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鴻海組MIH進軍電動車市場 電池市場大爆發,為何台廠吃不到?

 

財訊 文/尚清林

科技

財訊雙週刊

2021-05-11

根據《財訊》報導,在台灣,近期扛著MIH大旗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鴻海,旗下天鈺、正達、廣宇、乙盛及普誠只要沾得上電動車的邊,股價都因市場的追捧而飆漲。

 

 

但令人納悶的是,唯獨台灣的電池廠商,當初被點名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的康普、美琪瑪,負極材料的中碳、榮炭,以及生產鋰鐵電池的立凱,股價幾乎都一路走跌。台灣的電池廠商到底怎麼了,為什麼連特斯拉光環都無法挽救?

 

電池材料廠立凱董事長張聖時,接受《財訊》採訪時坦言,經過10多年的產業競爭,台灣電池廠基本上已經遭到淘汰。目前全球電動車動力電池主要供應商,以中國、南韓和日本廠商為主,市場占比中國占37%,南韓占35%,日本約占20%;光是一家中國寧德時代就占了1/4的市場。相形下,台灣電池材料廠商實在太小了,很難與世界大廠一搏。

 

趕搭不上三元電池,那最近市場討論度超高的固態電池,台廠有機會嗎?宏遠證券的新能源報告認為,在中國補貼政策低價搶占全球市場的攻勢下,台灣電池廠已經沒有太大的競爭力。

 

《財訊》報導指出,台廠雖然無緣分食固態電池新商機,卻有可能受益於美國「去中化」政策。從半導體、AI、高速運算,到新疆棉,美中貿易戰下對中國產地限制的力道愈來愈大。張聖時說:「電池材料、稀土可視作新能源,成為一種新戰略物資概念,這也讓美國拜登政府要求,美國境內的電動車電池材料,不得使用中國產品。」

 

不只美國對於電動車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供應鏈體系,日本為了與中國在電動車電池市場相互競爭,也規畫組織30家本土電池相關企業,建立一條自主的電池供應鏈。其他歐盟也都在建立自主的電池供應鏈,強化這一股去中化的力道。

 

宏遠證券的新能源報告指出,台廠要承接轉單挹注,至少要具有量產2萬噸正極材料的能力;但是,當前台廠中沒有任何一家有這個規模。因此,電動車廠就算有單要轉,台廠也無法拿出足夠的貨料,這恐怕才是當前電池廠的困境。…(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32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