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電併億泰興 搶攻儲能電池

 

電子周邊廠系統電(5309)去年底打消庫存,今年第一季持續整頓,儘管連4季虧損,但已逐步擺脫包袱,日前更宣布將合併同集團的億泰興,「整頓後重新出發」!去年底接任系統電總經理的駱捷中表示,過去部分產品線因技術和成本因素導致競爭力不足,今後將聚焦資料中心電源系統、車用儲能系統和藍牙胎壓偵測器等產品線,希望今年將虧損大幅壓低,明年就可展現成效。

系統電創立於1977年,光是掛牌代號「5309」就顯示出是一家夠老牌的電子公司。不過,該公司以往給外界的印象,就是產品線沒有特色,不僅涵蓋領域太過廣泛,而且主力產品常常轉換。如此一來,不僅資源不夠集中,經濟規模也不足,導致成本競爭力不強。根據統計,系統電從2011年以來,除了2015年受惠於大陸廠處分貢獻帶動EPS突破3元之外,其餘5個年度都是虧損。

 

駱捷中表示,大陸官方對於電動車的政策調整,對於整個產業的衝擊不小,原本承接相關業務的大陸鎮江廠也受到衝擊,在更換經營團隊、降低營業費用之後,另外客戶端也從原本的物流車,擴及到高爾夫球車等「低速車」。相較之下,低素車的電池容量雖小,但是數量多,有住於提升鎮江廠的稼動率。

駱捷中說,系統電之前曾努力開發藍牙產品線,在與胎壓偵測器結合後,就可搶攻全球一年1億台新車、1億台改裝車,一台車有4個輪胎、合計需求高達8億顆「藍牙胎壓偵測器」商機。他還強調,系統電開發的是適用美國和歐洲的「雙頻」產品,對通路商客戶來說,就沒有單壓一個市場恐導致庫存的疑慮產生,目前該公司單月產出約80萬~90萬顆。

此外,系統電生產不斷電系統(UPS)多年,至於億泰興則擁有AC/DC及電池包等技術,在整併之後,未來將提供資料中心、社群網站等客群,提供能瞬間提供高電力、以及不斷電保護的電源管理系統,希望在明年就可開花結果。

此外,美國相當流行的RV休閒露營車,一年需求約30萬台,系統電可提供整車電力儲能系統。駱捷中說,今年電力儲能系統業績有機會成長5成。

(工商時報)

2017/05/17  |  今日焦點  |  產業動態 

必翔電翻雲覆雨,必翔含淚吞恨  

 

郭鴻慧

2016年第4季被排除於採購目錄外,使得必翔電營運硬生生的翻覆。必翔3月底董事會通過買下必翔電股權,但因金額過大,引發董事辭職潮,消息一出,股價開始摜殺,5月迄今股價從58元掉到19.2元,波段跌幅達67%。

必翔實業在2005年入主必翔電能,開始投入磷酸鐵鋰電池開發,2014年第4季引入富邦控股集團(香港)資金,持股比降至29.94%,並與寧波雙鹿控股集團簽署採購協議,雙方達成3年總金額新台幣36億元的採購協議。

原先預估雙鹿集團的訂單從2015年第2季起將逐季倍數增加,沒想到,2016年第4季遭大陸官方排除於採購目錄外,今年3月全面停止出貨,並面臨收款問題,已公告更正去年10月到今年2月的營收,並申請撤銷上市申請。

必翔電今年初興櫃股價約維持在42~46元間,但是今年以來營收大幅滑落,3月及4月營收年減率都超過9成,使得股價跟著下滑,5月11日股價單日大跌51%,一度創下3.45元的歷史新低。

必翔電10日其主辦輔導券商元大證及協辦券商德信證雙雙辭任,遭櫃買中心宣布5月31日起停止交易,若必翔電自10日起15個工作日內無法找到輔導券商接手,將強制自興櫃下市。

必翔對必翔電能原持股30%,3月底決議斥資7.7億元買子公司必翔電股權約15.8%,獨立董事持反對意見,並引發董監事辭職潮,必翔股價也開始崩跌,5月迄今股價波段跌幅達67%。

 

中國新能源車補貼額年降20% 價格悄然起漲

據中國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近日發佈的「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指出,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額度比 2016 年降低 20%,地方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單車補貼額的 50%,而到 2020 年,個人購純電動車補貼將完全取消。

 

 

中新網 9 日援引《經濟參考報》報導,拜新能源汽車補貼之賜,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截至目前,中國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已經超過 100 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的 50% 以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豔華 8 日表示,2017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市場銷量在 80 萬輛左右。其中,乘用車的消費進一步增強,預計占比會突破 70%。

不過,也因為受補貼政策的誘惑,很多企業蜂擁而上,紛紛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造成資源的浪費。尤其是一些沒有技術實力和研發能力的企業,通過弄虛作假,騙取補貼,嚴重擾亂了市場,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品質的提升。

補貼退坡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已經顯現。由於全國各地的地方補貼配套政策沒有落地,眼下車商有的暫停銷售,有的漲價,還有的自掏腰包補貼。自春節以來,受新政影響,國內部分新能源汽車的價格已經悄然漲價,其中比亞迪部分車型提價明顯。

業內專家認為,逐步取消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是一件好事。這樣一來,可以通過市場機制有效引導汽車企業提高技術水準和產品品質,並且將企業的重點放在如何滿足消費需求的方向上來。

除此之外,補貼逐步退坡之後,國內新能源汽車將直接面對跨國與合資品牌新能源汽車產品的挑戰。賓士、寶馬、大眾、富豪等眾多汽車企業都在新能源汽車上進行了大量投入。據悉,賓士純電動 SUV 車型 EQ 等一批新能源汽車將很快實現量產。

業界認為,雖然補貼退坡,但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並沒有改變,未來的政策支持將更多傾向於引導新能源汽車企業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許豔華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雖然會逐步取消,但不會出現斷崖式退出的現象。

 

〈鉅亨看世界〉中國電動車大洗牌

 

中國電動汽車業如今有 200 多間企業百家爭鳴,其中更不乏馬雲、郭台銘、賈躍亭、李嘉誠等兩岸三地富豪在背後大力投資。不過最近傳出中國政府考慮調整政策,將實施更嚴格的技術標準,並將電動車新創公司數量限制在 10 間之內,代表將有九成以上廠商慘遭淘汰。

 

九成業者恐遭淘汰

彭博社報導,日前中國官方媒體引述相關部門人士指出,官方將祭出高技術標準汰弱留強,預估恐讓目前九成以上新創電動車企業直接出局。

目前中國僅有兩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獲國家發改委批准進行整車製造,分別為北汽集團 (1958-HK) 旗下的北京電動車,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五龍電動車 (0729-HK) 集團旗下的杭州長江客車,另有三家正在申請許可證。

在中國向霧霾宣戰的背景下,投資人紛紛將資金投入可替代能源汽車領域,包括馬雲、郭台銘、李嘉誠和賈躍亭等兩岸三地富豪都是幕後金主。中國政府對新能源企業車的大力補貼,除了為該行業掀起一波淘金朝,也帶來一些隱憂。許多電動車新創公司缺乏製造電動汽車或混合動力汽車的知識和技術,與特斯拉 (TSLA-US) 和通用 (GM-US) 國外大廠相差甚遠。

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指出:「如今這塊領域有太多人投入,當中更不乏投機者」他強調政府必須提高准入門檻,避免低技術含量項目的非理性投資。

產能過剩隱憂

此外,中國新能源汽車公司也將面臨全球汽車產業最嚴重的產能過剩與高庫存問題,隨著低價車型大受推廣,加上節能與排放標準日趨嚴格導致成本提高,新能源汽車業者得承受獲利空間遭大幅擠壓的壓力。

去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包含電動、混合動力與燃料電池汽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光是去年國內製造商就賣出 331,092 輛

中國官方目標是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車一年能賣出 300 萬輛,相當於 10 倍成長。而中國政府將按照電動車標價補貼 60%,目前已開發或研發中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約有 4000 種。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執行副主席董陽指出:「我們的確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但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

10 張許可證

據傳工業與信息化部正考慮將電動汽車製造商數量限制在 10 家以內,但上述不包括上汽集團 (600104-CN) 和比亞迪 (002594-CN) 等正在開發新能源汽車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在內。目前工信部並未對此傳言做出回應。

由於中國官方推出更嚴格的質量控管措施,即便那些已獲得生產許可的初創公司,距離開啟生產線仍十分遙遠。工信部本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列出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必須具備 17 項重要技術,以確保該行業能「健康」發展,其中包括追蹤汽車性能與穩定性的控制系統、舊電池迴圈利用技術等

中國國務院旗下的《經濟日報》引用未具名產業分析師說法指出,正在開發電動車平台的企業中,約有九成在兩年內難以達到官方標準。獨立汽車分析師張志勇指出:「政府批准的速度實在令人擔憂,許多公司都在積極建設生產線,卻拿不到生產許可證,這可會是大問題。」

如今正在排隊申請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包括萬向集團,該公司先前收購開發太陽能混合動力汽車的美國電動車廠 Fisker Karma,並計畫在杭州斥資 3.75 億美元興建電動車廠。另一家則是樂視老版賈躍亭投資的 LeEco,該公司在 8 月初宣布將投資 60 億人民幣設廠,預計屆時可年產 20 萬輛新能源汽車。第三家則是本月中宣布首輪籌資 10 億美元,將在 2018 年推出首款新能源車款的威馬汽車。

情況混沌不明

市場人士指出,工信部應該即早釋出訊號,讓外界明白並非所有人都可拿的到許可證。目前情況的確有點亂糟糟,市面上還有許多不合格的公司參與其中。

據傳中國官方計畫在 2020 年後逐步取消補貼,打消那些初創企業想靠著政府補貼獲利的念頭。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工作部副主任王成指出,去年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平均產量約 3000 輛,遠低於投資回報要求的最低產量。有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在缺乏必要技術的情況下,依舊繼續投資新能源汽車與電池製造行業,恐讓產能過剩的情況更加惡化。

上海諮詢公司汽車市場預測 (Autoforesight Shanghai Co.) 董事總經理張豫直言:「這肯定有泡沫」他強調:「若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也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錢燒光後就會出局」。    (文:李家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