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減稅拚效率」可以休矣!
行政院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方案。依行政院核定版,該方案分兩階段推動,第一階段要在六海一空的自由經貿港區試辨,第二階段則透過制定「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之法案,將之推向全台灣。但是在九月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之後,負責推案的經建會好像覺得台灣的推動規劃太慢了,於是匆匆忙忙要在第一階段就推條例立法。殊不知這樣的胡亂悶頭趕工,正凸顯了主事者思慮不周、理念不明、只求端出方案、完全不顧後果的官僚缺點,也在上周三於立法院引發重大爭議。以下,讓我們逐一解析,檢討其中可議之處。
其一、官僚惰性。自由經濟示範區一開始是由前副總統蕭萬長提出,馬英九總統納入其2012競選連任之政見,然內涵不明。但是,經建會的官員硬是把「自由經濟示範區」奉為神明,即使自己壓根兒不了解示範區的意旨,也要賣命戮力執行。不知道內涵怎麼執行呢?沒關係,將「減稅拚效率」的舊酒倒些出來,放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新瓶,就能向長官交差了。只要老闆看到經濟部有提方案、經建會有在做事,那就好了。不少中華民國政務官的心態,恐怕正是如此不堪。
其二、理念不明。其實台灣經濟已經喊自由化、國際化三十幾年了,許多人都弄不清楚,我們究竟還有什麼不自由?究竟還要示範什麼自由?在當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人員與投資有些過嚴的管制,其他規定即使並不盡理想,也都只是小地方,即使開放也構不成振奮人心的格局與政策。但是若要放鬆大陸人員往返或陸資登台,行政院又不敢做。於是就由經濟部與經建會自行想像出一個全世界不存在的「示範區減稅」模式,去打腫臉充胖子,當做自由經濟示範區的亮點。正因為主事者理念不清,故當上周三立法委員質疑示範區理念時,經建會始終講不清楚,經濟部更是只能抱著琵琶來遮面。
其三、思路愚蠢。為什麼前面說,全世界都沒有示範區減稅的愚蠢模式呢?財委會一位立委講得很清楚:「示範區」的意義,就是要利用模式成功典範,進而推向全國。例如,前店後廠的智慧物流管理確實具有地區示範、再推向全國的推廣性,但減稅不具有此種性質。如果降稅本來就該推向全國,那麼它就是租稅政策而非示範區產業政策。如果國家同時存在有優惠與無優惠兩種稅,必將造成內部資源的不平與流動,經濟秩序將大亂,更徒然增加稅捐稽徵成本(因為必須增加人力認定其區域流動之真偽)。中華民國政治上「一國兩區」已經是舉世僅見,難道行政院還要推動「賦稅一國兩區」的愚蠢制度?
其四、競合複雜。目前所規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不但錯誤援引自由經貿港設管條例的諸多免稅條文(免關稅、貨物稅、菸酒稅、奢侈稅),更要加上研發租稅抵減、購買專利免稅、外來投資免稅、外人所得免稅、最低稅負豁免等一拖拉庫免稅。簡言之,規畫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就像是中華民國境內的眾多開曼群島。這樣的「部分台灣開曼群島化」,必然使目前在其他工業區、科學園區、自由港區、加工出口區的廠家紛紛易地註冊。於是,國內產業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產業生態,將被任意型塑的、號稱將落日的、除了減稅外內容空泛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經過一番攪弄落得面目全非。行政院怎麼會推動這種一將未必功成,卻極可能使其他產業聚落萬骨枯的政策?
行政院長江宜樺上任近九個月,也許急著推出政績,於是就匆忙倉促地把一個經濟概念模糊的示範區空白支票,交給思慮不周的經建會去規劃,其結果就是今天這混亂不堪、章法雜沓的「減稅拚效率」草案,上周三還遭到費鴻泰、盧秀燕、曾巨威、許忠信、李貴敏等跨黨派立委的一致反對。這個草案還沒出行政院大門,江內閣經濟政策研議的水準,就已經廣受質疑了。台灣經濟確實是悶,但解悶還是要解之以法。叫官僚惰性嚴重、理念模糊的官員去夸夸然規劃全國的租稅大變革與產業聚落大洗牌,這不是解悶,而是把巴拉松當興奮劑喝,其後果如何,毋庸贅言矣。
蘋論:沒有明天的財經政策
馬英九前天在黨大會致辭時提出6大承諾:食品安全再升級、居住正義、老人照護、城鄉聯結、文化創新、區域整合再升級。這些需要鉅額的預算,而台灣的財政已困窘若此,如何兌現諾言?舉債嗎?
舉債刺激經濟極不妥
馬上周表示舉債不是問題,台灣的國家債務比率是38.6%,「有的國家債務佔GDP比重超過200%,人家活得好好的」、「所以很多人說你幹嘛怕,多借一點嘛,為何不能再多舉一點債?」
大肆舉債的假設是刺激經濟復甦後,歲入增加就可以還債。這項假設在應付以往周期循環性經濟衰退還算有用,但這次的衰退如果超出周期而長久停滯,等不到循環回來怎辦?龐大的債務僅僅付利息,就大量排擠其他部門的需求,並拖累經濟成長。這次的金融危機就是源自美國以舉債為動力來促進經濟成長所產生的惡果。舉債刺激復甦乃是幻想,馬總統千萬要三思。
近年民眾對政府的經濟期望,遠超出政府真正能扮演的角色。錯誤的期待是今天政府令人失望的根本原因。政府應該誠實地向人民承認自己的極限,但政府卻選擇欺騙人民。我們必須覺悟,高成長並非常態,期待高成長復甦是不現實的。但政府還在推動公共支出以刺激經濟、舉債把鈔票填入公共支出的錢坑、同時還減稅以為可增加投資和消費,結果是負債快速累積,債務高到不可收拾,於是選擇變得很少,不是被迫加稅,就是破產。所以,光談減稅,而不談刪減政府支出,無法解決問題,但政府還是不斷推出沒有明天的財政政策。
財政勿打腫臉充胖子
有經濟學家指,英美在1990年代預算盈餘是國民所得的3%,但早在金融危機前,這3%的盈餘已變3%赤字;罪魁禍首就是減稅和公共支出大增。良好的財政原則是政府在景氣時要儲蓄,確保不景氣時有舉債空間,切忌養成財政上打腫臉充胖子的壞習慣。
政府透過擴大舉債、降低利率、規勸及財政刺激方案來提振經濟活動,其實都沒有效用,英美如此,台灣也如此。面對停滯型衰退已沒什麼特效藥,用力拼經濟只會延長停滯的痛苦,為今之計只有政府撙節開支,停止減稅,靜待全球復甦的信號出現,如果運氣好的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