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農藥廠─興農(1712)公司董事長楊文彬,昨(29)日傳出因病辭世,享壽68歲,遺缺先由副董事長洪博彥代理。興農表示,近期內將召開臨時董事會,選出新任董座,等明年董監事全面改選後,就可確定「後楊文彬時代」的董監事陣容。
另台灣楓康超市及興威董事長楊文彬的遺缺,將俟各家董事會召開後,再行公告新任董座。至於楊文彬擔任興農旗下海外子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將一併更換。
興農創辦人楊天發,前年3月間過世之後,昨又傳出興農董座楊文彬因病辭世。37年次的楊文彬,民國78年就接下興農董事長,之後在事業穩定成長之後,還不忘進修,不僅取得中興大學EMBA碩士學位,還攻讀興大的博士班,成為少數重視終身學習的企業家。楊文彬在生前,為培育下一代經營實力,已安排次女楊仁亞,擔任子公司「玉美研」事業處長。
楊文彬的兄長、稻香建設總經理楊文龍的兩個兒子楊仁銘、楊仁佑,目前也均在興農任職。其中,楊仁銘擔任興農化學事業群協理兼中國藥業總經理,並擔任公司監察人;而楊仁佑擔任興農的國際植保事業處長,並擔任公司董事。
(工商時報)
興農董事長楊文彬辭世,職務由洪博彥暫代
(105/01/29 09:43:45)
|
證交所重大訊息公告 (1712)興農-公告本公司董事長楊文彬先生因病辭世,依本公司章程規定,董事長職務由副董事長洪博彥先生代理。 1.董事會決議日期或發生變動日期:105/01/29 2.舊任者姓名及簡歷:楊文彬,興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3.新任者姓名及簡歷:無 4.異動情形(請輸入「辭職」、「職務調整」、「解任」、「任期屆滿」或「新任」):解任 5.異動原因:辭世 6.新任生效日期:無 7.其他應敘明事項:本公司將於近期內召開臨時董事會做進一步的處置,俟董事會召開後再行公告。 |
興農集團創辦人楊天發昨晚逝世 享年93歲
興農今日證實,興農集團創辦人楊天發昨晚逝世,享年93歲,目前家屬並不對外召開告別式。
楊天發為台中縣大雅鄉橫山村人,為興農集團創辦人,也曾經是中華職棒大聯盟興農牛隊總裁。其弟為長億關係企業與朝陽科技大學的創辦人楊天生。
楊天發畢業於台中縣立后里農校,早年曾經營過農場,以及在台糖工作過一段時間。於1954年與朋友合資開設製冰廠,正式跨足商界。
1957年楊天發則創立興農公司,其後興農公司成為台灣最大的農藥製造廠,並展開多角化經營,集團版圖橫跨多國以及多種不同的事業。1967年被選為第一屆十大傑出企業家。
而1988年成立興農超市,成為台灣中部頗有規模的連鎖超市體系。1990年,楊天發將興農集團交給其子楊文彬經營,但仍對公司營運方向有很大影響力。
1995年,楊天發買下中華職棒俊國熊,改名為興農熊,後又更名為興農牛。楊家的長億集團跨足育樂、金融、教育、營建等產業。(周義朗/台北報導)
|
|||
台中縣位於台灣島中西部,境內山水秀麗,名勝古跡眾多。面積2051平方公里,人口150.2萬人(2001年底)。下轄2市(豐原市與大里市)5鎮(東勢鎮、大甲鎮、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14鄉(大安鄉、外埔鄉、後裏鄉、神岡鄉、石岡鄉、新社鄉、潭子鄉、大雅鄉、龍井鄉、大肚鄉、烏日鄉、太平鄉、霧峰鄉與和平鄉)。縣治設在豐原市。 台中縣工農業發達,主要工業門類包括鍛造、金屬工具、鍋爐製造、食品加工、制藥、橡膠、印刷與肉類等,工廠達萬餘家。 台中縣是台灣政治中心之一,台灣原省議會所在地就在本縣霧峰鄉。台中縣政治權力的建構與地方派系結合在一起。黑派與紅派兩大地方派系長期主控地方政壇,後來第三勢力楊派興起,逐漸發展為紅、黑、楊三大地方勢力主控地方政治的格局。同時,政黨政治的發展,逐漸打破地方派系壟斷地方權力結構,出現地方派系與政黨縱橫交錯的權力結構。 一、紅、黑兩大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 在台中縣政治發展歷史上,政壇權力長期由紅派與黑派長期壟斷,第三勢力幾乎無法生存。紅派其實就是早期的林派,因早期林派開山祖鼻、掌門人林鶴年在競選第一屆台中縣縣長時,宣傳用的海報或名片一律為紅色,故稱林派為“紅仔”,後來改稱為“紅派”。陳派的開創者為陳水潭,在此次選舉中的宣傳品與名片以黑色為標誌,而稱陳派為“黑仔”,後改為“黑派”。也有另一種説法,林派主要人物多畢業于台中師範,以紅色作為熱情及善的象徵,而稱“紅派”;陳派人物多畢業于台中一中,不少人學醫,多著黑色禮服,而稱為“黑派”。 過去紅派與黑派權力爭奪激烈,水火不容,勢同仇敵,甚至陳、林兩大家族之間互不通婚,也無生意往來。為避免兩敗俱傷,後來兩派達成政治遊戲規則:縣長一職,兩派輪流“當家”。後來縣議會正、副議長也有類似的情況。可以説這是一種權力的平衡與政治分贓。但由於分贓不均,這一遊戲規則後來被打破,權力分配依靠地方派系實力來決定。 紅派-林派。紅派祖始為台灣早期知名人物林獻堂侄子林鶴年。林鶴年先後出任第一、三、五屆共三屆縣長,積累了紅派的政治實力。不過,他首次進入政界參與選舉時,是無黨籍人士,當選後加入國民黨。後兩次的當選,也不是國民黨提名,而是自行參選,顯示了林氏在地方的巨大影響力與紅派的強大勢力。 林鶴年退出政壇後,紅派的權力逐漸由蔡鴻文掌握。蔡鴻文是台中縣地方農會出身,他通過縣農會總幹事王石國、縣農會秘書王獻堂、沙鹿鎮農會總幹事林訓、石岡鄉農會總幹事林葆獅等人組成的“十八兄弟會”,控制了台中縣農會系統,建立起地方政經勢力。 蔡鴻文于1951年就出任第一屆省臨時議會議員,後來在政壇平步青雲,從省議員升到省議會副議長、議長,退休後被聘為“總統府資政”,曾被稱為台灣政壇“八大老”之一。在1990年李登輝與林洋港在黨內爭奪“總統”寶座時,雙方鬥爭激烈,互不相讓。蔡鴻文、蔣彥士等政壇大老進行調解,達成李登輝本屆當選、下次支援林洋港下屆參選的共識。 蔡鴻文去世後,劉松藩成為紅派的掌門人。劉松藩也出身農會系統,他從父親劉雲騰手中接過台中縣大甲鎮農會總幹事一職後一直在農會任職,因此劉家長久以來積極經營農會系統,形成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劉雲騰曾擔任過六屆台中縣縣議員,在地方政壇極為活躍。劉松藩依靠其父親在地方的影響力,在繼蔡鴻文後得以成為台中縣紅派掌門人。劉松藩曾是“立法院”“十三兄弟會”問政團體的重要成員。1990年,劉松藩登上“立法院院長”寶座,奠定紅派在“中央”級民意機構的地位。隨後,劉松藩接連擔任第二、三屆“立法院院長”。在第四屆“立法院長”之爭中,劉松藩敗給李登輝支援的高雄縣白派的王金平。受此挫折,劉松藩退出國民黨,加入宋楚瑜陣營,成為後來親民黨的領導成員。 劉松藩家族是台中縣紅派中最具實力的大家族。除劉松藩曾任“立法院院長”多年並是現任“立法委員”外,弟弟劉松齡長期擔任大甲鎮農會總幹事,侄子劉德成是前“國大代表”,侄子劉銓忠曾為省議員、後任第四屆“立法委員”,劉銓忠的妻弟楊永昌是縣議員。特別是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劉松藩與劉銓忠叔侄均得以當選,顯示了紅派的勢力強大。 紅派代表人物除了劉氏家族成員代表外,還有前縣長廖了以、前“立法委員”林耀興、現任“立法委員”徐中雄與楊瓊瓔、前縣議長林敏霖、第十五屆縣議會副議長張清堂等。其中在第十四屆縣議會57席議員中,紅派佔據12席。 紅派基本勢力主要集中在沙鹿鎮農會、清水鎮農會、後裏鄉農會、大甲鎮農會、神岡鄉農會、大里鄉農會、東勢鎮農會、合作金庫、華南銀行、台灣區中小企業銀行等。其中在目前台中縣22個農會中,紅派掌握了17個,這是紅派力量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紅派參與投資的企業主要有台中大飯店、台中實業、裕泰投資、大甲食品、宜力玩具、中農證券、童綜醫院、光男企業、豐農證券、益德建設、小松交通器材工業、冠軍證券、中華紙漿等。 黑派-陳派。黑派祖鼻為陳水潭。在第二屆縣長選舉中,陳水潭獲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的支援而當選縣長,但任職不到兩年,陳就因病去世,黑派領導層一度陷入分裂狀態。陳的妻子林雪出面,連任四屆省議員,成為黑派的領袖人物。此後,省議員李卿雲逐漸成為黑派的代表人物。李卿雲在第五屆省議員選舉時把棒子交給兒子李子(馬字旁一個侵字的右邊)。 陳派另外兩位代表人物是“國大代表”陳川與台中縣第九、十屆縣長陳庚金。陳川,台中縣人,1934年出生,中興大學畢業,是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政治人物,于1980年在陳派的支援下當選增額“國大代表”,並長期在“國民代表大會”發展。同時,他還于1992年當選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陳庚金也是台中縣人,1939年出生,台灣政治大學畢業,兩次當選台中縣縣長。1993年到1997年任“行政院人事局局長”,也是國民黨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是黑派重要領袖人物之一。 黑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陳川、陳庚金、李子外,還有前“立法委員”陳傑儒、付雲鵬、郭榮振,現任“立法委員”顏清標紀國棟,現任縣長黃仲生等。 黑派主要地方勢力集中在台中縣漂子鄉農會、梧棲鎮農會、神岡農會、神岡鄉合作社、後裏鄉合作社、豐原市信用合作社、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台中縣巨業汽車客運公司等,參與投資的企業包括泛亞銀行、新台中紡織、順興企業、永信塑膠、衛達制藥、杏友藥品、瞳欣建設、誠洲企業、台灣農林、華新麗華電線電纜、匯僑貿易等 在台中縣第三勢力楊家(楊天生家族)崛起後,黑派就是否與楊家結合問題上曾發生分歧,再度分裂。黑派的少壯派林克謨、陳傑儒等人認為楊天生勢力龐大,如若合併,黑派很可能會被楊派吞併,因此不主張闔並。黑派重要人物陳川等則主張闔並,黑派內部發生矛盾。不久,陳川與付雲鵬等黑派大將與楊天生家族關係日逐漸密切,黑派勢力再次削弱。但這不意味著黑派的消失,黑派仍是台中縣政壇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特別是在基層勢力仍就強大,在第十四屆縣議會57席議員中佔了21席。其中黑派的顏清標是地方實力派人物,曾任省議員,“凍省”後,投入縣議會選舉,並當選縣議會議長,後又當選第五屆“立法委員”,成為黑派的重要代表。 二、第三勢力楊家的崛起 台中縣楊家從經營農藥的興農企業起家,逐漸發展為擁有興農與長億兩大集團、數十家企業的家族型大財團,進而發展成為台中縣政壇第三勢力。 台中楊家父輩並不發達,只是到了楊天發、楊天生兄弟這一輩才在台灣建了龐大的家業,一躍成為大家族。就楊家的發跡歷程而言,早期以老大楊天發的興農公司為核心,結合其他六個兄弟共創事業,逐漸建立了興農集團。70年代後期,楊天生脫穎而出,獨自開創事業,並以長億實業公司為起點,建立了更為龐大的長億集團,楊家從此在台灣百大財團中擁有兩家,楊天生也因其在政商界的影響力成為楊家的代表人物。 在短短十多年時間內,長億集團一躍成這台灣知名的新興大財團,事業已橫跨建築、營造、金融、房屋代銷、汽車代銷、育樂等十多個領域。楊家不僅事業龐大,而且家族成員眾多,有近百人。其中以楊天生一係曾在政商界頗具影響力。楊天生在商界發展有成後,進入政界發展,並建立了廣泛的政商關係。1980年,他首次當選增額“國大代表”,後連任三屆增額“國大代表”,並兩次任“國民代表大會”主席團主席,被稱為“國大地下書記長”。1988年8月,他當選為國民黨第十三屆候補中央委員;1993年8月當選為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 楊天生步入政壇之初主要依附黑派,以圖建立政治資源。1985年,楊天生出資大力支援黑派縣長陳庚金競選連任成功;1986年又將黑派大將李有福送上縣副議長寶座,楊天生逐漸受到當時黑派領導人李子*(馬字旁一個侵字無偏旁)的重視。1990年,在第二屆“國大代表”選舉前,李欲延攬楊天生入派,卻遭到其他黑派重要幹部的極力反對,擔心黑派被楊天生“吃掉”。這讓在事業上日益興旺發達的長億集團老闆楊天生很不是滋味,一怒之下,乃自立門戶,糾合部分紅黑派的民意代表,創立楊派,成為台中縣政壇上的第三勢力,台中縣地方政壇的二分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從此開始了三派之間的政治利益爭奪。 目前楊天生逐漸退居幕後,長子楊文欣已成為楊派的主要負責人。楊文欣出任長億實業公司副董事長與泛亞銀行董事長等。1990年,楊文欣參加省議員選舉,並在雄厚的家族財力支援下順利當選。省議會曾是台灣一個相當重要的政治權力機構。議長、副議長更是地方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目標。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省議會設在台中縣),省議會議長長期由中部地區人士擔任長達23年之久。這些議長禦任後,均是政壇有影響的人物。為了爭取省議會權力,楊天生甚至不買李登輝的帳,不聽從國民黨的多方勸阻,私下運作,積極部署,終於讓兒子楊文欣當選第十屆省議會副議長,充分顯示了楊家的實力。“凍省”後,楊文欣于1998年順利當選第四屆“立法委員”,2001年連任第五屆“立法委員”。然而,由於台灣島內政局的變化,民進黨利用手中的權力對楊家施壓,楊文欣在“立法院”的政治鬥爭中,未能服從國民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違紀投票,國民黨決定開除其黨籍。在這種壓力下,楊文欣于2002年年中宣佈退出國民黨,逐漸轉向親民進黨。 三、紅、黑、楊派系力量對比 台中縣三大派系中,紅派與黑派長期在縣政府、縣議會、農會與基層行政體系進行權力爭奪。楊派是新興政治勢力,在基層權力結構中的力量不大,但投資經營事業龐大,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 就紅、黑兩派實力相較,不論在農會系統,還是在各級議會,紅派力量強大,黑派勢力相對較小。如在1993年台中縣各級農會幹部選舉中,紅派佔了絕對優勢。在22個農會理事長與總幹事選舉中,紅派均取得17席,佔77.2%;黑派均只有5席,佔22.7%。在22個農會常務監事選舉中,紅派當選16席,佔72.7%;黑派為6席,佔27.2%。 在1986、1990與1994年三次縣議員選舉中,紅派當選率在50%左右(分別為51%、47.3%與50.9%),黑派則在30%上下(分別為30.8%、30.9%與29.8%)。楊派在基層較弱,當選率最高不超過15%,三次分別為7.7%、14.5%與8.7%。不過,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黑派佔了上風,拿下21席,紅派12席,楊派佔12席,分別佔總席次的36.8%、21.1%與21.1%。 在鄉鎮市長地方行政系統的地方派系力量對比中,黑派紅派雙方勢均力敵,黑派略佔上風,楊派較弱。在1986、1990與1994年台中縣三次鄉鎮市長選舉中,紅派當選席次分別為11席、8席、8席,即在10席左右,當選率分別為42.4%、38.1%與38.1%,即在40%左右;黑派三次當選席次分別為9席、12席與12席,當選率分別為42.9%、57.1%與57.1%;楊派只在前二次各有1人當選,第三次尚無人當選,説明楊派在基層行政系統力量不足。 在“立法院”選舉中,紅派與黑派相差不大。在1989年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中,紅派的吳耀寬、劉松藩、阮貴珍三人共得票17萬張,黑派陳傑儒與張文儀二人得12.7萬張選票,且各有一人當選。1992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情況類似。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黑派的張文儀、陳傑儒當選;紅派的劉松藩與林耀興當選,又是平分秋色。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黑派只有張文儀、郭榮振兩人當選,而紅派則有林耀興、徐中雄、劉松藩、楊瓊瓔與劉銓忠5人當選,楊派只有楊文欣當選;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情況變化較大,黑派有顏清標與紀國棟當選,楊派只有楊文欣當選,紅派則有徐中雄、楊瓊瓔與劉銓忠等當選,顯示了紅派勢力較大。 從歷年“立法委員”選舉看,地方派系力量仍較強大。在1972年到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地方派系得票率為63.5%;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地方派系得票率仍有42.3%。 四、地方權力的爭奪 1951年,第一屆台中縣長選舉拉開了台中縣地方派系鬥爭的序幕。當時,林鶴年、陳水潭、蔡卯生、陳振順及呂大椿等五人參加競選。第一次投票結果,陳水潭得票最多,達7.3萬票,比第二位的林鶴年4.8萬票多出2萬多票,但沒有人超過總投票數17萬多票數的半數。第二次投票時,原先居第二位的林鶴年在國民黨的支援下,聯合其他三人,擊敗實力最強的陳水潭當選縣長。台中縣從此形成政治上對立的兩大地方派系。 為了平衡地方派系的權力,在第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黨務系統大力運作,通過黨內初選,推出陳水潭競選,而林鶴年則退出選舉,陳水潭不必競選就出任第二屆縣長。可是,陳水潭官運不佳,兩年後病故,辦理縣長補選,國民黨提名接近黑派的廖五湖,紅派則推出在豐原市行醫的無黨籍人士王地角逐,選情也十分激烈。然而就在投票前幾日,王地奉命入伍當了軍醫,廖五湖順利當選。同時,陳水潭的遺孀陳林雪代夫出征,成為黑派的繼任領袖,從1957年起先後任四屆省議員,直至1973年離開省議會,陳家不再有人從政,但黑派的勢力依舊存在。 在第三屆縣長選舉中,林鶴年東山再起,在國民黨未提名情況下自行參選,並順利當選。在第四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台中縣黨部主任委員出身的何金生,結果當選。在第五屆縣長選舉中,林鶴年再度出馬自行參選,與國民黨提名的何金生展開競爭,林鶴年經過激烈的競爭當選縣長。在第六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又提名黑派大將、時任縣議長的王子癸出馬,同紅派候選人展開競爭,並在黨務係的支援下,王子癸當選。 到1973年第七屆縣長選舉時,蔣經國主政,倡導提拔所謂的地方“青年才俊”進入政壇,於是國民黨不再提名有實力的地方派系人物,但通過協商,達成一項不成文的協定:紅派與黑派輪流執政,一任兩屆,但縣長人選必須經過對方同意,才能提名。同時規定縣議會正、副議長的人選,由在野派人士當議長,副議長由執政派一方出任,台中縣的“政治遊戲規則”從此建立。在本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中學校長、屬紅派的陳孟鈴競選縣長,並當選,並連任第八屆。陳孟鈴兩屆任後出任“監察委員”。到第九屆縣長選舉,輪到黑派執政,於是國民黨挑選時任“考選部”官員、黑派陳庚金出馬,在政治協商原則下當選,並連任第十屆縣長。陳庚金後來出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 在1989年第十一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由紅派的廖了以競選,民進黨則推出海線清水鎮的楊嘉猷競爭,結果廖了以多出對方11萬票當選,保證了國民黨的政權。廖了以出身政治世家,祖父廖西東曾任豐原鎮長,父親廖忠雄也連任豐原鎮第三至第七屆鎮長及1976年改制的第一屆豐原市長,顯示了廖氏家族在地方有較強的實力。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再次提名廖了以競選,又與民進黨派楊嘉猷競選,結果廖了以得以連任。 在1997年第十三縣長選舉中,競爭最為激烈,共有6人競選,分別是國民黨紅派的徐中雄與劉銓忠、黑派的郭榮振、民進黨的廖永來、建國黨的錢文南與無黨籍的陳欽隆。可以説是三黨三派六組人馬的角逐。其中建國黨力量較弱,陳欽隆退出民進黨自行參選得不到民進黨的支援而不足以問鼎。其餘四人均有各自的支援力量。黑派的郭榮振主要依靠黑派力量。紅派的縣議長林敏霖本原角逐縣長而被勸退後,也支援黑派的省議員郭榮振。同時郭榮振也獲“新同盟會”支援。紅派則有兩人角逐,力量更為分散。其中省議員劉銓忠是所謂的正統紅派,是台中縣農會理事長,較能獲得農會系統支援。他的參選主要是認為徐中雄本不屬紅派,與第三勢力關係密切的廖了以支援徐中雄參選是有意掌控紅派。“立法委員”徐中雄主要獲得現任縣長廖了以與第三勢力楊家的支援。在選舉後期,國民黨重點支援徐中雄,進一步造成國民黨支援群眾的分裂與紅派的分裂。紅派的老大、“立法院院長”劉松藩在國民黨“中央”壓力下不支援侄子劉銓忠而支援徐中雄,引起正統紅派劉銓忠及劉氏家族的不滿與抗議。同時也引起黑派對國民黨“中央”的反彈。在選戰的最後時刻,傳出7個紅派系統農會與黑派郭榮振聯合組成“紅黑聯盟”。 在國民黨多人參選與內鬥的情況下,民進黨卻全力以赴支援廖永來,聲勢大振。選舉結果,民進黨籍的廖永來以22.3萬張選票當選,國民黨失去了中部最大縣市的執政權。國民黨的兩位候選人徐中雄與郭榮振則分別獲得14.4萬張與17.4萬張選票,合計達31萬張選票,但因分裂而失敗。 對於這次國民黨選舉失敗的原因,《台灣新生報》評論認為有六個:一是國民黨選舉策略失誤。因無法擺平派系,而報準兩人參選,加上不滿徐中雄代表紅派,國民黨籍省議員劉銓忠也決心參選,出現國民黨三人共同競選的局面,讓民進黨漁翁得利,坐享其成。二是國民黨長期在台中縣執政,因炒地皮與貪污腐敗引起民眾對國民黨執政的不滿。三是21個鄉鎮市農會在90年代後期接連爆發金融弊案而引起農會會員不滿。四是國民黨官商勾結,造成工程品質低劣。五是錯估民進黨力量。其實,因“凍省”引起的國民黨“中央”與地方矛盾及省議會尋求新的出路也是國民黨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提名廖永來參選,國民黨提名黑派的黃仲生參選,但同屬國民黨的紅派的前台中縣議長林敏霖脫黨參選,形成分裂的國民黨對抗統一的民進黨。但泛藍陣營的選民較為團結,黃仲生從而以較大優勢獲勝,奪回台中縣的執政權。 縣議會長期以來是地方派系爭奪的另一主戰場。在“凍省”後,省議員也參選縣議員,使得1998年舉行的第十四屆縣議會與正、副議長選舉更為激烈。結果在縣議會選舉中,國民黨拿下33席,民進黨8席,無黨籍16席。其中,縣議會正、副議長的選舉最引人注目。省議員黑派的顏清標與紅派的張清堂組成“黑紅聯盟”組合參選;另一組國民黨候選人為紅派的張立傑與林進旺參選;民進黨一組候選人為方升茂與蔡嘉藤。結果,顏清標與張清堂地方派系力量強大,又實現了權力的分配,如願當選正、副議長。2001年,顏清標當選第五屆“立法委員”;2002年,張清堂當選縣議會議員與議長。 在“立法選舉”中,各地方派系與政黨人物競爭也十分激烈。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名額由原來的7名增加至本屆的11名。國民黨提名18人,分別是楊瓊瓔、林耀興(現任)、劉松藩(現任)、劉銓忠、蘇秀*(女字旁一個正)、王戴春滿、徐中雄(現任)、林親民、吳文卿、張文儀(現任)、李正舜、何鬱青(女)、林敏霖、劉八郎、楊梅魁、陳明乾與張獻能。其中屬紅派的有劉銓忠、楊瓊瓔、林耀興、徐中雄、林敏霖、劉松藩等;屬黑派人物的有張文儀與郭榮振等。民進黨提名的有“國大代表”徐宜生、省議員郭峻銘等4人。退黨參選的也不少。結果,紅派大勝,劉松藩、劉銓忠、林耀興、楊瓊瓔、徐中雄當選;黑派的張文儀與郭榮振當選;楊派的楊文欣也當選,顯示了台中縣地方派系力量依舊強大。 然而在台中縣派系與政黨競爭之外,還有地域鬥爭,即所謂的“海線”與“山線”鬥爭。“海線”是指以沙鹿鎮為中心的沿海地區;“山線”是以東勢鎮為中心的山區。在1997年縣長選舉中,出身“海線”的郭榮振喊出“海線大團結,支援郭榮振”的口號。郭的宣傳指出,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以來,只有68年第六屆縣長是由“海線”出身的王子癸擔任,此後20多年來,“海線”沒有出過一位縣長,因此呼籲“海線”鄉親不分政黨、派系,大家團結支援“海線”的子弟郭榮振。事實上,台中縣“海線”出身的台灣政屆人士相當多,包括“立法院長”劉松藩、前“國民代表大會”秘書長陳川、“立法委員”張文儀與郭政權、“國大代表”劉德成、王戴春滿、黃德治等。因此,地域、派系與政黨等成影響台中縣政壇發展的重要因素。 五、政治力量的重組 台中縣政壇隨著政黨政治的發展,政黨競爭逐漸成為權力爭奪的主流,地方派系則仍依附在政黨之中。 在台中縣前12屆縣長選舉中,一直由國民黨當選執政。在第十三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失去了執政權,民進黨成為執政者,台中縣政壇權力結構進入新的階段。在2001年第十四屆縣長選舉中,國民黨再次奪回執政權,顯示台中縣地方政治爭奪激烈,已開始形成政黨輪流執政。 過去,地方派系基本上是由國民黨黨務系統掌控,雖有無黨籍的存在,但國民黨在派系鬥爭中仍具支配地位,特別是三大派系與國民黨形成共生共榮的依賴關係。就90年代後期以來台中縣各政治勢力觀察,國民黨仍是第一大黨,若加上親民黨與新黨,則泛藍陣營力量優勢明顯。 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中佔多數,1992年第三屆“立法委員”包括紅派的劉松藩與徐中雄、黑派的張文儀與陳傑儒等。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1席中的7席,可謂大獲全勝,得票總數達35萬張,得票率雖較上屆59.5%有所下降,但仍達到52.6%,顯示國民黨在台中縣勢力龐大。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當選5席(楊文欣當選後退出國民黨、徐中雄、楊瓊瓔、劉銓忠、紀國棟),總得票20.9萬張,得票率31.5%;若加上親民黨與新黨的得票率,則泛藍陣營在這次選舉中的當選人數為6席,得票數為34.3萬張,得票率為51.8%。 在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因國民黨分裂,國民黨得票數只有20.7萬票,得票率為24.7%,只佔四分之一。但若加上同屬泛藍陣營宋楚瑜與新黨的得票情況,則泛藍陣營總得票數為52.5萬張,得票率為63%,遠超過民進黨的勢力。 國民黨及泛藍陣營在基層的優勢更大一些。在1998年的縣議員選舉中,國民黨拿到57席中的33席,較上屆36席減少3席;得票率從54.4%降為51.8%,但仍居上風。在2002年第十五屆縣議員選舉中,國民黨仍拿下21席,加上親民黨的4席,合計25席,佔總數的43.9%,高於無黨籍與民進黨。在2002年鄉鎮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當選席次從上屆的16個增為18個,佔了總數21席的85.7%。 在泛藍陣營內部,國民黨仍居主導地位,新黨的勢力被親民黨所取代(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新黨的馮定國當選連任,後加入親民黨,並當選第五屆“立法委員”)。 民進黨在台中縣的力量雖在發展與上升,但總體力量仍相對不足。在1997年縣長選舉中,民進黨首次取得台中縣的執政權,且得到22萬張選票,得票率為37.6%;但在2001年選舉中又失去執政權。在近兩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當選席次不斷增加。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2席(邱太三與林豐喜),得票總數為13.9萬張,得票率從上屆的27.6%降為21%;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有4人當選(林豐喜、邱太三、簡肇棟與郭梭銘),得票數為23萬張,得票率為34.8%。在2000年台灣領導人選舉中,民進黨獲得30.5萬票,得票率達36.5%。上述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在該縣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支援群眾。不過,民進黨在基層的勢力相對較小。在1998年縣議會選舉中,民進黨拿下57席中的8席,較上屆增加3席;得票率從10.1%提高為15.6%。在同期的鎮長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從上屆的9.1%上升為17.8%,其中簡肇棟當選大里市市長。在2002年市議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11席;在鄉鎮市長選舉中,民進黨未獲1席。同屬泛綠陣營的臺聯黨在台中縣力量更弱,目前尚未有公職人員。 中國網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6854.htm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