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業者LINE Pay今(26)日以每股348元登錄興櫃,開盤股價即跳空,以450元開出股價一路飆漲,截至中午12時22分,最高來到1030元,蜜月行情十足香甜。
目前LINE Pay在台有1200萬名用戶,平均每2位台灣人,就有一位使用LINE Pay,全台合作商店約50萬家,全年交易筆數達9.2億筆,平均每0.03秒就有一筆LINE Pay交易產生。
《財訊》雙週刊619期曾專訪南韓籍的LINE Pay台灣董事長丁雄注,進軍台灣短短5年,LINE Pay就成為台灣最多人使用的行動支付品牌。一位韓國籍的董事長,如何帶領最初僅有十人的團隊,打下台灣市場江山?以下為專訪內容。
2015年登台,短短5年的光景,LINE Pay鋪天蓋地成為家喻戶曉的行動支付第一品牌;韓國籍的LINE Pay台灣董事長丁雄注,不僅在台灣行動支付戰場群雄並起之前開疆拓土,更是一手撐起台灣LINE Pay的靈魂人物。
2016年時,丁雄注接下LINE Pay台灣總舵手的職務,當時台灣典型的支付工具僅有支付寶及微信,店家也都是為了來台觀光的中國遊客而設;台灣本土行動支付業者要到2017年初才開始蓬勃發展。初來乍到的丁雄注,便順應台灣消費習慣,與中國信託銀行推出「LINE Pay聯名卡」,打出綁定LINE Pay就能回饋高額LINE POINTS的策略,成功掀起旋風,建立起消費者對LINE Pay的品牌熟悉度。
2018,LINE Pay持續進擊,與一卡通合作推出LINE Pay Money,讓消費者就算不用信用卡,也能在LINE Pay建立電子錢包,進行儲值、轉帳、分帳、免費提領等功能,讓LINE Pay的交易形態更完備。
支付範圍擴大 提升黏著度
LINE Pay能在行動支付產業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站穩腳步,消費者的「認識」與「黏著度」至關重要。針對未成年與中高齡的客群,丁雄注讓「信賴度」與「便利性」這兩個聽起來有些空泛的名詞,具體化在使用年齡層的擴散策略上。例如,未成年使用行動支付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所以要讓父母親覺得使用行動支付是安全的;青壯年齡層則用已有的數據分析此一客群的消費足跡,鎖定特別的攻略點積極行銷,藉此擴大用戶數與提高消費金額。
隨著LINE Pay可使用的據點愈來愈多,丁雄注表示,現在是要讓消費者不用再去思考「哪家店我可以使用LINE Pay」,而是推出適性且完整的支付生態圈,主動讓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消費都能在LINE Pay上完成;不同的客群有不同的生活與消費習慣,LINE Pay都會充分掌握與分析,再用不同行銷攻略,就能成功提升使用者黏著度。
例如,LINE Pay近期前進校園推廣無現金行動支付,就是先從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分析可能使用行動支付的消費形態,發現大致與搭乘大眾運輸、校園用餐、繳交學雜費與行政規費、逛街,與朋友喝下午茶脫不了關係。這和上班族有雷同也有相異之處,上班族少了學雜費與行政規費,卻可能多了開車加油、午間訂便當、晚間與同事應酬聚餐的開銷;所以,加油站消費,就鎖定上班族的交易習性;校園繳費,就聚焦提高大學生的便利性。
面對愈來愈多的競爭者,例如傳統零售通路、金融業,也操持本身的顧客或資金優勢切入支付市場,丁雄注深知,過去用「高回饋」黏住消費者的方式,並不是長久之計,下一步是要讓回饋變成「正循環」。也就是說,好的服務與支付結構都是從商店產生,回饋到消費者身上後,消費者願意再重新回到店內消費,創造商店更多的營收和利潤,把隱藏在消費行為最後的支付環境打造得更健全,是LINE Pay現今聚焦的關鍵。
廣蒐評論 每週逐條檢討
此外,丁雄注非常重視使用者的意見,每週都固定召開大型例會,讓員工在各大網站蒐集消費者與商戶的評論與指教,逐條探討是否有改善的可能,親力親為讓員工私下都大感敬佩:「不誇張,真的是一條又一條拿出來討論。」
丁雄注說,支付離不開生活,未來的LINE Pay會讓生活上的消費都集中在支付功能裡,擴大更多領域和生活圈,讓支付自然而然滲透到生活當中;但他也賣了個小關子,接下來即將推出的新服務,是和金融機構業者共同打造的金融科技(FinTech)服務,絕對會讓消費者耳目一新。...(本文完整版請見《財訊》雙週刊619期)
翻攝LINE Pay臉書
2024-01-24
LINE Pay從2015年進軍台灣市場,如今擁有千萬名用戶數、高市占率,以及逾50萬處支付據點,都在台灣行動支付的龍頭地位。除了支付以外,還用點數、行銷、LINE社群優勢,形成「完整的金融圈生態」。
以往要觀察LINE Pay的獲利情形,都要透過官方揭露才有機會一探究竟,現在公開發行後,將可直接觀察LINE Pay近年來營收狀況——LINE Pay自2021年首度轉虧為盈,2022年營收36.2億元,每股淨利(EPS)7.51元;2023年營收47.79億元,年增超過10億元,並在累積虧損上「翻正」,近4年營收持續見成長。
這些營收來源,主要來自手續費收入,占比約83%。金融推廣合作事業約12%,其他行銷產品銷售約5%;至於毛利占比,手續費收入占51%,金融推廣合作事業35%,行銷產品銷售事業14%。
LINE Pay這時登陸興櫃,有什麼策略?未來會申請電子支付執照嗎?
在台灣的8年來,LINE Pay如何走到這裡?
「一直以來,我們都有一個夢想。」投入支付產業超過18年,LINE Pay董事長丁雄注強調一句話:「LINE Pay不只是支付。」不論是提供優惠資訊給消費者、或是將導客行銷策略分享給商家和銀行——他內心的藍圖是,將用戶、商家及合作銀行,用LINE Pay平台「串在一起」,綁進這個金融生態圈。
從8年前,在支付服務上一點一點布局,並得到股東的支持。第一大股東就是韓國母公司LINE Financial Corporation,持股68.35%;而台灣在地的大股東,則分別有台北富邦銀行持股19.51%,以及聯邦銀行持股9.76%。
LINE Pay執行副總經理張修齊表示,這8年一路走來最主要的亮點是,LINE Pay於2015年在台灣正式上線後,隔年就與中國信託銀行,推出台灣首張回饋LINE POINTS的「LINE Pay聯名卡」,並陸續與其他銀行如台北富邦銀行、聯邦銀行推出點數回饋的信用卡。
這在消費市場上有著很大的突破和創新。不論是申請卡片、或者在銀行申辦簽帳卡,最後都集結在LINE POINTS生態圈,讓消費者即時收集「1點折1元」與現金等值的點數,並且沒有累積上限。
這個布局策略是,將LINE POINTS作為「重要的燃料」,透過信用卡的回饋力道,吸引消費者加入LINE Pay的生態圈,並整合全方位金融服務,加速運轉支付生態圈的發展——光是這3張點數回饋的信用卡的發行,在流通卡數上已累積至少700萬張,光是2023年就回饋超過72億個LINE POINTS。
LINE Pay為什麼可以獲利?和其他支付業者差在哪?
對於行動支付而言,「有交易,就有收入」,但問題就在於要如何降低成本,並提高獲利動能;當台灣的行動支付業者正在煩惱虧損情形時,LINE Pay卻寫下新的盈利紀錄,關鍵就在於:2021年台灣爆發COVID-19疫情,讓身為行動支付的LINE Pay受惠不少。
LINE Pay採用信用卡綁定的交易方式,過去5年來,台灣市場的特性主要是90%線下交易、10%線上購物,雖然每一筆交易的獲利微薄,疫情卻開始推升交易使用量。
在「必須防疫」的消費場景之下,多數民眾為了要減少現金及信用卡接觸,就願意嘗試使用行動支付App進行掃碼付款,除了在線下通路可以使用之外,還可以應用在線上的電商,使得整體支付環境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
LINE Pay副總經理張希雯表示,LINE Pay有3個關鍵數字代表行動支付的領導者,用戶數超過1,200萬名、支付據點超過50萬個、交易筆數一年超過9.2億筆,也就是說,平均0.03秒,就有一筆LINE Pay的交易產生,不輸給大眾捷運系統的「嗶卡速度」。
從百貨公司、刷到夜市攤販,LINE Pay從消費通路上,與金融合作夥伴一起擴大點數生態應用,幾乎是「無腦回饋」的方式,讓消費者接受LINE Pay提供的金融價值,達到近7成的活躍用戶數,就是獲利的關鍵。
LINE Pay未來策略是什麼?也要做跨境支付嗎?
對於興櫃後的發展及展望,LINE經營管理處資深副總經理陸榮華表示,將擴大生活圈來維持收益利潤。例如,除了台灣的市場之外,也將布局跨境支付,打造海內外全方位的「支付行銷平台」。
這意思是,不論是海外遊客來台灣消費、或者台灣民眾前往海外消費,當LINE Pay布局成熟後,未來合作商家及銀行可以透過每一筆交易的資料分析,找到更合適的精準行銷,擴大整體範圍,讓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未來也將公布發展成果。
至於今年是否將申請電子支付執照?LINE Pay則回應,目前每月撥款的餘額還沒有超過金管會規定的門檻,依照法令考量,還沒有申請需求——言下之意,未來如果有必要,也會申請電子支付執照,屆時將如何和一卡通iPASS MONEY合作,再進一步向外界分享。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原文見此。
2024/01/17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第三方支付業者LINE Pay(連加網路公司,7722)即將登錄興櫃。LINE Pay 已發出通知,預定1月23日舉辦興櫃前法人說明會,之後將正式登興櫃。
LINE Pay是國內用戶數最多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在台用戶數已突破1200萬戶,已於2023年11月17日公開發行,1月2日甫召開股東臨時會,完成董事改選設置獨立董事等議案。
LINE Pay2015年成立,2021年全年首度達成損益兩平、全年度淨利首度轉正,目前股本6億元,2022年營收36.2億元,稅前純益5.35億元,稅後獲利4.4億元,EPS8.04元。2023年截至6月30日稅後獲利2.33億元,EPS3.94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