻阻止,理由是,經濟情勢丕變,成長率從年初的四%淪為「保1」,股價跌跌不休,如今已在七千二百點以下,而成交量更是一路下滑,連證交稅都可能短收三百億元以上。而在實施之日一步一步接近,有可能外資卻步、大戶外逃、中實戶受傷,使情勢如江河日下。可以想見,往後要求緩徵聲浪必一日高似一日。 

但復徵證所稅乃是馬總統回應社會大眾「公平正義」的要求而做的決策,如果在實施前夕忽然反悔,或許投資股市者會鬆一口氣,卻要如何向期待公平正義的大批薪資所得者交代?何況,從年初至今,整個社會已為此付出無比巨大的代價,率爾緩徵,這一切豈非白白犧牲?他日重行開徵,同樣的代價豈不是要再支付一次? 

財政部長堅決表示實施決心,也強調,台股超過八千五百點的「機率很低」,小股民不必擔心。這樣的說辭極為不妥;力推公平正義的制度,卻以對眾多小股民不會生效安慰大家,豈不表示,這項會損及小股民的新制根本不該加諸其身?

更不妥的是,身為重要財經首長,卻預期股價不會回升到八千五百點以上,豈是一個積極、有作為、有擔當的政府大員所當為? 

遺憾的是,整個證所稅制度的設計,在主政者與主事者種種偏差作為之下早已千瘡百孔,且貽誤最佳調整時機,才落到今天這個下場。為今之計,只有設法給投資者鼓舞與安撫;既不能緩徵,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證交稅千分之一,一方面減輕股民的損失,一方面降低股市交易的成本。或許就這一招,危機得以化解,股市也可能急轉直上,出現榮景。

 

 

因應證所稅 把握年底逃命潮
無法轉進外資、祇能傻傻被課稅散戶,除了和大戶站在同一陣線,更要把握九到十一月的賣點;此外手中若有嚴重套牢的股票,可做為未來「虧損抵稅」之用,達到節稅的效果。
【文/吳天明】

 

抓中戶、放特大戶 馬政府愛外資、愛中資、不愛台資

 

這是一場竭澤而漁的零合遊戲,但主導改變遊戲規則的財政部長劉憶如似乎仍不相信將難逃凋敝蕭條的結果。

「政府要開徵證所稅,先從選票和鈔票中,抓出選票少、鈔票多的大戶,和九百萬股民們一起放進證所稅的圍欄裡,展開『飢餓遊戲』,贏家帶著鈔票離場,輸家祇能陷在萎縮的股市,進入負面惡性循環......」,一位資深股民說出真心話,隱身在租稅公平的大旗背後,依然是一場弱肉強食的無情戰爭。

局勢很明顯,因為台灣自有房屋率達八五%,影響選票基礎最大,選前吵得大聲的不動產實價課稅,馬政府不敢積極進行。反而是證所稅進度一馬當先,還排除了勢力大、選擇多、跑得快的外資,馬政府明顯是從選票數最少的投資大戶下手。

 

飢餓遊戲 大戶早就先跑一步

 

三月以來,正當證所稅炒得沸沸揚揚,祇見券商代表乾著急,少數股市的長期贏家卻沒有人願意在媒體上發聲,他們很清楚,一旦公開講話,就會是證所稅實施後的「優先查稅對象」,誰搶著當出頭鳥的下場就是變成箭靶。

其實,有錢人並非不願意繳稅,而是會量力而為。正如同當遺贈稅自五○%降為一○%時,大戶心甘情願繳稅,光明正大的留給後代;但在過去五○%稅率時,絕大多數的有錢人就情願付給會計師一○%的避稅成本,自己省下四○%的稅金。

證所稅也一樣,避稅成本與繳稅金額,就是大戶心中的天平兩端,當繳稅金額過高,避稅及外逃的誘因大增,必然會採取行動,大家賺不到錢,政府也課不到多少稅。

目前有能力繳交證所稅者又分為二種,第一種是真正的大戶,包括主力、大股東,他們早就有外資的戶頭進行交易,未來會轉以外資來交易,證所稅對他們衝擊不大,這也是課稅的不公平所在。更進一步分析,在兩岸投資保障協定簽定之後,中資可能對台灣企業參股,不管是真中資、假中資,都是以外資戶頭進行,其交易所得當然在證所稅的豁免範圍之內,如何能讓台灣投資人心服?馬政府「愛中資甚於愛台資」之心昭然若揭?

 

撤退計畫 台股資金活水退潮

 

另一種會被課到證所稅的中型投資人,資金配置以「愛台灣」為主,外移比重不高,現在就算要外移也會受到監管,受到的影響最大,未來在台灣投資股票要課四種稅:證所稅分離課稅、證交稅隨交易徵收、股利所得除了納入綜合所得最高課四○%以外,還要加徵二代健保費,投資稅負非常沉重。

整體來說,財政部版本的證所稅是「抓中、放特大」,每年賺個五百萬到數千萬元的中型戶頭,成為繳交稅所稅的主力。有能力的大戶會轉以外資戶頭為操作基地,香港、新加坡私人銀行的理財專員正摩拳擦掌、準備大顯身手,來台施展「吸金大法」。

以目前的財政部版本,多數有可能被課稅的投資人認為稅率太高且綁手綁腳,他們正默默地針對各種可能的課稅情境,做好短、中、長期的計畫,簡單來講,短期是一項「搏鬥計畫」,在課稅前賺到該賺的錢,更重要的,是留下該留的虧損,做為盈虧互抵之用;長期則是一場「撤退計畫」,台灣證券市場的資金活水,將漸漸退潮。

試想,在大魚離場、資金退潮之際,將造成台股動力不足,外資嗅覺靈敏,苗頭不對就跑了,台股長期陷入量能萎縮,流動性下降、本益比下滑,沒有被課到證所稅的散戶,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可能賠上價差,承受資本損失。

 

 

(圖片提供/新新聞)

 

逢高出脫 賺最後一波免稅錢

 

台灣課徵證所稅引起的股市變化,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是現在到年底「免稅期」,第二是明年開始的「繳稅期」,各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從現在到年底,是最後的免稅期,「拉高出貨」當然是大股東或作手的第一目標,個股是否有條件拉高出貨,還需要基本面和技術面配合。

首先,如果有「短期基本面」的好消息,或者可以「做」出基本面的公司,就是拉高出貨的頭號選擇。現在起必是利多連連,大戶的如意算盤必是「邊拉邊出」,賺最後一段免稅的錢,能出多少算多少,現金在手最穩當。

其次,若是長期趨勢向上的股票,又有主力或大戶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籌碼穩定,那乾脆就在年底前把股價拉到幾年後的水位,把未來的利多一併反應在今年底的收盤價格上,因為證所稅是以今年底收盤價為成本,當然就順勢拉高成本價。

第三點,有些公司題材面不強,但是股價低、屬於價值投資,負債不高、股價淨值比低,股價很委屈的公司,如果有大股東在,更重要是股價若低於大股東的成本,大股東一定不甘心以低股價做為成本,必然奮力把股價拉到自己的成本之上,才不用繳太多稅。狠一點的,大股東看清現實,反正短期之內不容易有大利多,自己的股票也出不掉,乾脆把股價拉到遠遠超越價值的價位,以後每年賣出都出現「投資虧損」,和有賺錢的部位互相沖抵,也是大戶節稅的妙招。

 

虧損抵稅 賠錢股票不急著賣

 

對於散戶而言,也要認清現實,雖然自己不會被課到證所稅,但是長期若大戶撤退,台股「造市者」離場,失去最讓外資喜歡的流動性與波動性,所謂唇亡齒寒,資金退潮,台股長期本益比進一步降低,即使殖利率維持在相對高,但弱勢的散戶會變成賺到股利的錢、但賠掉價差(本益比下降、股價下跌),一樣深受傷害。

因此,就短期而言,散戶要把握最後一波免稅逃命波,就是和大戶站在同一陣線,不管是拉高出貨、或者是把股價拉到合理價位,都值得參與投資,但最重要的,是在年底前一定要撤退賣掉,高點可能在九月到十一月之間,時機除了在課證所稅之前,也正好是美國總統選舉前夕,全球股市應有一段風平浪靜的日子,是拉高出貨的好時機。

還有一點對有可能繳到證所稅的散戶也很重要,手中如果有嚴重套牢的股票,應先評估會不會倒?如果沒有倒閉之虞,就算到年底股價沒有回到成本價,也不要急著賣掉,因為明年進入證所稅的課徵期之後,這些賠錢的股票反而有「虧損抵稅」的價值,每年認賠一部分,和賺錢的部位互抵,至少可以達到節稅的效果。

目前,財政部證所稅版本送入行政院審核,在行政院提出相關配套措施後,才送立法進行三讀程序,通過後才送交總統府頒布實施。因此,財政部版本應是最嚴格的標準,把討價還價的空間交給行政院及立法院,預料可能在五月或九月的會期到達立法院審核。

在行政院及立法院審核期間,雖然新聞還有得吵,但課徵證所稅的方向應該勢不可免,一旦開始實施,投資人結構、交易頻率、籌碼分布、成交量水平,都會出現結構性的變化,投資人應調整好自己的持股內容,及早因應。

 

900萬股民倒大楣劉憶 如掀起股市逃亡潮 房地產實價課稅擺一邊 連剝股民幾層皮

郭婉容和劉憶如是我國首對財政部長母女檔。二十四年前郭婉容提出復徵證所稅,讓台股跳空跌停十九天,如今她的女兒劉憶如為馬政府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以強勢作風再度提出要課證所稅。明眼人看著政府不敢對建商開刀,實價課稅始終祇聞樓梯響,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凌遲股民,一頭牛扒好幾層皮。證交稅是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約占一○%,且台灣是少數沒有實施房地產實價課稅的國家,請財政部不要再說一套做一套,把「稅負公平」還給股民吧!

「蝦米,不降證交稅,卻要加課證所稅?」四月九日一早,財政部傾向不降證交稅的消息在券商營業台傳開,VIP室的大戶一聽,又趕緊賣股票再說,使得包括宏達電、台郡等百元俱樂部股票一開盤就跌停,大盤以大跌一百七十點開出,雖然收盤收斂到跌一○七點,但台股成交量縮到不到六百億元,與二月時動輒一千五百億元的成交量相比少掉一半以上,證所稅還沒復徵,證交稅就先損失一半!

這讓主管證券市場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急得跳出來講話。四月九日,在財政健全小組召開第二次證所稅座談會時,陳裕璋在結尾時「呼籲」坐在他旁邊的財政部長劉憶如,「稅改時要考慮不要影響股市的量能,」強調「量先價行」,還要財政部不能祇考量政府,還要考慮民眾的負擔。

甚至,在第一次證所稅座談會時,陳裕璋也不斷強調「證交稅已有資本利得稅的內涵」、「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太多不確定性」。言語中,陳裕璋多次表達希望「維持現狀」以求安定,他還說「證交稅每年貢獻國庫超過一千億元,財政部應該頒『惠我良多』的匾額給證交所」,然而,主導證所稅議題的劉憶如,當下反擊說,要謝的話要先刊登繳綜合所得稅的人,因為他們貢獻才大,聽得陳裕璋隨即拍拍證交所董事長薛琦的肩膀,苦笑且無言以對。

東南亞的薪資 歐美的稅改 散戶等著被宰 大戶早落跑

看來,劉憶如以強勢主導的作風,大張旗鼓成立財政健全小組廣徵專家與民意,且連續一周、用兩場座談會的形式公開討論證所稅,把近九百多萬戶股民震得七葷八素,兩次的座談會也成了劉憶如的解釋大會,宛若舌戰群雄的她不僅對各方意見多所說明,還提出實施時間表,預計要在一○二年實施、採分離課稅,暗示了證所稅勢在必行,即使證券相關機關陳裕璋與薛琦心中極度不贊成,也無可奈何!

問問上市櫃老闆與大戶股民現在最怕誰?答案全都指向財政部長劉憶如。她已經成為股民心中的「股市殺手」。

從劉憶如二月六日上任以來,喚起市場對劉憶如的母親、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在二十四年前復徵證所稅的記憶,當時台股連續跳空跌停十九天,成了老股民們揮之不去的「夢魘」。

劉憶如也三不五時提出證所稅來「擾市」,幾乎每日一說法,從不一定要課徵證所稅,到日前,劉憶如籌組的財政健全小組正式討論證所稅,讓股民嚇得到處逃竄,雖然定調為「捉大放小」排除外資,但是被緊盯的大戶們早已瘋狂倒貨、先跑先贏,導致台股五個交易日跌掉五百多點,市值蒸發將近上兆元,跑掉的是大戶與大股東,最後受傷的還是來不及逃的小散戶。

但台灣的股市能夠有這樣的交易量與流通性,靠的就是這些積極操作的中實戶,才能支撐這樣的本益比,聰明的大戶們,不可能任由財政部對他們下手,早就出手賣股票,或是乾脆不玩了,「實施『捉大放小』的證所稅後,政府不僅課不到稅,還可能導致股市動能急凍!」

「投資人最有肚腸,賠錢還在繳稅」、「談勞工薪水,拿東南亞比;談稅改,卻比歐美國家,且課徵成本標準在哪?」「財政部沒提出政策版本,就叫外行的專家來背書,又沒有說要降證交所,講講的,還是白講!」財政部指定的三位散戶代表:高雄市議員陳明澤、「股市憲哥」賴憲政、阿土伯等三人異口同聲要求「證所稅要開徵的話,就要降證交稅」,但劉憶如沒有給答案。

證交稅綜所稅 賠錢也得繳 健保加證所稅 還要再剝皮

大老闆更怕劉憶如,特別是她在大和國泰證券擔任首席經濟學者時的前老闆之一、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他個人投資公司質押國泰金比重高達九成,國泰金一度跌破他質押追繳的警戒線,最近,股價好不容易有起色,蔡宏圖也鬆了一口氣,沒想到證所稅又把國泰金股價打下至三十元,追繳陰影再度重現。

即使被排除證所稅的外資也不免先退場觀望,連續兩天大賣台股超過二百億元。外資代表、摩根大通證券董事長林照寰指出,外資的動作除了歐債因素與第一季獲利了結賣壓外,多少也跟證所稅有關,「外國人很關心台灣政府怎麼做,如果課重稅,國內投資人都不玩了,外資怎麼可能會進來玩呢?」

但回頭看看這十多年來,有多少人在股票市場賺到錢?依據券商公會理事長黃敏助分析,從二○○六至二○一一年五年間,台股全體虧損一六○八億元,但卻繳了五二四四億元的證交稅,若要課證所稅,就得降低證交所,還要考量龐大的稽徵成本,還有人頭戶與一人可開好幾個券商戶頭的問題,他認為股市賺錢是二八法則,也就是十個人中有八個賠錢,祇有兩人賺錢,法人也大多沒賺沒賠,政府課不到稅,祇會徒勞無功。

若有賺錢,繳稅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就如憲哥所說,證所稅版本出來還要送到立法院審議,股市不確定的時間長達八個月,等於是對股民的凌遲,還有大戶想玩嗎?

最令人詬病的事,政府要籌措財源,應該要通盤檢討稅制,包括兩稅合一、綜所稅與獎勵條利的租稅減免等,現在卻每次都最先想到股民,看看台灣股民要繳的稅就有三種,一是全世界第二高的證交稅(千分之三)、一是股利所得也要納入綜所稅,明年之後,股民又要繳納二代健保的股利所得二%,現在又來個證所稅,「股民就像一條牛被扒好幾層皮」,陳明澤說。

稅改強調公平 獨漏房地產 買帝寶賺大錢 稅祇兩百萬

弔詭的是,為何財政部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要課有錢人的資本利得稅,卻祇針對證所稅開刀,不見房地產實價課稅的議題。據瞭解,財政健全小組證所稅討論結束後,將直接跳到綜所稅、地方財稅與營所稅等六大組討論,加上財政健全小組的成員中完全不見房地產專家學者,顯見財政部有意迴避「實價課稅」,似乎有違財政部「捉大放小」的原則。

有一位上億元資產的大戶,他喜歡長期投資,以一年超過二千萬元的股利股息計算,他要被課三種稅:一是要繳綜所稅,以其稅率四○%,扣掉一七%的營所稅(兩稅合一),他還須繳交四六○萬元的稅金。

其次,明年要課健保補充費率二%,以健保規定最高一千萬元計算,他要繳二十萬元的健保費;再者,他每年交易量也高達十億元計算,證交稅會課到超過三百多萬元,總計他一年繳納給國家的稅將近八百萬元,一點也沒有少扣,再者,最近幾年,台股根本沒有填權行情,除權息後,股價都不再漲,因此「股息的稅金都是股東自己付的」。

但同樣是上億資產的富豪,在○五年買進仁愛帝寶,一一年賣掉,一戶賺進一‧七億元,土地增值稅、地價稅與房屋稅合計共課不到兩百萬元的稅,資本利得稅課祇有一%多,相較於上述的股票大戶,五年可能要繳到四千萬元的稅金,房地產長達九年的暴利,卻依然「無動於衷」,果真就如阿土伯所言,「柿子挑軟的吃」。

奢侈稅豪宅稅 建商沒在怕 全球課實價稅 台灣獨說不

事實上,從去年政府要實施房地產實價登錄時,就有實價課稅的討論,但建築業者大力遊說政府官員,使得實價課稅又再度暫緩,建商確實比股民更有勢力與實力。雖然政府去年大力打房,祭出奢侈稅與豪宅稅,讓房市炒作風大幅降低,但有錢人有的是資金與耐心,祇要好地段的豪宅放著熬過兩年的奢侈稅期,順便等待房市回春,一樣可以賺取出售利潤,課少少的稅。

台灣周圍的鄰近國家如香港、新加坡與韓國等,不一定實施證所稅,卻都對房地產實價課稅,房價也沒有因課稅而跌價,反而不斷攀高,台灣的賦稅「公平」先挑股民下手,似乎有欠周延。

有專家擔心,劉憶如這麼勞心動眾,到最後被立法院擱置,或是高層不同意,最後白忙一場,最倒楣的還是股民,平白被拖下水。

金融業者建議,政府要擴大稅基,不是加稅,而是應該全面檢討台灣的稅制,例如取消兩稅合一,因為營所稅與所得稅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稅,政府卻要把它混為一談,搞出四不像的綜所稅,若把這兩種取消,政府不但可以實質的課到股票股利所得,能增加稅收,又是真正課到有錢人的「證所稅」。

「政府開賭場,給股民來玩,什麼都沒做,還可以收取一千億元的管理費,股東到底為何需要這樣被人嫌,為何會被視作投機客,我現在以股票從業人員為恥!」一位券商從業人員激動地說,請財政部不要再凌遲股民了,把「稅負公平」還給股民吧!

--

《各報要聞》金管會籲減徵證交稅
2012/04/20 07:30 時報資訊 

【時報-各報要聞】行政院昨日召開證所稅專案審查會議,金管會在會中力陳證所稅與證交稅應一併考量,由於台灣證交稅率已相對其他國家高,若課證所稅,應同時減徵證交稅。對此,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指出,立法院財委會4月2日也作出相同的決議,即證所稅及證交稅應一併考量。

金管會指出,若以目前台股成交量估算,每天將短少0.8億元的證交稅,到年底短少近150億元,若交易量進一步萎縮,證交稅收入也勢必再降。

 

行政院昨召開課徵證所稅審查會議,金管會由吳當傑代表,在會中提出4大論點,第一是在財政部財政健全小組3月28日開會前,台股3月日均量有1,007億元,但從29日到4月18日,日均量下降到830億元,減少18%;以12日財政部公布確定版本起算,13~18日日均量779億元,更比3月減少23%。

第二,是證所稅與證交稅應一併考量,由於台灣證交稅率已相對其他國家高,課證所稅的同時應減徵證交稅;第三是期交稅及期所稅也應擇一課徵,因為沒有國家既課期交稅,又同時課期所稅。

吳當傑並以韓國等周邊國家為例,強調台灣這次課徵證所稅,恐降低國內資本市場競爭力,讓整體交易成本相對較其它國家更高。

最後金管會也反應券商公會等意見,強調證所稅不對外資課徵,可能讓國內資金撤離台灣後,轉成外資進來,並全數在外資券商在台分支機構下單,直接衝擊國內券商生機,並進一步影響證券就業人員工作機會。

立委賴士葆、孫大千也表示,為維持資本市場的活絡,將發動連署,要求將個人證所稅稅率由20%下修至10%,證交稅也應由千分之3調降至千分之2或千分之1.5。

立委黃偉哲表示,證所稅與證交稅二者連動,願在開徵證所稅的前提下,連署支持降證交稅。

另為鼓勵長期投資,行政院修正個人或營利事業持有股票滿3年以上者,得以交易所得之半數作為當年度所得,其餘半數免稅。賴士葆認為,依照國外慣例,長期持有租稅優惠多為1年,財政部也應比照辦理。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彭禎伶、林淑慧/台北報導)

--

莫以財稅害經濟
2012/04/19
轉寄 列印
 
「錯誤的決策比貪汙還可怕」,面對總市值新台幣22兆元的台股,復徵睽違24年的證所稅,正面臨此一可怕風險,因為貪汙可能只有幾十億元,如果無法小心嚴謹地執行證所稅政策,全民財富縮水恐怕以兆元計,甚至帶來經濟萎縮、百業蕭條的嚴重後果。當然,有人認為此一論調危言聳聽,筆者也希望不致發生,但再一、兩年後就能印證,目前檯面上主導政策的政治人物,歷史評價就會蓋棺論定。

 

「公平正義」的確是普世價值,「有所得,就要課稅」也是天經地義。但是,「股市是經濟櫥窗」,如果股市因官版證所稅而奄奄一息,進而阻斷籌資通道,阻礙上市公司取得足夠資金擴張及新創公司的資本累積,導致產業投資停滯,就是以「小公小義」害「大公大義」。執政者要以更高視野、更寬心胸來面對代表資本主義的資本市場,莫以財稅害經濟。

 

2001~2006年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高舉「結構改革」大旗,高喊「忍耐痛苦迎接成長」口號,贏得一時美譽。但小泉下台後,自民黨選舉大敗,政治陷入長期混亂,經濟持續失落,日本人民「有感痛苦卻無感幸福」。台灣正面臨無強大監督的「戴鋼盔改革」四年,這些政策也打著公平正義改革口號,成敗將在四年後的「後馬時代」大選中,由人民做出抉擇。

 

「股市是經濟櫥窗」,證所稅復徵政策不只影響財政稅收,筆者憂心的是影響到整體經濟,以下五點是可能帶來的夢魘:

 

一、成交周轉率大減:證所稅開徵勢必導致中實戶及大股東大量離開市場,進而使原本活潑的台股成交量與周轉率大減,也就是陳揆在大選前所言:股市最擔憂沒量。證所稅尚未課到手,政府馬上損失每年千億元證交稅的大半。

 

二、本益比下修:台股目前本益比約16倍,高於大多數鄰近國家,隨著成交量萎縮,「無量則無價」勢必下修台股本益比,導致巨大的「負財務效果」,不只市值萎縮的財富損失,也將波及各行各業的消費能力,金融業、財經媒體、餐飲服飾等服務業將首當其衝。

 

三、企業籌資困難:幾十年來,活潑的台股貢獻企業龐大的資金來源,低成交量、低本益比的股市,將使企業籌資功能喪失大半,未來「慘業」恐怕不只四大而已,當然也將大大影響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台股掛牌意願。

 

四、GDP下修:低迷的股市將影響GDP重要組成分子的消費與投資,當然拉低經濟成長率,這就是為何股市是經濟櫥窗的道理。

 

五、整體稅收下滑:證所稅既為公平正義、也為瀕臨40%破表的財政,但過於嚴苛的證所稅,反而帶來經濟遲滯稅收下滑的反效果,「雷根經濟學」的減稅政策帶領經濟復甦即為一個成功的例子,各國證所稅大都以輕稅為主。

 

此外,官版證所稅免稅額只有300萬元,但證券交易非恆常所得,不能以薪資所得角度衡量,更不可視如打麻將水準,政府既要收場地費又要抽頭的「雙稅政策」,股市資金活水長期將耗竭。政策無法試驗也無法重來,對經濟傷害更無法弭平,希望為政者慎思。

 

(作者是瑞展產經研究董事長)

《各報要聞》立委提議,增證交稅取代證所稅
2012/10/30 07:45 時報資訊 

【時報-各報要聞】台股成交量持續低迷,財政部長張盛和坦言,今年證交稅預估短徵500億元,加上明(102)年證交稅預算編列大減301億元,引發朝野立委重砲抨擊,要求政府檢討。立委孫大千表示將提出修正案,以提高證交稅取代課徵證所稅,預計今(30)日發動連署。

立法院財委會昨日審查財政部及其機關102年度預算編列案,財政部報告指出,預算總額共1兆3,610億元;其中,證交稅編列964億元,雖較去年預算數減少,但仍比今年實徵淨額增長3成,引發朝野立委批評,紛紛提案要求財政部修正。

 

張盛和回應指出,國際研究機構指出,今年全球景氣將落底,明年逐季回升,國際政治因素也將逐漸沉澱,包括美國總統大選、中國十八大改組等,近期可望底定,預估明年經濟將比今年好轉,因此證交稅收編列近千億元,強調符合往年水準。

孫大千指出,自從證所稅立法通過以來,公平正義已成為魔咒,台股量縮價跌成常態;為挽救台股頹勢,他將提案以提高證交稅率方式,將證所稅與證交稅合併課稅,稅率由現行千分之3提高至千分之3.5,預估可增加100至150億元稅收。張盛和強調,政府編列預算數若太低,勢必影響股市投資人信心,認為政府看衰股市。

他指出,今年1至10月國際各主要股市的成交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以上海股市大跌34.22%最多,韓國也重挫30.45%,香港、日本則分別下跌26.49%、18.72%,與台股下跌25.2%相去不遠,顯示國際股市均為空頭市場格局。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林淑慧/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