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造業重生 衝擊新興國

 

美國製造業復興象徵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商品價格、商品生產大國和新興市場可能是輸家。
(彭博資訊)
美國製造業浴火重生象徵全球經濟的結構調整,可望提振美國的長期經濟成長與美國資產價格,而商品大國和新興市場可能成為輸家。

 

過去兩年,農業、金屬和能源價格下滑,股市卻上漲。全球主要央行採行寬鬆措施是支撐股市的重要因素,但這無法解釋何以大宗商品和能源未受惠。

摩根士丹利公司經濟學家普拉丹(Manoj Pradhan)指出,部分因素是供給面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全球經濟正發生重大結構改變。他說:「美國追求再工業化,意味經濟可能重回永續成長,成為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競爭者,而不是過去50年來新興市場出口的消費者。」

 

圖/經濟日報提供
美國製造業復興的原因眾多,例如薪資差異比過去五年或十年前小很多,而美國境內提供新的能源供給來源,也為當地製造業帶來價格優勢。

3D列印在內的新科技也正改寫全球供應鏈法則,讓製造地點更易於貼近消費者。不同於過去仰賴金屬模具、以原物壓鑄成品的製程,3D列印使用塑膠或其他材質噴出成品。

除先進科技以外,能源成本降低將使美國得以與中國或其他新興市場競爭。

但美國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相對較高(與中國相比),這意味美國事事都要更講求效率,包括使用大宗商品在內,這不利於未來的就業,但有利美國稅收。

如果確實是美國製造業復甦壓低了大宗商品價格,未來可望出現更多例證。頁岩油和3D列印雖是眾所皆知的潮流,但可能僅處於初期階段。

這對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以及澳洲、俄羅斯和巴西等商品大國來說,都是壞消息,這些國家可能已過度仰賴國際市場對原物料的強勁需求。長期影響複雜難料,但勢將衝擊所有資產價格,包括從貨幣和俯瞰雪梨港口的高檔公寓。

如果其他條件無異,美國公債可能是較佳的投資標的,因為屆時美國不僅能源獨立,且在國內市場製造和銷售更多產品。

這當然是長期趨勢,而且可能因為其他眾多因素(如美國國內疑慮和他地發現新能源蘊藏),導致速度放緩或方向逆轉。到時會有新的贏家和輸家。

但未來五到十年間,投資人有充分的理由留心大宗商品價格走勢,並審慎樂觀看待美國資產。

【2013/06/09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美製造業重生 衝擊新興國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952163.shtml#ixzz2VguUn6hP 
Power By udn.com
 
鴻海攜手麻省理工 在美育才
記者曾仁凱 台北8日電
November 08, 2012 06:00 AM | 1147 次 | 0 0 評論 | 2 2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記者陳再興/攝影)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記者陳再興/攝影)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7日表示,歐巴馬順利連任美國總統,對美國推動政策延續性具有正面意義。為呼應歐巴馬的「美國製造」政策,鴻海將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為美國培養製造人才。

為呼應歐巴馬的「美國製造」政策,郭台銘首度鬆口透露,鴻海將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合作,規劃提供數十個名額,讓這些美國精英人才到鴻海的台灣或大陸工廠見習,一方面來學中文,另一方面讓他們有機會實際體會工廠製造環境。

他表示,歐巴馬一直想推動讓一些生產線移回美國,創造就業機會,但美國不從事製造已經很久了,連鞋子都不會做,鴻海提供機會讓他們了解工廠環境,或許以後可以回美國設自動化工廠。

郭台銘「為美國培育製造人才」的說法,再度引發市場認為鴻海可能前往美國設廠的聯想。但郭台銘認為,歐、美都不適合做製造業,中國大陸將是最後贏家。

郭台銘7日參加「遠見雜誌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以「展望2013年全球景氣變化,企業因應應有之思維」為題,發表閉幕演說時,發表相關看法。

他說,即使大陸製造業近年來飽受工資飛漲、勞動及環保意識提高之苦,但無論環境或成本,大陸還是全世界最優秀的製造業落腳處。大陸官方對於投資、對於工廠的服務積極度,世界第一。

他認為,面對世界變局,企業必須認知國際政治結構對全體經濟面的影響愈來愈大。以剛結束的美國大選為例,歐巴馬確定當選連任,這對經濟的影響仍待觀察,但從美國推動政策的延續性來看,應該是正面的。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鴻海攜手麻省理工 在美育才
--
美製造業回流 鬧人才荒
財經新聞組 綜合報導
June 04, 2012 06:03 AM | 3254 次 | 0 0 評論 | 11 11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美國最近出現製造業回流的趨勢,但是技術人才短缺卻是一大障礙。圖為工人正在伊利諾州春田市一處工業園區架設一棟廠房的屋頂樑柱。(美聯社)
美國最近出現製造業回流的趨勢,但是技術人才短缺卻是一大障礙。圖為工人正在伊利諾州春田市一處工業園區架設一棟廠房的屋頂樑柱。(美聯社)
 
 
蘋果公司(Apple)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日前表示,希望把部分組裝線從中國移回美國。近年來由於亞洲低成本優勢滑落、運費攀高、匯率風險提高等,確實出現製造業工作回流美國的趨勢,但技術人才短缺恐怕是一大障礙。

1953年時,製造業產值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近30%,到2009年左右,此比率降至約11%,不過到2011年竟意外回升到12.2%。

1997年至2010年間,美國企業大幅將生產作業外移,導致製造業就業人口銳減600萬人,相當總人力的三分之一。但2010年後至今,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已增加48萬9000人或4.3%,達到1190萬人。IHS Global Insight預估,今年製造業就業人口將增加3.2%,優於整體就業市場的1.6%。

分析師預估,拜製造業從中國回流所賜,未來10年美國經濟每年將增加200億至550億元;波士頓顧問集團(BCG)估計,美國失業率將因此降1.5至2個百分點。

近年來亞洲薪資水平攀升,和美國工資差距縮小,使美國製造業回歸本土的意願升高。過去10年間美元貶值,也提振美國製產品的競爭力。此外,油價上漲推升海運成本,也讓本土生產更具優勢。

不過,美國的企業稅率,比多數工業國家高,加上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在許多產品上仍保有高度競爭力,一旦專業技術和供應鏈札根後,就很難移動,智慧手機就是實例。而技術人才短缺的問題,更令許多業者頭痛。

據顧問業者Deloitte調查,83%的製造業者認為,回美國生產會面臨技術性員工不足的問題,程度從一般到嚴重都有;69%預期這個問題在3至5年內會惡化,因為屆時技術勞工都將退休。

調查也發現,雖然美國人認為製造業在經濟的重要性僅次於能源、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居冠,但找工作時卻列為最後不得不屈就的選項。

蘋果欲回美國製造 困難重重

——「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即使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 技術人員缺乏仍是問題
科技界龍頭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庫克(Tim Cook)日前表示,希望生產線回流美國,儘可能地讓更多蘋果產品的零件在美國製造。(圖片來源:Djansezian/Getty Images)
【大紀元2012年06月02日訊】導言:因代工蘋果產品的中國工廠漠視勞工權益,蘋果公司遭受批評和抵制行動。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表示希望生產線回流美國,然而,談何容易。「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即使犧牲工人的人權和生活品質,技術人員缺乏仍是一個嚴重問題。

(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編譯報導)很少有美國人會不喜歡iPhone、iPad或蘋果電腦,但這些在加州設計的產品為甚麼不能在美國生產?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科技部落格D10: All Things Digital會議中,拋出希望蘋果產品零件、甚至組裝流回美國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

蘋果執行長:希望生產線回流美國

5月29日,科技界龍頭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參加了《華爾街日報》科技部落格數位包打聽(All Things Digital)舉辦的D10大會。庫克說與社會轉變有關的議題將更透明化,包括中國的勞工權益。庫克說,希望儘可能地讓更多蘋果產品的零件在美國製造,不只是iPhone的處理器、表面玻璃。

這番話應是針對日前媒體批評,代工蘋果產品的中國工廠是漠視勞工權益的血汗工廠,一些消費者因此發起了抵制蘋果產品的行動。蘋果後來對中國廠的工作環境進行了調查及改善。

不過,CNET記者Andrew Nusca指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庫克也知道這一點,這位長期主掌營運的專家對供應鏈的運作瞭若指掌。庫克提到,由於美國的工具與模具製造能力下滑,因此在本土製造相關產品有些困難,但他們正在這方面努力。

奧巴馬總統在1月25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對美國商界領袖發出了這樣一個信息:「請捫心自問,你們如何才能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這樣你的國家會盡其所能來幫助你成功。」人們不禁要問,是甚麼在阻止美國企業撤回外包的製造業呢?

喬布斯﹕不可能在美國製造

檢查一下你的iPhone、iPad的背面,都會發現一行小字:「加州設計,中國組裝」。很多美國人,包括奧巴馬總統都在納悶為甚麼蘋果公司將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都外包給海外。去年在一次給美國頂尖高科技總裁專設的宴會上,奧巴馬總統曾經開誠佈公地問前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為甚麼這些就業機會不能返回美國。喬布斯毫不含糊地回答:回不來。據說喬布斯當時說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當年建蘋果生產基地,為爭取時間,需在一個月內招滿1.2萬名工程師,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能做到。而在中國,僅兩週時間就全部招聘完畢。

第二個是喬布斯曾把iPhone樣機放在褲袋裏四處轉悠,回到辦公室發現螢幕上有了劃痕。喬布斯雷霆大怒,將手機朝桌上一拍,咆哮道:你們知道人們最習慣將手機放在哪?褲袋裏!褲袋裏最容易放甚麼?硬幣!鑰匙!副手們馬上打電話,分頭聯繫,有哪家企業能解決這問題。詢問結果不是時間太長,就是要價高昂。一位副總想到中國碰碰運氣,中國企業告訴他:這個問題已快解決了。

第三個故事是距產品上市還有幾天,突然發現螢幕尺寸設計稍大一點,裝上去有些難看。在緊急辦公會議上,挑剔的喬布斯堅持要改,但時間只剩三天,全球沒有一家企業能在三天內趕出200萬部手機螢幕。還是中國企業,深更半夜一個緊急通知,半小時後,8千名員工一人一瓶礦泉水,一包餅乾,坐在流水線上。12小時後,另8千名員工替換上場。結果只用了兩天半就全部完成。

「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紐約時報》今年初一篇報導指出,海外勞工便宜只是原因之一;相較美國本土,海外工廠規模比較龐大、勞工較靈活彈性、刻苦耐勞,甚至具備較高的產業技術。如此一來,「美國製造」對企業來說還有甚麼吸引力可言嗎?

勞工利益和商業利益兩者的微妙平衡,在面臨現實考量時,永遠是後者佔上風。這也就是何以蘋果的美國員工享受相對良好的福利,而外包商的勞工卻住在容納8千人的宿舍裏,半夜起床,準備待命12個小時一輪的換班,只因為蘋果加州總部會在最後一分鐘傳來修改設計的指令。

這種呼之則來揮之即去的場景,美國工會必定無法認可,勞工家人也不能接受。

苛刻的工作條件,美國人不願作,國外一堆人等著作,只要這種現象不變,「外包」必然存在。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企業得用盡每個優勢,才能勝利。只要有更價廉的替代方案,哪有不用的道理。

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

但倒也不必斬釘截鐵的說事情一定沒有迴旋的餘地。通用電器GE執行長伊馬特(Jeff Immelt)曾說,美國企業沉淪十幾年,終於努力振作,現在已經更有競爭力。雖然薪資還是很高,不過技術、彈性和速度都急起直追。

然而核心關鍵在於,美國真的想要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以換取跟中國競爭的契機嗎?製造業是美國經濟強大的動力來源之一,但非全部。究竟創意經濟的概念怎麼了?文章中提到,「我們認識到,我們無法單靠創意勝出,還是得付出苦勞的。」

蘋果時不時成為箭靶,乃因為它是美國孱弱經濟的一盞耀眼明燈,它的產品零件在全球各個角落生產。「美國製造」是很誘人的口號,不過對一個跨國企業而言,卻是相當天真且冗贅的策略。只要國家彼此之間競逐商業利益,企業沒有不跟從的道理。

就算大眾再怎麼不滿,蘋果執行長庫克當然無法抵擋這股潮流。蘋果唯一需要作的事情,只是確保供應鏈合作夥伴遵守當地法律。

產業技術是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希望蘋果留在本地製造,就不能只施壓蘋果公司,而應對三星、戴爾、惠普和索尼一視同仁,另外這些公司海外生產基地所屬的政府、以及每家供應鏈都需受到相同檢驗。

美國製造業環境的彈性、速度與規模在改善中;因經濟低迷,工資也逐漸下滑。那麼問題只剩一個─技術。或許美國需要從創立不發學士文憑的技術學校開始,培育技術熟稔的工程師,並打造類似深圳的供應鍊部落。

喬布斯曾認為,解決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是他應負的責任。有學者卻質疑,蘋果每年在中國製造的大量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得需要美國海軍維持太平洋的安全才能辦到。企業真無國界嗎?看來企業菁英和政治領導人還得就國家義務和社會責任辯論一番。

(責任編輯:肖笙)

庫克:盼蘋果生產線移回美國


蘋果執行長庫克表示,把生產線移回美國是有可能的,有朝一日,蘋果最熱賣的iPhone就可能是「美國製造」。(路透)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蘋果常遭質疑依賴亞洲低成本的製造商組裝產品,執行長庫克週二出席華爾街日報科技部落格包打聽(All Things Digital)第十屆大會時表示,希望能看到更多蘋果的產品與零組件在美國本地生產,而非在中國製造。

蘋果的產品如智慧型手機iPhone、平板電腦iPad等,主要在美國加州總部設計,由中國代工廠生產組裝,但這種營運模式廣受批評,不僅引發「血汗工廠」質疑,更無法在美國本地創造就業機會。

庫克在研討會上被詢及是否可能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時表示:「我希望將來有一天可以這樣做。」但他也直言,在美國製造生產的困難度高,即使先撇開生產成本、工廠勞動力等問題,工具與模具製作的專門知識技術也是個大挑戰。

期待iPhone是美國製造

庫克說,十年前公司已決定,有些方面蘋果自己做比交給別人更好,但有些方面如生產製造,就不該自己投入。但他也多次重申,把生產線移回美國是有可能的,有朝一日,蘋果最熱賣的iPhone可能就是「美國製造」。

然而,蘋果最大代工廠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上週接受媒體訪問時爆料,前兩年美國總統歐巴馬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要求他把代工廠搬回美國,但主要問題不在成本的提高,而在於美國沒有相關的供應鏈,律師與勞工又不時興訟,「我還沒搞工廠,整天律師就告我」。

蘋果將在六月全球開發商大會(WDC)時推出最新Mac筆電,庫克表示,對電視「極感興趣」。外界臆測,蘋果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表革命性的iTV智慧型電視,恐震撼傳播產業。

--

中國褪色 美製造業掀回流潮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中國工資不斷上漲,跨國企業生產要素的「勞動套利」吸引力不再,加上消費端距離、經商環境容易度、太長供應鏈衍生物流問題等因素,美國製造業興起新一波「回流潮」。根據調查,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型製造商考慮把生產線從中國重新搬回美國。

近4成大型企業 考慮返鄉

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上週五公布最新調查報告,銷售額十億美元以上的美國大型製造商,三十七%主管打算或積極準備把生產線從中國遷回美國;年營收超過一百億美元的大型企業中,比率更提高到四十八%。

調查發現,大型美國製造商考慮「回流」,主要是考量到勞動成本與產品品質,有些企業甚至認為,在高失業率下,美國實際上已變成一個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多數受訪者預期,中國工資成本將繼續上漲,考量消費端距離、經商環境容易度等因素後,從中國供貨其實比一般想像還要昂貴。

中國工資高漲 吸引力不再

BCG報告指出,二○○五年至二○一○年,中國工資高漲六十九%,對跨國企業來說,在低工資國家生產的「勞動套利」吸引力逐漸下滑,如果中國工資持續每年十七%漲幅,至二○一五年,在中國或美國設廠的區別不大。

根據BCG報告,美國正轉變為低成本的已開發國家,工資水準低於西歐或日本,更多歐洲及日本企業可能直接從美國工廠出口產品。當中國製造成本上揚、美國製造環境改善為更具競爭力的情況下,近十年內美國境內產業最多可創造三百萬個就業機會。

美國製造業七大領域的轉變與趨勢最顯著,橡膠與塑膠產品製造商願意考慮回流比例最高、達六成七,電腦設備、金屬製品等製造商考慮回流比例約三成五至四成,運輸類產品、應用與電子設備、家具、機械等製造商,也都接近抉擇的臨界點。

這份調查是在二月間進行,透過網路共調查了一○六家美國製造商。BCG資深研究員Harold Sirkin表示,製造業經濟正轉變回對美國有利的情勢,大企業有較多工廠、生產線可以遷移,取得融資也較容易。

生產線遷回 增加就業機會

Sirkin指出,最近回流美國的例子包括,大車廠福特、自動販賣設備商NCR、鎖具製造商MasterLock等。另外,工程機械大廠卡特彼勒(Caterpillar)把部分挖土機工廠遷回德州,NCR把自動櫃員機生產線搬回喬治亞州,玩具大廠Wham-O把飛盤、呼拉圈工廠從中國及墨西哥移回美國。

奇異及波音公司也承認,他們當初把營運移到海外,做得太過頭,現在工資差距縮小,奇異已將大部分的應用製造生產線從中國、墨西哥搬回肯德基州。

哈佛商學院教授Gary Pisano認為,中國工資上漲,某些企業原來欲縮減美國工廠規模、移到海外,現在寧可繼續在美國營運。例如,通用汽車最近宣布投資二十億美元,在十七個美國工廠新增四千個工作機會。

美國企業也在嘗試縮減存貨成本,從中國進口到美國通常需要維持一百天的存貨周轉,如果生產線在本國附近,這項負擔就能大大削減,畢竟供應鏈太長太複雜,所面臨的風險也愈大。

患難見真情? 美國人愛國情操死灰復燃 國貨獲垂青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2012-02-04  18:20 

患難見真情? 美國人愛國情操死灰復燃 國貨獲垂青 
患難見真情? 美國人愛國情操死灰復燃 國貨獲垂青

雜誌編輯 Katherine Tarbox 於《TIME》撰文指出,她的祖父母對於買車,只有兩項要求:它必須是藍色的,它還必須是美國車。上次他們買車是 1990 年代時,那時美國車業,在品質及可靠性上並沒有太好的評價。

當家族中較年輕的一代提起,何不買亞洲車或歐洲車呢,他們的反映像是這麼做便如同犯了叛國罪一般。「我們必須買美國車」他們說。討論結束。

祖父母經歷過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對他們來說,買美國車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想刷牙的話,也要用美國牌的牙膏。對下一代來說,如此情感不復存在,不過時至今日,愛國情操似乎死灰復燃。

研調機構 J.D. Power 上週的報告顯示,美國對於美國汽車業的忠誠度上升。報告中指出:「那些因為產地是海外而避開進口車的買家,在 2012 年時增至 14%,為 2003 年以來的最高點。相反的,那些因為產地而拒買美國國產車的人,則下降至 6%,為史上最低點。」

近來數據顯示,美國人不在只談論「買美國車」,而是真的去做。克萊斯勒去年第 4 季的獲利為 2.25 億美元,全年淨利也有 1.83 億美元,是它 10 年多以來第一次獲利。2011 年時它還虧損 6.52 億美元。

趨勢不僅僅出現在汽車上。去年 Harrison Group 及美國運通發佈的研究顯示,65% 的精品消費者現在較青睞美國商品。美國人買美國貨,究竟是因為品質較佳,還是認為必須支持美國製造業,或是兩種因素混雜,不得而知。但最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美國在衰退期間流失掉的製造業工作,常伴隨著購買美國貨來支持美國勞工的行為。

抑或是仍在美國生產商品的企業,希望事情看起來是這樣。Tiffany & Co. 就廣告其珠寶全在美國製造。鞋業 Brooks Brothers 也說其大部分的商品都在美國工廠生產。其執行長 Claudio Del Vecchio 指出:「消費者認同產品在美國製造,也願意為此多付一些錢。」

無論人們對美國生產這件事有什麼看法,這相當複雜。絕大多數的美國車其實是在墨西哥或是其他國家生產。許多人們以為的美國貨,比方說美泰兒的娃娃,是在中國生產。Levis 的牛仔褲、Converse 的鞋則可能是在柬埔寨或是菲律賓生產。

買海外生產的商品,也不一定是壞事。去年夏天舊金山聯儲的調查顯示,每 1 美元花在中國生產的物品,便有 55% 流回美國經濟。

對某些人來說,這樣或許還不夠。ABC News 指出,若美國人每週在美國製造商品多花上 3.33 美元,便能多創造 1 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如果克萊斯勒上升的獲利意味著什麼的話,那可能是,美國消費者已經開始善盡職責。

「美國製造」重現市場?歐巴馬救失業推利多 誘海外生產基地回籠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2012-02-03  21:10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釋出一系列包括貿易執法措施、營業稅減免與勞工培訓計畫在內的政策,宣示重建美國製造業就業市場的決心。

從許多角度來看,這項宏觀計畫都在人們意料之外。《紐約時報》報導,目前認為製造業是美國就業成長核心驅動力量的經濟學家已經十分罕見。縱然 2 年來製造業部門增加大約 33 萬個工作數量,但是亮麗數字其實是尾隨長期疲軟而來─汽車、紡織品等產業過去 30 年裁掉750 萬人。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近期的好轉現象或許只能視為經濟衰退的深度校正。

不過政府官員主張「大趨勢」─譬如開發中國家的薪資上揚、美國薪酬下降與走軟的美元─已使在美國召回或留住工作機會成為可行選項。並且他們十分自信的認為,製造業將會持續在國內增加職缺,尤其在華府從旁敲邊鼓釋利多將更如虎添翼。

美國勞工的薪水或許相對高昂,然而中國、巴西的薪資水準卻也急速拉升,加上昂貴的能源價格助長運輸成本;此外,製造業者認為美國勞工在生產高品質貨物的表現相對優異,何況美國本土就是精密商品的主要市場。

凡此種種,皆是過去幾年某些企業將製造業工作從海外移轉回美國的因素,這種發展稱為「在岸(on-shoring)」。通用電氣公司已決議把熱水器生產線從中國遷回肯塔基州,自助服務機、自動提款機製造商 NCR 也在喬治亞州開闢工廠。

美國製造業主到底從海外轉移了多少職缺返回美國難以估算,不過 MFG.com 於 11 月的調查可窺端倪─1/5 製造廠商表示他們將生產線從「低成本」國家移回美國,比起 2010 年初的 1/10 增加不少。

經濟學家表示,政府官員的從旁協助可以維持此趨勢,不過他們也警告,歐巴馬的就業計畫不太可能直接反映在就業成長上,而且很多企業也仍然選擇在海外聘雇成本較低的勞工。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所長 C. Fred Bergsten 指出,製造業越來越強調效率,意味企業所需的勞工越來越少。美國製造商 2010 年的生產物品數量與 10 年前相差無幾,不同的是,勞工短少了 600 多萬名。Bergsten 認為,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對許多跨國企業而言仍是主流。「你是在企圖逆轉兩大趨勢。」他說。

有些經濟學家也質疑華府是否該向製造業伸出援手。

「製造業工作將會激增,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哈佛經濟學者 Lawrence F. Katz 指出,改善美國基礎設施以及增進教育才是創造中產階級就業更有效率的方式。

但是白宮堅稱製造業具有開創新型工作─比之 30、40 年前裝配生產線需要更好的技術、並且提供更多的薪資─的巨大潛力;並強調即使只是適度誘因都可改變頹勢。

為了達成目的,美國政府推出一項包羅萬有的計畫:調降「美國本土製造」的商品貨物稅、取消海外生產企業的減稅優惠、提供高科技產品製造商雙倍的課稅減免、擴大勞工培訓計畫、建立新的專責小組以更有效的推動貿易執法與智慧財產權。

林林總總的措施結合起來,成為經濟學家口中利用關稅、稅收和其它方案來扶植特定產業的「產業政策」。白宮避免使用這個語彙,因其暗指政府在企業中挑選贏家與輸家;並且強調,這是一項用以協助廠商決定是否轉移生產到海外的穩健計畫。

美國政府宣稱,德國、日本、中國給予製造商更多賦稅優惠與金融資助。美國進出口銀行主席 P. Hochberg 形容,這些國家親密擁抱製造廠商,「而我們與他們仍保持一定距離。」

Hochberg 認為,支撐製造業與出口應該有助維持經濟成長。「過去 30 年來,我們的經濟成長仰賴美國消費者,」他說,「不過現在我們觀察到,新興經濟體因投資基礎建設而帶來了明顯的成長。」而新興市場,就是美國企業應該銷售產品和專業知識之地。

美國政府呼籲重視製造業的理由還有「溢出效應」。「我們相信發展製造業能在經濟上發揮出奇制勝的功效。」國家經濟委員會的 Sperling 表示,「先進的製造業是一個國家革新能力的重要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喔…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