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率、季增率與季對季成長年率,是三種對經濟成長表現的表達數據。「年增率」又稱年成長率,是指該經濟體今年或該季的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與去年同期來相比,例如:今年第一季的經濟成長年增率,就是與去年第一季相比。
「季增率」又稱季成長率,是該季與上一季進行比較,不過,這會有季節性因素產生,比如:在台灣第二季通常是產業淡季,第三季是產業旺季,若沒有經過季調、排除季節因素,數據會有失真問題。
至於「季對季成長年率」,是與上一季比較計算「季成長率」,再排除季節因素後換算得來;若採用這種計算方式,當經濟成長由正值轉為負值時,「季對季成長年率」會比「年增率」差許多,反之亦然。
(記者王孟倫)
https://stud.stat.gov.tw/public/Data/2221851571.pdf
二、如何計算經濟成長率?
一般而言,GDP 統計週期為每季。然而各項經濟活動常因節
曆、制度及氣候等因素影響,而在年中各季呈現週期性的規律起
伏,我們稱之為「季節性」。如果忽略季節性因素影響,可能導致
對成長率的錯誤解讀。例如歐美國家第 4 季每逢聖誕節前,採買需
求會大幅增加,此時若直接以季對季方式比較銷售量變動,就會規
律地在第 4 季出現高成長的現象,以此結果推論第 4 季銷售處於成
長趨勢,明顯會受到季節性因素的誤導。
為使成長率能正確反映經濟實況,經濟成長率的計算,有以下
幾種常用方法:
(一)對上年同季之年增率(year-on-year growth rate, yoy)
在其他情況不變下,各年同季通常具有相同的季節性,因此計
算對前一年同季增加率,即可自然排除部分季節因素的影響。
GDPt 為未經季節調整(non-seasonally adjusted, nsa)的實質 GDP。
多數國家(包括我國)均有發布 yoy 年增率資料。
(二)經季節調整之季增率或季增年率(seasonally adjusted quarterly
growth rate, saqr / annualized rate, saar)
當景氣轉折發生在間隔 4 季之內,顯然不易從跨越 4 季的 yoy
成長率變化中觀察。季對季比較雖較能及時顯現轉折點,但為避免
季節因素誤導,必須先以統計方法排除季節性,以利計算具比較意
義之成長率。saqr 係以季節調整後 GDP 計算之成長率,將其以複
利方式換算為年成長率,即為 saar,
sa代表經季節調整之數列。國際上包括日本、新加坡、南韓、英
國、德國、澳洲等國及我國(2009年8月起)均採yoy與saar(saqr
)並列來呈現經濟走勢。值得注意的是,saar往往波動較劇烈,使
用上必須審慎。
(三)年經濟成長率
季節調整以年為循環單位,因此年資料即無季節因素影響。年
經濟成長率為全年實質 GDP 的變動率。
---
https://view.ctee.com.tw/analysis/31997.html
文/于國欽
比較各國年經濟成長率不會有問題,但季經濟成長率則是處處都有陷阱,從目前各國發布的數字,就有三類,在進行跨國比較前,必須先了解別人的定義,才能避免鬧出張飛打岳飛的笑話。
如果你最近有關注美國經濟成長率,一定會感到困惑,上周外電報導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12.2%,超越中國大陸的7.9%,而日前美國商務部公布第二季美國經濟成長率為6.6%。
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怎麼會有兩套數字,到底哪個是對的?事實上,這兩個數字都是正確的,只是比較基礎不一樣,一個是和上年同季比(yoy),一個是和上季比再轉成年率(saar),前者是我們熟悉的年增率,後者是我們比較陌生的季增年率。
長期以來,經常會看到報導拿著我們的年增率(yoy),去和人家的季增年率(saar)比較,然後得出我國表現比人家好的結論,讓人啼笑皆非,十多年來,這樣的錯誤從沒停止過。例如日本首相安倍於2012年底第二次組閣,以日圓貶值、提升通膨、擴大內需來提振日本經濟的這一套作法被稱為「安倍經濟學」,次年五月日本公布安倍上任後的第一季經濟成長為3.5%,各報皆大幅報導,標題也很吸引人,例如:安倍經濟學奏效、安倍經濟學發威,這自然引起許多評論者的興趣,就拿著我們第一經濟成長率1.5%與日本比,遂得出安倍經濟學比我們厲害的結論。
事實上,日本那個3.5%是季增年率,我們的1.5%是年增率,自然是不能比的,因此這根本是張飛打岳飛,真要比,那得用相同的定義,如果都用我們熟悉的年增率,那日本那一季只有0.2%,哪來的安倍經濟學發威?相較之下,我們還略好一些。
去(2020)年疫情席捲全球,第二季各國經濟都很慘,為了證明台灣表現還不差,於是又有專家指出:「第二季經濟成長,台灣雖然-0.73%,但優於美國-32.9%、日本-27.8%、歐元區-12.1%。」事實上,這裡的數據有的是年增率,如台灣,有的是季增率,如歐元區,有的是季增年率,如美國、日本,這些數據根本不能比。
這告訴我們,年經濟成長率不會有問題,但季經濟成長率則是處處都有陷阱,別以為都叫經濟成長率就都一樣,從目前各國發布的數字,就有三類,一個是以實質GDP與上年同季比(yoy),一個是以實質GDP經季節調整後與上季比(saqr),再一個是實質GDP經季節調整後與上季比然後轉成年率(saar)。美國喜歡用saar,歐元區喜歡saqr,台灣、中國大陸慣用yoy,在進行跨國比較之前,必須先了解別人的定義,把定義弄清楚了,這樣的比較才是有意義的。
事實上,何止經濟成長率須要把定義弄明白,我們經常比較政府債務餘額、所得分配、賦稅負擔率等等數字,在比之前也必須了解我國公債定義和美、歐是否相同?我們到底是在比個人所得分配、還是家庭所得分配?而賦稅負擔率裡的負稅是否含有社會安全捐?若這些內涵不釐清,還能比出結論,那真是令人欲哭無淚了。
經濟分析須避免鬧出張飛打岳飛的笑話,而要避免鬧笑話就得對數據保持高度警戒,同樣指標有可能內涵不盡相同,更別提一字之差,終將流於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謬誤了。
▎實質GDP的成長率就是經濟成長率,然而成長率總有個比較期間,因此就會出現與上年同期比、與上期比兩個不同的成長率,前者為年增率,後者為季增率,美國喜歡把季增率轉成年率,遂有季增年率。惟與前季比易受季節因素影響,所以季增率、季增年率皆須經季節調整。
▎季增年率=(1+季增率)四次方-1,當季增率不大,季增年率約季增率的四倍,例如台灣2021年Q2經季調後的實質GDP季增率為-1.1%,季增年率-4.2%,惟季增率較大時,四倍的關係即被打破,2020年Q3歐元區季增率12.4%,折成季增年率高達59.6%,季增年率約是季增率的五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