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陳穎柔】

崇尚成功的印度社會,逐漸接受新創科技公司失敗如家常便飯,這是很大的文化改變。但真正的考驗將是產業首度泡沫化。

■After ping pong tables, motivational posters and casual dress codes, India's tech start-ups are following Silicon Valley's lead and embracing the "fail fast" culture credited with fuelling creativity and suc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對新創科技公司的創業人士而言,失敗有如家常便飯,但印度社會逐漸接受失敗是常態的現實,卻是很大的文化改變,因為學業成就高的印度年輕人,通常背負著到知名企業任職,有穩定工作與生活的家族期待。如果這樣的年輕人經營新創公司失敗,則有損家族地位,甚至讓個人婚姻路蒙塵。

隨工程師從矽谷返國創業,以及數十億美元創投資金投入,印度社會慢慢接受失敗,對許多觀察家而言,這是印度1,500億美元科技業「轉大人」的跡象,逐漸從後勤重鎮轉變成創新勢力。

新創業者 娶不到老婆

TaxiForSure創辦人拉葛恆南達(Raghunandan G)表示,印度人對失敗的忍受度有增加,但還有提升空間,其共同創辦人曾有一拖拉庫新娘候選人,但他們創業時,所有可能的親家全跑光,沒有人想把女兒嫁給新創公司的傢伙。TaxiForSure目前已賣給同業Ola,拉葛恆南達把錢拿去投資幾家尚在草創時期的新創公司。

瓊杜力(Srikanth Chunduri)從美國杜克大學畢業後返國創業,現在開了個人第2家新創公司,他表示,接受失敗的風氣漸增鼓舞人心,儘管印度社會尚難擺脫厭惡失敗的傳統文化。

科技業創業家全球社群與工作區TechHub的創辦人諾艾可斯(Stewart Noakes)表示,投資人太想找到下一個Flipkart,而其中大多數人擁有矽谷背景,因此帶進失敗文化,這逐漸改變印度常態,讓失敗了再試一次變成是可接受的。

電子商務公司Flipkart等印度知名新創公司代表投資人可能因轉手公司而大賺一筆的希望,背後是失敗累積的經驗。不過,改變的速度很慢,印度數十年來雖持續培育出頂尖的軟體工程師,但他們卻創造不出谷歌、蘋果或推特。

另一方面,印度工程人才工資相對低廉,使得印度新創公司平均壽命比矽谷要長,矽谷新創公司平均壽命不到兩年。而印度只有一小部分科技公司容許失敗,保守風氣卻繁榮了班加羅爾、古爾岡等科技城。

成功典範 激勵青年冒險

然而,Flipkart、電子商務公司Snapdeal、手機廣告商InMobi等印度土生土長的成功新創公司,以及由亞馬遜(Amazon.com)、微軟、谷歌等全球知名公司前主管在印度創設的資本額數十億美元新創公司,均立下典範,激勵著印度大學畢業生冒險犯難。

團購網站DealsandYou前執行長及Accel Partners前主管瓦耶思(Ryan Valles)表示,成功的故事讓大家接受失敗是正當的練習。瓦耶思正參與新的創投計畫。

同時,印度新創科技業有數十億美元資金的扶植。對印度人而言,傳統銀行貸款或家族出資以外的外部資金,讓情況有所不同,失敗可能涉及捨棄矽谷作風,但無須歷經破產保護,因印度並無正式破產法。

哈佛商學院資深講師高許(Shikhar Ghosh)表示,印度人漸對失敗改觀,這是健康的,他們理解到有些事會失敗,而新創科技業大致是奠基於失敗的產業,如同影業、音樂產業和製藥業。新創公司失敗率估計7至9成。不過最大的考驗恐怕是這波榮景過後首度泡沫化,高許指出,景氣走衰後,人才是否回流,社會如何對待賠掉資金的人,這才是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