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 4招讓庫藏股玩真的

 

 近5年上市櫃執行庫藏股家數  ●金管會從去年起悄悄祭出四大措施強化庫藏股效能。圖為主委顧立雄。 圖/本報資料    照片

 

 

為了讓上市櫃公司覺得股價「委屈」而宣布執行庫藏股不會淪為「口水」,金管會今年啟動4措施,要讓庫藏股真的能「救市」,4措施包括強化資訊揭露、年報中揭露執行率及未執行原因、發文執行率偏低企業要求強化內控,和把執行率納入公司治理評鑑。

金管會表示,從2017年到今年10月,共130多家上市櫃公司執行庫藏股,8成以上執行率都超過50%。金管會穩定台股措施的「18套劇本」中,第一部即是要求證交所、櫃買中心及上市櫃公司多舉行業績發表會或法人說明會,讓市場了解公司營運基本面,增加投資信心;第二部就是鼓勵上市櫃公司執行庫藏股,但每每金管會祭出前兩招時,都讓市場覺得「口惠實不至」,即只是放放話、強化信心,但並沒有實際執行。

金管會去年中即「悄悄」祭出四大措施,強化庫藏股執行效率,在今年10月台股跌破萬點時,呼籲上市櫃公司執行庫藏股,即有顯著的效益,目前金管會又「不動聲色」的收回庫藏股這招,不再每周公布現行執行庫藏股的家數及金額,亦即判斷目前台股相對穩定,暫時不需要救市措施。

金管會表示,庫藏股四大措施即為強化資訊揭露,目前有庫藏股專區,董事會通過要執行庫藏股的公司,其預定買回股數、價位區間、執行期間、買回股數、執行比率等都要揭露,讓投資人清楚知道公司是不是真的有執行。

二是年報中必須揭露庫藏股執行率,以及未執行庫藏股的原因,也就是公司不能老是「喊一喊」、口水護盤,然後根本不拿出錢來買股票。

三是對買回股數不到預定最大買回股數一半,即庫藏股執行率低於50%的上市櫃公司,會發文要求公司必須強化內控辦法,且修正措施必須過董事會,亦即「執行不力」必須要有懲處機制,否則就是由金管會公告公司名稱及罰款。

四是庫藏股執行比率納入公司治理評鑑,在2018年公布的評鑑中,即已考量此項目,要求公司要「言而有信」。

證期局表示,從2017年到今年10月,有逾百家以上公司執行庫藏股比率都超過50%,但也因為之前台股行情佳,這兩年執行庫藏股的公司家數並不多,目前還有102家上市櫃公司(上市50家、上櫃52家)仍在執行庫藏股期間,最大買回金額合計288億元。

(工商時報)

上市櫃公司宣布執行庫藏股,經實驗證明,真的對股價有幫助。前金管會委員、專精公司法與證交法的政治大學教授林國全接受證交所委託,研究如何強化庫藏股效能,林國全說,研發結論是上市櫃公司若宣布執行庫藏股,只要不是「幌子」,即認真執行、執行率過半、買回比率較大,對委屈的股價都有幫助。

林國全也建議,對庫藏股要強化資訊揭露,且要揭露各上市櫃公司每次執行庫藏股,最後實際買回占當初宣布買回股數的比率,即實際執行率,供投資人參考。

林國全的研究中分為上市櫃公司宣布執行庫藏股前後的股價、執行庫藏股原因對股價的影響、宣告買回比率及實際執行率對股價的影響、頻繁宣布要執行庫藏股但執行率偏低對股價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上市櫃公司宣布執行庫藏股後,股價會有正向反應;執行庫藏股的理由是要轉讓給員工,跟要維護公司信用與股東權益者,股價反應都相對明顯,但若是要買回股票進行股權轉換等,則因件數較少,反應較不明顯。

再來是宣布要買回股票的比率,若高於已發行股數0.02%以上者,股價反應會較對買回率低者明顯;至於實際執行率高於50%,甚至高於90%者,股價拉高的反應明顯也較大。

但頻繁宣布要執行庫藏股,如上市公司5年內宣布10次以上、上櫃6次以上,但執行率都低於50%者,因為家數都只有10多家,且有少數公司有異常反應,因此結果並不有效。

至於若有非合意併購、有市場派進行公開收購時,公司是不是也可以用啟動庫藏股,維護股東權益為名,反向收回股票,減少在市場上流通的股數,作為抵禦措施?林國全的研究結論是,用庫藏股抵禦公開收購,是不是能符合維護股東權益,仍不確定,但恐怕會違反證交法155條的抬高或壓低公司股價,目前似乎不是合法行為。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