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10:50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許多台灣人在中國經商失敗,窮困潦倒不願回台、滯留街頭流浪成「台流」。海基會副董事長詹志宏今表示,近年接獲類似通報個案數量有增加,去年接回46人,今年截至9月底接回44人,協助當事人代購機票、代訂防疫旅館等通關事宜;民進黨立委伍麗華詢問,若當事人回台無法償還費用,是不是不用還;詹志宏明確表示,對。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邀請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及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詹志宏列席報告業務概況,並備質詢。詹志宏報告指出,若干國人因赴中國經商失敗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頓、滯留當地流落街頭或罹患重症無人照料、無力負擔醫藥費,近年陸委會接獲通報個案數量有增加的現象。
詹志宏說,海基會接獲通報後,一方面洽請中國當地台商協會了解當事人情況及所需事項,即時給予關懷與照護,並由台商協會協調當地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及醫療協助。當事人若有返台意願,且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搭機條件者,在台商協會及海基會全程專案協助下,協助當事人代購機票、辦理證照、代辦出入境通關檢疫,以及代訂防疫旅館等事宜。
詹志宏說,海基會也曾遇過當事人生活無法自理,經我方警政單位連繫家屬,但家屬表達不願出面接回或無力協助照料,海基會加以確認後,協調縣市政府社福單位安排防疫隔離,以及隔離期滿後的安置、就醫等事宜,待一切安排就緒,再洽請台商協會安排當事人返台,而滯中台人返台時,海基會派員前往機場協助,確保當事人入境後的防疫隔離及後續安置、醫療作業順利。
針對費用方面,詹志宏說,處理每一件個案,均需支應必要的費用,陸委會自去年起給予海基會額外的專案補助預算,以因應防疫期間相關服務案件的新增支出,例如防疫旅館、防疫計程車、其他急難救助費用等,對於協助解決滯中國人返台極有助益。
伍麗華質詢時詢問,陸委會編列專案經費協助滯中國人返台,這個費用當事人需要償還亦或是「借支」。詹志宏說,如果家屬很明確表達沒有後續處理能力,海基會將會協調縣市政府社政部門接手。
伍麗華追問,基本上是「借支」的型態,但是還不起就沒關係。詹志宏表示,「對,但我們會負擔其中的一部分」。
伍麗華說,現在許多詐騙柬埔寨的國人,滯留當地警察局、移民局1個月至3個月的人台灣人,欠下許多錢,家人也還不起也付不起,而我國政府有編列一筆預算支應,但說是借支的形式,所以她今天詢問海基會的處理作法,「就是還不起也可以不用還」。
---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40769c39-3341-4f28-b7e6-673f50f8b0de
《財訊630期》(2021年4月)曾針對台流現象報導,許多昔日風光前進中國的台商,如今貧病交加、等待接濟返台,或是客死他鄉的台商及台幹,近年有增無減,相關報導如下。
在中國華南沿海地區素有台灣街之稱的廣東東莞厚街鎮珊瑚街上,昔日熙來攘往的人群退潮了。整條街最有特色,遍布街道兩旁的台灣小吃、台灣商品店,早已被湘菜館、腸粉店與3C賣場取代;就連從前堪稱全廣東「台流」最集中的不佳名號也隱然褪色。
涉台活動場所 來了不速客
不論是台灣街或是台流街,一位在厚街經營製造業,同時也曾插花投資娛樂業的台商表示,總之現在就是台灣人變少了,台流也少了,因為除了老葉凋零外,很多人都返台了。
另一個台商集中的長三角地區也不例外。上海、蘇州這幾個台企雲集,台灣人工作機會相對多的城市,台商的飯局或是官方主辦的大型涉台活動上,過去總會碰到不少待業中的台客出現現場尋找工作機會。在上海從事餐飲的彭姓台商指出,近2年來,這類台流少了很多,一方面是台企本土化腳步快,台灣人光環盡失;另外,上海周邊的物價高到不行,即使縮衣節食也活不下去,不如歸去者絡繹於途。
以深圳為例,從上世紀1990年代開始,台灣工廠櫛比鱗次地在東莞厚街107國道旁,向鎮上各村委的工業區蔓延,大批台商、台幹跨海而來。當地不僅是產業配套齊全,來自台灣三教九流的人馬也紛至沓來,當然哪裡有肉往那裡蹭的黑道兄弟也沒有缺席。
一位在常平待了20多年的張姓台商就透露,後來東莞的台流之所以名揚全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蹭台商景氣的兄弟們;這部分人的組合有點複雜,包括了凶殺案跑路的通緝犯、欠債的經濟犯,當時都搖身一變成了台商。
早年台灣槍擊要犯,有「穿山甲」外號的詹龍欄跑路時,有一段時間就曾夥同小弟在東莞厚街等地持槍向台商收保護費。1位經營過夜總會的台商,20多年前就被詹持槍勒索了1000萬元人民幣,等於過去5年的獲利全部付諸東流,嚇得從此退出這個在刀口舔血的行業。
當年因為台商多、兄弟多,厚街鎮中心不僅台灣茶葉店多,甚至賣台式檳榔(菁仔)的小店都超過賣湖南檳榔(乾式)。但近年來,兄弟群的台流人數大幅減少,一方面東莞的油水已不如從前,更重要的是,來中國時間夠久,自己年事也漸大,有些人的法律追訴期已過、身體欠佳可申請保外就醫,或巴望總統大選特赦減刑,欠債欠稅協商還錢者也不少。
失意台幹降格 淪為打工仔
一位早期在台灣中彰投地區「喊水會結凍」的縱貫線老大,教唆殺人東窗事發後,因為不想吃牢飯,跑路到東莞,藉著以往的勢力與人脈從事地下賭場。初期因為與公安關係良好,賺得盆滿缽滿;但後來中國政商環境重新洗牌,即使散盡千金想維持局面,但仍被迫金盆洗手。不過先前的龐大公關費、風流帳加上大哥的派頭,樣樣都所費不貲,局面撐不下去,並且年事漸長,竟當了一陣子台流。後來還是台灣過去的老兄弟接濟機票讓他返台,才結束長達20多年的落跑歲月。
除了年紀大的兄弟型台流不少都已回歸台灣,隨著台資企業在東莞式微,經商失敗的台商、職場失意的台幹也不在少數。留在當地等機會,甚至降格以求,領取與陸幹相當待遇者也所在多有。
來自彰化的阿成(化名),早年在厚街的鞋廠從事模具開發,公司遷到越南,但基於已習慣莞式生活,且在此成家的考量,未隨著原來的老闆前進東南亞。原本有一技之長的他,還以為新工作可以比照之前的薪水,卻沒料到鞋業的供應鏈移轉如此快速,工作不只難找,待遇基本都是對半砍。
當了2年台流的阿成在當地朋友的介紹下,去了一家當地連鎖餐廳當經理,領著4000、5000元人民幣的月薪,勉強能讓一家三口溫飽;即使已淪為與外省打工仔相差無幾的工資,但家就在這裡,台灣回不去,東南亞不想去,人生似乎也無趣,只有養家活口的信念讓他堅持下去,不再走台流的回頭路。
中老年台流紛紛回台,但隨著中國當局號召台灣青年前往創業,在專業與管理基礎都不扎實的情況下,在中國八年級的台流竟也逐漸增多。
曾協助至少10起年輕台流購買機票返台的東莞台商協會林姓副會長就表示,中國官方撥出大筆經費要資助台青在陸從事新創產業,原本是美事一樁,但在執行面上出現重大瑕疵,反而產生反效果。
台青補助斷炊 成另類台流
位於松山湖台灣高科技園台科花園13棟的「東莞台灣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是東莞台青創業的最大基地,一位熟悉此一模式運作的台辦官員透露,許多地方的科技園都努力爭取中國中央與省的補助經費,但操作成功的案例卻乏善可陳。
會導致這種花大錢卻對台青統戰收效有限的尷尬局面,一位曾提建議的台商認為,主要是政策急就章,配套措施付之闕如;如果先讓這些甫踏出校門的台青,在台資公司實習2~3年,一方面學習專業,也藉此讓不熟中國的台青接地氣,成功率才有可能提高。
現今的作法則是開發區領取大筆資助台青創業經費,找幾個類似仲介的台青回台,半哄半騙中國市場好、補助多,讓單純的台青一頭栽了進來。以松山湖為例,每個台青創業項目至少可以獲取20萬元人民幣補助,但由於沒經驗又對中國不夠了解,成功率很低,只要補助無以為繼就成了台流。當地台協動用急難救助金買機票讓創業失敗台青返台的案例,這幾年也不勝枚舉。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台商競折腰」,中國過去快速的經濟成長,給人留下了無比美好印象;但台商圈中流傳的說法卻是「一流的人來中國還是一流,二流的人來中國只會變成三流。」就是台流近10年來殘酷而真實的寫照。
--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4baa642a-b5d6-4001-9360-b6385d4eb1ae
兩岸關係嚴峻,國防部統計去年中國軍機騷擾我國西南空域超過380架次。事實上,兩岸不僅存在軍事衝突問題,高齡貧病、滯留中國的「台流」,這幾年被遣送回台的人數也創新高;家屬和台流斷絕往來多年後不願照顧,最後由各縣市社會局安置在安養機構,形成台灣社會另一個負擔。
根據海基會統計,2010年至2015年期間,每年台流回台人數約20件,之後開始大幅增加,2018至2019年攀升到每年50件左右;去年雖有疫情封境,台流回台人數卻創下高峰,總數約80件,今年也持續增加中。
台流漸老邁 台辦燙手山芋
「台流」是指帶著資金到中國做生意或設廠的台商,以及隨台廠赴中國工作的台籍幹部,經商失利或失去工作後沒有返回台灣,在中國各地流浪的人。台商聚集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台流最多,廣東東莞的厚街鎮一度被稱為「台流村」。
「台流」說法因為有負面意涵,他們不願意被這樣稱呼,海基會的官式用法是「滯陸國人」。不管名稱為何,這幾年因積欠房租、重病住院、證件失效遭逮捕等原因,被遣送回國的台流急速增加,繁複的手續與安置工作都落在海基會頭上。
台流回台在2016年之後快速增加,有兩大原因。一是台商西進30年,經商或工作失敗者,現在已經高齡,加上過去風光時在中國過著燈紅酒綠的生活,身體多已搞壞,生病沒錢就醫才會想回台灣,或是積欠大筆醫療費被遣送回國。
此外,中國各地台辦過去資源多,很多台辦每個月會給當地台流1000元人民幣的基本生活費,但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中國對台政策大轉彎,台辦地位被邊緣化,已沒有資源養這些台流,加上台流老邁之後開始生病,已被視為燙手山芋,各地台辦想盡辦法要讓他們回台灣,不想讓他們病死在中國。
當地台商表示,各地台辦揣摩高層政策,「寧左勿右」,怕被扣上「常和台灣當局往來」的帽子,已不願主動和海基會聯絡,想要遣送台流,多透過各地的台商協會跟海基會聯絡。
海基會接到訊息後必須進行繁複手續,首先向台流原戶籍地的戶政機關調戶籍謄本,確定有此人後,再和其家人聯絡。但這些台流很多是當年在中國包二奶、三奶後拋妻棄子,幾十年沒和家人聯絡,有的家人甚至已向法院聲請死亡宣告,突然冒出一個生病的丈夫或父親,「99%的家人不願接納,」海基會官員說。這時只得由海基會出面向移民署申請入境證件,當地台商協會則配合協助辦理中國出境文件,幫忙買機票送他回台。
人生2度來台 老奶奶悲歌
海基會表示,每個台流回來的情況都不同,有的人重病躺在擔架上,必須去協調華航和長榮兩家國籍航空,拆掉3張坐椅放置擔架,「中國的航空公司絕不會幫這個忙,甚至會加價收費。」台流回來前,海基會必須和他原來戶籍地的社會局辦妥手續,由社會局安排好安置機構,「這是增加社會局人力負擔及占用社福資源的事,而且文件證明常常缺這個、缺那個,有的社會局承辦人沒耐心,就會凶海基會工作人員。」官員說,只能安慰同仁,這是在做功德。
海基會處理台流回台業務只有兩位承辦人,去年疫情期間,被送回來的台流人數又創新高,承辦人都要穿戴全套防護設備去機場接人。有一次,一位被遣送者搭輪椅回台,海基會加派人力去機場推送輪椅,不料那人下飛機後一路狂咳,3位承辦人帶著極大壓力辦完手續、將人送到集中檢疫所。事後海基會讓3人全部暫時居家隔離,還好該台流3天後武肺採檢結果陰性,才讓海基會鬆了一口氣。
還有一位高齡生病的台流,本來已送到安養機構,核銷經費時才發現他和台灣的妻子尚有婚姻關係。基於配偶有扶養義務,海基會去找這位妻子,但妻子不願意照顧他,才去法院訴請離婚,等法院判准離婚,社會局才能依法安置,中間這筆安養經費,只好由相關急難救助經費支出。
部分台流的成年子女不願意見到父親也不想照顧他,但願意付安養費,這些都須海基會去協調。
最悲情的例子是一位老奶奶,1949年跟著國民黨逃難來台,在台灣結婚生子,丈夫過世後,唯一的兒子在中國經商,便把母親接過去照顧;不料兒子後來生意失敗跑路,行蹤不明,老奶奶獨自一人在中國,但當地並不把她當中國人,最後還是強制遣送她回台。這位老奶奶,人生第2度從中國遷到台灣,此時只能入住安養機構,由全民納稅錢照顧她。
有一位張姓前台商,在家人接納下,60歲身體尚可時回台灣,親弟弟還幫他安排在自家工廠工作;但他已習慣過去風光時在中國的生活方式,回台灣也不適應,改名又改電話,最後再度和家人失聯,至今家人不知他在台灣或是又回到中國。
家人棄養 納稅錢埋單安置
中國一直趕老病台流回台,卻不願意碰觸這個議題,因為中國在2018年、2019年還分別公布《惠台31項》、《惠台26項》措施,繼續吸引台灣人才到中國,不想讓台流問題公諸於世。根據台商觀察,目前中國的台流年齡有下降趨勢,因為很多人被高薪挖角到中國,幾年後技術被學走就被辭退了。
目前在中國的台流人數總共有多少,無人得知;有人估計至少15000人,有人認為高達10萬人。台流只要生病送醫,醫藥費往往要數十萬元人民幣,過去多由台商之間募款支付。但這幾年台商大量遷離中國,台流最多的東莞一帶,台商廠數已不到過去的一半,而且企業經營成本比過去高,更少的台商要分攤更多的台流醫療費,「留在中國的台商已經唉唉叫,有心無力了,」台商表示。
這些現實問題,導致被送回來的台流,預期會愈來愈多。當年帶著台灣的資金到對岸淘金的人,如今貧病回台,由全民納稅錢照顧,似乎不公平;但台灣政府基於人道,不能棄國民於不顧。台流問題,已經成了台商西進30年後的另類奇觀,也在兩岸互動中形成一股新的壓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