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元淮:太陽能台廠 要靠品牌轉運
|
|
||||
大陸遭美國「雙反」制裁後,台廠普遍看多,但左元淮是第一位對此感到憂心的業界大咖。他認為,「雙反」能為台廠帶來的獲利挹注仍待觀察,今年太陽能廠商要獲利並不容易。 左元淮是台灣投入太陽能的先驅,為茂迪建立台灣第一條百萬瓦級(MW)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有「台灣太陽能之父」之稱。近一年來未接受專訪的左元淮,此次受訪暢談近期「雙反」、證所稅對太陽能業的影響,以及產業碰到的瓶頸又該如何突圍。以下為訪談紀要: 問:台灣太陽能業現在的處境? 答:台灣太陽能業正面臨「內憂外患」。「內憂」是指內需市場太小,品牌發展受到侷限,以及幾年前開始實施的員工分紅費用化,還有現在正熱的證所稅,都使不少台灣培育的優秀人才出走,甚至投向大陸,連茂迪也難逃人才流失的問題。 對員工而言,分紅費用化已經使得實際拿到的報酬減少,證所稅議題又使得台股量能不濟、股價下跌,員工拿到的股票更不好賣,實際落袋的紅利更低。 大陸開出優厚職務與薪水,更沒有人願意留在台灣。 早年台灣比大陸具有自由經濟優勢,多是大陸人到台灣廠商找工作,如今大陸太陽能業者有10幾家在美國上市,又有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提供優渥條件拉攏台灣人才,如果台灣一再推行分紅費用化、證所稅等不利留才政策,值得憂心。 我認為,員工分紅費用化已經是既定政策,雖對台灣科技廠留才造成阻礙,卻已不可能回頭。但是證所稅仍在討論階段,政府應該多站在產業角度想想,不要成為留才的絆腳石。 我希望台灣政府能幫忙的只有兩點:第一就是不要在企業背後捅幾刀,像證所稅和分紅費用化,造成我們股價下跌和人才的流失。還有另一點就是,台灣需要落實能源政策。 「外患」是指大陸廠來勢洶洶,例如保利協鑫、保定英利、無錫尚德等,這些公司不但有規模,並具備垂直整合能力,台灣很難與其抗爭。就拿茂迪為例,規劃垂直整合多年,但實際成效有限,目前還是以太陽能電池製造為主,主要關鍵在於資金與政策執行無法與大陸抗衡。 另一方面,大陸在太陽能業已取得經濟規模,以多晶矽為例,台灣還在千噸級規模,大陸廠商已經做到數萬噸;其次,大陸的耗材比台灣便宜,都讓台灣很難追趕。 台灣先天環境不佳,後天政策又失調下,大陸廠挾官方充沛資金優勢,大舉來台搶人,這將是台灣科技產業的大問題。 問:如何看「雙反」對台灣太陽能業的影響? 答:「雙反」讓大陸太陽能電池輸美,面臨至少35%以上的懲罰性關稅,可以預期大陸廠會增加對台灣代工量,對台灣太陽能電池廠產能利用率提升有很大幫助,讓業者喘口氣,但這並不足以讓台灣的廠商完全翻盤、打敗大陸廠商。 「雙反」讓大陸太陽能電池輸美面臨很大壓力,也可能造成其跌價壓力,一旦大陸廠爭取不到好價錢,更不會給台灣好的代工價格。「雙反」有助台灣太陽能電池廠拉高產能利用率,但不見得有助於獲利。 「雙反」增加台灣拿到大陸代工訂單的機會,不見得是好事,因為到頭來台灣人還是在幫大陸人做工、替大陸廠發展品牌。 問題出在哪裡?在於台灣發展太陽能產業太過於注重電池製造這個環節,但在終端模組、系統耕耘太少。以茂迪為例,我們兩年前開始切入模組,但對市場而言,大家對茂迪這個品牌還是很陌生,當然不好賣。 就好比你到超市買一罐飲料,當價錢差不多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買聽過的品牌。在太陽能市場也一樣,消費者寧可買大陸英利、無錫尚德等已經打開通路與市場知名度的品牌,不會買品牌知名度甚低的台灣產品。 我不認為「雙反」會讓大陸品牌從此在美國市場消失,甚至美國人還是會買英利或無錫尚德的品牌產品,儘管大陸品牌用的是台灣製造的電池,但不會有消費者在意,台灣還是難逃為大陸品牌做嫁的命運,這會讓台灣太陽能產業走入死胡同。 大陸是台灣太陽能業最大的競爭者,也是最主要的訂單來源之一,在如此「競爭又合作」的過程中,台灣正處於一個矛盾的位置。台灣必須想辦法走出代工的宿命,進而創造強而有力的品牌,並發展出能盈利的營運模式,進一步整合。 問:如何看太陽能景氣發展? 答:產業去年第1季中期走衰迄今,全球主要廠商普遍都不賺錢,就連台積電、聯電、友達等一線大廠加入之後,也很難在太陽能業真正繳出好成績。 太陽能業變化實在太快,迄今沒有發展出一套穩定的產業走勢,讓業者很難理出頭緒。最快今年第4季或明年春天可以看到轉折,但今年廠商要獲利,並不容易。 長遠來看,太陽能市場發展仍趨於正向,尤其去年總裝置量不到30GW(10億瓦),僅占全球總能源需求非常小的比重,若能放大到總體需求的5%,就是數倍成長,但重點還是成本和價格變化。
問:台灣業者該如何走出新的路? 答:台灣太陽能業被過往電子業專注代工製造的思維所限制。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模式很成功,這未必適用於太陽能。台灣電子代工,無論手機、筆電,最終還是賣到產品端,但太陽能業僅限於電池,沒有做到最終端的產品,很難殺出重圍。 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利基是,可以把矽晶圓和電池品質做得好;威脅是,長遠來說我們沒有模組銷售的通路。 台灣太陽能業專注發展代工之餘,大陸廠商已悄悄完成通路與品牌布建,使得現在大陸太陽能廠已成為全球品牌大咖,掌握下游的通路,大陸有通路、台灣沒有,這是很慘的。台灣的代工生意只能依附在大陸品牌下發展,毛利自然不可能高。 雖然模組、系統等與品牌連結度高的設備投資遠低於太陽能電池,但後續銷售、品牌維繫與廣告的投資都遠甚於電池製造,使得台灣廠商多半不願意強化品牌經營。 我偶爾會收到歐洲的足球隊寫信給我,問茂迪要不要登足球賽廣告?為什麼找上我們,就因為保定英利等好幾家大陸廠商都會登廣告、做運動行銷。廣告行銷費用很貴,但是要做品牌也只能這樣。這不只是太陽能產業的問題,台灣人還是不太會建立品牌,如果登一個廣告要幾百萬美元,台灣老闆們大多都不願意。 因此,打破傳統代工思維,趕緊加快品牌與通路布建,對台灣太陽能廠是當務之急。我們已經錯過先前產業大好、業者大賺的第一良機,現在產業雖然處於低潮,但趕緊加快腳步還來得及。 台灣太陽能業最終還是要走向整合,不僅在產能上要建立規模經濟,也要有獨到的品牌行銷模式。不過,現在產業景氣仍低迷,現在談合併,是大家一起來虧錢,要思索一個可以獲利的整合模式,強化水平與垂直溝通之後,再來談整合。 問:茂迪獲得台積電入股後,有什麼布局? 答:台積電入股茂迪20%,也派駐不少人到公司來,對茂迪是有幫助,但台積電並不會過度介入茂迪營運。台積電主要專注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發,這方面茂迪不會參與。 目前產業情況低迷,茂迪垂直整合也陷入「停看聽」。隨著多晶矽價格直直落,茂迪在美國投資的多晶矽廠AE,目前暫緩投資;矽晶圓與長晶部分也會視市場狀況,調配生產狀況,先前茂迪長晶產能一度停止生產,如今已恢復生產。 我以前常跟員工說,茂迪不要玩小聯盟,要玩大聯盟。儘管目前茂迪與國際大廠相比,規模還是不夠大,加上這一年來都在虧錢,要擴張勢力並不容易,至少茂迪現在也算打進小聯盟,朝大聯盟發展的目標不會改變。
【2012/05/28 經濟日報】 |
全文網址: 左元淮:太陽能台廠 要靠品牌轉運 | 科技產業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3/7120258.shtml#ixzz1w8ZGYdsT
Power By udn.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