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7 06:00

 

劉克襄 /作家

 

 

 

一大早要出遠門,先搭公車到第二市場附近找吃的。我心忖,難得早上不在家裡用餐,或許該好好享受。

有此欲望,自然不會挑一家美而美、弘爺漢堡之類常見的速食早點,更不願坐進傳統燒餅豆漿或是蔥餅饅頭的店面。但在商業沒落的老台中,遇見早餐店委實不易。何況是要找一間,比較具有在地風味的。

繞了市場一圈,騎樓店面都未營業。我恍然驚覺,老台中似乎沒什麼外出食用的代表性早點。從睡醒的第一道餐飲,老台中好像難有鮮明特色。雖說不遠的周遭,或許有日棧、海盜等飯糰,又或者一、兩間豆漿燒餅店活絡著,但這些尋常小食,每座城市的巷弄都有,不足以成為顯著代表。

後來,腦海有浮升較具地方風味的麵線糊、筒仔米糕和芋頭米粉,只是這些食物都讓人先聯想到海線的清水、大甲等地,不盡是老台中。大麵羹或許勉強可列入,卻沒那麼早開店。豆花好像也侷限幾處,無法有普及性。著名的三明治則是前一天下午販售,不會現做擺出,飽含路邊小吃的暢快。

一時找不到店面,我差點走進便利商店囫圇吞,還好市場裡面尚有幾盞爌肉飯的燈火。昏黃亮光處,幾間傳統小吃日夜輪流營業。此時李海已打烊,換成山河起灶。我點了爌肉飯填飽肚腹,勉強視它為台中的代表性早點,一如彰化。

但一邊吃著,我仍是滿懷困惑,台中的早點文化為何如此貧弱,不及南部一些濱海城市。譬如屏東各鄉鎮皆有飯湯和碗粿、嘉義到處可見米苔目、雞肉飯。台南更不用說,鹼粥、虱目魚湯、土魠魚粥和牛肉湯等等,每一種小吃彷彿都能敘述諸多食材的典故和美學,什麼切工、火候和食材出處,好像也能侃侃論述一套小吃的淵源和周遭環境的關係。甚而以此名目,舉辦節慶活動,行之有年。

或許這得歸咎於台中人的生活習慣。過去的老台中,乃日治時期興建的行政大城,和式宿舍、官邸特別偏多,上班族和商家的早餐,習慣在家中食用,城裡又沒那麼多勞動階層,難以形成早上出門的外食習慣。一日之計,早餐無疑是很有趣的管窺之點,台南和台中正好是相反的對照。

老台中微妙地發展出,不流行外食的早餐文化。有生意頭腦的人,或許可嘗試,在台中經營家庭式的早餐店,詮釋一下台中人的生活了。但那是什麼樣的內涵,好像也不盡是醬菜型的稀飯早點,卻也說不上什麼。

有幾回在台中的講演裡,我試著拋出此一議題,老台中的代表性早餐為何?結果有人回應,「炒麵加上老牌的東泉辣椒醬,再搭配一碗豬血湯」年紀輕的則回答,「肉蛋吐司,絕無僅有」。

想不出任何名目小吃,以辣椒醬來襯托炒麵,又或舉報一新奇美食,我僅能回以苦笑。關於台中人的早餐,我還要再好好想想。

 

2015-05-08  10:4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知名作家劉克襄曾在去年擔任台中第2市場導覽,介紹在地美食,卻形容蔴薏是「貧窮的味道」,知名部落客醫師楊斯棓昨在臉書上批「別開金口糟蹋人!」

《東森新聞》報導,劉克襄曾在台中第2市場導覽時表示,市場美食首推蔴薏,更形容是兒時「貧窮的味道」,而遭到抨擊,楊斯棓強調蔴薏很潮,駁斥貧窮說,痛罵「如果有人不知道台中有什麼好吃的,拜託也別開金口糟蹋人!」更質疑「這樣的人也能寫食記」。

劉克襄對此回應,對兒時的他來說,有小魚乾和地瓜的麻薏簡直是天大的恩惠,年紀大了就會開始懷念,所以到第2市場吃麻薏,變成是回味舊時貧窮的味道。

麻薏是黃麻嫩芽,盛產於夏天,將麻薏裝入布袋,不斷用水搓、揉,除去其苦味,麻薏加入小魚乾、番薯,加點太白粉勾芡,就是美味的湯品,為台中特有美食。

 

2015-04-27 06:00

劉克襄/作家

 

四月上旬,台南市市長官邸委外,由知名的帕莎蒂娜餐飲事業承接營運後,烘焙麵包生意熱絡,午後的官邸經常出現人潮。

 台南市市長官邸委外,由知名的帕莎蒂娜餐飲事業承接營運。 (中央社資料照)

持正面者以為台南在地人返鄉,以歐式餐廳進駐,明顯地活絡了社區生活內涵;但關心在地文史者以為,改建後的官邸失去低調的高雅,並未扣緊台南的歷史脈絡,在地關係還需要更清楚連結。

興建近四十年歷史的市長官邸,最大特色是老樹群環繞著兩層樓老屋,前有寬廣綠色庭院。帕莎蒂娜保留這些硬體和空間,主要在大門旁邊,規劃了一間麵包烘焙坊,再加上一陳列歷史空間的無障礙空間走道。

儘管業者最具代表的酒釀桂圓麵包,用的是在地東山龍眼,餐廳的藤椅特地選擇台南製作,未來諸多食材也會以在地為主題。文史工作者猶在冷眼觀望,冀望其能融入更多當地的文化內涵。

此一小小插曲反映了,一棟具有城市記憶的代表建築,市府若委外營運,日後應該要加上不同的考量。企業主亦得思考,在不同城市營運,還得費心思量,加入更多在地歷史文化元素。

但我人在現場,又看到這則新聞,腦海便浮昇一弔詭的命題。假如此地非台南,帕莎蒂娜若持續在高雄大本營開設分店,相信絕無此困擾,很多社區人士還會舉手歡迎。同樣的,這一情形若發生在台中市長官邸,相信批評的浪潮也會相對減少,甚至沒有。

像帕莎蒂娜這類歐式餐廳,近年來台中亦比比皆是。沿著綠園道,不論勤美誠品附近,或者是南邊國美館周遭,四、五十年老屋拆毀或重新改造的,各個繽紛豔麗,卻少有異樣聲音。

或許,從這一事件可看出,台南和台中等城市最大的不同。台南人對外來企業財團的投資建設,往往高度期待他們適時融入在地的歷史元素,一家餐飲或旅店再怎麼豪華高雅,若無台南的味道,還是不領情。台中人反而比較願意包容,接受外來創新的飲食,卻也不自覺流失了許多生活記憶。

台中人缺乏歷史感

為何台中人較缺乏歷史感,自有其時空和社會地理的因素。這座城市不過百年,城市發展是外射的,日常生活食物的記憶明顯斷裂,不像台南一代承傳一代。台中人很難想像台南人對虱目魚、肉燥飯和牛肉湯的情感,會有三、四代的承傳。著名的四果冰、大麵羹,好像僅能停留在一個時空,難有銜續。

日治時出現的台中舊城,更未形成底蘊。從教育環境即可看出端倪,台中一中和台中女中皆有百年名校,但日治時期建築早在七○年代前就拆除。反之,台南女中和台南一中迄今仍保有。由此硬體對照,光是年輕一代精英學生的養成裡,台中明顯缺乏注入文化元素的長程見地。如是的我城生活價值,勢必也不同。

台中更是一座缺乏光榮感的城市。缺少豐厚的飲食文化,生活價值不定,輕易割捨老屋,再加上舊城長期被掏空,注定了市民難有驕傲和自信。最近出現不少文史團體,積極搶救老樹老屋、參與社造,和老城區都更,這股力量應是源自於這一現狀的反思。

未來,台中至少該有長期定時的系列地方社會文化講座,跟這座城市對話,方能建立城市的榮耀。經濟開發或許迫切,但市民的歸屬感更要論述和養成,凝聚彼此的共識。執政者或可從這個節點開始,打造台中的榮光,帶領市民找回以往的驕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