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8 00:09 聯合報 本報記者孫中英

 

金管會前主委曾銘宗任內,開放壽險業購買國際板債券的投資金額可不計入國外投資上限。由於台灣壽險業龐大資金無太多去路,多數業者都視這項政策,為金管會的「德政」之一,但這個德政卻衍生出不少後遺症。

由於壽險業「買盤固定」,代表外商來台發行國際板債券,「保證一定有買家」,歐美日韓各大知名企業絡繹於途,大舉來台發債;但本地壽險公司過於「求『債』若渴」,對再嚴苛的債券發行條件也甘之如飴、照單全收,反而讓國外發行人「吃定」本地公司。

據櫃買中心登錄,供壽險公司等專業投資人投資的三百八十一檔國際板債券,幾乎「每二到三檔」就有一檔在發行沒多久,可立即被發行人「無條件叩回」。

久而久之,台灣國際板變成國外發行人的「籌資天堂」,若有資金需求,即打著發行卅年債券的名號來台,一瞬間即可抱著滿手便宜資金回國,但只要市場利率不如人意,馬上就落跑。

追根究柢,台灣壽險業資金沒太多去處,才會在國際板的殺戮戰場上,任憑國外發行人如此宰割,且台灣長期太過「重股輕債」,台債市場早已奄奄一息,國際板在二○一四年之前,也乏人問津。

主管機關不思如何徹底改革債券市場結構性問題,只想單憑一個國際板,就能藉此大發利市或做到進口替代,這個想法,恐怕就如外界所言,無異「好傻好天真」。

--

國際板債券,發行人「提前買回」機率過高,引發金管會關切。保險局將研議修改保險業國外投資管理辦法,擬規定壽險業「不能買」發行後馬上會被贖回的國際板債券。

金管會官員指出,壽險業投資發行期間過短的國際板債券,雖能衝高短期報酬率,但對長期資產負債配置「毫無幫助」。

櫃買中心統計到今年八月底止,以美元計價的國際板債券「流通餘額」有七六三點三七億美元,以人民幣計價國際板債券流通餘額為六百卅四點五二億元,加總達二點七二兆台幣。

金管會調查,國內壽險公司「吃進」國際板債券量達八成,即有高達二點一七兆的國際板債券,都在壽險業手上,被贖回風險最大。

保險局表示,許多國際板債券,國外發行公司在發行時,的確已表明,只要債券發行滿一年,即可提前買回,但今年以來,因為利率走低,國際板債券遭贖回機率過高,讓台灣投資人面臨再投資風險;舉例來說,美元計價卅年國際板債券,去年的發行利率若為百分之四點五,發行人贖回後再發行,同樣的發行條件,今年發行利率只剩百分之三點七五,利率頓時少三碼。

官員說,因利率下降,國外發行人多不願再支付百分之四以上的利息給投資人,紛紛提前買回債券;但對本地壽險公司來說,原以為能鎖住卅年、有百分之四以上報酬的資產,以確保長期保單清償風險,但現在資產投資一年後「就不見了」,對保險業來說,只能「墊高」首年經常性收益率,對長期資產負債配置不利,多家壽險公司宣稱已打敗保單利差損,其實是曇花一現,撐不了多久。

保險局掌握,許多壽險公司的海外投資(包括國際板)水位,已飆高到可運用資金的百分之六十,但在政策開放前,投資海外上限為可運用資金的百分之四十五,「多出的百分之十五」幾乎都集中買國際板,也讓壽險業高度面臨國際板債券買回風險。

--
 

2015-04-07 03:38:42 聯合報 本報記者孫中英

金融進口替代政策,是要引資回流,引導自台灣流出去的12兆資金回台灣投資本地金融商品。但金管會標榜國際板債券規模爆量,是進口替代政策的「執行成效」,似乎有點混淆視聽。

嚴格來說,國際板的美元債和人民幣寶島債「並非本土金融商品」,只是外商機構或陸銀來此發行外幣計價債券;外國發行人去年只花了7個月就自國際板吸走本地近7000億資金,「這是拿白花花資金給老外運用」,且12兆資金都還沒回流,7000億又跑出國門,試問進口替代成效到底在哪?

雖然官方不承認,但國際板債券投資人(壽險業)都坦承,外商發行人來台發債,發行利率「一定比國外低」;國際板就因為發債成本低,成了外商發行者眼中的肥羊。

歐美外商一次發債,基本預算300支(1支債券發行面額100萬美元、300支即3億美元),但在國際板,動不動就發個1、2000支(10到20億美元),籌資金額也爆量;因為在國外發債成本須5%、6%以上,但在台灣只須3%到5%。

報酬率不高,但壽險業為何還要搶買國際板債券?這是因為「保險法」限制保險業投資海外上限、不得超過可運用資金的45%。但金管會去年開放,保險業投資國際板不受此限;因此,即使報酬率沒有出國買的「海外債券」高,但看在還是比台債利率高的前提下,保險業也忍痛搶買。

2015-04-07 03:38:41 聯合報 記者孫中英、沈婉玉/專題報導

國際板債券去年發行爆量,被金管會視為推動「金融進口替代政策」的重要業績。但國際板債券大發利市的同時,政府公債(台債)市場遭嚴重擠壓,自去年6月至今,財政部因顧慮國庫失血過大,已6度不足額發行;外商發行人藉國際板在台賺飽利差,我國庫卻嚴重內傷,進口替代到底在「進口什麼、替代哪去」,值得檢討。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去年喊出金融進口替代政策,他說,「台灣人資金老往外流,拿錢給人家操作,自己卻沒好處」,金融進口替代政策就是要「引資回流,讓資金、生意和人才都留台灣」。

但金管會宣稱,推動金融進口替代會考慮開放本國金融業透過「併購公司」開發新商品,如需要衍生性商品,可直接買家國外專業公司,「這些並沒發生」。

反倒是金管會放寬保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不須計入」海外投資45%限額後,資金如猛虎出柙,搶進國際板。

國際板自2006年開板後始終乏人問津,但在台灣壽險資金瘋搶國際板債券後,國外發行人「絡繹於途」;從美國花旗、高盛、AT&T、德意志銀行、法商興業、英國巴克萊都來掛牌,歐美知名品牌全來報到。

自去(2014)年6月到12月底,國際板債券發行6944億元,較2006到2014上半年的1373億元暴衝4.06倍,「絕大多數都是壽險業」貢獻。國際板大發利市,台債卻斯人獨憔悴。

國際板以美元債及人民幣寶島債為主,美元債扣除避險成本後投資報酬率約3.5%,比台債1%到2%利率高。壽險業追捧國際板,財部標售政府公債(台債)時須拉高發行利率,才能跟國際板搶買家,發行利率被迫一路飆。

根據國庫署統計,去年下半年起,10、20、30年公債發行利率全數走升,30年公債利率已上揚1碼(0.25個百分點);假設發債3200億元,利率只要升1碼,國庫就失血8億利息。

政府舉債已瀕臨破表,卻因為國際板,國庫又被迫流血輸出;為避免利息負擔太重,自去年6月至今,台債已6度不足額發行,今年前2月,更連續3次提前截標 。

國庫內傷,壽險公司也沒占到便宜。雖然新光、富邦人壽大搶國際板,但龍頭國泰人壽曾公開表態,對國際板興趣缺缺,主因都是同樣一家公司,但「只要來台灣發債,利率就比較低」,暗示這些外商發行公司自肥,在國外發債利率高過台灣國際板「暗槓1%至1.5%利差」。國泰人壽說,如果海外投資額度夠,寧願先買海外債。

外國發行人賺飽、國庫內傷、壽險業沒占到便宜,這個政策還有個更無奈的地方,就是券商為搶國際板發債生意,大砍承銷手續費,國外承銷費約發行金額1.5%,但台灣卻殺到0.05%,不但不敷成本,也讓外商在此發債「更便宜」。金管會為此,還發函「警告」券商,須合理收費,嚴重者暫停承銷權,目前市場承銷手續費,經「約定」已回升到10個基本點(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