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為免投資人用ETF實物申購來規避股利所得稅,證期局昨(13)日發函給券商及投信,設下三道防線,一是投信及券商不得以節稅作為商品宣傳;二是要檢視客戶平時的投資紀錄,了解是否有節稅意圖;三是修改商品,縮短ETF與股票配息的時間差。
外傳外資、部分機構法人不想參與股票除權息,想避掉股利所得稅,就在上市櫃公司配息前,藉由實物申購,將手中一籃子股票兌成ETF,又在ETF要配息前再兌回股票現貨,等於股票配息及ETF配息時,配息對象都不是投資人,利用這種配息時間差避稅。
金管會昨天發函下三道防線:
第一是嚴禁券商及投信以規避稅賦為訴求,從事ETF實物申購的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
第二是要建立內部機制檢視客戶在實物申購時,是否「疑似」或有「合理理由懷疑」有規避稅賦的目的,券商一旦發現,除了拒絕客戶申購,也要將名單提供給投信,投信則是直接拒絕客戶的實物申購。
第三是要求可能被利用的ETF基金,將一年配息一次改一年配息二次,即投資標的配息高峰期時也跟著配一次息,之後收到所有股息,再配第二次,縮短投資人節稅時間差,減少避稅的可能性。
證期局表示,能用此方式節稅的投資人不多,第一是投資的股票必須追蹤相關指數配置,例如台灣50,就要買到50檔股票,且投資金額要夠大,才可能申請實物申購,一般投資人很難達到這種標準,但投資人若利用此管道投資操作,在法規上並不能說投資有違反法令,因此只能從金融機構去管理。
未來若券商或投信明知客戶平時極少實物申購ETF,卻在配息旺季作相關操作,券商、投信就應合理懷疑或檢視,若券商還以節稅後號召,協助客戶規避股利所得稅。證期局表示,可依證交法66條,處警告、停止業務、解除董監或經理人職務、撤銷營業許可等處分。
至於一年配息二次的檢討,證期局表示,並沒有太多檔基金有配息時間差可被用來避稅,但有些是股票檔數較少的基金,投資人要實物申購的難度較低,會希望投信在今年配息旺季前調整配息時間。
(工商時報)
針對金管會指外資以ETF及現貨股票除權息時間差避稅,美系外資券商主管指出,國際投資機構透過ETF轉換方式、規避現金股利課稅的作法已行之有年,現金股利扣抵稅額減半政策開始實施後,風氣似乎更勝了些,政府想要檢討這一塊,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還是會有其他方法可以規避。
國內多家證券商高層主管指出,因外資主要下單量是給在台子公司,國內券商承接外資單少之又少,因此不會以節稅行銷,至於投信業者對金管會有意推動ETF改成1年2次配息,表示會配合政策。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表示,大型ETF與高現金收益率基金,是透過ETF轉換規避現金股利課稅的常客,除非找不到願意承做的券商,否則以台股接下來投資價值可能會被降低(de-rating)來看,直接選擇不參與除權息,是非常可能的作法。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認為,透過ETF轉換規避現金股利課稅,成本主要包括實物創造(In-kind creation)與獲利了結時間機會成本兩種,若國際投資機構評估無法獲利,就會直接選擇不除權息。
元大投信執行副總經理黃昭棠表示,客戶要求以ETF換回一籃子股票,或是以一籃股票兌成ETF等申購或贖回動作,只要合乎法令,都不能拒絕,若主管機關要推動改為ETF一年配息兩次,會全力配合;但ETF若改成1年2次配息,會面臨ETF成分股雖已除息,但基金專戶卻未收到股息(如同應收股息或是在途股息),必須以期貨等其他方式因應。
(工商時報)
2015年10月29日
【廖珮君、高佳菁、劉煥彥╱台北報導】為規避股利所得20%稅負,法人現新招,金管會緊盯。有民眾向《蘋果》爆料,外資利用上市公司、和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兩者配息的時間差,涉嫌逃漏股利所得稅,金管會已介入了解,一旦發現業者以避稅做招攬、或配合法人藉此避稅等,將依法重懲。
金管會說,絕不容許券商、或投信業以避稅做招攬、或配合法人逃漏稅,發現就重懲,其次,一旦發現法人有藉此避稅,也將依法追究,最後,ETF實務申贖是該商品的特色,全球皆然,不能因少數個案而質疑該商品。
元大投信ETF規模暴增
民眾向《蘋果》投訴,外資每年6月底,涉嫌將手上股票,移轉給台灣50等其他ETF,等手上的上市公司配息後,再將基金贖回,藉此逃漏股利所得稅,此舉更讓元大投信近5天兩檔ETF規模暴增千億元。
遭點名的元大投信執行副總黃昭棠表示,部分外資為了避免除權息過程所衍生複雜的管理程序,甚至造成交易錯誤導致錯帳問題,會將手中股票轉為ETF,來簡化管理程序。
黃昭棠指出,外資將股票轉為ETF,應是為避免除權息衍生的複雜程序,節稅不是唯一目的,以這波台股從萬點下修,最低達7203點,修正幅度遠大於節稅成本,若以節稅為考量,外資的操作等於賺了股息賠了高額價差,就獲利空間與承受風險相比明顯不對稱。
他認為,外資持有股票檔數非常多,管理的基金不只台灣市場,若都參加除權息,將增加操盤人中後台管理程序,更重要的是,可避免因參加除權息造成後續交易錯帳問題。他說,不只台股,像香港、韓國等市場,面對除權息作業時,也有部分外資會採取同樣的操作方式。
金管會分析,上市公司配息是7~8月、ETF配息則是10月,兩者配息時間不同,外資可能操作手法是,每年6月先把股票換成ETF,等上市公司配完息後,再把股票拿回來,因兩邊的配息都沒參與,就可免繳20%股利所得稅。官員說,但外資或法人要做此操作,成本相當高,認為應純屬個案。
「對台股不見得不好」
金管會認為,要發生民眾所說的逃漏稅疑慮,法人需付相當高的成本,ETF爆量也可能是投資人做策略性交易,不能說ETF爆量就是因為法人避稅所致。
證交所主管昨也說,若不想繳股利所得而棄息,不論是外資或投資人,都可賣掉手中持股,待除權息後再買回,也就是在股票交易中只賺資本利得,放棄股利所得,這麼做合乎法規。
其次,即使外資這麼做,對台股不見得不好,若外資不想參與除權息,將持股轉換成ETF,等除權息後再贖回基金,不須賣掉手中持股,可避免造成股價波動,有助於穩定市場。
謝謝爆料 讓《蘋果》無所不在
《台北股市》法人大套利,4檔ETF超夯
據統計,目前券資比超過3成以上的公司達17檔,其中排名前四名的全數都以ETF為主,四大高券資比個股中包括豐臺灣<extra_stock_id stock_id="006204(TW)" style="word-break: break-all;">(006204)、台灣50<extra_stock_id stock_id="0050(TW)" style="word-break: break-all;">(0050)券資比都逾8成;寶金融<extra_stock_id stock_id="0055(TW)" style="word-break: break-all;">(0055)及高股息<extra_stock_id stock_id="0056(TW)" style="word-break: break-all;">(0056)券資比都快速竄升至5成以上,這些券單大多來自套利賣單為主。
根據統計,與台灣連動性最強的台灣50,近期折價約在0.3%,近5個交易日吸引法人買超3.21萬張;同時間,豐臺灣買超685張、寶金融2,129張、高股息2,616張。
證券業者指出,外資套利手法相當多,以往為避開股利課稅的問題,採ETF套利的現象不少,然上市櫃公司陸續步入股東會,尚未除權息,但因近期ETF都處於折價狀況,一旦大盤大漲,ETF折價情況就更嚴重,因此吸引外資買盤大舉進駐,折價越多,越吸引買盤進駐,未來ETF若因買盤湧入,由折價轉為溢價,套利誘因消失,券資比居高不下的情況將告一段落。
此外,在台股進入6月除權息旺季後,因外資將被課徵「境外投資20%的資本利得稅」,證券業者指出,外資或法人的現貨部位如果夠大,可以至投信公司進行票券交換,將持有的台灣50的50檔成分股或是相關金融股、高股息的個股,直接進行要求投信公司將法人所持有的股票部位,轉換成一定比例部位的台灣50或高殖利率、寶金融等ETF,並在期貨避險,不但可以鎖定價差,也不會有除權息的境外所得的稅率問題。(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劉家熙/台北報導)
--
外資躲進台灣50 避稅避險
【經濟日報╱記者張瑞益/台北報導】
2011.07.15 10:13 am
外資操作手法向來充滿神秘色彩,市場人士最近發現,外資近期又有新招,藉由把手中持股申請轉換成台灣50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方式,迴避參與權值股除權息,避免被課徵20%資本利得稅,成功將資金停泊在國內,伺機等候股匯多頭行情。
市場人士估計,外資透過這樣的轉換手法,至少可以省下7億餘元的資本利得稅,還可以避免參與除權息後,萬一股價下跌的貼息風險,堪稱是一舉兩得。
市場人士解釋,外資之所以有此動作,主要是因台股進入除權息旺季,對於手中握有龐大股票部位的外資而言,一旦參與除權息,將被課徵20%的資本利得稅,外資因此利用台灣50ETF可以用實物(現股)申購的特殊規定,將手中權值股申請轉換成台灣50ETF,放棄參與除權息。
檢視近期外資持有台灣50ETF部位明顯可見,原本6月23日,外資只持有7萬多張,到了27日暴增至71萬餘張,29日更衝高到73萬餘張,結果到了30日驟減至40萬餘張,短期變化之大,相當弔詭。
碰巧,國泰金與台積電兩家重量級權值股,先後在6月28日、6月29日除息,市場人士因此直指,外資不想參與除息,但又不願也無法賣掉手中龐大的持股部位,因此拿手中一籃子股票,申請轉換台灣50ETF,等到除息過後,再把ETF換回股票。
為了避免台灣50ETF股價下跌風險,外資還順手「買保險」,也就是在台指期大布空單,從6月23日開始,外資持有的台指期空單未平倉口數一路激增至1.7萬張,用意即在於避險。業界分析,透過這樣的手法,粗估節省的稅額逾新台幣7億元,對於想炒匯的外資而言,也不用把錢轉進債市,遭到央行驅趕。由於手法罕見,近期引起股市高手們的熱烈討論。
台灣50ETF,是由台股前50大權值股組成的指數股票型基金,特色是漲跌幾乎與大盤指數同步,除了可直接在股市買賣交易,法人也可進行用該50檔成分股進行交換,將股票部位轉換成台灣50ETF。
【2011/07/15 經濟日報】
新聞分析/口袋比人淺 散戶只能羨慕
【經濟日報╱記者 張瑞益】
2011.07.15 03:53 am
外資用股票轉換成台灣50ETF的招數,因最低門檻每次需轉換500張,費用約新台幣2,900萬元,若非實力雄厚的外資法人或本土法人機構,一般散戶恐怕只能羨慕,難以模仿操作。
按規定,一般散戶其實也是可以申請現股轉換成ETF的,只不過一般散戶手中很少同時擁有50大權值股,持有的部位又不夠多,因此,恐怕沒有機會使用外資的避稅招數,倒是本土法人還有仿效的可能。
華南永昌證券自營部經理方慕孺指出,目前外資持有台灣50仍逾40萬張,預測在台股重要權值股除息後,這些外資籌碼仍會回流權值股。由於熱錢鎖定在匯差,投資人可平常心看待。台股近日在年線之下,走勢明顯回穩,公股八大行庫近日積極買超,台股若能帶量重回年線之上,下半年行情仍可期待。
分析師表示,外資固然是影響台股的重要力量,也是觀察籌碼面的重要指標,但外資在台股的多空操作,常因國際股市而變化,因此,個股的基本面與技術面也都是投資人做功課的方向,不一定僅以外資的動向作為唯一參考依據。
【2011/07/15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