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金管會函令規定,如期貨ETF基金最近30個營業日平均單位淨資產價值較其最初單位淨資產價值累積跌幅達90%時(即新臺幣2元),基金將經金管會核准後終止並進行下市及清算程序。

錯把毒藥當糖衣 投資人最容易誤踩的ETF「3大陷阱」

2023/06/02 14:50
文|

ETF在台發行屆滿20年,立下里程碑,但仍有投資人因為誤解ETF商品而吃虧。《財訊》歸納買貴、錯誤理解期信ETF、主題型ETF玩法更多樣三大類真實經典事件,提供投資人警惕。

買太貴》投資人勿追買高殖利率標的

第一類,每年都有ETF發生大幅溢價,即使投信會在網頁上警示,但還是有投資人掉進「買太貴」的大坑。會產生大幅溢價的原因,主要就是ETF籌碼有限,但投資人願意花比這檔ETF實際價值(淨值)更高的錢,在次級市場(台股)買入。

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復華投信發行的季配息FH富時不動產(00712),因為公告配息0.24元,換算年化殖利率逾9%,吸引投資人追買,以3月22日的數據為例,當天淨值為8.51元,收盤價卻有9.81元,溢價高達15%。

投信為了收斂溢價,就會在初級市場增發新的籌碼,這會讓能在初級市場買到新籌碼的投資大戶或法人機構,把便宜的籌碼(假設8.51元買入)拿到台股交易套利(假設9.81元賣出),就會發生在台股市場交易的價格開始收斂,買貴的投資人還不知道為何會虧錢的現象。

第二類案例是期貨及槓反型ETF下市風暴。富邦VIX(00677U)、元石油正二(00642U),當時兩檔ETF都大幅溢價,但多數投資人並不了解這類ETF追蹤指數的特性,主要的交易標的是期貨契約,而期貨契約因為到期後必須轉倉,轉倉成本會不斷吃掉淨值,長期走勢本就是下行,是一種適合做「波段交易」、但不適合做「長期投資」的商品。

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就觀察到,很多散戶喜歡拿這類商品長期投資;看著價格愈變愈便宜,以為機不可失,才會造成當時兩大商品被瘋狂追買,但淨值持續折損不得不下市時,還被投資人究責金管會與投信公司的現象。

最後一類值得提醒的是ETF發行內容多元後,投資人更需細究內涵。像是台灣指數公司與富邦投信發行的富邦特選高股息30 ETF(00900),訴求每年有三次大幅度換股,以搭上不同時期的除息潮,每年高達10%以上配息率,在掛牌前就引發市場熱烈申購。

但因為2022年上半年30檔成分股就換了27檔,下半年又再換了20檔,這些換股成本都侵蝕到基金淨值;2021年時以15元掛牌,僅一年多淨值就只剩11.76元,減損程度更勝於其他高股息ETF。

周冠男分析,國外有一種類似概念的基金,就是買入市場上配息最高的股票,收到息後就賣,再找下一檔;但很不幸,由於基金頻繁換股,手續費侵蝕淨值,總報酬其實非常低,只有券商大賺手續費。

做功課》深究主題型ETF發行內涵

還有隨著指數公司大數據分析的能力愈來愈細膩,一檔個股的營運項目可以不斷被拆解,放入更多種的ETF商品中。舉例來說,蘋果在傳統分類中,大概會被分成科技、硬體設備、硬體儲存與周邊設備類別,所以像是科技ETF、科技硬體ETF就能納入蘋果。

如今,成熟的資料探勘能讓蘋果再被拆解,「一蘋多吃」,像是數據資料庫公司FactSet把蘋果營運項目分成iPad、Mac、iPhone、其他產品、服務5大項,每一項商品又能再納入不同科技發展項目中,所以如果有智慧手機製造ETF、消費電子ETF、軟體ETF等,都有機會將名氣響亮的蘋果納入,吸引投資人目光。

對投資人來說,好處是了解公司更多利基型的營運項目,或許就能提早上車,但壞處是,如果A營運項目長期下來仍無法放大規模,不僅無法真正挹注A主題型ETF報酬,也恐在這間公司及此檔ETF大漲時,讓投資人誤解這間公司的A營運項目深具潛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