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害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黯然下台的陳震遠、陳震武兄弟假造人頭審查論文案近日又有新進展。國際期刊《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日前宣布撤銷陳震武投稿的3篇論文,這3篇論文是在2012到2013年期間發表遭撤銷原因是「論文被接受是因為經由有利益衝突的審查者推薦」。這3篇論文都僅有陳震武和其他學者掛名,並無當年被視為主導整起案件的陳震遠掛名,也讓國際學術網站「Retraction Watch」認為,陳震武在整起案件並不是無辜的旁觀者。

 

前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陳震遠,前年7月因涉利用偽造人頭帳號進行同儕審查,總計共遭英國期刊《震動與控制》撤銷60篇論文,其雙胞胎弟弟陳震武也涉入其中有21篇論文遭撤,陳震武研究所時期的指導教授蔣偉寧也因掛名受波及而請辭下台。

 

陳震武現為高雄海洋科大海事資訊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陳震武去年因為論文審查造假,科技部倫理審查委員會決議將他停權8年、追回3件計畫的研究主持費約43萬元,但現在新爆出的3篇遭撤銷論文,過去科技部調查時並不在其中,故科技部將會重新啟動調查,一旦確認有問題,現有決議可能會再加重。

 

去年2月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認定陳震武違反學術倫理,陳震武遭科技部處以停權10年,並追回當初3件研究計畫主持費43萬元。不過,陳震武不服判決,向行政院提出訴願,去年科技部學術倫理委員會重新審查,改為停權8年並追回43萬元,但陳震武仍然不服,目前準備對簿公堂,科技部已經準備律師和陳震武進行訴訟。

 

科技部次長林一平說,最新披露的這3篇論文,過去科技部調查時並不在其中,故科技部將會重新啟動調查,知道此事心情「很難過」,心想「怎麼又有了」,至於陳震武準備訴諸司法,推測可能是陳震武覺得自己雖錯,但不應該承受這麼嚴重懲處,他個人對此沒有評論。

 

至於是否再找陳震武了解這3篇論文起源,以及原有懲處「停權8年並追回43萬元」是否會加重,林一平說,一切交給學術倫理委員會來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對陳震武是負面東西」。

 

教育部說,事件爆發後,經高雄海洋科大查證,陳震武教授升等論文中確有數篇有問題,校方已決議取消陳震武教授資格,現降為副教授,並追討溢領薪資,但陳震武不服而進行行政訴願,雖遭駁回,現正進行訴願中,而這些新事證,將會轉由高雄海洋科大進行了解。

 

《蘋果》至截稿為止無法聯繫上陳震武。披露此事的Retraction Watch網站也指已連繫陳震武,但未取得他的回應。(許敏溶╱台北報導)

 

2015-02-06  17:25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科技部今公布陳震武、蔣偉寧學術倫理案,分處停權10年、1年,另追回陳震武3件計畫主持費,蔣偉寧將後續發布聲明,陳震武則透過校方表示,對於論文瑕疵事件造成學術界困擾很抱歉,將全力配合調查。

  • 遭科技部停權10年,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表示很抱歉,將全力配合調查。(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遭科技部停權10年,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陳震武表示很抱歉,將全力配合調查。(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從去年論文案爆發後,請辭回到中央大學土木系任教,而陳震武是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研究所教授,科技部後續接獲檢舉,2人論文涉自我抄襲,今下午公布調查結果,陳震武自我抄襲屬實,將停權10年並追回當初3件研究計畫主持費,而蔣偉寧督導不周,亦停權1年。

陳震武透過海科大表示,有關論文及他哥哥的論文瑕疵事件,造成學術界困擾,感到很抱歉,對懲處結果尊重,未來將全力配合科技部及教育部的調查;蔣偉寧稍晚才對外發表聲明。

中央表示,對這件事感到遺憾,未來會依照科技部、教育部的公文依法行政,也會盤點校內現有的學術倫理規範;海科大則說,陳震武在校內從副教授升等為教授,經教育部要求也重新檢視其升等論文,去年12月底已將結果已送至教育部,目前將待科技部公文,處理其研究主持費的上繳,也學了一個教訓,對未來老師在學術論文的升等上,將更嚴謹。

蔣偉寧晚間5點多也發表聲明,重申對陳氏兄弟冒名審查一事,並不知情,也曾整理相關資料、開記者會,去函英國SEGA出版公司,獲該公司澄清無參與冒名行為,也將資料一併交給科技部學術倫理審查委員會,仍遭停權,「本人引以為憾」。

2014-11-28

〔記者湯佳玲、林曉雲、邱芷柔、李容萍/綜合報導〕前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論文假審案,被英國出版社SAGE撤下六十篇論文,連帶波及身為共同作者的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下台,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國際期刊,更以七頁專文探討論文審查,期刊還評論陳震遠案「令人嘆為觀止」!

 

  • 論文假審案主角陳震遠。(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論文假審案主角陳震遠。(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 陳震遠論文假審案刊登自然期刊新聞特寫,其所搭配的圖一邊是穿白袍的研究人員拿筆寫論文,一邊是穿黑色西裝蓋審核通過印章,諷刺「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取自自然期刊)

    陳震遠論文假審案刊登自然期刊新聞特寫,其所搭配的圖一邊是穿白袍的研究人員拿筆寫論文,一邊是穿黑色西裝蓋審核通過印章,諷刺「自己的論文自己審」。(取自自然期刊)

  •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左)日前與陳震武(右)針對論文假審案提出說明。(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左)日前與陳震武(右)針對論文假審案提出說明。(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七頁專文探討「同儕審查騙局」

 

本期《自然》期刊的新聞特寫刊登題為「同儕審查騙局」,由紐約的「撤稿監察」公司兩名創辦人凱特.福格森、亞當.馬庫斯與員工伊凡.歐蘭等人撰文。文章指出,二○一二年韓國學者文亨尹被發現偽造審查人員,但尚不是「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台灣陳震遠案才是。

 

文亨尹當時曾偽造電郵帳號,對自己向《藥物生物學》期刊投稿的論文進行同儕審查,事發後,逾卅篇論文遭撤銷;陳震遠則是發表在《震動與控制》期刊論文也偽造人頭帳號同儕審查自己論文,他被揪出一百卅個假冒帳號,七月被撤銷六十篇論文。

 

文章指出,兩案都暴露了由「湯森路透ScholarOne」 這個自動出版送審系統的弱點,假如受邀審查論文的學者是假email帳號,審者收到期刊郵件後可在不必額外確認身分下,就進系統註冊。且不只ScholarOne系統有此盲點,國際學界另常用的Editorial Manager系統也有同樣問題,值得學界警惕。

 

科技部長批丟人現眼 重創台灣

 

科技部部長張善政表示,陳震遠案對台灣學術聲譽很傷,如今登上《自然》期刊「更傷,丟人現眼」,重創台灣國際聲譽,未來國際期刊審查台灣論文一定格外嚴格,影響最大的是才剛要出頭的年輕學者。

 

目前科技部對研究計畫補助因此已捨棄RPI(論文影響指數)值,並將「不當手段影響論文審查」列入違規,而且未來再有共同掛名論文出包,每一共同作者都逃不過責任。

 

教育部政次陳德華則表示,陳震遠原任教的屏東大學(前屏東教大)和同涉案的其兄陳震武原任教的高雄海洋科大也須負起責任,他還沒有看到屏大報告,海科大原僅欲扣除給陳震武的彈性加薪了事,教部無法接受,要求再作處理;他也提醒各大學注意學術研究及審查倫理。

 

陳震遠表示,他已於七月中旬公開發佈聲明(編按:他為投稿疏忽致歉,願接受調查),這次回應和之前一樣;蔣偉寧今年九月卸任後已回到中央大學土木系教書,他透過學校秘書表示「謝絕回應」。

 

 

 

蔣偉寧在記者會上表示,已向馬英九總統與行政院長江宜樺請辭,2位長官也同意,未來將回中央大學任課

以下是蔣偉寧請辭聲明稿全文:

(一)受到陳姓教授疑似冒名審查期刊論文遭SAGE撤銷60篇論文事件,因其中5篇有本人列名遭外界評議,經思考後為維護個人名譽及避免政務推動受影響,決定請辭教育部長職務。

(二)本人有幸參與行政院團隊,竭盡心力推動各項政策,期間獲得長官指導與內閣同僚的協助,獲益良多,銘感五內。

(三)感謝教育部同仁戮力從公,不眠不休推動各項政策,包括人才白皮書、幼托整合、12年國教、技職再造第二期計畫、高等教育教育創新、國際與兩岸交流、樂齡學習、數位學習、打造運動島及青年發展行動方案等,每一位同仁宵旰勤勞的身影。深深映在我的腦海,我要向同仁致上最高的敬意。教育是長遠的工程,期勉同仁一秉崇高志向,同舟共濟,持續加油。

(四)教育的目標是要成就每一個小孩,即便離開了教育部長的崗位,仍會為這個理想而努力。

 

 

以下為清大基進筆記之聲明:

關於今日聯合報等媒體大篇幅偏頗報導陳為廷同學於立法院備詢時辱罵教育部長,以及清大­校方代陳為廷同學向教育部長與社會大眾道歉等事,基進筆記有如下聲明:

一、教育部長說謊和陳為廷同學指控

陳為廷同學和其他「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同學,因立法委員質詢「教育部長發函關切反壟­斷學生」一案,而至立法院備詢。為何會有新聞報導中所呈現的激動發言?是因上段質詢內­容中,林飛帆同學備詢時所問:「若關心學生,為何不直接到現場來,而要事後發函?」教­育部長回應:「我最支持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若學生參與的是教育政策相關運動,我會到現­場關心」。

但事實上,教育部長從未於學生抗議任何教育相關議題時親自接見學生,學生於教育部前和­平抗議「教育部學費調整方案」時甚至一度安排警備車、鎮暴警察嚴陣以待,部長等於在國­會殿堂上公然撒謊,陳為廷同學指控部長「偽善」、「滿口謊言」之修辭實為寫實,並未過­當。整個發言過程沉痛真摯,句句指控皆指向部長說謊的事實,《聯合報》「打斷教長發言­」的報導則為對陳為廷同學的抹黑,完全違背其作為國內大報之新聞倫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