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德隆專欄/為何會無感復甦?

 

【經濟日報╱編譯 謝東年】

2011.04.04 03:51 am

 

1950到1990年間,典型的經濟衰退是因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對抗通膨所引起的,當時美國經濟開始復甦後,失業率平均每年會下降32.4%,直到降到自然失業率為止。換句話說,如果這次的經濟復甦比照當年的方式走,在2009年下半年觸頂的失業率,現在應該已降到8.3%,而非8.9%。

 

不幸的是,目前美國失業率下降完全沒有伴隨著人口就業率的上升。過去18個月來,失業率經從10.1%的高點顯著下滑,但就業人口相對於整體人口的比重,依舊卡在58.4%,無法上升。這顯示失業者放棄找工作,才讓失業率下降。

 

我們期望的,以及充分就業可以帶來的,是失業者可以找到新工作,而不是退出勞動市場。

 

如果你拿人口就業率當成標準,你會看到在1950到1990年間,經濟開始復甦、失業率還沒降回自然失業率之前,美國的人口就業率會在每年平均上升0.227個百分點。

 

依此計算,從2009年下半年失業狀況觸頂以來,美國的人口就業率現在應該已經升到59.7%,而非58.4%;美國經濟會感受到復甦的春天,而不是欲振乏力的現況。

 

因此,我認為人口就業率是衡量目前就業市場無感復甦的最佳指標。

 

就業率低迷不振局面,和美國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年成長率達2.86%的狀況不同,這樣的經濟成長勉強符合美國的自然增長潛力;相較之下,欲振乏力的就業率卻與日本、歐洲等富裕經濟體的狀況雷同。

 

美國目前的經濟困境,和新興亞洲蓬勃發展的現況大不相同。在亞洲,實質GDP增長以及失業率下滑,都顯示經濟復甦根強體健,且復甦速度之快,很快就要讓通膨成為總體經濟擔心的重點,而不再是創造就業。

 

為什麼這次美國經濟的復甦,以及前兩次復甦步調,都是如此欲振乏力?我們最好去看經濟衰退的根源。

 

1990年以前,美國經濟衰退是因為聯準會決心開始對抗通膨,調整利率所造成。聯準會的行動造成流動性緊縮、資產價格錯置,然後使得新建工程、一大部分的投資項目、以及一些消費財,都貴到難以負擔,生產者也無利可圖。於是需求萎縮下,供給過剩,讓物價下跌,通膨降溫。

 

而只要聯準會達成了通膨目標,就會停止緊縮資金流動。資產價格與收入因此將恢復正常,衰退之前有利可圖的生意,現在也將同樣有賺頭。

 

從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對付當年的經濟復甦很簡單,只要重新開始經營舊有的生意,就可以獲利。

 

但是,最近三次的美國經濟衰退已經變得不一樣。這三次衰退不是因為聯準會緊縮流動性造成,所以聯準會無法魔杖一揮,就把資產價格配置恢復成原有的正常狀況。而且對經營者來說,問題也變得更複雜,因為經濟復甦不再是恢復原本的好生意,而是要找到未來能夠獲利的新生意。

 

經濟學家昆恩(Dan Kuehn)曾經說過,經濟衰退就像一盤被弄亂的拼圖,有幾片還被反過來放。當聯準會結束貨幣緊縮後,就會出手把拼圖全部翻正,所以要拼回去相當簡單。

 

現在,弄亂拼圖的不是聯準會,聯準會也無力把拼圖片翻正,因此想把經濟結構重新拼起來變得困難。

 

事實上,我認為目前的狀況恐怕更糟。只要總體需求仍舊偏低,我們甚至分不出來哪些拼圖片是正面向上,哪些不是。正常狀況下,在正確的資源調配與就業情勢下能夠獲利的新投資、新生意與新人力招募,現在都變得無利可圖。

 

所以,美國現在不但要恢復經濟需求,還要同時進行結構調整。不幸的是,市場目前無法獨力提供足夠的需求,而在需求恢復之前,也無法進行結構調整。

 

(作者J. Bradford DeLong是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曾任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現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

 

【2011/04/04 經濟日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喔…喔… 的頭像
    喔…喔…

    熱血流成河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