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5
包括in-cell、on-cell都是內嵌式觸控解決方案,兩者差別在於in-cell是將觸控感應器鍍在TFT Array基板上,on-cell則是將觸控感應器鍍在彩色濾光片玻璃基板的表層或底層。與一般純觸控廠生產外掛式觸控(包括薄膜或是玻璃)最大優勢是輕薄、材料成本節省。(記者陳梅英)
《科技》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2018年出貨上看1.29億片
隨著具有on-cell內嵌式觸控結構的液晶面板被中低階智能手機廠商採用,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的出貨量在2014年上半年的時間內已經超過2,000萬片。在此之前,2013年全年的出貨量也僅470萬片。顯示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正面臨著成長的契機。根據NPD DisplaySearch最新出版的觸控面板市場分析季度報告分析,到2018年時,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的出貨量預計將達1億2,900萬片。
NPD DisplaySearch研究指出,所有具有內嵌式觸控結構的面板包括:i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以及on-cell內嵌式AMOLED面板等;此三者在智能手機應用所需要的觸控面板模塊出貨中,其總和出貨比重已經有增高的趨勢。在2012年,三者的總和出貨比重約20%,到了2013年跳升到29%,預計2014年有機會增加到32%。
NPD DisplaySearch研究總監謝忠利表示,具有內嵌式觸控結構的面板在出貨量上將有所成長,但其未來的成長幅度會受到蘋果和三星的影響。蘋果是i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的最大客戶,三星則是on-cell內嵌式AMOLED面板的最大客戶;兩者在技術選擇和採購份額上占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至於其他手機品牌,則開始對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技術表露了興趣,特別是針對新興的中低階智慧手機市場。
隨著智慧手機市場越來越成熟,產品的差異化也越來越難以顯著,但消費者對性能與價格相比優越性卻更為要求。因此,品牌廠商不斷地尋找新的技術、培養充沛的供應鏈,以期更能有效地掌握成本和規格。謝忠利表示,一些品牌廠商像是摩托羅拉、華為等都相當積極地嘗試具有內嵌式觸控結構的面板;而新興的中低階智能手機市場剛好給了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一個成長的機會。
因應中低階智慧手機對成本的要求,絕大多數的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採用單層多點(single layer and multi-touch)的圖案鍍膜。單層多點圖案之前已經採用於GF1的觸控結構中,該結構僅需要一層ITO薄膜;當應用於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時,也可以節省光罩的費用。謝忠利表示,2014年上半年期間,像是群創、華映、瀚宇彩晶、天馬等面板廠,均採用單層多點圖案製作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不僅比SITO架橋結構少了些光罩,同時也提高了生產良率。
謝忠利指出,以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在2014年上半年的成長幅度來看,確實為面板廠踏入觸控面板產業起了一定程度的鼓勵作用。特別是on-cell內嵌式觸控液晶面板目前定位於中低階智能手機市場,剛好可以受惠市場的助力,以及品牌廠商對培養供應鏈的積極態度。不過,在配合的彈性、成本與充沛的供貨商來源等方面,外掛式的觸控面板廠商當前仍舊占有相對的優勢。
In cell觸控市占倍增 成主流
去年起蘋果iPhone 5和iPad mini所採用的觸控結構改變,連帶引發了全球觸控技術主流轉變。DisplaySearch指出,由於iPhone 5改用In 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帶動In cell觸控在全球手機面板市占率從去年的7.3%倍增到13.7%。而今年新一代iPad mini和iPad 5都將使用GF2薄膜式觸控,該技術在平板市占率將從去年的4.7%增至28.4%。
DisplaySearch分析,內嵌式觸控面板在手機應用的市占率從2012年的7.3%,成長到今年的13.7%;相對地,蘋果所捨棄的GG DITO雙層玻璃觸控占比則是從去年的10.3%下滑到0.6%。至於在平板電腦應用方面,GF2薄膜觸控占比則是由前一年的4.7%成長到28.4%,而GG DITO雙層玻璃觸控市占則是從去年的37.2%大幅度滑落到8.1%。
從2007年到2011年,蘋果的iPhone、iPad均使用GG DITO雙層玻璃觸控技術;但是去年卻出現變化,iPhone 5改用內嵌式觸控面板,iPad mini則首度採用GF2薄膜式觸控面板。
今年iPhone延續內嵌式觸控,而新一代的iPad 5和iPad mini 2都將使用GF2薄膜式觸控。這也連帶對於整體供應鏈造成影響,過去雙層玻璃觸控面板主要供應商是宸鴻和勝華,但是內嵌式觸控是把觸控整合進LCD面板,因此由面板供應商JDI、LGD、夏普來供貨,宸鴻、勝華出局。至於薄膜觸控感應器主要供應商是日本寫真,觸控模組貼合則是由宸鴻和英特盛分食。
去年10月微軟發表Win 8帶動了觸控面板在筆電等大尺寸產品上的應用,但是今年筆電市場受到平板電腦蠶食影響,預估今年觸控筆電滲透率約18%,表現略低於預期。
DisplaySearch分析師謝忠利指出,在觸控筆電應用上,具有輕薄特性單片式OGS觸控居市場主流,預估市場占比約83.5%。至於TFT面板廠所推出的SSG結構(strengthened sensor glass)低成本觸控面板在下半年將可看到產品上市,預估市場占比可達5.6%。
《主筆室》On-Cell是面板廠下一個突圍利器?
精實新聞 2013-07-12 16:59:32 記者 許曉嘉 報導
面板產業近期淡到荒。因為中國和歐美等主要市場都正值液晶電視傳統淡季。雖然下半年(估8-10月)可能還有一波因應中國十一與歐美節慶的旺季促銷備貨潮,但往前看2014年將有龐大中國新產能開出,讓面板業這波由液晶電視大型化、4K2K所帶動的景氣復甦彷彿才剛有起色、又要下沉。面板廠還有沒有下一個突圍利器?市場焦點紛紛轉向面板廠接力推出的新一代觸控技術--On-Cell。
事實上面板廠推廣On-cell整合型觸控面板到底有多少利基,還要看各家廠商的良率和接單能力而定,這包括On-cell能否大宗規格化、量產效率。雖然現階段On-cell整合型觸控面板以中小尺寸應用為主,並且較大技術障礙在於解析度有限、一般多在200ppi到250ppi附近,這與手機面板解析度多已達300ppi以上、甚至400ppi相較,有段差距。但與平板電腦面板解析度多仍在264ppi或300多ppi相比,On-cell整合型觸控面板的解析度似乎也夠。特別是對於低價白牌平板電腦市場而言。
雖然面板大廠除了彩晶(6116)、華映(2475)之外,包括群創(3481)、友達(2409)目前仍有7-8成營收要靠大尺寸應用產品,尤其電視應用比重都達5成上下。不過,若中小尺寸面板大量導入On-cell技術、以整合型觸控面板形式出貨,對於面板大廠而言,仍有一定利基。
以台灣面板廠來說,包括群創(3481)、華映(2475)、彩晶(6116)、華映旗下的凌巨(8105)都已經投入On-cell觸控面板產品開發。其中,群創目前係同時推廣WIS(Window Integrated Sensor)OGS單片玻璃觸控技術,以及TOD(Touch on Display)On-cell整合型觸控技術,其中,On-cell觸控面板初期以7吋以下產品為主,目標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市場。面板大廠投入In-cell/On-cell整合型觸控技術已有多年。所謂In-cell係將觸控面板功能嵌入液晶像素結構內,礙於雜訊處理問題與良率、成本,目前主要只有Apple的iPhone 5採用日廠所提供的In-cell觸控技術。On-cell則是將觸控感測器加在彩色濾光片基板上層,技術門檻較低、良率較穩定,加上On-cell觸控技術將使觸控面板製造減少外部供應流程、簡化供應鏈管理,因此已經成為部份面板大廠加強投入的重點項目。
產能方面,群創的前段觸控感測器以竹南基地1座4.5代廠(月投片量4.5萬片)與5代廠(月投片量7萬片)以及台南1座5代廠(月投片量15萬片)投入生產。據傳,群創的On-cell已經打入中國大陸品牌手機大廠供應鏈,即將於今年第三季量產出貨。
華映的On-cell觸控面板產品也計畫將於今年7月底前量產,初期主攻5吋產品(手機),客戶以中國廠商為主。但公司方面認為今年On-cell具體業績貢獻度可能還有限,因為當前舊機種(手機)大多還是使用外掛式觸控技術,新機種才會漸漸採用內嵌式觸控。其他零組件與設計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調整。
模組產能方面,華映福州目前有3個模組廠,1個觸控廠,吳江也有2個模組廠,每月可生產440萬片平板電腦面板觸控模組,凌巨每月模組產能有800萬片(手機為主),因此目前華映+凌巨可生產供應5000多萬片平板電腦觸控模組,上億台手機觸控模組。預料未來華映與凌巨之間還會進一步展開資源整合。
凌巨的On-cell整合型觸控面板則採OLMS技術,與華映略有差別,但同樣預計將於2013年第三季達到量產供貨水準,初期將推出4.5吋、5吋機種。
彩晶轉投資和鑫(3049)近來雖然投入OGS單片式玻璃觸控技術,但彩晶本身也開始推動On Cell觸控技術,目標係於今年第四季就能量產On Cell觸控面板產品並開始供應給客戶,主要應用市場也聚焦中小尺寸產品。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885afe96-9957-4b70-bf03-84e1245b4f7f#ixzz2YzsMWAoP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