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效益太低 反對聲浪恐難平

 

工商時報【潘羿菁】

在輿論壓力之下,經濟部終於公布第二次兩岸服貿協議評估報告,創造GDP效益僅0.025%,甚至可能要花十年才會實現,實質效益低到令人難以置信,恐怕只會讓反對聲浪更強烈,服貿協議的成效真是令人懷疑。

一般國際間對外談判,無外乎就是替國內廠商爭取更大商機,排除市場投資障礙,這也是當初與陸方洽簽經合協議(ECFA)的原因,目標是要拿到比其他競爭對手,在大陸市場拿到更好的市場攻略位置。

但是台灣的情況相較於其他國家更特殊,國內在政治意識操作下,民眾對陸資來台,始終抱著欲迎還拒的憂心,負責談判的經濟部,在完成ECFA之後,對後續的談判,過於樂觀估計,忽略國內對兩岸交流的分歧態度,未能隨著談判進度與外界溝通,結果是協議簽訂後,反對聲浪排山倒海而來,能怪誰呢?

即使經濟部努力亡羊補牢,近3周以來,瘋狂與產業界展開數十場座談,忙到假日還在跟業者座談,絲毫沒有喘息空間,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對服貿協議的印象,就是停留在「陸資從食衣住行大舉入侵台灣」。

但是,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昨日公布的中經院評估報告,兩岸耗費這麼多人力、物力,行政部門要應付這麼多惡評,兩岸服務業開放的結果,10年後台灣的GDP最多只增加1.34億美元,相當於統一超商一周的營收,數字低到讓人無法置信,是開放不具顯著性,或是中經院的評估有問題?

最奇怪的是,經濟部表示,各產業主管機關會把服務貿議的質化分析,交由經濟部做最終彙整,於昨晚9點上網發布,但是至昨晚11點多,仍不見蹤影。這般行政效率,顯然行政部門還沒有意會到在國人對服貿協議的反彈,也還沒有意會到溝通的重要。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為合理化來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馬政府在三年前委託中經院完成所謂ECFA效益研究,當初結果顯示,簽署後對台灣GDP、出進口、就業、外人投資及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等可產生效益,但事後驗證,不僅不如預期、甚至不簽還更好。

ECFA效益 不如預期

在服貿協議引發高度爭議的情況下,馬政府昨公布委託中經院所做充滿「正面效益」的影響評估報告,但對照三年前中經院有關ECFA的效益研究報告,更凸顯其公信力受質疑之處。

根據當初中經院效益研究,稱可「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勢」,但事後卻是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從二○○八年的九.二三%一路下滑到去年的七.一%,創一九九三年以來最低。

研究也指出,「將有助於歐美日企業選擇將台灣做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門戶,並可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有助於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

但結果卻是外人來台投資從二○○六年、二○○七年的一三九億美元、一五三億美元高峰一路走跌,近四年外人來台投資金額平均每年僅四十七億餘美元,是民進黨政府高峰時的三分之一;但台資赴中投資卻在二○一一年創下一三一億美元的史上最高,近三年核准台資赴中投資累積突破新台幣一兆元。

研究也誇稱,「可提高經濟成長率一.六五%到一.七二%」,但除二○一○年因全球金融海嘯過後、比較基期較低,台灣GDP一度大幅成長外,台灣史上經濟成長率最差的四年,馬政府就包辦三年。

 

 

 

 

 

  2013/7/16 |

作者:陳忠賢

 

【記者陳忠賢台北報導】針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對我國可能產生的實質影響,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作的評估報告昨天出爐,中經院預估將可使台灣總體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提高零點零二五至零點零三四個百分點。但這項預估與五月對立院專案報告的數據,有極大差距。

經濟部昨天特別由部長張家祝親自主持記者會,公布這項調查報告。中經院的報告表示,服貿協議估計將可提高GDP零點零二五至零點零三四;其中,我對大陸服務輸出約增加四點零二億美元,成長百分之三十七點二;而自大陸服務業輸入增加約九千二百萬美元,成長百分之九點零八。

中經院指出,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服務業產值具正向成長效益,估計總產值將增加約三點九億至四點二八億美元,成長幅度平均介於零點一至零點一一之間。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估計約可增加一萬一千三百八十至一萬一千九百二十三人。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至今,產業界抗議聲浪不斷。今年五月底簽署前,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赴立院進行專案報告,遭在場多位立委痛批援引舊資料,且部分產業根本未獲事先徵詢。

根據資料,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對台灣經濟帶來的正面幫助,若排除貨品貿易部分,GDP將增百分之零點五七,相當於二千二百億元,並帶動國內投資成長百分之二點九七。對比新版數據,差距實在非常大。

--

 

《經濟》中經院:簽服貿,台GDP增9700萬至1.34億美元

 

  • 2013-07-16 08:57
  •  
  • 時報資訊
  •  
  • 【時報記者王可鑫台北報導】

 

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後,為能確實掌握本協議對兩岸經濟與產業之影響,經濟部遂再度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服務貿易協議之實際開放程度,對我國總體經濟及服務產業之影響進行量化評估分析。根據經濟研究院報告結果顯示,服務貿易協議生效後,估計將使我國總體實質GDP增加9700萬至1.34億美元,增加率介於0.025~0.034%之間。同時我國對中國大陸服務輸出值約增加4.02億美元(成長37.2%);相對於此,自中國大陸的服務業輸入值增加約9,200萬美元(成長9.08%)。

 

 

經濟研究院表示, 在產值及就業需求之效益上,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服務業產值具正向成長效益,估計總產值將增加約3.9億至4.28億美元,成長幅度平均介於0.10至0.11%間。其中商品買賣業的產值增加最多,約可增加1.35億至1.43億美元之間(成長0.17%),而空運業產值估計約成長0.55%,產值增加約3,500萬美元左右,成長幅度最大。至於對就業需求之影響方面,該報告預估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服務業就業亦有正向效益。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估計約可增加11,380至11,923人,總就業成長幅度約為0.15~0.16%。

服貿評估利台 GDP增1億美元

服貿實施後,預估運輸倉儲業可大幅受惠。圖為南星自由貿易港區基地北側的第六貨櫃中心及其倉儲區。(本報系資料照片)
服貿實施後,預估運輸倉儲業可大幅受惠。圖為南星自由貿易港區基地北側的第六貨櫃中心及其倉儲區。(本報系資料照片)
▲《服貿協議》評估,以商品買賣業產值成長幅度最多,百貨業也添利多。圖為民眾往百貨公司購物。(本報系資料照片)
▲《服貿協議》評估,以商品買賣業產值成長幅度最多,百貨業也添利多。圖為民眾往百貨公司購物。(本報系資料照片)
《服貿協議》對兩岸總體經濟影響
《服貿協議》對兩岸總體經濟影響

新版《兩岸服貿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15日出爐,經濟部長張家祝指出,根據報告評估,未發現台灣有任何行業因開放造成強烈衝擊。同時,報告也顯示《服貿協議》對台灣經濟帶來正面影響,雖然效益較之前預期為低。報告指出協議簽署後將使台灣GDP增加9700萬(美元,下同),成長0.025%到0.034%,同時將使台灣服務業產值增加約3.9億,成長10%左右。

評估報告由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完成。根據報告評估,協議簽署後對各產業皆有益無損,其中以商品買賣業產值增加1.35%到1.43%最多,空運業產值增加0.55%成長幅度最大。同時,協議簽署後台灣服務業總就業人數最多可增加11923人,總就業成長約為0.16%。

實際開放相當有限

報告顯示《服貿協議》簽署後對台灣總體經濟帶來正面影響,但GDP僅成長9700萬,成長率為0.023%到0.034%,與5月底送至立院的報告顯示的成長率達0.57%相差甚鉅。中經院院長吳中書解釋,成長達0.57%的前提是兩岸服貿完全自由化,但《服貿協議》實際上開放相當有限,所以對GDP影響值也相對縮小。

但對為何在簽署前未有較貼切的新版評估數字,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當時經濟部並未委託做較新的評估。

而報告也指出,就民眾最關心的就業人數來看,簽署後商品買賣業就業人數成長最多,約可增加5千工作機會,其次如公共行政、教育醫療與其他服務業,也增加約2千工作機會。

輔導印刷等8行業

張家祝表示,根據評估報告,在《服貿協議》開放的64個行業中,並未發現任何行業因開放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而在與個別產業溝通過程中,有8個行業「比較擔心」,分別是印刷、美容美髮、洗染、倉儲、經銷、零售、中藥批發、廣告業。

他強調,與業者溝通過程中,業者反映希望政府給予輔導、設備、低利貸款、技術輔導等,而經濟部也委託外貿協會與商發院,組成輔導團提供最新商情,協助業者進軍大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