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7日【王立德╱台北報導】國銀前仆後繼到中國設立據點,但近半年淨利差大幅滑落,讓台資銀陷入紅海泥沼。在中國的台資銀主管表示,為了挽救經濟,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人行)連續降息、降準,讓中國的銀行淨利差竟在半年內驟降50個基點(0.5%),不少銀行淨利差已經不到2%。
過去台資銀行西進主要著眼賺中國動輒2~3%以上淨利差,相較於國內約0.9∼1.1%的環境,賺錢實在太容易。但在陸台資銀主管坦言,「好日子已經不再」,還沒有西進的台資銀行若要進入中國市場,要做好紅海競爭的心理打算。

 

 

 

台資銀行在中國營運面臨挑戰概況

受到人行降息所苦

 

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日前也在上海表示,人行接連降息降準,導致當地銀行淨利差掉了40~50個基點,對於銀行來說要更努力。 
在陸台資銀主管分析,降息對銀行來說,經營壓力增加,降準則是放寬銀行的資金運用空間,中國人行降準又降息,理論上應該是好壞各半。 
不過自去年11月以來,中國人行5次降息,但僅有4次降準,「降息降的多,降準降得的少」,加上降準為「定向降準」,僅有對小微企業、三農等融資比率達一定程度以上的銀行才適用,台資銀不但無法享受降準帶來的好處,反受接連受降息所苦。 

 

 

 

 

中國銀行股有疑慮

 

在陸台資銀行主管說,也因此,不少中國金融市場分析師看空中國金融股,除了少數如哈爾濱銀行等特殊案例外,分析師普遍看淡中國銀行股前景。
除了利差縮小外,當地客戶對金融商品認知不足也是令國銀相當傷腦筋的一環,在陸台資銀主管感嘆,「中國人在銀行買金融商品,是不認輸的」,股票可以賠,在銀行買的金融商品絕對不能賠,也導致當地很多外資銀行「客訴」接二連三而來。
在陸台資銀主管甚至建議,若沒有下定決心要長期發展中國市場的台資同業,「來開分行就好了,不要開子行。」分行不受存貸比等規定限制,同樣能賺錢。

 

 

 

2014-03-30

人民幣避險 年初進場的才賠錢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人民幣匯率上周五止跌,讓面臨保證金追繳壓力的銀行金融行銷業務(TMU)客戶稍微鬆口氣。大型銀行表示,已違約的TMU客戶不多,今年初進場的客戶,才真正賠錢,其他客戶半數老本應都可保住。

 

人民幣匯率自2月中旬起急貶,TMU業務成為眾矢之的。前兩年靠TMU衝刺獲利的銀行,近期都不敢在法說會上宣傳這項業務;但銀行也說,超過8成的TMU客戶在過去3年賺飽了,近期出狀況的,都是今年年初「才上車」的客戶。

 

銀行財務處主管指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2010年時還在6.8元價位,此後是一路單向升值。

 

許多台商在業務避險之餘擴大投資部位,透過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押人民幣單邊升值;這些客戶在過去3年都很賺,即便人民幣自今年2月以來貶值2%,但若加計過去高獲利,銀行說,這群客戶最多賠一半,還沒賠掉老本。

 

但也有批中小企業主,看別人賺了3年錢,到今年年初才上車,這最後一批進場的客戶,約占1成比率,才真正賠大了。但賠錢時,沒人願賭服輸,還是要找銀行算帳。

 

銀行說,TRF每個月都須履約,若市場波動大,例如匯率短期大貶,就跟台股的信用交易一樣,銀行將依約向客戶追繳保證金;若客戶沒繳保證金,銀行可斷頭,強迫客戶出場,但迄今,8成以上客戶仍有能力繳保證金,違約狀況還不多。

 

由於TRF交易,是銀行與客戶對做,若不讓客戶賠,就是銀行自己賠;但銀行也不希望客戶大賠,免得維繫多年的客戶,因為賠錢而跑光,多數銀行都希望能求取平衡點,在繳保證金時,對客戶採較寬鬆認定標準,並希望人民幣匯率早日止跌回升,緩解客戶繳交保證金壓力。

 

因為有客戶受傷,近期TMU業務已沈寂下來,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放寬後,進、出口商都會有避險需求,TMU對銀行來說,還是相當重要。

 

人民幣投資過熱 企業主虧數千萬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聯合報
2月下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重貶,市場錯愕。但金管會不准銀行推「不保本」的人民幣結構型商品,一般投資人只要持有到期、不出場,並無虧本問題;反而是嘗到人民幣升值甜頭的企業主,先前放大槓桿倍數,在人民幣匯率選擇權市場兵敗如山倒。

 

這波人民幣匯率下挫,受傷最重的是金融行銷業務(TMU);這是由各銀行法人金融部門,鎖定企業客戶及高資產人士。由於TMU包裝的人民幣匯率選擇權及期權產品,1個單位就是100萬人民幣、約500萬台幣起跳,一般投資人根本不夠格買到。

 

銀行交易室主管分析,這種人民幣匯率選擇權商品,是針對企業客戶,尤其是大陸台商的人民幣避險需求。

 

人民幣自2012年9月來,長達16個月都是單向升值,企業客戶只要押人民幣升值,閉著眼睛就大賺;嘗到投資甜頭的企業主,紛紛加碼,且放大投資槓桿倍數,沒想到近期大陸官方大動作干預人民幣匯率走勢,一瞬間被打回原形。

 

由於匯率選擇權商品,賺和賠都是以倍數計,許多企業客戶砸下了千萬台幣,損失以數千萬元計。

 

據了解,部分客戶不甘心賠很大,因而向金管會反應。但銀行說,許多台商客戶購買人民幣衍生性商品,已非原來的避險目的,已是「投機」,但在契約到期前,都是帳上未實現損失。

 

一般投資人,在這輪人民幣急貶中,應不至有大幅損失。金管會銀行局表示,民眾的人民幣存款,受到中央存保的存款保障,而銀行對一般投資人推出的人民幣結構型(或稱組合式商品),一定要保本;亦即,只要投資人不提前出場,投資本金將完好無缺,頂多沒有獲利。

 

外傳金管會因為這波人民幣匯率重挫,盯上雙元貨幣。官員也澄清,雙元貨幣只有法人能承做,一般投資人,因為卡在每天人民幣2萬元的結匯上限,並不能投資。  

 

金融商品客戶大賠 驚動央行金管會

  • 2014-02-13 01:09
  •  
  • 工商時報
  •  
  •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主管機關對於國銀承作TMU的要求

主管機關對於國銀承作TMU的要求

 銀行衝刺金融商品(TMU)業務引起兩大主管機關注意。不少國銀將TMU作為今年在授信以外的另一重點衝刺業務,但金融圈人士透露,農曆年前部分銀行TMU客戶大賠,引發爭議,更驚動金管會及央行兩大主管機關出手調查銀行是否失職,為國銀開發TMU業務亮起黃色警示燈。

 銀行形容,這猶如當年銀行金融海嘯時期銀行財富管理部門賣給客戶結構型商品所引發客訴糾紛再度上演。據指出,金管會與央行了解重點,主要在銀行是否在財務操作之前,有對客戶善盡風險告知的義務,包括是否有提醒客戶外在情況的變化,以及何種情況下有投資虧損風險的情境模擬。

 行庫高層認為,美國量化寬鬆(QE)退場,國際資本市場出現相當的變化,且速度加快,因此金管會與央行基於不希望在外在環境驟變的同時引發更多客戶投資虧損的爭議,才向相關銀行作進一步了解。

 現在市場TMU業務較強的銀行多以銀行為主,包括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台新銀、永豐銀等,金融業者指出,其中,選擇權財務操作對銀行TMU獲利貢獻,更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業者指出,儘管選擇權操作對銀行從事TMU業務貢獻非常大,也為客戶帶來可觀收益,但造成客戶大賠的爭議也往往都與選擇權業務有關。

 金融業者表示,主要是選擇權即使中途發現方向不對,但仍必須等到契約終了才能結算損益,所以一旦初始方向看錯,最後賠的只會更多。國銀主管則形容:「畢竟利自險中求,高收益的背後就是高風險」。

 國銀主管私下指出,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由於澳幣及南非幣等幣別暴起暴跌,因此銀行為客戶作TMU操盤而大賠的事件時有所聞,相關客訴糾紛也頻傳,因此對於農曆年前,金管會及央行出面了解銀行承作相關業務的情況,並不意外。

 資深國銀財務操作主管也指出,通常作避險性的操作儘管獲利不高,但也不會大賠,可是選擇權就完全不同,倘若銀行作TMU時為客戶操作選擇權,贏的時候獲利會高出避險操作不少,若賭錯方向,賠的錢也是「加倍奉還。」

 舉例來說,贏的時候是本金的1倍,但輸的時候,往往客戶賠出的金額是原來本金的2~3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