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訊 記者尚清林

理財

財訊雙週刊

2023-07-07

硬要把不同面額的股票,換算成相同面額來做股價的比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會計師提醒,隨著彈性面額的實施,投資人勿再陷入面額10元的框架。

 

 

「為什麼這些公司的面額不是1股10元?」《財訊》報導指出,目前台股市場採用彈性面額的公司,在股票名稱上都會以「*」星號標示,共有14家公司:矽力、愛普、長華3家上市公司;港建、太景、聖暉、長科、朋億、91APP 6家上櫃公司;國邑、納諾、水星生醫、美賣、益鈞環科5家興櫃公司。

 

究竟,為何這些公司要採取「彈性面額」?有什麼好處?會影響股價嗎?與分拆公司有關嗎?投資人又該如何看待這些股票呢?

 

股價強弱與面額毫無關聯

 

《財訊》分析,首先,面額會影響股價嗎?以生技股水星生醫為例,有人認為:「水星的每股面額為0.25元,只有傳統面額10元的1/40;而當前股價25元,還原後水星的真實股價,應該是25元的14倍,高達1000元。」但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理解。關鍵就在於,面額的價格與股價毫不相關。

 

因此水星現在股價為22.5元,買進的成本就是1股22.5元,1張為1000股計算,就是2.25萬元;換句話說,即使每股面額不同,但交易價就是直接看股價。

 

《財訊》報導指出,早期主管機關為了便於交割和管理,將公開發行公司的股票面額統一規定為10元,在計算每股盈餘、每股淨值、每股股利,還有本益比的分析比較相當方便。久而久之,就習慣一切都還原到面額10元,之後再去評估價值。

 

法人指出,最常見的迷思,就是把資本額與發行股數混淆。從公式計算上,總市值是「股價×發行股數」;而資本額是「面額×發行股數」。結論就是:面額會影響資本額,但不會影響市值,也與股價無關。

 

 

第2,既然面額與股價無關,為何台灣還保留著彈性面額制呢?

 

承上所說,面額影響的是資本額,這對一家未上市公司來說,由於沒有股價作為參考,每股設定的面額愈低,可以降低募資的門檻,有利於引進新資金。進而對於新創企業來說,彈性面額可以讓公司的對外募資更有彈性,藉以滿足市場籌資的多元需求。

 

第3,上市公司分拆股票和面額有關嗎?

 

根據《財訊》報導,2020年時,長華電材在資本額不變的原則,將面額調整為1元,股數增加10倍,股價也調整為原本的1/10,從120元,變成12元,藉此活絡流通性。之後,愛普、矽力、聖暉、朋億、長華科技也都進行面額的調整,這情況其實就像是美股的分拆制度。

 

 

分拆制度看的是發行股數

 

再看看早已無固定面額的美股是如何做的:分拆就是增加發行股數、壓低股價,可說是企業活絡股價常使用的一種財務操作。例如,最為人熟知的2020年特斯拉1股分拆為5股,進而掀起電動車風潮,一度市值衝上1兆美元大關。今年特斯拉再度進行一拆三的規畫,又引爆多頭浪潮。

 

根據《財訊》報導,換句話說,上市公司分拆,就是透過增加發行股數,壓低每股的價格,嚴格來說也與面額無直接關係,只是台灣習慣以「面額」來陳述,但其實「股數」才是關鍵。別忘了,一家公司的總市值,並不會因為分拆而變動,還是「股價×股數」,股數雖然變多了,股價也依比率降低,如果獲利能力持平,每股獲利也會照比率下修。

 

但若因此吸引更多投資人參與,推升股價後,市值就會提高,就像特斯拉和蘋果;反之若投資人對公司分拆不埋單,股價下跌則市值下滑,仍會回到一般的市場機制。

 

總而言之,面額的大小與股價一點關聯性都沒有,一切回歸市場對公司未來獲利能力的期待。會計師提醒,隨著彈性面額的實施,投資人不要再陷入面額一定要10元的框架裡面。 …(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89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