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7573

商智投顧總經理毛元杰是縱橫台股逾30年的資深股民,甚至經歷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但這回航運股重挫,依然讓他憤憤不平,矛頭指向台灣特有的處置制度。

各國股市針對交易過熱或股價異常,政府都有因應制度,較常見是熔斷,即盤中暫停交易。但台灣不採行熔斷,而是處置制度,在盤後預告未來十天分盤交易,拉長撮合時間,藉機讓市場情緒冷卻。

7月7日,長榮股票列入二次處置,每20分鐘才撮合一次。但長榮期貨不受限制,因此出現投資人先在期貨市場放空,摜壓長榮股價,影響現貨市場的撮合價,現貨投資人一緊張,跟著把手上的持股殺出,股價因此急墜。

更糟的是,長榮股價帶頭跌停,連累陽明、萬海股價悉數翻黑。

毛元杰推測,大戶、主力事先在現貨市場借券放空,利用處置制度的漏洞,從中套利。代價是,航運股的長期投資人,承擔股價下跌的損失。

二部曲:7/20陽明增資新股上市,包銷券商大賣持股

陽明7月12日公告現金增資1.6億股,每股發行價182元。不久前,貨櫃三雄股價突破歷史新高。公告一出,投資人爭搶額度;未料15日最後繳款日,股價咚咚咚下跌,比現增價還低3元,結果散戶不買單,連原本積極搶進的台驊投控也宣布放棄認購,最後逼承銷券商吞下。

20日陽明現增新股上市,股價以185元開盤,但隨承銷券商在市場賣出,股價應聲重挫,收盤170.5元,下跌9.31%。

外界質疑,陽明為何讓承銷商元大手中握有大部位影響股市。陽明董事長鄭貞茂接受《天下》專訪,強調增資是為了改善公司財務體質,自去年開始規劃,但大股東交通部不出錢,才採取詢價圈購,遴選願意包銷的券商。

今年5月股東會通過開始遴選券商,「遇上航運股大漲,出乎我們意料,我們只是照進度走,」鄭貞茂說。

三部曲:7/21台指期結算日,外資賣長榮在期貨市場賺錢

7月21日,原本市場期待長榮「出關」,恢復正常交易,股價上漲可期。沒想到外資賞了市場一個大巴掌,光長榮一檔,賣超近4萬張,航運類股指數大跌7.64%,大盤指數也失守17500點。

背後原因,不是外資看壞航運股這麼簡單,而是牽涉到避險操作。

外資在台股買台積電等權值股,但怕股價下跌,造成投資損失,因此會在期貨市場買台股指數期貨的空單避險。如此,一旦現貨股價跌,期貨就可以賺。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副教授吳牧恩解釋,7月21日正好是台指期每個月的最後結算日,所有投資人尚未結清的部位,都要在這天結算。外資這一天空單部位較大,就會希望大盤指數跌,才能獲利出場。怎麼做呢?就是出清長榮股票,壓低結算價。這成為航運股的第三批賣壓。

為什麼是長榮被狙擊?關鍵在6月,貨櫃三雄因股價高漲,市值擠進台灣前五十大公司,因此納入台灣50成分股。當外資要操控大盤指數,航運股自然成為選項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