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塞翁失馬
2012/10/17 07:31 鉅亨網 鄭杰
在21世紀,燃燒碳氫化合物是我們人類經濟能夠持續擴張的關鍵,支撐了全球數十億人口繼續在這個地球生存下去。然而人類追逐經濟成長卻讓過多二氧化碳散發至大氣層中,反過來破壞人類生存。
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或許有另一種方法來看待這兩難的處境。如果大量的溫室氣體帶給我們災難性的氣候變化,那麼反過來看,這些資源的缺少或許能夠讓我們免於這場災難。
《彭博社》報導,如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 (IPCC) 所指出,若依我們當前的碳排放速度,加上工業革命之後累積的大氣氣體將會讓溫室氣體的濃度達到危險的程度。IPCC 估計,未來 100 年氣溫將會增加 4 度,而這將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乾旱將導致全球糧食生產下滑、冰山融化、海平面抬升將會淹沒沿海低窪地區。
趨勢轉變
但這可怕的預測中卻有一個漏洞,此預測假設我們將會以和過往一樣的速率排放溫室氣體。經濟成長推動了碳排放量,但一旦成長放緩,碳排放量也會下滑,屆時也就不再需要嚴格的氣候變化政策。
環保人士需要明白全球經濟已經非常疲軟,而經濟不振正是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式。
研究氣候變遷的科學家應該要問的是,我們要到哪裡才找得到足夠將氣溫提高至先前預測標準的燃料。今日的油價飆漲正表明燃料的缺少性,如果碳排放的燃料越來越稀少,又會如何改變碳排放的前景,以及氣候變化之爭?
這些都是決策者在對碳排放政策制定罰款條約前必須要先解決的問題,若不然,政府可能會虛擲數十億元最終卻只換來毫無必要性的措施。
至目前為止,我們對於碳排放量的規範主要出於我們認為我們的經濟應該「去碳化」。也因此各國政府試圖利用碳排放量收費的方式限制化石燃料消耗,有些國家則透過稅收控制,另有一些則是利用精密的「交易上限系統」管理。這些政策背後的原理很簡單:讓排碳者支付排碳費,那麼他們就會減少排放。(接下頁)[NT:PAGE=$]
但這並沒有奏效,國際氣候變化條約並沒有獲得普遍認可,也沒有制定違規的重大罰則。若全球沒有商定一個統一的碳排放價格,那麼這些廠商只要遷移到成本較低的管轄區即可規避。
跛腳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的根本缺陷在於,試圖控制全球那一半的富國的碳排放量,但這樣其實只是讓碳排放量轉移至較貧窮的那另一半。自 2000 年起,全球 90% 增加的碳排放量應該都要算在開發中國家身上,中國的碳排放量倍增,超越美國成為第一大碳排放國。重分配碳排放量與減少碳排放量是完全不同的,事實上,現在比 1990 年的碳排放量還要多出 50%。
中國以及其他開發中國家認為,碳排放累積量才是導致氣候變遷的重點,堅持美國等國更應該為此付出代價。因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美國的碳排放量約占了全球總量的 27%,中國僅只有 9.5%。而只要這兩強權不願為碳排放付帳,那麼就很難說服其他國家向他們國內企業和消費者收取碳排放費用。
唯一值得注意的例外就是歐盟,他們已經有碳排放的相關收費措施,然而這個系統卻不夠完善,制定的碳排放成本太低,卻又給了太多碳排放信用額度,幾乎沒有發揮任何金融干預效用。歐盟本身都開始懷疑,在全球其他國家都置之不理,他們自身又陷入金融危機的狀況下,這樣做的努力到底值不值得。
今時今日,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碳排放定價規範比起往日都還要更加困難了。看看大環境,日本福島核災後,許多核電廠的擴充產能或是擴產計畫都被延遲或是取消了,石化燃料在未來經濟中只會更加重要。
舉例來看,日本已經承認其 2012 年溫室氣體排放將會比 1990 年水準增加 16%,與其在京都議定書中的減碳 6% 的承諾行成強烈對比。此外,日本現在還計畫重新啟用已退役的火力發電廠來取代核電。
在德國也是類似的情況,德國也正遠離核電,並且計畫興建更多火力發電廠,除此之外,德國還計畫從俄羅斯進口更多天然氣。
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因為反對聲浪高漲,而指示美國環境保護署撤回一項空氣品質提案,該提案將加強工業污染標準,反對者抱怨新監管法規將會扼殺未來數千工作機會,並要耗費數十億元成本。(接下頁)[NT:PAGE=$]
加拿大為了規避違反承諾需要支付的鉅額罰款,已經及時退出了京都議定書的協定。加拿大目前的碳排放量比起 1990 年代還高出了 30%,若遵守京都議定書的話,加拿大需要付 140 億美元買碳排放權。
經濟衰退比強制手段更有效
不過即使狀況如此,其實也並非世界末日,心照不宣的事實就是,衰退將會制止碳排放的成長。衰退越嚴重,可能對大氣更好。
事實上,經濟衰退將減少碳排放量,而且還不用花三、四十年就能完成這樣的任務。根據國際能源機構數據,2009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自 1990 年來首次下降。
經濟衰退能夠產生各式各樣環保效果,例如由於大宗物價下跌,許多大型計畫因此取消。例如在加拿大 Alberta 油沙 Tar Sands 就有 500 億美元預算支出的計畫被取消或延遲。
在經濟零成長的世界,政府不需要祭出懲罰性的碳稅,或是無效的交易上限計畫,也不需要靠環保意識的消費者或是公司。當我們的經濟萎縮,無須任何立法,碳排放量就自然會下滑。
蘇聯解體時就是個好例子。當年俄羅斯經濟陷入一片混亂,然後幾乎是一夜之間俄羅斯的碳排放量減少了 30%。最近這一次的金融海嘯也有類似的效果,2008 年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 3%,2009 年則降低了 7%。
各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要讓環境更綠化的方式,就是要降低我們能源系統的「碳」程度,特別針對發電系統。然而,儘管努力催生更多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但是過去 20 年來每單位電力的排碳量仍是每年增加 6%,且不環保的火力發電方式仍佔了全球的發電比例 41%。(接下頁)[NT:PAGE=$]
為了減少碳排放量,改變能源結構,使再生能源比例增加的確是個方法,但這世界真正需要的是減少能源使用,而這樣的狀況其實正要上演。
高漲的石油和煤炭價格已經壓縮了經濟成長和燃料消費的空間。過去幾年來,電力短缺在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國家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是價格和可得性阻止了這些國家燃燒更多煤炭,並非昂貴的環保法規。只要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就更顯得那些限制碳排放的國際條約和碳稅多餘。
三位數油價的反面效果
但少有氣候變遷專家將這些經濟狀況納入氣候預測考量。IPCC 2007 年發表的一系列全球碳排放量模型,總共不下四十種可能場景,最糟糕的狀況就是若我們不立即採取行動,那麼碳排放量很快就會超過臨界水準,導致災難性的氣候變化。
但要達成 IPCC 模型所預測結果的碳排放量是非常驚人的,IPCC 預估未來 20 年內,全球的煤炭消耗量要翻倍,但依當前經濟成長的狀況,不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碳消耗量。
再者 ,PCC 並沒有預估這些多餘的碳要來自哪裡?或是更重要的,要花多少錢?其實許多其他環境政策都是基於一個假設,也就是未來資源供給豐沛,若未來能源短缺那麼這些假設就無意義了。
或許有些人不能接受,高油價竟然會拯救我們的世界這樣的想法。高達三位數的油價導致我們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而油價再起現在也很有可能讓我們再陷二次衰退,而一旦我們的經濟真的陷入悲慘衰退,就等著看碳排放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好了。
我們看似無可改變的自我毀滅環境是基於燃料耗盡的前提,但現在三位數的油價或許正能夠給我們一個新生命。(文:鄭杰)
留言列表