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改名股價轉運?搞懂股價變化三部曲暗藏的玄機

2020-11-05
作者: 劉軒彤

可知,去年迄今,台灣上市櫃暨興櫃公司,已經有30家核准更名了?今年也有12家之多。

台灣向來流行借殼上市,借殼也是企業更名最主要的理由。其次則是公司的轉型與合併,包括了變更營業項目;再者,大股東內訌、家變,也都要靠更名轉個運,重新出發。其實不管是哪一種理由,在台股的歷史洪流,更名已是司空見慣,但是20年來,有變,也有不變。

變的是,20多年前電子業大行其道,紡織、食品等傳產公司愈來愈難混,往往成為被借殼者;這些公司通常有土地資產,也因此,最多的是營建業趁虛而入。如今的狀況則大不相同,景氣變化太快,新經濟取代舊經濟,亟須轉型解方的公司不再局限於傳統產業,而轉型的方向更是多元。

好比近年生技業或光學、綠能產業屢有難關,經營權更替或是重整營業項目變多了。舉例來說,今年展旺生命宣示從原料藥轉型為製藥廠,更名為松瑞製藥;或者是寶聯通綠能更名為南良國際,未來會強化高科技紡織及高分子材料的發展。還有翔宇生醫與原本的董事長蔡嘉櫸分道揚鑣,淡出燒錢的細胞研究事業,重新整頓專注保健與美容事業,並隨之更名為麗彤生醫。

回想當年  傳產公司被營建業借殼

不變的則是,任何更名求轉機、尋找新氣象的公司,大股東的目的無非是賺錢!而賺錢最直接的體現,除了損益表,就是股價。不過,要讓財報有顯著的長進,需要一點時間運作,就算是借殼公司想灌業績,也不是說灌就灌,還有一定的財務作業時間。

相對說來,能透過股價先賺點錢,是最快的。這一點尤其適用於借殼公司,因為借殼有一定的成本和時間價值,籌碼又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不趁著借殼公司將有轉機的當下,拉抬股價,先拿回一點成本,似乎不太符合人性!

順著這個邏輯,大致可將更名公司的股價反應,區分為3部曲。

洞悉路數  關心改名不如著重經營

第1部曲,趁著更名新氣象的新聞,先炒一波,讓大股東拿回一些成本。通常,因為借殼而更名的公司,這個階段漲得比較快,但是,一旦大股東稍放手,跌得也很快。

就以今年迄今更名的12家公司為例,幾乎都在經營權變更或決定更名後,股價出現顯著的漲幅,其中經營層換血的公司,包括本盟光電(更名為台灣業旺)、環瑞醫(更名為欣大健康),都是倍數的漲幅,但是回跌時也毫不客氣。

因此,除非是及早掌握住公司轉型的脈動,在極低檔介入,否則這個階段不宜追捧,就算上了車也要注意下車,否則寧可壁上觀。

第2部曲,應該算是最寂寞平淡的路了。轉型、灌業績都需要財務操作時間,一般說來至少要兩年,每家公司狀況不同。這段期間,因為市場觀望轉型的成效,眼見為憑之前,股價通常表現平淡。

緊接著,最重要的第3部曲上演了。在這個階段,業績顯著上揚的公司,股價會走大多頭,反之,下場就不太好了。

今年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11月更名的嘉威生活,該公司透過併購,從光電產業轉入家居事業,去年第4季業績急遽拉升,去年財報以及上半年報獲利都相當亮眼,促使股價維持在歷史高檔區。而之前從光纖業引進補教業的卓越,雖曾風光一陣,但近年獲利一年不如一年,股價也打回原形。

這3部曲,各有不同的著眼點,操作手法也不同。若想掌握第一部曲,就得密切觀察重大訊息細微變化,但這個階段投資風險也大。

若走入第3部曲,重點跟挑選績優股都一樣,業績眼見為憑,產業前景至上。至於更名公司的新氣象能維持多久?說穿了,重點還是經營心態與經營能力,古往今來皆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