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台灣股市氣氛低迷,月平均成交量更將創下今年以來的新低紀錄,資金動能匱乏,已經成為台灣資本市場發展最大的隱憂。特別是十月下旬全球股市都展現跌深反彈的回升行情,唯獨台股在量能不斷萎縮的低迷氣氛中欲振乏力,人氣渙散。

以十月份至今的成交統計來推估,集中市場日均量跌至800億元上下,櫃買中心面臨200億元保衛戰,兩個市場合計勉強守住1,000億元的底線,比今年六、七月的1,400億元水準,整整縮水了30%,而且已經注定要重寫今年以來的新低紀錄。

 

成交量的萎縮不是短暫、單一的現象。台灣股市在千禧年交替的時候,還是每天成交兩千億元的活絡市場,經過了911、SARS以及08年的金融海嘯,總統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也換過多任,國內與國際情勢已經天翻地覆的改變,唯一不變的是台股成交量穩步下滑的趨勢。對於歷任的總統、金融官員以及證券業的主管來說,恐怕誰也沒想過,台灣股市會冷清到每天剩下六百億元的地步。

在亞洲主要股市當中,台股的排名也不斷下滑。包括日本、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澳洲以及大陸的前十大證券交易所,台股成交量從全亞洲第二名,一路跌到第七名,總市值更跌到倒數第二名。雖然政府不斷高喊國際化,但是台灣股市的國際競爭力與排名,卻與政府的口號逆向而行。

現任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上任後,為了刺激台股的量能,已經祭出「自營商可以買賣漲跌停股票」、「1,200檔平盤下可放空」、「200檔股票可現股當沖」的三項救量措施,被媒體統稱為振興台股的三支箭。面對十月份低迷不振的市況,曾主委再度宣布「振興台股第4支箭」,內容包括資券互抵不再列入融資券限額計算;提高投資人單戶、單股的融資券限額;提高上櫃股票融資成數到6成;鼓勵上市櫃公司辦業績發表會等。

曾銘宗雖然是歷任金管會主委中,最積極推出刺激成交量政策的主管官員,但成效卻沒有顯現,或者說,如果沒有這些刺激措施,台灣股市恐怕成交量還要下跌。

中華民國券商同業公會則將成交量萎縮的現象,歸因於證券交易所得稅的復徵;券商提出說帖,呼籲總統府與行政院重視證券市場的五大傷害,包括去年登錄興櫃家數大減近五成;日均量跌破一千億元,衰退幅度高居全球主要股市之冠;大戶逃離,每季成交5億元的大戶人數大減47.7%,成交量介於1億元至5億元之間的中實戶,同樣大減43%;再者,透過複委託買賣國外有價證券的戶數成長37.2%,共計流出資金將近1,000億美元、或者新台幣三兆元。

併同金管會救市四支箭的成效,以及券商公會發出的警訊,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股市危機的核心問題,就是新上市公司太少、股市大戶逃離、資金轉向國際市場,政府被迫藉著刺激短線周轉率,來彌補大戶退出之後的缺口,卻仍然無法扭轉下滑的跌勢。

仔細觀察台灣股市所面臨的危機,跟台灣的職業棒球聯盟遭到美國大聯盟「吸金」非常近似。棒球是台灣扎根最深的運動,但是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頂尖的球員被大聯盟挖角,看球的觀眾也被大聯盟轉播吸走,中華職棒收不到門票、找不到廣告,只有拚命在球員的帽子與衣服貼廣告,為了生存降低了球賽的品質,也沒有能力做該做的中長期投資,球場設備、球員訓練都跟大聯盟越差越遠,最終台灣的國球運動,竟然淪為美國棒球帝國的殖民地。

在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大潮流下,香港、紐約、倫敦的上市公司資訊透明又快速,而且還有許多高速成長的新上市公司,海外證券交易成本大幅下降,交易手續費幾乎向台灣看齊,而且不必繳交昂貴的證券交易稅。同時,台灣股市的投資人將資金轉出海外,與職棒觀眾手握電視選台器分秒轉台那樣容易,甚至一轉走就再也不回頭,曾經輝煌的台灣股市,猶如職棒一樣,不敵國際股市大聯盟的吸金大法,慘遭邊緣化。

金管會的救市措施,雖然已經是歷年來最有誠意的嘗試,卻掉入孟子所形容「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如此困境,也像是中華職棒拚命往球員身上貼牌廣告那樣,最終難挽頹勢,反而挫敗了百萬股民的士氣。

體認到台股面臨的根本問題,金管會與券商公會乃至行政院,都必須警醒,整合台灣所有的力量,從根本思考台灣股市在國際強敵競爭中,究竟應該如何定位自己,找到核心競爭力、重新訂定戰略目標,徹底檢討培育新上市公司、挽留本土大戶、吸引國際資金、翻新交易制度,乃至股票交易稅、所得稅等基礎制度。這些當然都不能奢望一蹴可幾、立即見效的特效藥,卻是所有金融從業人員、所有上市企業最殷殷期盼的改革。我們認為,資本市場的興衰,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自該傾盡舉國之力,徹底檢討翻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