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2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恐對台灣產業造成人才流失,而且已延伸到研發設計端,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理事長盧超群、科學園區同業公會常務理事林錫銘,同為半導體業IC設計公司董事長,他倆昨不約而同抨擊,政府在稅制上獨厚外國投資人,對台灣業界卻嚴苛到已無任何留才工具,簡直是人才流失的最大推手。

 

林錫銘指出,中國去年宣布成立6000億元投資基金扶植半導體產業,預期將會帶動產業逐漸成長與茁壯,這一定對台灣造成威脅;台灣經過35年的長期耕耘發展,投入好幾兆新台幣,才有今日的成就,目前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產值居世界第一,IC設計名列世界第二。

 

分紅配股課稅 政府自廢武功

 

林錫銘感嘆,員工分紅配股是過去台灣吸引人才最有效的工具,但自從員工分紅配股改為費用,加上近幾年稅制越改越不公平合理,對半導體產業延攬人才如同「被斷手腳」,政府自廢武功,根本不用等紅色供應鏈崛起來競爭威脅。

 

林錫銘認為,政府對產業界員工特別嚴苛,員工分紅配股(包含限制型股票)採實價課稅,且依配發還未出售的虛擬所得課稅,除權息還要課2%健保費,非常不公平合理,一些高階與專技人才所得稅率加健保費幾乎高達近50%,外資與法人不用課健保費,且課稅約僅20%,相較之下,稅制宛如懲罰本國員工與大股東、董監與經理人。

 

盧超群更以通關比喻,到世界各國通關時,本國人通關皆比外國人快,但目前政府課稅卻是厚待外國人,對本國人苛刻,毫無道理可言;台灣半導體經過35年發展才有今天的局面,中國不可能快速濃縮為3.5年就趕上台灣,但台灣政府若說得多、做得少,對業界建言置之不理,競爭優勢會逐漸流失。

2015-07-02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近15年來,中國陸續挖角台灣半導體產業人才,從晶圓代工、封測再延伸到近年受矚目的IC設計研發,企圖複製台灣產業供應鏈;近來中國砸重金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挾市場與資金優勢,找技術與號召人才更是招式百出。

中國與台灣在半導體業原本呈現極大的差距,2000年台積電(2330)併購世大,原任世大總經理張汝京帶著一票人轉戰中國創立中芯國際,優渥的薪酬福利與配股,吸引晶圓代工、封測等生產製造端一波西進風,但有些人因發展不如預期陸續鎩羽而歸。

西進的半導體業知名人士包括現任中芯執行長與執行董事邱慈雲、併購新加坡星科金朋的中國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總經理林治國等人;近年來,中國砸重金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擁有市場與資金優勢,找技術與號召人才更是招式百出。

不同於將生產製造人才挖角到中國,近幾年,中國挖角IC設計人才直接提供在台上班機會,例如華為旗下的IC設計廠海思設立訊崴技術、港資鑫澤數碼皆在竹北設立據點,瞄準台積電、聯發科(2454)等台灣指標大廠研發人才,祭出股票之外,薪水是台灣的4到5倍不等誘人籌碼,吸引竹科半導體好手紛跳槽。

繼聯電(2303)赴中國廈門投資設立12吋晶圓廠,力晶科技日前也決定與中國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投資參股協議書,雙方欲合資成立合肥晶合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簡稱晶合集成),總投資額135.3億人民幣,計畫建置月產能4萬片的12吋晶圓廠。

聯電、力晶皆看好中國市場,建廠由中國協助出資,但在技術、營運則要聯電與力晶大力支援,顯示在實際發展需要台灣產業界「扶植」;業界認為,中國擁有全球唯一內需與外需都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持品牌發展,加上政策扶植半導體業發展,短期雖還追不上台灣,但就長期而言,台灣無論是政府或產業界都要戒慎因應。

 

 

---

紅潮滾滾 台灣力搏紅海專題之二(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0日電)「企業界的一條腿被政府砍斷了」,偉詮電董事長林錫銘拿出預先擬好的稿子,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今年年會上大吐苦水。
員工分紅費用化,加上證所稅,讓員工失去長期持有公司股票的意願,許多上市櫃公司價值被低估,林錫銘說,「很多公司可能會被委屈併購」。
台灣半導體去年總產值創下新台幣2.2兆元的佳績,業界原本應該興高采烈的慶祝,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今年年會現場氣氛卻顯得凝重,應邀出席參加論壇的產業代表無不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前景感到憂心。
旺宏總經理盧志遠說,「台灣半導體的優勢正在垮掉」;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張垂弘也說,員工分紅費用化後,台灣競爭力正衰弱中
林錫銘並非無的放矢,台灣半導體業界也不是杞人憂天,半導體廠實際已感受到中國大陸強大競爭威脅。

* 台廠處境「前有虎、後有狼」近2年編碼型快閃記憶體(NOR Flash)市場,中國大陸兆易創新(GigaDevice)已快速崛起,成為市場價格殺手。
NOR Flash產品價格連年下跌5%至10%,造成台灣快閃記憶體廠商旺宏近年財報連年虧損。
記憶體製造廠華邦電總經理詹東義說,過去2、30年來,台灣從美國矽谷那邊搶了一些生意過來,依歷史軌跡,部分訂單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大陸,恐不可避免。
「前有虎、後有狼」,科技部長徐爵民一語道破台灣半導體產業當前處境。
中國大陸重點扶植半導體產業並不是頭一遭,過去有2000年、2011年國務院出台的18號文「鼓勵軟體產業和晶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有「新18號文」之稱的4號文,還有2008年的01、02重大科技專項。
大陸接連頒布扶植半導體產業政策,內容除了對IC製造等廠商給予所得稅優惠,還透過創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企業重組併購,推動企業利用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進行質押貸款,並施行半導體研發專項基金。
尤有甚者,大陸2014年6月24日 發布「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由國家成立人民幣1200億元投資基金扶植半導體產業,不僅獎助力道前所未見,且政策層級更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 高薪挖角加併購 陸IC設計業加速壯大大陸深知,發展IC設計產業的關鍵在人才,因此,挖角成為中國大陸壯大IC設計業採取的手段之一,並直指台灣的聯發科為首要目標。
為防堵效應擴大,聯發科不惜與前手機部門最高主管袁帝文對簿公堂,一度鬧得沸沸揚揚。
過去業界最常討論的是,中國大陸以高薪挖角,直接將薪資計算單位以人民幣替換新台幣。
現在陸資IC設計公司甚至直接跨海來台設據點,就近挖人。
電源管理晶片廠致新總經理吳錦川說,現在跳槽,連上班地點都不用換,只要到新東家在對面租的辦公室就可以。
面對中國大陸廠商挖角效應逐步擴大,台灣IC設計廠去年來紛紛進行結構性調薪,幅度最高達2至3成水準,展開留才大作戰。
除了挖角,中國大陸在強大資金奧援下,還展開一連串併購,加速擴張。
大陸半導體界近年的併購案例包括清華紫光收購展訊、美國上市公司銳迪科(RDA),上海浦東科技投資也收購瀾起科技私有化;此外,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除收購影像感測器大廠豪威,還聯合長電科技及中芯國際收購全球第4大封測廠星科金朋STATS ChipPAC,這一波波的併購動作都在產業界引起一陣波瀾。

*台灣IC設計業如芒刺在背 估2016超越台灣中國大陸這次來勢洶洶,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認為,中國大陸產業升級不是以台灣為目標,台灣與中國大陸除了競爭,還有合作。
只是台灣半導體業界無不感受到強大威脅,有如芒刺在背。
華亞科董事長暨南亞科總經理高啟全說,中國大陸積極扶植半導體產業,「對台灣一定會有很大影響」。
中國大陸儘管過去打造眾多大型本土製造廠計畫失利,不過,中國大陸此次推動建立新的IC設計公司,並集結中央、地方政府及私募股權投資業者一同投入龐大資金,研調機構IC Insights也認為,此做法將明顯改變IC供應商版圖。
談及兩岸IC設計業競爭態勢,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雖然肯定聯發科是很強的公司,不過,他仍語帶保留說,「台灣IC設計公司較少,中國大陸公司較多」。
事實上,以無線通訊晶片見長的大陸IC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Hisilicon),目前不僅已開始採用台積電16奈米先進製程,技術上已不輸台商,規模也已超越台灣第2大IC設計廠聯詠。
中國大陸IC設計廠在價格競爭上,更對台灣廠商造成不小壓力。
各界普遍認為,這次台灣IC設計業恐將首當其衝。
據統計,2009年中國大陸僅海思1家躋身全球前50大IC設計廠之列,2014年已擴增至9家規模;中國大陸這9家廠商產值合計約805億美元,為歐洲及日本IC設計廠的2倍多,已有長足進步。
一般預測,中國大陸IC設計業總規模在2016年就會正式超越台灣。

* 台灣仍有優勢 與陸有數年差距台灣晶圓代工在有台積電製程技術絕對領先優勢下,全球龍頭地位仍將屹立不搖。
以28奈米製程為例,台積電早在2011年10月即導入量產,中芯國際遲至2014年1月才宣布進入28奈米時代,足足晚了台積電2年3個月。
張忠謀對台灣晶圓代工競爭力依然信心十足,他說,「過去10年,台灣與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的差距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擴大。
」台灣第2大IC封測廠矽品董事長林文伯表示,中國大陸培植自身的紅色供應鏈,也要面對全球市場,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完整的供應鏈,也有IC設計龐大資源,可與大陸維持競合關係。
他建議應該徹底開放兩岸產業競合關係,台灣封測產業仍有3到5年的優勢。

* 找出定位面對競爭 盼政策加緊投入身兼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的網通廠中磊董事長王伯元,不免為國內半導體產業處境憂心,今年他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年會中大聲疾呼,政府應跟進成立新台幣1000億元基金,投資半導體產業。
台灣產業該何去何從?詹東義說,過去台灣搶了美國矽谷的生意,矽谷並沒有因此消滅,只是經營方式不一樣,這值得台灣廠商借鏡。
面對中國大陸的競爭,台灣半導體廠要改變,否則遲早會倒下。
詹東義表示,企業主管應重新思考經營模式、產品與人才策略,也要國際化發展,不要只看中國大陸市場,要追求各地市場。
一家IC設計廠總經理說,中國大陸產業鏈的崛起,短期勢將對台灣半導體業造成衝擊,不過,中國大陸有國家政策,但缺乏產業政策,依照過去經驗看,當國家政策過後,產業並沒有建立起來。
中國大陸追求快速成效,適合在製造業或標準化產品發展,IC設計業投入研發需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效,長期來說,大陸能否發展出關鍵競爭力,仍待觀察。
他指出,台灣業者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才是面對這波「紅色供應鏈」勢力崛起的最好辦法。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電子與系統研究組副組長楊瑞臨認為,軟硬結合,朝子系統發展,或許是台灣IC設計廠的一條活路。
1040620

 

--

 

紅潮滾滾 台灣力搏紅海專題之五(中央社台北21日電)今年4月初,中國金沙江創投砸下33億美元買下飛利浦旗下LED事業Lumileds與汽車照明事業,宣告紅色供應鏈的崛起,這股狂潮不只衝擊台廠,連國際大廠都難以招架。

 

大陸的企圖心跟能耐已經從內需市場,轉向放眼全球,紅色供應鏈不只「搶人」、「搶單」,更砸大錢買股權「搶專利」,企圖突破專利高牆,將海外市場一併染紅。

 

* 5倍薪挖角,台廠人才大流失

 

2011年,大陸LED(發光二極體)大廠三安一口氣挖走台灣磊晶龍頭廠晶元光電近百名技術人員,規模之大,嚇壞了台灣廠商,這是台廠第一次體認到紅潮來襲的威脅,接下來幾年,一波波挖角行動從沒中斷過,不只晶電,台灣LED廠包括億光、隆達、璨圓、新世紀,都有切身之痛。

 

台廠感嘆「有幾個年輕人擋得了 5倍薪水的誘惑?」,三安當年開出的條件是,一般研發人員薪水從新台幣直接轉成人民幣,相當於 5倍的價碼,主管級更高,有些年薪更高達千萬人民幣,甚至有附帶條件是要求回台再挖角,吸收人才。

 

大陸十二五計劃中,LED是重點扶植產業之一,政府給錢又給地,大陸企業「銀彈」充沛,可用的工具比台灣多,自從台灣採取員工分紅費用化及證所稅後,要留住人才更難。

 

5年來,台灣LED產業的確流失了大批人才,但這樣的惡意挖角也讓不少適應不良的人變成了「技術蟑螂」跟「流浪台幹」,再也回不了台灣。

 

「有這樣的記錄,台灣廠商有誰還敢用?」台廠主管說。當然,具創新力的人才獲得了更大的舞台,但畢竟是少數。

 

一名當年本來想跟學長一起跳槽的阿豪說,很現實的,人家重金挖角,當然要得到同等的回饋,聽說,一去到那邊,他們就安排1到2個陸幹在旁邊跟著學,名義上好聽是團隊合作,暗地裡就是要把你身上的技術在最短期間內吸光,如果你不是個有創造力的人,無法持續開發出更新的技術,肯定很快就被踢走。

 

阿豪說,「有些更惡劣的會用謠言重傷的方式逼你走,例如一些對私生活誇張的八卦流言,讓人難以待下去」,陸幹與台幹間的競爭、鬥爭分化戲碼,都可比擬八點檔了。當一旦離開三安,只能去大陸二線廠,因為有這樣的記錄,通常台廠都不太敢用,也回不了台灣,加上產業技術跑得很快,如果沒有學到新的技術,很快就沒有利用價值,漸漸的,成了所謂的「技術蟑螂」或「流浪台幹」。

 

* 台廠苦撐待變 比氣長

 

其實,LED產業早在 5年前已面臨龐大的紅潮襲擊,經過 5年來的洗禮,現在留下來的大多有一定的競爭力,只是直到目前,台廠依然無法擺脫陸廠的糾纏,尤其一般照明市場嚴重供過於求,甚至連國際照明大廠都加入削價競爭戰局。

 

新世紀董事長鍾寬仁形容,「LED簡直像是賭場,初期投入都會賺錢,好比第一次去賭場的人都會贏錢,剛開始先讓你嚐到甜頭,吸引你再投入,當你大舉投入時,剛好遇到大陸也跟著大舉投入,下場就是大賠」。他說,LED是個神奇的產業,進去很容易,被砍頭也很快。

 

市調機構LEDinside研究協理儲于超說,台灣只能苦撐待變,比氣長,等待陸廠再一波淘汰,市場秩序才有可能真正回復。

 

過去幾年,台廠在技術與產品上始終領先陸廠1到2年時間。但近一年來,陸廠急起直追,速度令人咋舌,兩岸差距已縮短到半年,有些甚至僅差距1到2季,台廠在LED照明市場的優勢正快速流失中。

 

儲于超估算,台廠未來2年如果無法轉型成功,恐怕就得被淘汰。2012年,台灣晶片加封裝的總產值在全球占有率21.4%,還領先陸廠的16%,2013年台灣降到20%,大陸快速拉高到22%,首度超越台灣;2014年台灣回到21.3%,大陸再增長到24.2%,開始拉大與台灣距離,今年肯定差距會再拉大。

 

不過,他強調,台廠也不是省油的燈,30年的基礎打底,除了技術底子外,台灣人的「軟實力」絕不容忽視,包括市場策略、服務及靈活應變都有相對優勢;近幾年台廠積極轉型的成效,已逐步顯現。

 

* 台廠反擊 瞄準全新應用市場

 

LED雖是小小的一個元件,但應用範圍相當廣,從最早的指示燈、顯示屏、背光,到現在的照明,照明又可分為一般照明、智慧照明、醫療照明、農業照明、特殊應用照明等,未來包括UV LED(紫外線LED)、穿戴裝置、3D應用,都是全新的市場。

 

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表示,從LED垂直整合鏈來看,目前LED燈泡都控制在中國業者手上,對台灣不利,台灣必須利用智慧照明,把燈泡控制權拿回來;台灣擁有強大的零組件供應鏈,如果能夠發揮整合能力,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非單一元件,再搭配自動化或新的技術製程,台灣就有機會翻盤。

 

隨著LED技術進步、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加上LED照明市場漸趨成熟穩定,顯然,利用技術及專利的優勢搶先開發下一個應用市場,找到新的藍海,絕對是台廠擺脫紅色供應鏈的致勝守則。

--

紅潮滾滾 台灣力搏紅海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張建中新竹20日電)台灣茂矽副總經理周崇勳6月5日突然現身證交所,為的是宣布董事會決定停止生產太陽能電池製造業務。

周崇勳全程低著頭,逐字照著新聞稿唸,2分多鐘後就匆匆離去。

2011年,茂矽位在湖口唐榮科技園區的太陽能新廠落成啟用,大張旗鼓請來醒獅團表演。當時茂矽董事長陳民良信心滿滿說,新廠落成啟用,代表茂矽穩定蓬勃發展成長。

短短4年,茂矽如今人事已非,董事長換成唐亦仙,每股淨值不到新台幣5元,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為避免虧損擴大,茂矽只能斷尾求生,黯然退出太陽能產業,令人不勝唏噓。

* 陸廠瘋狂投入 台灣太陽能廠盛極而衰

茂矽不是不努力,去年9月茂矽才獲頒經濟部能源局優質太陽光電產品金能獎,肯定其在太陽能電池研發與製造的努力。

茂矽在台灣太陽能產業中黯然退場不是個案。榮化旗下多晶矽廠福聚太陽能,5月中旬剛宣布向法院聲請破產。

太陽能電池廠益通2006年風光上櫃,股價一度衝上1205元,登上台股股王寶座;如今已連續6年營運虧損,合計虧損超過130億元,經營權在2011年易主,由英業達入主,現在股價僅剩高點時的1%。

另一太陽能電池廠茂迪,股價最高也曾逼近千元大關,達985元,但最近4年有3年營運虧損,虧損超過80億元,目前股價也只剩高點時的4%不到。

中國大陸政府強力扶植,廠商瘋狂投入,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流血競爭,是造成全球太陽能產業嚴重供過於求、台灣太陽能廠營運由盛而衰的主因。

一位太陽能業界人士形容,「大陸太陽能廠蓋廠、買設備好像不用錢似的」,他們只管有產出,有營收就好,不像台廠要兼顧價格與成本的平衡。

太陽能系統與營造業性質相似,業者說,廠商只要等到拿到標案或訂單後,才開始備料就可以,不像電池或模組廠,要有產線、員工,有固定成本負擔,有固定的收益;尤其,近年太陽能原料跌價,更有利系統廠。

只是要跨足太陽能系統市場,「關係」相當重要,業者說,要能找到當地「有力」的策略夥伴,這時規模夠不夠大就相當關鍵,如果規模太小,對方還可能看不上。

* 美雙反稅率高 台廠雪上加霜

據市調機構集邦科技統計,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產能占全球比重達49%,台灣位居全球第2,占全球比重約18%,產能規模連中國大陸的一半還不到。

太陽能模組方面,中國大陸產能占全球比重更達59%,台灣僅5%;大陸產能規模是台灣的10.8倍之多。

研調機構IHS調查,去年全球前10大太陽能模組廠中,有多達7家廠商來自中國大陸,2家日本廠商、1家美國業者。

中國大陸不僅產能規模獨霸全球,估計今年大陸太陽能裝置量將達到17.8GW(10億瓦),將占全球需求1/3左右,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陸在全球太陽能產業仍將居主導地位。

業者說,大陸太陽能產能擴張太快,不僅是台廠,歐、美太陽能廠也深受其害,幾乎倒了一半,也因如此,美國及歐盟後來才會對中國大陸採取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抵制。

台灣今年太陽能裝置量將約500MW(百萬瓦),僅中國大陸的3%不到;美國祭出的太陽能雙反措施,針對台灣太陽能廠稅率維持19.5%判決,還高於中國大陸的17.5%稅率,對台灣太陽能廠無疑是雪上加霜。

台灣廠商紛紛被迫出走海外設廠,昇陽科即與馬來西亞商TEK SENG HOLDINGS BERHAD結盟,擴展東南亞銷售市場;太極能源則前往越南設廠,昱晶也赴泰國設廠,為的是降低出口到美國稅負成本。

* 技術優勢 差異化是台廠生路

對於兩岸太陽能競爭態勢,中美晶總經理徐秀蘭說,儘管台灣產能規模輸大陸,沒市場,也沒有政府條件優惠,不過,台灣產品的技術與品質贏過大陸。

茂迪等業者也認為,技術領先是台灣太陽能廠最大優勢。元晶財務長林達三就說,台灣太陽能電池廠在高效的表面鈍化太陽能電池(PERC),技術足足領先大陸1年以上時間。

PERC目前轉換效率最高達21%,異質接面(HiT)高效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至少以23%起跳,且生產與半導體製程非常接近,對台灣更是有利。

林達三說,規模擴大,業務壓力也連帶增加,面對當前艱困的產業環境,走「高效精品化」路線,撐過這波殺戮調整期,才能迎接美好的未來。

林達三的主張不是沒有原因,元晶營運不靠人海戰術及廣大土地,是靠著高度自動化、成本優勢及高效電池產品,去年成功打敗產業不景氣,成為少數有獲利的太陽能電池廠。

徐秀蘭說,雖然目前整體太陽能市場供過於求,不過,高效率太陽能產品則是供不應求;她認為,強打高效率產品市場,尋求差異化,是台灣太陽能廠勝出的唯一一條路。

市調機構集邦科技分析師林嫣容說,太陽能下游系統毛利率有10%至15%,是電池的2倍以上,也是太陽能產業最有價值的部分;她認為,創造自有品牌,擴展下游太陽能系統市場,或許是台廠突破當前產業困境的好辦法。

面對艱困產業環境,台灣太陽能廠各自出招尋求生機,只是產業調整期尚未結束,預料未來整併、淘汰賽仍將持續,市場版圖也將重新洗牌。1040620

--

曾為蘋果iPhone供應觸控面板的勝華科技,因財務週轉不靈,103年10月13日宣布聲請重整及緊急處分,上市股票11月19日停止交易。

勝華的沒落,不知讓多少股東、員工、供應商夥伴,心頭湧上一股寒顫。

回頭翻閱勝華的風光史,勝華很早就看準手機市場有遠大的前景,將營運目標傾力放在手機面板生產,2007年第 3季,勝華供應的手機面板還一度超過韓國三星,登上全球第一大手機面板供應商。

當手機面板改採TFT-LCD面板後,勝華很快的調整產品策略,全力轉型觸控技術。2008年,勝華打進蘋果iPod觸控面板供應鏈,而後再搶下第2代iPhone及後續的iPad平板電腦訂單,當時勝華與宸鴻是市場皆知的iPhone觸控面板 2大供應商。

「那時真是風光一時,走路有風」,勝華主管回憶當時淡淡地說。不過,那段「美好的時光」並不長久,因iPhone 5觸控技術作出重大改變,改用內嵌式觸控面板,宸鴻、勝華因而被排除在iPhone供應鏈之外。

* 與紅色供應鏈拚價 勝華由盛而衰

退出iPhone觸控面板供應鏈後,勝華為了填滿生產線產能,轉向擁抱中國大陸品牌,爭取小米手機觸控面板訂單,也因此必須直接面對紅色供應鏈廠商的殺價競爭。

中國大陸觸控面板產業的殺價競爭,讓勝華陷入惡性循環之中。陸廠為了搶市場,拚到賠錢做生意也在所不惜;但是,以低價把客戶胃口養大之後,殺低的價格卻不易再漲回來。

業者直言,在大陸做觸控面板生意很難賺錢。

大陸觸控面板廠除了殺價搶單外,競爭者大小廠林立,嚴重壓縮勝華在大陸的市場。勝華擁有月產能近1000萬片的觸控面板生產線,大部分卻閒置著。

因營運資金不足,勝華連續 3年半呈現虧損。到2014年10月,勝華的長短期負債約新台幣100億元,在大陸長期負債約50億元、短債150億元,為避免生產線等資產遭債權人強制處分,勝華聲請重整及保全處分。距離2007年營運高峰,不過短短7 年的時間。

市調機構DisplaySearch新興顯示技術研究總監謝忠利說,中國大陸觸控面板競爭激烈,竟然一年就倒了幾十家。

* 國家政策支持 陸廠快速崛起

除了低價競爭外,中國大陸觸控面板廠常有涉嫌侵犯台廠技術專利的情形,卻不怕台廠向法院提告,讓台廠相當頭痛。

宸鴻董事長江朝瑞說,在中國大陸提告諾基亞、勝華侵權,都判勝訴,但同一個案子告陸廠歐菲光卻吃下敗訴。江朝瑞感慨,大陸對紅色供應鏈太過保護,只好向相關單位陳情。

以產業規模及競爭力來說,歐菲光的市占率雖然遠低於觸控面板龍頭宸鴻,但歐菲光搶攻低階市場,快速崛起,不但吃下大陸本土品牌小米、華為等大廠訂單,還進軍國際品牌三星供應鏈;市場更一度盛傳歐菲光打入蘋果供應鏈,讓宸鴻感覺芒刺在背。

研調機構WitsView資深研究協理邱宇彬說,紅色供應鏈最擅長的就是做低價、低階的產品,但台灣、日本、南韓都只做中高階產品,低階產品不是做不出來,只是成本太高。

邱宇彬強調,觸控面板只要操作流暢即合用,沒有極端的高階產品,只要堪用就是好用,用壞了再換新機,因此低階產品當道,尤其在中國大陸市場更是明顯。

他感慨,大陸零組件廠不但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更有國家政策支持,就像「源源不盡的奶水滋潤」,不但把自己培養的廠商餵飽、茁壯,更逐步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

有了政府支持,紅色供應鏈幾乎沒有後顧之憂,要市場有市場,要錢有政府支持,因此能提供優厚條件吸引人才,有了人才,公司成長更快,可吸引更好的人才;台廠多是一步一步打基礎,站穩腳步才有下一步擴廠計畫,新一波的徵才動作。

* 創新與效率 台廠突圍利器

面對紅色供應鏈的低價競爭與緊迫追趕,台廠在生存,唯有保持領先,拉開差距。

江朝瑞說,宸鴻的優勢在創新,只有在技術上不斷創新,開發新一代產品,一直跑在產業前面。例如,宸鴻推出最新的壓力感測式觸控面板,就是爭取重回iPhone供應鏈的利器。

除技術創新,產品區隔也是「防紅」的最佳策略,像是宸鴻掌握穿戴式裝置等最新產品趨勢,搶先供應蘋果Apple Watch觸控面板,並推出指紋辨識應用產品。

另外,針對大客戶提供客製化服務,以一條龍的產線整合來提高生產及供貨效率,例如將觸控感應器、觸控模組及保護外蓋生產線整合到一個廠區,與紅色供應鏈做出區隔;台廠唯有在創新與效率上積極應變,才不致被紅色狂潮淹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