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股利配發的藝術與技術
精實新聞 2012-03-22 13:26:22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都夯的話題,無疑是「股利」配發的藝術與技術,特別是17年沒有配過現金股利的蘋果,在新任執行長庫克上任後,決議每股配發2.65美元,激勵股價突破600美元的歷史新高。而台股也正值各家廠商通過去年年報及今年股利政策的高峰,話題同樣延燒,去年被批「當酸」的TPK宸鴻,今年現金股利大幅躍增45倍,也提高未來盈餘配發率下限,不過,高現金股利真的是帶動股價的不二法門嗎?
基本上,一家公司帳上可分配盈餘,主要就來自當期盈餘、帳上未分配盈餘及資本公積,通常獲利能力也與配股能力呈現正相關,不過,各家廠商對盈餘配發率的下限多列於公司章程內,相關法規並未規定賺多少一定得配多少,只是在台股「高現金殖利率」成為主管機關招商的主要賣點下,賺的多、卻不願意配的多,似乎不符合台灣投資人的期待,這也是TPK宸鴻前年大賺23元、卻僅配發0.5元,遭批「當酸」的主因。
但賺來的盈餘配給股東一定最好嗎?這可能得從多個思維來看;全球最有名從不配發股利的公司當屬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股神的思維是如果企業不能為股東的1塊錢創造高於1塊錢的價值,才會把現金發還股東。而多數股東顯然也相信自己拿回現金再利用的效率不會優於股神,波克夏當然也不會招來小氣的批評。
盈餘到底配給股東還是留在帳上尋求再投資的機會好?股東通常會考慮同樣1元投資一家公司或做定存及其他投資,得到的回報何者較多?而股東的回報除了股息外,當然還期待資本利得,過去17年的蘋果,即使沒有發股利給股東,卻用營運成長帶來股價不斷創高,投資人同樣瘋狂追捧;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公司用股東的1元創造的價值低於其他替代性資產的收益率,甚至不如無風險利率,對股東而言,當然放在別人口袋還不如拿回自己口袋。
什麼樣的公司有配發高現金股利的能力?當然就是現金充裕的公司,有些產業面對的是終端消費者,每成交一筆買賣,就馬上收取一筆現金,甚至還有預付機制,但跟上游供應商拿貨還可享有至少30-90天的票期,因此這種產業不僅沒有跟銀行借錢支付應付款的壓力,已收款與應付款間的時間差或許還有賺取無風險利率的空間。這種高現金流的產業包括通路、電信業、網購、傳銷等應該都算。
另一種願意將多數盈餘發給股東的公司,可能就是真的沒有更好的投資機會,這些公司多數產業位置偏向成熟,缺乏進一步大幅拓展的機會,但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因而可以將多數賺的發給股東。只是有些程度上,成熟型的產業所預期來自股價的資本利得可能就不如成長期的產業,哪個投資的報酬率比較划算?可能就得回歸投資人的風險屬性而定。
不過,講到現金股利配發,今年最悶的當屬金融業,在金融海嘯強化資本的要求下,本來全球就已經有新巴塞爾協定的規範,主管機關還頒布了比BaseIII更嚴的現金股利發放規定,且「柔性勸說」希望銀行業能多配發股票股利,以保留現金強化資本。當然,金融業是特殊產業,需要格外保守謹慎的資本規劃,如果左手發現金股利、右手又籌資,絕非可長可久之道,問題是監理單位既嚴格規範國內金融業發放現金股利,但國銀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又在亞洲敬陪末座,不等於要這些股東自願把錢放在別人口袋、且還要容忍低度報酬,除非股價的資本利得讓人滿意,否則恐怕沒人願意永遠以「公益」的心情贊助金融業!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af655ae9-0a7e-4728-9b8c-c87423dea1d4}#ixzz1puL8Kv00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