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啟事─致尊敬的新加坡朋友們

王道偉 2015/10/15

尊敬的新加坡朋友大家好: 在此公開致上最誠摯的歉意。 因為本人的愚昧無知、驕傲自大,在網路上寫下文章《在新加坡「說英文才酷,說中文好遜!」──第一次見識到中文要補習(翻桌)》和《在新加坡,第一次被當作「次等人」》,這兩篇文章造成了眾多新加坡朋友的困擾和伤害,這使我幡然悔悟,極其過意不去。我痛定思痛,徹底反省,亟欲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故此,願意撤下我整個專欄,並刊登此道歉啟事以正視聽。

王道偉

(編按:遵照作者意願,來函照登。換日線編輯部)

http://www.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505&...


作者簡介

到尾,本名王道偉,現任某新加坡健康雜誌總編輯。曾任職《誠品好讀》、《FHM男人幫》主編、中國《男人裝》資深編輯,出過兩本消費台灣的書,寫過日點閱率曾高達38萬的部落格,做過N家媒體寫手、配音員、電台DJ、小劇場編導和影評人。現階段致力把台灣的文創引進新加坡,甚至全世界。

--

在新加坡「說英文才酷,說中文好遜!」───第一次見識到中文要補習(翻桌)

到尾/我的第一次 2015/10/19



各位台灣朋友們,想必大家從小一定深受英文的荼毒對吧?死背單字、上英文補習班、聽「空中英語教室」、買一堆英文教材、逼同學互相講英文……然後,英文還是不好,就算好了,考完了還是多數奉還老師。
這樣的英文地獄,新加坡也有,只是……竟然變成了中文!我好像進入一個顛倒世界!這真是太有趣了啦!

小孩子從小就講英文,要他講中文?還不如殺了他。就算父母從襁褓中就和他說中文,等他去了幼稚園、小學,回來他就和父母說起 ABC 了,因為在新加坡,「說英文才酷,說中文好遜」,這就是同儕壓力。

雖然新加坡的華人高達 7  成以上,但新加坡卻是一個以英文為主的國家,所以大家的英文都比中文好。好到什麼程度呢?好到有的華人不會寫自己的中文名字。更多的人甚至覺得中文就是不入流──是的,這就是傳說中的「香蕉人」:外黃內白。

以下是一則新加坡的台灣媽媽告訴我的真實故事:新加坡的某小學教中文,問小朋友以下哪一句通順:「我在學校學畫畫」還是「我學畫畫在學校」?小朋友說第一句。老師說錯,是第二句。後來又出了一題:「河邊青草長了很多」和「河邊長了很多青草」哪句通順?小朋友說第二句,老師說錯!正解是第一句。

很倒彈對吧?更倒彈的是:老師還是新加坡的中文系畢業的。

我和這位媽媽說:你要告訴小朋友,真正的中文和考試用的中文是不同的。如果用新加坡這樣的中文,那麼他以後的中文是走不出新加坡的,那叫做「像英文翻譯的怪中文」,而不是真正的中文。

其實我自己在做編輯也常遇到類似的情況,明明我自己好不容易改成很順的中文,客戶反而覺得怪,要把它改得像「翻譯文」。真是太~~~有趣了。

不通順就是不通順,你可以用什麼社會、文化觀點去理解,但改不了它就是個「不通的怪中文」的事實。

當然,新加坡華人看我們的中文,可能也覺得我們的中文怪。

有一個新加坡朋友跟我說,「你們雜誌報導了很多高人物!」我想了半天,到底什麼叫「高人物」?原來,他說的是「大人物」。

還有,「睜眼閉眼」小學老師還會教成「開眼睛關眼睛」,我聽了差點瘋掉;我家樓下的美容院貼著一張條子:「只限於女性」……諸如此類的「新式中文」,不勝枚舉。已經不知道哪些是不小心寫錯,哪些是積非成是了。積非成是也就算了,更多人是想了半天想不出要用什麼中文詞,辭不達意,或者是講話中英夾雜,中文自然夾得少,點綴用的。

我替新加坡朋友擔心:「這樣的新式中文,會被人笑的。」不過,他們並不在乎,答案很簡單:「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就好,幹嘛需要那麼精準。」、「反正我本來就是用英文的啊,中文只是我的第二語文。」

這樣的思路下,新加坡華人的中文程度直直往下滑。包括中文的教育人才、媒體人才、中文的媒體節目……簡直往下探底了。若非中國崛起,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愈來愈多,會有更多的新加坡華人不知道自己中文名字怎麼寫。

往另一方面想,很多人來新加坡,本來就是衝著要學好英文來的。他們也不在乎中文會不會退步?「人要入鄉隨俗啊。」他們說。對於他們的小孩,他們的指令是「顧好英文,中文以後再說。」我說,你不擔心以後和小孩無法溝通,忘了母語,忘了老家的根嗎?

「先擔心在這邊書讀得好不好,能和這邊的人溝通,說白了,我也不介意他們變成新加坡人,」家長說。

我心想,這裡真是和台灣相反的「逆世界」啊,台灣現在各種母語復興,原住民語、客語,更別說閩南語了。而這邊的福建話(近似閩南語),受到的打壓則比中文還要更大。

對多數的新加坡華人來說,中文就是考試用的工具。少數比較有「遠見」的,會覺得現在中國強大了,所以中文很重要。不管是哪一種,「中文」就是一種工具。他們不像我們,覺得中文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無法享受中文帶來的美感和樂趣。

以前我讀中文系,屢屢讀到古人論文章總有「文氣」,行雲流水,止於所當止之類。那時總是似懂非懂。現在到了新加坡,我真的懂了──至少懂了什麼叫「沒有文氣」,新加坡作家(或「華文文學愛好者」)的文章可以充份表達它的意思,沒有錯字,通順,這是沒問題的,但論文章布局、氣勢、節奏遞嬗……那就有點談不上了。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認為,只要夠努力,人能學好兩種語文的。但是,他真的有點想太美了。本文的諸多事例已經證明,除了像他那樣的天才,和一些語文天份很棒的人之外,大多數的普羅大眾(包括我),十分駑鈍,萬難駕馭好兩種語文。我的「駕馭」意思是,既能享受看金庸的樂趣,還能用英文俚語拐著彎罵人。而不是兩邊不著岸,一邊是 Singlish,一邊是「開眼睛關眼睛」這種新式中文。

如果能選擇,我寧願選一門專精,那當然是優美趣味兼具的中文。在中文貧瘠的新加坡,我反而更能玩味「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這些成語,會使用這些成語真是令人自豪,來自一個人人常用這些成語過招的地方更令人驕傲。

不過,在新加坡四年,最可怕的事還是出現了──我的中文開始退步了,想要形容什麼,硬是找不到那個詞出來。常和中文不好的人聊天,都用一些極簡單的字詞,那你就等著中文鈍感吧。

悲哀的是,英文也沒有進步。
在新加坡,第一次被當作「次等人」

到尾/我的第一次 2015/10/05



之前說了很多在中國的舊事,現在要說一下「新事」──新加坡的事。

新加坡千般的好,就不用我多說了,我想要說一些比較不 ok 的事。在開譙之前,先讓大家看一個連結:《國際人才移民台灣好難》。
在台灣時,我不太會關心這樣的新聞,頂多同情個 10 分鐘,但是到了外國,角色一旦對調,對這樣的新聞不只是「感受深刻」,而且是「切膚之痛」。不,我並非想移民新加坡,只是想申請「永久居民」(當地人叫作 PR,並非正式的公民),但外國人申請 PR 完全是黑箱作業,沒有任何標準可言,唯一模糊的標準就是:「對新加坡社會有貢獻」,但怎樣算是有貢獻?根本毫無可量化的標準,你工作交稅算貢獻(但交多少才算夠?);你如果是一個很有名的人也算貢獻(但怎樣才算有名?);你積極參與新加坡的組織服務(那我參加新加坡的台灣人組織算嗎?怎樣算積極?);你在新加坡結婚生子(這是唯一能量化的標準,幾乎所有在這兒生小孩的父母都可以很快拿到 PR,可是話又說回來了,若沒有結婚生子的打算怎麼辦?);你盡量少離境(盡量是多盡量?新加坡那麼小,我出去玩一下也不行嗎?)官方是說 3 個月到半年之間就會有結果,但等到 2 年的也大有人在,當真是望穿秋水。要知道,這段時間當真是戰戰兢兢,大至不敢換工作、不敢得罪老板,小至不敢離境出去玩。一切都為了那張該死的 PR。

那麼 PR 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很多,最大也最基本的好處就是:萬一你沒有工作了,如果你是 PR,就仍然可以留在這。反之則否。

你又問了:那簡單,沒有工作就找工作就好了啊。問題是,外國人到新加坡找工作難如登天,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要求:「新加坡公民或 PR」。你看看,這不是一個無限迴圈嗎?──我就是因為不是 PR,才來找工作,想留在這兒,結果你的工作又要我必須是 PR?

這不是要把人逼走是什麼?

我沒有 PR,但有一個工作准證,叫 EP。但這也不是護身符,如果老板哪天看我不爽,把我開(除)了,我馬上就得收包袱滾出去,否則就是非法居留。而我都已經在這邊結婚了,老婆就是拿我的倚親居留。換句話說,我要是沒工作了,我和們倆都得滾蛋,我老婆花了很多心血在新加坡開的蛋糕店也就要被迫打烊,我的老狗兒子又要再大費周章地檢疫隔離坐飛機……總之,沒有 PR,傷筋動骨,株連甚廣。

EP 是政府認為的「人才」才會有的。也就是你的學歷、薪水、專業,是新加坡的公司認可的,他請你來,你才會有 EP。而那些政府不認為的「人才」,像是工人、服務生……他們申請 PR 基本上毫無可能。也就是說,他們真的就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一群,他們叫「客工」,名符其實,來賺一下錢就回老家了。

我對政治沒研究,對「人權」兩字也不知道明確的定義。但是,我在這邊真的有一種不受尊重的感覺,這來自於:我(們這些外國人)沒有和新加坡人一樣的權利。

一句話: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誰說「不是猛龍不過江」?我說:虎落平陽變肉咖。

我在中國都沒有這樣的問題,被開了就被開了,台胞證沒到期就可以一直留在中國到發霉。台灣人在中國出的狀況大都是政治或文化衝突。

但是在新加坡的情況則不同,是政策上的以及權力上的,以至於我們常常有一種感受:外國人就是活該,要過來被挑肥揀瘦,論斤計兩。「誰叫你們自己國家沒有出息呢?誰叫你們要過來賺我們新幣呢?」這樣的論調常常在新加坡的網上出現。

有朋友說,這是很自然的,站在政府的立場,他理所當然地要限制數量,引進合適的人移民新加坡。新加坡那麼小,當然就挑得更嚴。台灣也會挑啊,看看我一開始的連結。

朋友說,「就像你要進某間學校,你要達標才能進來。如果這國家要的條件就是這樣,那就改變自己去達到這樣的條件,如果最終發現這種改變不是你要的,那這就不是你適合的地方。」

是的,我同意。但是,達標也要有標啊,試問申請 PR 的標準在哪?而且,新加坡政府想要的「精英」又是怎樣的精英?現在看來,無非就是金融科技法律的精英,其他的精英,如媒體、藝文領域的精英,就不是精英了。再說,不是精英難道就沒有成為精英的潛力嗎?我感覺挺悲哀。

我也同意,對某些精英來說,新加坡政府這些做法,讓精英們更有動力加入新加坡,成為公民(因為加入公民有更多好處,不加入就有更多壞處)。但不是對所有精英都有效,對有些精英來說,這恰恰是把他們往外推。

事實上,我這個人有點怪,我從來不喜歡「達標」、「分類」這回事,我厭惡被認為是「非精英」,更肚爛被當作是「精英」。國中時我被分到好班,每當我碰到放牛班的朋友,我說不出的不自在。彷彿他們就不存在,不是人似的。

當然很多人是喜歡這樣的思維的,他們在「精英層」習慣了,這個概念深入骨髓,他們會認為你如果進不來,那就是你適應力不夠。「每一個地方都有遊戲規則,你只能按他們的玩法玩,玩不好就出局。」朋友說。

為什麼不能自己創造玩法呢?為什麼「達不達標」一定要非黑即白呢?朋友反問我,換作我是新加坡政府呢?我會怎麼做?我一時語塞了。但我後來想想,也許讓市場去作優勝劣汰是個不錯的方法。當然,在此我拋磚引玉,希望全球的朋友可以聊一下不同國家對於移民的做法。

其實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我想留在這個新加坡。除了因為我老婆和她的蛋糕店(歡迎大家來新加坡時來捧場),更是因為我不信邪。

人生而自由,我深信如此,區區一個小島豈能把我困住?一張 PR 證明就能把我逼走?那也太小看我們台灣人了。我要讓他們知道,作媒體作藝文,也可以是「精英」。我也要讓他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想擠破頭想變成新加坡人。我也希望,地球有天真的變成村,全世界的人,到了另一個國家,可以不必是次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