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0 02:22 經濟日報 記者 李珣瑛

東捷今年來自兩岸面板廠設備訂單將是營收及獲利主力。預估半導體檢測設備及轉投資效益,明年起才會陸續發酵。圖為東捷董事長嚴瑞雄。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
 

東捷股價走勢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小檔案、每股純益與小叮嚀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設備廠東捷科技受惠面板大廠群創路竹8.6代廠、鴻海與群創合作的路竹六代LTPS廠即將裝機,股價一路從今年2月2日的11.9元低點,攀升到3月28日的高點21.05元,二個月間漲幅逾76%,其後震盪走跌,上周五(8日)下跌0.6元,收在19.2元。

東捷科技前身「東捷半導體」成立於1998年5月,是從母公司東台精機的半導體事業分割獨立出來,當時資本額2,360萬元,由東台集團及近20名技術經營團隊100%持有,在南安平工業區設立公司。

東捷成立之初,專攻半導體產業檢測設備市場,不料營運尚未獲利,就遭逢2000年網路泡沫化,截至2001年累計虧損達6,050萬元。

東捷在1999年股票公開發行,奇美電子(原奇晶光電)取得20%股權,因奇美電逢TFT-LCD建廠高峰期,並致力推動面板設備國產化,東捷趁勢於2000年跨入面板設備市場,成為奇美電的設備主要供應鏈之一。

也因為搭上面板廠擴產、設備國產化順風車,東捷終於在成立第五年、也就是2002年轉虧為盈。

為就近服務奇美電等面板廠客戶,東捷2003年遷入台南科學園區,並於2004年更名為「東捷科技」,展開以供應面板廠設備為主力的營運期,開啟連續獲利七年的榮景。東捷於2006年股票上櫃,當年每股純益高達8.53元,股價一度站上89元的高峰,員工人數上看600人。

直到2008年底全球金融海嘯,導致2009年訂單銳減,東捷才又出現虧損,當年每股純損達6.61元。

2010年東捷營運回到正軌,只是好景不常,同年,奇美電被併入群創。

群創因一口氣三合一吃下統寶光電與奇美電,卻正逢面板產業景氣循環走弱,陷入債務協商,處於由政府協助紓困的財務緊縮時期,因為嚴控資本支出,東捷再於2011、2012年連虧二年;到2013年才又重回獲利。

同時,群創出清來自奇美電的東捷持股,東捷自此不再隸屬群創(鴻海集團)轉投資事業,回歸母公司東台精機集團。

為了避開受制於面板產業景氣循環的波及,東捷致力於產品多角化布局,包括真空製程蒸鍍設備、3D列印,以及跨國合作開發雷射源等轉投資,近年再度重回半導體檢測設備市場。

東捷2014年每股純益還有2.32元的水準,2015年又跌落至0.47元,主要是因為合併營收以及毛利率雙降,加上投入半導體檢測設備研發費用大增。今年首季,東捷合併營收7.74億元,年減5.2%、季減7.6%。

由於鴻海與群創合作的路竹六代LTPS廠,以及群創路竹8.6代廠即將裝機,東捷今年來自兩岸面板廠設備訂單將是營收及獲利主力。預估半導體檢測設備及轉投資效益,要自2017年起才會陸續發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