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財務學的專家Jason Zweig指出,投資人的「預測癮」深植在人類心理層面,但卻也使投資人決策能力變弱。

英國媒體《每日電訊報》報導,數百萬年來,人類就傾向會將身活周遭所發生的隨機事件,做出相關連結或合理解釋,嘗試透過見微知著來閃避大災難。然而,這項人類的本能在面對投資決策的時候,卻是會干擾邏輯判斷的絆腳石。

尋求、歸納趨勢會使投資人「感覺良好」,如當獲得意外的報酬,像投資賺錢時,人類腦中會自然而然產生稱作多巴胺(dopamine)的化學物質,也是驅使大家勇於面對風險的動力來源。

關於多巴胺另一件有趣的是,除了面對當下發生的意外好事時,人類大腦會分泌此物質外,對於未來預期發生的事情也會有相同反應。換句話說,這個令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不僅僅只是投資賺大錢的時候會產生,當投資人單純想像時,也會受多巴胺的影響,尤其是當投資人認為所觀察到的趨勢,會帶來下一次的勝利的時候。

此外,多巴胺效應的強弱,會受到投資人近期數次經驗所影響。換言之,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事實上,是依據最近幾次的交易狀況而決定,非長期累積的經驗判斷,這也是為什麼投資人時常在牛市的尾端做出傻事。

認知概念是最重要的第1步,瞭解在做投資行為時,人類的決策主要是受到非理性的直覺影響,理性在這之間的貢獻少之又少。因此,做投資要屏除情緒的干擾,「感覺良好」的時候,或許並非真是如此。

鉅亨網薛景懋 外電報導  2014-12-31  21: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