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達三個月之久的太陽能模組價格爭議,在上周五在行政院沈榮津副院長感性協調下,以理性祥和方式逐漸落幕。
據悉,這項價格爭議導因於製造太陽光電模組板的矽原料價格一年來上漲250%,每公斤從8~10美元跳升至30美元以上。受COVID 19疫情及各國政府赤字預算救經濟影響,全球通貨膨脹蠢蠢欲動,自去年下半年起,各項工業原物料開始呈現短缺,與太陽能模組有關的矽原料、導電膠料、玻璃、鋁框及逆變器等材料成本上揚,使得我國光電產業遇到12年來首度因「輸入型成本暴漲」而成本大幅上升。
太陽能廠指出,當模組製造成本上升,廠商反映售價提升是天經地義的事,但主要問題出在模組製造商與電力系統開發商已簽訂的交易合約大都在三至六個月前就已簽訂,其中包括目前已交貨或準備出貨的模組訂單,然而現在的模組製造成本卻比當初簽約時上漲25%以上,而成本急遽上升引起紛爭,意即買方要求維持原合約價,賣方期望提高售價。
事實上,廠商之間的價格糾紛本來只是各別廠商的商業爭議,政府並沒有必要擔任和事佬,惟六月上旬部分系統開發商發動抗爭,以國內模組供應不足為理由,向政府要求開放海外第三地模組及電池產品進口,將爭議層次拉升至與紅色供應鏈競爭的範疇。市場人士表示,國內供應不足要求開放進口實屬談判的「假議題」,目的在促使政府介入協調,因為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國內模組廠一年總產能超過3GW,也就是30億瓦,絕對足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
據悉,目前國內前四大模組廠商目前年產能包括元晶(6443)的900MW、聯合(4129)再生600MW、茂迪(6244)300MW以及友達(2409)300MW,皆表示有能力供應並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且還在積極擴充產線。有別於舊產能,新產線都採用新世代8吋到12吋的大電池,產品規格以及生產技術已與國際接軌。有關模組價格爭議問題,據廠商表示,處理的三大原則為: 1.尊重合約精神,努力與系統廠商進行誠信溝通 2.對未簽約訂單,合理調升售價以反映成本上漲3.努力促進產業界上下游團結,共同支持政府綠能政策。
最近一個多月來,能源局數次出面與多家業者溝通,行政院沈副院長也兩次以視訊方式召開協調會,並以罕見的感性口吻化解雙方歧見。市場人士引用太陽能系統公會統計資料,目前除了引發價格爭議的三件大型開發案,合計約160MW外,尚有25件中小型案件合計約135MW尚待處理;據聞系統公會蔡宗融理事長正積極協助解決,模組大廠茂迪及元晶均表示將全力協助,因此三個月來因covid19疫情引起的太陽光電產業上下游「茶壺裡的風暴」可望逐漸落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