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集團獲利銳減 在陸難前行

  • 2012-10-31 01:12
  •  
  • 旺報
  •  
  • 【記者高行/台北報導】
 ▲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記者會現場,該公司總經理張大為表示,百大集團經營情勢險峻,出現不少隱憂。(記者高行攝)

 ▲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記者會現場,該公司總經理張大為表示,百大集團經營情勢險峻,出現不少隱憂。(記者高行攝)

     國內前100大企業集團大陸投資拉警報,去年出現「營收增、獲利減」的詭譎現象,反映對岸經營成本墊高及競爭愈趨激烈。今年在大陸經濟成長減速的不利條件下,情況只怕更糟。主辦該項調查的中華徵信所指出,企業應以分散區域風險和多角化經營來因應變局。

     中華徵信所昨天公布「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分析調查,披露鴻海、台塑、廣達等國內百大集團去年經營情況。以各集團大陸投資總體績效來看,去年普遍呈現「營收增加但獲利減少」現象,對岸經營難度顯然愈來愈高。

     經營難度大增

     數據指出,2011年百大集團總體大陸營收為9.82兆元,較上年7.86兆增加1.96兆元;獲利數字卻意外衰退,去年稅後純益1635.3億元,較上年1755.2億元減少120億元。另外,百大集團中去年有14家虧損,在大陸地區虧損的家數為24家,較前年10家大為增加。

     中華徵信所解讀上述數字,指出「營收增、獲利減」的狀況一方面凸顯對岸用工等經營成本不斷墊高,也顯示來自同業競爭情況愈趨激烈,導致企業「加足油門卻跑不動」,大陸的投資效益開始趨緩。據了解,國內某家知名集團大陸獲利由前年百億元縮減至去年的8億元,大縮水92%,足見情勢的險惡。

     大陸獲利減速主要集中在科技製造業,該產業為外銷導向,加上大陸工資成本提高侵蝕原本低落的毛利,因此成為「重災區」。資料同時披露另一警訊,各集團向大陸西南地區轉移的趨勢明顯,凸顯製造業仍向低工資地區集中化,遭遇升級轉型的困難。

     相對於科技業的落寞,資料指出,切入大陸通路、服務及金融集團卻收穫甚豐,可以潤泰、統一、兆豐金和華南金為代表;前兩者搭上對岸內需起飛順風車,後者受惠銀行登陸營運放寬和OBU承做人民幣等政策,銀行業去年大陸資產較前年成長48%之多。

     分散區域風險

     如何面對大陸經營環境驟變的變局?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提出3項建議:首先,大陸內需成長仍可觀,台灣企業可積極布局消費通路的「產業財」,服務業輸出是趨勢,也是國內廠商優勢。

     再者,過於依賴大陸的企業必須分散風險,其中馬、越、泰、印、菲等東協國家可說是首選。張大為強調,過去國內廠商相對忽視以上東協國家市場;事實上,該地區近年經濟成長強過東亞、北美洲和歐洲,其出口成長也優於大陸,市場潛力不容忽視。

     資料顯示,去年百大集團大陸獲利前10名分別為鴻海(482.96億元)、台塑(127.11億元)、遠東(105.13億元)、正新(83.62億元)、可成(78.22億元)、台達電(73.03億元)、裕隆(72.76億元)、光寶(71.33億元)、金仁寶(59.91億元)及緯創(54.53億元)。

百大集團比一比 兆豐金最會賺 台積電賺最多

  • 2012-10-31 01:12
  •  
  • 工商時報
  •  
  • 【記者孫彬訓/台北報導】

     根據中華徵信所昨(30)日發布的2012年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就台灣100大集團2011年純益率比較,兆豐金控以38.65%的純益率成為「最會賺錢的集團」;至於賺錢最多的集團,則以台積電以稅後純益1,347.29億元奪冠。

     中華徵信所統計,2011年有22個集團營收總額和稅後純益同步成長,其中更有8大集團稅後純益成長高於營收,營收成長又高於資產,成為最能善用資產成長帶動投資績效的「三高集團」。

     中華徵信所選出的2011年三高集團,包括可成科技、威京總部、欣陸投控、和泰汽車、仰德(士電國賓)、華南金控、兆豐金控和東和鋼鐵。

     中華徵信所分析,這8個「三高集團」的三大特質,一是傳統產業居多,有5個集團;二是半數具有多角化經營特質,如仰德集團、威京總部集團、欣陸投控集團和東和鋼鐵集團;三是受惠政策效應,如兆豐金控集團和華南金控集團。

     其中2011年百大集團的資產總額取決點上升到425.49億元,較2010年的380.97億元成長11.69%;但百大集團資產成長率僅有5.49%,與前兩年成長率皆超過10%相比,顯示百大集團投資緊縮,對產業前景保守觀望。

     至於前10大集團排名,霖園集團資產規模突破5兆元,再創國內集團紀綠,並連續10年奪下資產排名冠軍;潤泰集團因完成南山人壽併購,躍升資產第九大集團,擠下第一金控。營收淨額前10大集團,則由鴻海科技集團連續5年稱王,續坐「收入最高集團」寶座。

     中華徵信所指出,ECFA促成金控集團旗下銀行登陸,且開放OBU承作人民幣,兩岸完成貨幣清算機制,對金控集團都是利多,預期國銀在投資大陸金額上限逐漸鬆綁、總行可投資大陸有價證券等開放政策趨動下,將形成「金控決戰人民幣」的趨勢

     也因此,本次中華徵信所評選的「最會賺錢(指純益率)10大集團」以兆豐金的38.65%居首,且10大集團中,包括兆豐金、元大金、國票金和華南金,共占了4席。


績效四低一高 防財務危機

百大集團之營運績效呈現四低一高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根據中華徵信所的調查,台灣前一百大集團企業營運績效呈現「四低一高」問題,包括「低資產成長」、「低營收成長」、「低淨值報酬率」、「低資產報酬率」與「高負債比」。中華徵信所強調,根據歷史經驗,明年需慎防高負債集團爆發財務危機。

高負債比集團隱憂大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表示,造成集團營運「四低一高」的因素,並不完全在景氣,而是長期發展模式因循守舊,例如「資產成長率」和「營收成長率」兩項指標,去年分別僅五.一九%與負○.五七%,甚至比二○○○年網路泡沫化及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更低迷。

至於「資產報酬率」,雖然去年表現略高於二○○八年,但仍低於二○○○年;最嚴重的是百大集團的「平均負債比率」,創下四三六.四五%的歷史新高。

張大為指出,當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不景氣時,最易引爆「高負債比率」集團財務危機,舉例而言,二○○○年網路泡沫化次年,就陸續造成華隆集團、誠洲集團、太電集團等多家上市集團的財務危機;二○○七年下半年次貸風暴發生,萬泰銀行發生財務危機並波及母集團太子汽車;金融海嘯後,二○○九年茂德科技集團先後爆發財務危機。

張大為提醒,在今年景氣與股價雙低迷形勢下,有必要提防高負債比率集團,發生財務危機事件。

此外,中華徵信所也公布百大集團財務與經營狀況,二○一一年總資產雖成長至五十九.六三兆元,較前一年增長五.一九%;總營收卻微幅下滑至二十三.二五兆元,減少○.五七%;總稅後純益則大幅跌落至○.八一兆元,減少三十四.七一%;且虧損集團也從四個攀升到十四個。中華徵信所強調,去年歐債陰霾持續籠罩全球經濟,加上中國出口成長減緩衝擊,使得國內大型集團也難逃被牽累。

--

 

百大企業集團之五大警訊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中華徵信所昨公布「二○一一年百大集團調查」指出,長期以來,百大集團對中國投資太過於集中,未能做好風險分散,去年在中國獲利反較前年減少一二一億元。中華徵信所建議,百大集團應積極擴展中國以外的市場,例如東協六國等。

中華徵信所表示,百大集團有五大警訊,包括「產業集中在科技業」、「投資過度集中在中國」、「區域集中、國際化還早」、「投資集中北市、未善用其他在地資源」及「本業集中、成長不夠好」等。

在中國營收增 獲利反減121億

根據中華徵信所調查,百大集團在全球資產總額的分布,中國的資產總額所占比率,從二○○七年的六.二五%上升到二○一一年的八.一八%;雖然資產總額的提升,讓百大集團的中國營收去年增加一.九六兆元,但並未帶動獲利成長,去年在中國獲利甚至還減少一二一億元。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提醒,「百大集團對中國投資太過於集中,忽略對其他區域投資,犯了雞蛋都放在同一籃子的大忌」;百大集團投資中國虧損,甚至由二○一○年的十個增加到二十四個集團,正是過度集中投資中國,未能分散風險的結果。

張大為強調,過去國內企業專注布局中國市場,但受到中國人工成本的升高、出口成長減緩、政策的改變等因素影響,到中國投資逐漸不是上選,因為中國政府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要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

他表示,百大集團過去抱著如此鉅額經費與資源,前往中國投資,結果集團反而獲利減少,應積極拓展到中國以外市場。

布局東協落後 國際化不足

另外,中華徵信所也表示,投資集中在中國,導致百大集團全球布局出現區域集中的警訊;台灣對東協六國的出口值已超過北美洲,僅次於中國,但百大集團對東協六國的布局卻嚴重落後,在該區的資產總額還不到北美洲的六成,國際化腳步明顯不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