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2/post/201908160035/%E8%8F%AF%E6%98%A0%E3%80%81%E7%B6%A0%E8%83%BD%E5%87%BA%E4%BA%8B%E9%82%84%E4%B8%8D%E6%98%AF%E6%9C%80%E5%A3%9E%E6%83%85%E6%B3%81%EF%BC%9F%E8%BF%91500%E5%84%84%E5%80%9F%E6%AC%BE%E4%B8%80%E5%B9%B4%E5%85%A7%E5%88%B0%E6%9C%9F%E3%80%80%E5%A4%A7%E5%90%8C%E8%82%A1%E6%9D%B1%E3%80%8C%E6%8C%AB%E3%84%9F%E7%AD%89%E3%80%8D

張弘昌

股債前線

今周刊攝影組

2019-08-16

 

上市櫃公司第二季財報出爐,大同集團再度引起市場矚目。過去半年,大同轉投資的華映、綠能和尚志半導體,淨值接連變成負數,通通下台一鞠躬(下市),如今這把火持續延燒,而且愈燒愈烈。

根據大同甫公告的合併報表,第二季淨損達111.4億元,歸屬於母公司(大同)的虧損為44.3億元,稅後每股盈餘(EPS)為負1.94元。原本第一季EPS還有1.34元,如今豬羊變色,上半年轉為負0.6元。

 

負0.6元,乍聽之下似乎還好,畢竟大同股本高達234億元,集團帳上土地資產可觀,和早期太陽能、DRAM族群動輒賠掉一個股本相比,情況不算嚴重,但仔細看看財報的內涵,卻發現大同集團未來一年將面臨近500億元的借款要償還,這是第一季財報尚未浮現的難題。

 

從大同最新的合併資產負債表來看,長期銀行借款在第一季為305億元,到了第二季大減為64億元,中間200億多元,大部份轉到「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的會計科目。換句話說,本來可以一年以後才陸續償還的長期借款,現在多數要在一年內還清。

 

而「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在第一季末的餘額為175億元,到第二季末跳升為404億元,加上短期銀行借款還有80億元,兩者相加高達484億元,將近500億元的借款都要一年內償還。

 

目前大同的帳上現金約80億元,加上容易變現的「按公允價值衡量金融資產—流動」10億元,合計只有90億元,和一年內即將到期的銀行借款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如果銀行團屆時不願意展延或換約,則大同集團將面臨違約或跳票的風險。

 

為何才一季的時間有這樣的轉變?華映、綠能等子公司所造成的龐大損失,是關鍵原因,它讓母公司大同認列了巨額轉投資損失,造成權益法投資餘額的貸項(負數)大幅增加,進而讓財務比率—「負債對淨值比率」,違反了銀行借款合約規定,根據銀行過往放款的慣例,這樣的情況將造成借款「提前到期」。

 

財務結構突然惡化

會計師報告書還特別提出

 

由於事關重大,簽證會計師在財報的報告書上特別強調(如圖一),大同的長期借款已經重分類為流動負債,也就是公司未來一年的財務償還壓力劇增。
 

 

針對突發的情況,大同在第二季財報的附註十二第14項承認(如圖二),公司正面臨「流動性風險」。所謂流動性風險,就是流動資產不足以支付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也就是流動比率小於100%。

 

2018年第一季以前,大同合併報表的流動比率都還能維持在100%以上,但到了今年第二季末,由於一年內到期的借款暴增,流動比率只剩48.6%,也就是每2元流動負債,只有約1元的流動資產可以抵付,財務結構明顯惡化。

 

面臨這樣的困境,公司在財報上表示,「將向聯貸銀行團申請豁免,以期恢復原授信期間及條件以降低流動性風險」。然而明眼人都知曉,7月15日大同無預警突然宣佈子公司綠能進行解散清算,並資遣近300名員工,除了讓債權銀行團錯愕外,也喪失了的信任感,是否能夠成功協商豁免,恐怕相當有難度。

 

 

由於情況愈來愈不樂觀,大同集團在財報上開始保守評估資產價值。日前華映向法院聲請重整遭到駁回,公司提出抗告後再度駁回,而華映的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等固定資產,幾乎都已設定抵押給銀行團債權人,且為了保障權益,銀行團多半已取得法律上的執行名義。

 

未來一旦華映無法躲在重整的保護傘下,這些抵押的資產恐將直接被低價處分變現來償還銀行債權,也因此,資產評價改為「未來可回收金額」來衡量,使得大同第二季合併報表出現高達72億元、上半年累計96億元(如圖三,單位:千元)的資產減損,進而讓財報出現巨額虧損。

 

 

事實上,大同集團的最大問題,就是過度借款,筆者在去年底華映和綠能剛出事時就撰文,「華映、綠能恐走上關門一途」,主要原因就是累計虧損和負債太高,以華映來說,當時的短期借款、應付短期票券、應付款項和長期借款(含一年內到期),合計金額就高達818億元,累積虧損也來到640億元,沉疴已久,難以救治。

 

變更會計政策、處份土地

使盡全力美化財報

 

而為了繼續存活下去,大同的經營者也是絞盡腦汁,先是在今年初將帳上的投資性不動產,透過變更會計政策,由原本的成本法改為公允價值方式來評價,且追溯至去年初開始適用,使得整體淨值因此增加138.5億元,儘管去年每股大虧4.75元,但每股淨值仍能守住10元(增加的金額直接進入資產負債表),維持了信用交易資格。

 

接著透過子公司尚志資產出售土地獲利,彌補了華映、綠能等所造成的轉投資損失,讓今年第一季營運擺脫連六季虧損,EPS達1.34元。只是這種處份利益都是一次性認列,無法長久,如果大同本業沒有改善,最後還是要面對龐大借款壓力和轉投資的損失。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同集團風雨飄搖之際,過去一年,大同本身的借券賣出餘額一直和股價呈現反向變動,也就是在利空出現前後,借券賣出餘額會不尋常增加(如圖四)。

 

像8月14日公布第二季財報前夕,短短三周時間,借券賣出餘額就從最低75,691張,一路增加到近10萬張,主要賣出券商為外資美林證券、兆豐證等,而且還因為借券異常增加而被證交所標記為「公告注意」!

 

 

時間再往前推進,去年底華映、綠能分別申請緊急處份和債務協商時,大同的借券賣出餘額也是大幅增加,從最低73,069張大幅增加至最高123,218張,空方大獲全勝。

 

至於14萬餘名股東,卻要面對股價從40元的高點,跌到目前18.7元(8/16收盤價)的腰斬情況。究竟操作放空的背後藏鏡人是誰,有無涉及內線交易,恐怕需要主管機關深入調查,還給投資人公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